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4068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中点的妙用(初三数学).doc

方法专题:

中点的妙用

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品质。

善于联想,才能更好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当你遇到中点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学习完这个专题后,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启示。

看到中点该想到什么?

1、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

2、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4、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八字型”全等三角形);

5、有中点时常构造垂直平分线;

6、有中点时,常会出现面积的一半(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7、倍长中线

8、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

中点辅助线模型

一、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

1、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5,BC=6,点M为BC中点,MN⊥AC于点N,则MN等于()

A.B.C.D.

N

M

B

O

C

A

二、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如图,在Rt⊿ABC中,∠A=90°,AC=AB,M、N分别在AC、AB上。

且AN=BM.O为斜边BC的中点.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如图,正方形的边长为2,将长为2的线段的两端放在正方形相邻的两边上同时滑动.如果点从点出发,沿图中所示方向按滑动到点为止,同时点从点出发,沿图中所示方向按滑动到点为止,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线段的中点所经过的路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A.2B.4-

C.D.

三、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4、(直接找线段的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AC=BD,M、N分别是AB、CD的中点,MN分别交BD、AC于点E、F.你能说出OE与OF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吗?

5、(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ABC∠BAC的角平分线,BD⊥AD,点D是垂足,点E是边BC的中点,如果AB=6,AC=14,求DE的长

6、(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找中点,应用中位线定理)

如图所示,AB∥CD,BC∥AD,DE⊥BE,DF=EF,甲从B出发,沿着BA、AD、DF的方向运动,乙B出发,沿着BC、CE、EF的方向运动,如果两人的速度是相同的,且同时从B出发,则谁先到达F点?

7、(综合使用斜边中线及中位线性质,证明相等关系问题)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CD∥AB,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S、P、Q分别是DO、AO、BC的中点.

求证:

△SPQ是等边三角形。

四、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八字型”全等三角形)

8、如图:

梯形ABCD中,∠A=90°,AD//BC,AD=1,BC=2,CD=3,

E为AB中点,求证:

DE⊥EC

9、如图甲,在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GEF(CG>BC)中,点B、C、G在同一直线上,M是AE的中点,

(1)探究线段MD、MF的位置及数量关系,并证明;

(2)将图甲中的正方形CGEF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正方形CGEF的对角线CE恰好与正方形ABCD的边BC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

(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

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A

B

C

D

F

G

E

M

图乙

图甲

B

A

C

E

D

F

G

M

B

D

C

A

五、有中点时常构造垂直平分线

10、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中线,∠C=2∠B.AC=BC。

求证:

△ADC为等边三角形。

六、有中点时,常会出现面积的一半(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11、

(1)探索:

已知的面积为,

①如图1,延长的边BC到点D,使CD=BC,连接DA,若的面积为,则=(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②如图2,延长的边BC到点D,延长边CA到点E,使CD=BC,AE=CA,连接DE,若的面积为,则=(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③在图2的基础上延长AB到点F,使BF=AB,连接FD,FE,得到(如图3),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⑵发现:

像上面那样,将各边均顺次延长一倍,连接所得端点,得到(如图4),此时,我们称向外扩展了一次。

可以发现,扩展一次后得到的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倍

⑶应用:

如图5,若△ABC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

分别延长AB,BC,CA至点A1,B1,C1,使得A1B=AB,B1C=BC,C1A=CA,顺次连结A1,B1,C1,得到△A1B1C1.第二次操作:

分别延长A1B1,B1C1,C1A1至点A2,B2,C2,使A2B1=A1B1,B2C1=B1C1,C2A1=C1A1,顺次连结A2,B2,C2,得到△A2B2C2,第三次操作…,按此规律,要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超过2010,最少要经过   次操作.

12、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AD∥BC,点E是CD的中点,连接AE、BE,

求证:

S△ABE=S四边形ABCD。

13、如图,M是ABCD中AB边的中点。

CM交BDD

C

B

M

A

E

于点E,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与ABCD面积之比为

14、如图所示,点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BC的中点,连AF、CE交于点G,则等于:

A、B、C、D、

七、倍长中线

15、如图,△ABC中,D为BC中点,AB=5,AD=6,AC=13。

求证:

AB⊥AD

16、如图,点D、E三等分△ABC的BC边,求证:

AB+AC>AD+AE

17、如图,D为线段AB的中点,在AB上取异于D的点C,分别以AC、BC为斜边在AB同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E与BCF,连结DE、DF、EF,

求证:

△D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八、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

18、半径是5cm的圆中,圆心到8cm长的弦的距离是________

19、半径为的圆O中有一点P,OP=4,则过P的最短弦长_________,

最长弦是__________,

20、如图,在圆O中,AB、AC为互相垂直且相等的两条弦,OD⊥AB,OE⊥AC,垂足分别为D、E,若AC=2cm,则圆O的半径为____________cm。

21、如图,在⊙O中,直径AB和弦CD的长分别为10cm和8cm,则A、B两点到直线CD的距离之和是_____.

