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397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各个急救系统(EMS)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

(3)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作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有关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的新建议,以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一)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100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厘米;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儿童大约为 

5厘米)。

请注意,不再使用5厘米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

2)并未更改。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1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6至8秒钟1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吸)。

应避免过度通气。

(二)从A-B-C更改为C-A-B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请参见“新生儿复苏”部分)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程序的这一根本性更改将需要对所有曾学习过心肺复苏的人员重新进行培训,但参与制定《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人员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理由: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

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在A-B-C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

更改为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也就是说,只需进行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的时间,大约为18秒钟;

如果有2名施救者为婴儿或儿童进行复苏,延误时间会更短)。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A-B-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通常被描述为一系列操作,对于单人施救者,情况仍然如此。

不过,医务人员都以团体形式工作,且团队成员通常同时执行各个基础生命支持操作。

例如,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另一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求援,而第三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

同样,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最有可能的骤停病因展开施救行动。

例如,如果医务人员在独自一人时看到一位患者突然倒下,该人员可以认定该患者已发生原发性心脏骤停且出现需电击处理的节律,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找到AED并回到患者身边并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AED。

但是,对于推测因溺水等原因导致窒息性骤停的患者,应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并进行人工呼吸,在大约5个周期(大约两分钟)后再启动急救系统。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新增了两个部分,即“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团队”。

通过在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中添加第5个新环节,来强调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图1)。

有关这些新增部分包含的主要建议的总结,请查阅“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团队”(此内容在本资料里略去)。

(三)生存链

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二、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

(一)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图略)。

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而不是A-B-C)。

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30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2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100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次)。

成人按压幅度已从4至5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5厘米。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

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

注意:

在以下主题中,使用星号(*)表示针对非专业施救者但与医务人员相似的更改或强调要点。

(二)强调胸外按压

2010(新增):

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Hands-Only™(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并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的指示操作。

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接管患者。

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30次按压对应2次呼吸的比率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

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2005(旧):

在《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未给出面向未经培训或经过培训的施救者的不同建议,但已建议调度员向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指示。

在《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已注明,如果施救者不愿或无法提供通气,则施救者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不过,对于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仍然建议施救者同时实施按压和通气。

(三)心肺复苏程序变化:

C-A-B代替A-B-C*

2010(新):

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成人心肺复苏程序从开放气道开始,检查是否可正常呼吸、然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进行30次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2次呼吸。

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

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

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

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

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同时,应尽可能缩短人工呼吸的延误。

(四)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取消心肺复苏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呼吸”。

在进行30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

2005(旧):

“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

理由:

通过采用“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的新程序,会在成人无反应或无正常呼吸时实施心肺复苏(如上文注明,将在无反应患者“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时指导非专业施救者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程序从按压开始(C-A-B程序)。

所以,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时会快速检查呼吸;

进行第一轮胸外按压后,气道已开放,施救者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五)胸外按压速率:

每分钟至少100次*

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

以每分钟大约100次的速率按压。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ROSC)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每分钟的实际胸外按压次数由胸外按压速率以及按压中断(例如,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或进行AED分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决定。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

进行足够胸外按压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减少这一关键心肺复苏步骤的中断。

如果按压速率不足或频繁中断(或者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会减少每分钟给予的总按压次数。

(六)胸外按压幅度*

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厘米。

应将成人胸骨按下大约4至5厘米。

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

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

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所以现在只给出一个建议的按压幅度。

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按压胸部。

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5厘米比按压4厘米更有效。

为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出成人胸部按压的单次最小幅度建议值。

三、医务人员基础生命支持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针对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癫痫发作或濒死喘息,并导致可能的施救者无法分辨,调度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以识别心脏骤停的表现,从而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

调度员应指示未经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为心脏骤停的成人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已对医务人员确认成人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之后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的建议进行改进。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

然后,该人员会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如果有的话)。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进一步强调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施救者应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外按压(C-A-B而不是A-B-C)。

通过从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开始心肺复苏,可以缩短开始第一次按压的延误时间。

按压速率从每分钟大约100次修改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成人的按压幅度略有增加,从以前建议的大约4至5厘米增加到至少约5厘米。

继续强调需要缩短从最后一次按压到给予电击之间的时间,以及给予电击到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之间的时间。

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上述更改旨在简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并继续强调需要尽早为心脏骤停患者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请参见下文。

在下列针对医务人员的主题中,使用了星号(*)来表示既适用于医务人员也适用于非专业施救者的主题。

(二)调度员确认濒死喘息

心脏骤停患者可能出现癫痫症状或濒死喘息,并导致可能的施救者无法分辨。

调度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以识别心脏骤停的表现,从而提高对心脏骤停的识别能力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为帮助旁观者识别心脏骤停,调度员应向其询问成人患者的反应,确定患者是否有呼吸以及呼吸是否正常,以尝试区分濒死喘息的患者(即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以及可正常呼吸且不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

应指导非专业施救者在患者“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心肺复苏。

应指导医务人员在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心肺复苏。

所以,医务人员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时应该快速检查呼吸,然后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再(快速)检查脉搏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AED。

