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36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总复习课堂笔记中国近现代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对主要矛盾;

晚清开明士大夫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萌发;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朝政局也发生大变动.

二、重点解读

1.鸦片战争(1840-1842)P1-10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内容

中国

英国

政治

状况

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腐败,

农民反抗斗争不断,阶级矛盾激化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外交

特点

闭关锁国,

不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变化

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加紧对外扩张;

英国炮舰和走私

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和侵略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直接目的:

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3)性质:

英国侵华战争.

(4)中国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②主观原因:

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5)影响:

①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

A.政治上:

领土完整和独立主权开始丧失.

B.经济上: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附庸.

②西方势力的侵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遭到削弱.

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开始面向世界。

近代的科技、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提供了借鉴和条件.

③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P10-15

(1)根本原因:

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特点:

①英法联合出兵;

②建立了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③火烧圆明园;

④割失领土最多;

⑤开放通商口岸最多;

⑥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4)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继续与扩大

①根本原因: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

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P13-14)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P19-27

(1)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

①从原因上来看: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②从过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封建又反侵略,表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天》内容重点放在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

《资》内容重点则在建立和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天》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资》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天》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资》只字未提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

*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

(1)在反对封建主义(为主)的同时,又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这是历代农民起义所没有的;

(2)太平天国运动受到西方一定影响。

从拜上帝教的创立,到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都具有西方影响的色彩。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主张学西方,向西方寻求真理,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太平天国面临的敌人是中外反动势力,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运动在国际上属“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4.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新思潮萌发的原因:

P28

(2)新思潮的核心:

师夷长技以制夷

(3)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P28-29

(4)评价:

①爱国性(强国御侮);

②进步性(抛弃陈腐观念);

③迈向主动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4.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99-1901)

一、阶段特征与主要线索:

1.阶段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半封建化的特征)。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

在抗争与探索史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任落到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2.主要线索:

①这一时期先是出现中外暂时“和好”局面,7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地主阶级兴起洋务运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

此阶段民族资本主义也产生,对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

③为挽救民族危亡,地主阶级兴起洋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发生.

二、重点解读:

考点1外国列强的对中国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日本为解决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制定“大陆政策”;

②列强的支持P47;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2)《马关条约》的签订P50-51及影响:

①对中国: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大规模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促使中国人的觉醒(三大运动);

②对日本:

获取的割地和赔款,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奠定了基础;

③对远东局势:

资本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出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领土方面——引发列强瓜分狂潮;

(2)赔款方面——从政治经济加强控制;

(3)经济方面——阻碍中国资本主义.

2.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特殊:

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

(2)《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P69-70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及其比较

(提示:

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结合)

前期——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表现);

后期——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主(表现).

考点2 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1.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

内外交困下,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了洋务派.

(2)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向西方学习)和自救(维护封建统治)运动.

(3)思想核心:

中体西用.

(4)内容:

(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①军事工业:

自强(对内镇压、对外防御);

A.企业由官方出资兴办,引进机器设备和技术;

B.生产不计算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

C.产品用于武装军队;

D.封建衙门式管理,设刑庭、监狱.

②民用工业:

求富(为发展军事工业提供资金)

B.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C.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

D.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5)失败原因:

P38

(6)评价(性质+积极+消极+总结语):

极作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①经济方面:

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

②文教方面:

引进并传播了近代科技,创办了新式学堂,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

③军事方面:

近代海军的创建,增强了海防力量.

*联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

三者虽然都是封建国家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

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洋务运动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认识:

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2.戊戌变法(19世纪90年代)

①社会环境: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②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P58-59.

(2)康梁维新思想:

①核心内容:

A.救亡图存;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发展近代教育.

②特点P59

(3)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内容、性质、意义P61

(4)意义P64

*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Ⅰ.相同点:

目的: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方法和步骤:

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结果:

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Ⅱ.不同点:

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

内容:

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失败的原因:

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3.义和团运动

(1)评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P66

(2)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两者总体时代背景是一致的,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具体背景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的大门刚被打开,义和团运动时期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临瓜分的危险。

两者的阶级属性一致,都肩负着反封反侵略的任务,但运动的倾向不同,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处于外来侵略的初期,因此太平天国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推翻清王朝,而义和团运动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两场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太平天国运动不排斥外来文化,甚至吸收和加以利用,如拜上帝教的建立和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

(3)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

两场运动基本上同一时期发生,但由于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在面对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反映。

资产阶级认为摆脱危机的办法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农民阶级则认为赶走洋人。

农民阶级表现出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却不免带有盲目性。

资产阶级在理智思考之后,却没能看到不推翻帝国主义,变法便毫无希望。

这两场运动的失败说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阶级必须具备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性的特点。