22、如图,⊙O的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E,若AE=2cm,BE=6cm,∠CEA=300,

求:

CD的长;

23、某市新建的滴水湖是圆形人工湖。

为测量该湖的半径,小杰和小丽沿湖边选取A、B、C三根木柱,使得A、B之间的距离与A、C之间的距离相等,并测得BC长为240米,A到BC的距离为5米,如图5所示。

请你帮他们求出A

B

C

滴水湖的半径。

倍长中线:

1.(2011平谷二模)24.已知:

如图①,正方形ABCD中,E为对角线BD上一点,

过E点作EF⊥BD交BC于F,连接DF,G为DF中点,连接EG,CG.

(1)求证:

EG=CG;

(2)将图①中△BEF绕B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②所示,取DF中点G,连接EG,CG.问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图①中△BEF绕B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均不要求证明)

D

F

B

A

C

E

图③

F

B

A

D

C

E

G

图②

②遇到中点引发六联想

1、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

例1、如图1所示,在△ABC中,AB=AC=5,BC=6,点M为BC中点,MN⊥AC于点N,则MN等于【】

A.B.C.D.

分析:

由AB=AC=5,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且边BC是底边;由点M为BC中点,如果连接AM,则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到AM是底边BC上的高线,这样就能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而三角形AMC的面积是等腰三角形面积的一半,在三角形AMC中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可以求得MN的长。

解:

连接AM,∵AB=AC=5,点M为BC中点∴AM⊥BC,

在直角三角形AMC中,AC=5,CM=BC=3,∴AM==4,

S△ABC=×BC×AM=×6×4=12,S△ACM=S△ABC=6;

∴6=×AC×MN,∴MN=.所以,选择C。

2、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2、在三角形ABC中,AD是三角形的高,点D是垂足,点E、F、G分别是BC、AB、AC的中点,

求证:

四边形EFGD是等腰梯形。

分析:

由点E、F、G分别是BC、AB、A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知道FG∥BC,FE∥AC,FE=AC,由直角三角形ADC,DG是斜边上的中线,因此,DG=AC,所以,EF=DG,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明梯形EFGD是等腰梯形了。

证明:

∵点E、F、G分别是BC、AB、AC的中点,∴FG∥BC,FE∥AC,FE=AC,

∵AD是三角形的高,∴△ADC是直角三角形,

∵DG是斜边上的中线,∴DG=AC,∴DG=EF,∴梯形EFGD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例1求证:

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如图4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

由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我们就自然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但是在这里,我们发现缺少三角形,因此,我们只要连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就出现我们需要的三角形了。

证明:

连接AC,∵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EF∥AC,EF=AC,GH∥AC,GH=AC,∴EF∥GH,EF=GH,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八字型”全等三角形

例4、如图6所示,已知梯形ABCD,AD∥BC,点E是CD的中点,连接AE、BE。

求证:

S△ABE=S四边形ABCD。

分析:

如果直接证明,是不容易,联想到AD∥BC,点E是CD的中点,我们延长AE,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这样,我们就构造出一对八字型的三角形,

并且这对三角形是全等的。

这样,就把三角形ADE迁移到三角形ECF的位置上,问题就好解决了。

证明:

如图7所示,延长AE,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F,

∵AD∥BC,∴∠ADE=∠FCE,∠DAE=∠CFE,

又∵点E是CD的中点,∴DE=CE,∴△ADE≌△FCE,∴AE=EF,∴S△ABE=S△BEF,

∵S△BEF=S△BEC+S△ECF=S△BEC+S△ADE,∴S△ABE=S△BEC+S△ADE,

∵S△ABE+S△BEC+S△ADE=S四边形ABCD,∴2S△ABE=S四边形ABCD,∴S△ABE=S四边形ABCD。

5、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

例5、如图8所示,是⊙O的弦,点是AB的中点,若,,则⊙O的半径为cm.

分析:

由点C是AB的中点,联想到圆的垂径定理,知道OC⊥AB,这样在直角三角形AOC中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得圆的半径。

解:

∵点C是AB的中点,∴OC⊥AB,∵AB=8,∴AC=4

在直角三角形AOC中,AC=4,OC=3,∴OA==5(cm),因此,圆的半径是5cm。

6、遇到中点,联想共边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例6、如图9所示,点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BC的中点,连AF、CE交于点G,则等于:

【】

A、B、C、D、

分析: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的高顶点,有一边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两个三角形的这个公共顶点,是这条共边线段的中点,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解:

如图10所示,连接BG,∵E是线段AB的中点,∴S△AEG=S△BEG=x,S△BGF=S△GCF=y,

设AB=2a,BC=2b,=2a×2b=4ab,

根据题意,得:

2y+x=×BC×BE=ab,2x+y=×BA×BF=ab,∴2x+y=2y+x,即x=y=,

∴4x==,∴S四边形AGCD=∴等于,所以,选D。

几何必考辅助线之中点专题

专题性总结

²中点专题

²角平分线专题

²截长补短专题

中点专题——看到中点该想到什么?