调度员给出的心肺复苏指令应包括相关问题,帮助旁观者确认偶尔喘息的患者是否为心脏骤停患者,以提高旁观者为这类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可能性。

有证据表明,美国各地区报告的心脏骤停发生率和后果相差非常悬殊。

该差异进一步说明各个社区和系统需要准确标识每一例经过治疗的心脏骤停和评估后果。

同时,这说明有可能在许多社区提高存活率。

早期指南中曾建议制定相应程序以帮助识别心脏骤停。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进一步明确了复苏系统的必备组成部分。

2005年以来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院外心脏骤停、特别是需电击处理节律的存活率已提高,并且再次确认了进一步强调及时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为帮助旁观者立即识别心脏骤停,调度员应明确询问成人患者是否无反应、患者是否呼吸以及观察到的任何呼吸是否正常。

调度员应经过专门培训来帮助旁观者发觉濒死喘息,从而提高其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

另外,调度员应了解短时间的全身性癫痫发作可能是心脏骤停的首发表现。

总之,除派出专业急救人员外,调度员应直接询问患者是否有反应和呼吸是否正常,以确认患者是否发生心脏骤停。

调度员应给予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指令,在怀疑发生心脏骤停时帮助未经培训的旁观者开始心肺复苏(见下文)。

(三)调度员应给予心肺复苏指令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进一步强调,调度应指导未经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为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提供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对于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的患者,调度员应给予进行传统心肺复苏的指令。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注明,在单人进行胸外按压时,应首先选择通过电话给予指导。

不幸的是,大多数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并未由任何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

与没有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相比,由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可显著提高成人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通过对由非专业施救者给予救治的心脏骤停成人进行研究表明:

与接受传统心肺复苏(即进行人工呼吸)的患者相比,接受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存活率基本相同。

重要的是,与为成人患者实施传统心肺复苏相比,调度员指导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更为容易,所以除非患者有可能发生窒息性骤停(例如,溺水),否则目前更强调给予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

(四)环状软骨加压

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仅在患者深度昏迷时采用环状软骨加压,而且通常需要除进行人工呼吸或按压以外的第三名施救者。

环状软骨加压方法是对患者的软状软骨施加压力以向后推动气管,将食管按压到颈椎上。

环状软骨加压可以防止胃胀气,减少气囊面罩通气期间发生回流和误吸的风险,但这也有可能妨碍通气。

七项随机研究结果表明,环状软骨加压可能会延误或妨碍实施高级气道管理,而且采用环状软骨加压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发生误吸。

另外,培训施救者正确使用该方法的难度很大。

所以,不建议为心脏骤停患者常规性地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五)强调胸外按压*

对于经过培训以及未经培训的施救者,都需要强调胸外按压。

如果一名旁观者未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则该旁观者应该为突然倒下的成人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仅按压),即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员的指令操作。

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AED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最理想的情况是所有医务人员都接受过基础生命支持培训。

如果是接受过培训的人员,急救人员和院内医务人员自然能够为心脏骤停患者同时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没有针对经过培训和未经培训的施救者给出不同建议,而且未强调为非专业施救者与医务人员给予不同指导,但已建议调度员为未经培训的旁观者提供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指导。

另外,在《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已注明,如果施救者不愿或无法提供通气,则施救者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请注意,美国心脏协会已经在2008年发表了“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这一说法。

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仅按压)心肺复苏更容易,也更加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不过,由于医务人员应当已受过培训,所以仍然建议医务人员同时给予按压和通气。

如果医务人员无法给予通气,施救者应启动急救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

(六)启动急救系统

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时应检查其有无反应,以确定其是否有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则施救者应怀疑发生心脏骤停。

医务人员在发现无反应患者后启动急救系统。

然后,施救者回到患者身边、开放气道并检查患者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

医务人员不应延误启动急救系统,还应同时获得两点信息:

施救者检查患者有无反应以及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

如果患者无反应且根本不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即仅有濒死喘息),施救者应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AED(如果有),或者由其他人员寻找AED。

如果医务人员在10秒钟内没有触摸到脉搏,施救者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AED(如果有)。

(七)心肺复苏程序变化:

010(新):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一处变更是建议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医疗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产生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实施胸外按压而不是不进行外按压,则存活率可提高。

动物数据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和中断。

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确定头部位置并实现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

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

(八)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已取消程序中在开放气道后“看、听和感觉呼吸”以评估呼吸的环节。

医务人员检查反应以发觉心脏骤停症状时会快速检查呼吸。

通过采用“首先进行胸外按压”的新程序,会在成人患者无反应且不呼吸或无正常呼吸时实施心肺复苏(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并开始按压(C-A-B程序)。

所以,检查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时会同时快速检查呼吸。

进行第一轮胸外按压后,气道已开放,施救者会进行2次人工呼吸。

(九)胸外按压速率: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在大多数研究中,在复苏过程中给予更多按压可提高存活率,而减少按压则会降低存活率。

(十)胸外按压幅度*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