考点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产生的原因:

(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突出特点:

①采用机器生产和近代企业管理手段,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

②主要集中于轻工业领域,资本少(私人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③发展地区狭窄,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

④发展环境恶劣,深受双重压迫,有依赖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特点:

双重性P40

(4)初步发展:

原因、影响P58

*知识拓展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同时并存的四种经济成分;

(2)中国近代三批无产阶级的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单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20世纪初-1919年)

1.辛亥革命(20世纪初-1912年)2.北洋军阀前期的统治(1912-1919)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1912-1918)4.新文化运动(1915-1922)

一、阶段特征:

z《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朝统治集团的矛盾。

列强侵华改变策略,采取“以华制华”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z外国侵略加剧,清朝统治危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向末路;

z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z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思想主流.

二、重点解读:

1.辛亥革命(20世纪初-1912):

(1)兴起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经济掠夺、政治控制,民族危机加深;

②民族资本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本原因);

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④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人们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

(2)同盟会的建立:

Ⅰ.建立的有利条件: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

③各地革命活动蓬勃发展;

④各地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的教训.

Ⅱ.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Ⅲ.意义: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内容、评价P76-78

(4)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5)民主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1911、10、10)

成功的原因、意义P81-82

(6)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

①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P85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作用P87

(7)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

①历史功绩:

四点P88 ——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剧变

②缺陷与不足(实质与现象)

③失败原因:

Ⅰ.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Ⅱ.具体原因:

A.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不敢放手发动工农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

C.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D.没有真正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联系比较: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提示:

相同点:

背景、主张、影响(经济、思想)、结果、失败原因:

不同点:

代表阶层、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性质、实际影响]

2、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的社会特征(1912-1919):

(1)政治:

专制独裁,出现两次复辟帝制,英俄美日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重;

(2)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大力宣扬民主和科学,促使中国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3、辛亥革命的两次余波:

(革命派为维护成果的斗争)

(1)二次革命:

原因(“宋案”)、意义、失败原因P92-93

(2)护国运动:

原因(袁世凯复辟,内外政策)、过程、意义P94-95

*如何认识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

v这两次帝制复辟的发生,说明历史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世界近代史上,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都发生过类似情况。

这种曲折有政治根源:

反动阶级绝不甘心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

也有思想根源: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和帝王思想具有强大的习惯和影响。

v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

辛亥革命没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没有改变,封建地主阶级继续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这是帝制发生的政治基础。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没有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有扩大 ,这是帝制复辟发生的外部因素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8):

(1)历史背景:

四点P100-101

(2)特点P101-102

(3)影响P103(政治——无产阶级壮大)

5.新文化运动(1915-1922年):

①政治:

内:

独裁:

外:

卖国;

②经济(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

正:

民主共和:

反:

尊孔复古.

(2)兴起过程:

①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③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④阵地:

《新青年》;

⑤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前期(五四运动前)

Ⅰ.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Ⅱ.影响:

①积极: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促进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发展,普及教育;

C.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②消极:

对东西方文化评价存在偏激现象.

Ⅲ.性质:

一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4)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后)

①内容: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②影响:

A.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知识联系: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这三次实质是资产阶级领导下反封建的思想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其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但前两次未能从正面直接触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侧重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后一次彻底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又没有把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有机统一起来,而且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的偏向。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

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政治方面:

限制袁独裁,反对袁复辟;

❆经济方面:

兴办实业;

❆文化方面:

发起新文化运动.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围绕这一焦点出现了哪些重大斗争?

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斗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焦点:

民主共和和封建专制的斗争;

♐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实质: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说明:

①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革命派的斗争无法完成任务,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概括指出一战期间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进步思潮。

有人说:

这些进步思想交汇、更迭,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请结合有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①进步思潮: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

②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要求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产生;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的传播;

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第四单元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运动

(1919-1927)

1.五四运动(1919.5.4)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1923)

3.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一、时代特征:

Î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历史的变革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它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组织上阶级上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中共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高举反帝反封旗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最终失败.

1.五四运动(1919.5.4):

六个方面P112-113

(2)过程:

A.第一阶段:

①中心:

北京②主力:

青年学生

③口号: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B.第二阶段:

上海②主力:

工人阶级③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P114

(3)评价:

五个方面P115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Ⅰ.相同: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任务(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旧),无产阶级(新);

结果——资产阶级共和国(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新);

前途——资本主义(旧),社会主义(新);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马克思主义(新).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彻底(辛);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较彻底(五);

✠运动的规模和发动群众的广泛性:

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辛);

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