1.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

2.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3.倍长中线

4.中位线

5.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

【例1】(2008北京)如图,在菱形ABCD和菱形BEFG中,点A、B、E在同一条直线上,P是线段DF的中点,连结PGPC。

若∠ABC=∠BEF=60°,

⑴探究PG与PC的位置关系及的值。

⑵将上图中的菱形BEFG绕点B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的对角线BF恰好与菱形ABCD的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

你在⑴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

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C>AB,M为BC的中点,AD是∠BAC的平分线,若CF⊥AD且交AD的延长线于F,

求证:

MF=(AC-AB)。

【例3】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M是BC的中点,ME⊥AD且交AC的延长线于E,CD=2CE,

求证:

∠ACB=2∠B。

中点专题——看到中点该想到什么?

1.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

2.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3.倍长中线

4.中位线

5.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

中点问题探究

(1)

B

E

D

M

C

A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E垂直AD的延长线于E,M是BC的中点,求证:

ME=

B

F

G

O

E

C

D

A

2、已知如图,△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点O,F、G分别是OB、OC的中点,

(1)判断EF和DG有何关系并证明;

(2)求证: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为AB、CD的中点;

(1)求证:

EF<

(2)四边形ABCD的周长不小于EF的四倍

(3)EF交BD、AC分别于P、Q,若AC=BD,求证:

△OPQ为等腰三角形。

P

Q

O

F

E

A

D

C

B

A

4、在梯形ABCD中,AD∥BC,AB=AD+BC,E为CD的中点,求证:

AE⊥BE。

E

D

C

B

A

5、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AB<AC,在AC上截取CE=AB,M、N分别为BC、AE的中点。

·

E

N

M

D

C

B

A

求证:

MN∥AD

6、如图,以△ABC的AB、AC边为斜边向形外作Rt△ABD,和Rt△ACE,且使∠ABD=∠ACE=α,M是BC的中点,

(1)求证:

DM=ME;

(2)求∠DME的度数。

M

C

B

D

E

A

C

N

M

B

A

7、如图,M是△ABC的边BC的中点,AN平分∠BAC,BN⊥AN于点N,且AB=10,BC=15,MN=3,求△ABC的周长。

中点问题探究

(2)

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2AD,E、F、G分别是OC、OD、AB的中点。

O

G

F

E

D

C

B

A

求证:

(1)BE⊥AC

(2)EG=EF

D

E

C

B

A

9、如图,在△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得BD=AB,E为AB中点,连接CE、CD求证:

CD=2EC。

10、点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动点,连结OB、OC,并把AB、OB、OC、CA的中点D、E、F、G顺次连结起来,设DEFG能构成四边形。

(1)如图,当点O在△ABC内时,求证:

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

(2)当O点移动到△ABC外时,

(1)的结论是否成立?

画出图形,说明理由;

(3)若四边形DEFG是矩形,则点O所在的位置满足什么条件?

试说明理由。

F

E

O

G

D

C

B

A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AD=DC,∠C=60°,AE⊥BD于点E,F是CD的中点,DG是梯形的高。

(1)求证:

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2)设AE=x,四边形DEFG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G

FA

E

D

C

B

A

12、

(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GEF(CG>BC),B、C、G在同一条直线上,M为线段AE的中点,探究:

线段MD、MF的关系。

F

E

G

C

B

A

M

D

(2)若将正方形CGEF绕点C逆时针旋转45°,使得正方形CGEF的对角线CE在正方形ABCD的边BC的延长线上,M为AE的中点,试问:

(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E

M

FA

G

C

D

A

B

图1图2

13、已知:

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O,AF为∠BAC的平分线,交BD于E,BC于F.

   求证:

OE=FC.

2012中考数学专题复习5

图形的中点问题

一.  知识要点:

线段的中点是几何图形中的一个特殊点,与中点有关的问题很多,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恰当地利用中点是处理中点问题的关键。

涉及中点问题的几何问题,一般常用下列定理或方法: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4)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5)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例题精选

1、若一点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或等腰三形底边的中点,则常过中点作中线,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例1. 如图,已知△ABC中,∠B=90°,AB=BC,D在AB上,E在BC上,BD=CE,M是AC的中点,求证:

△DE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提示:

连结BM,证明ΔBDM≌ΔCEM,得DM=ME,∠DMB=∠EMC,

则∠DME=,得ΔM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若有一点是三角形一边的中点或梯形一腰的中点,则常过中点作中位线。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分别交MN的延长线于E、F.

求证:

∠DEN=∠F.

提示:

连结AC,作AC中点G,连结MG,NG。

则MG=NG,MG∥BC,NG∥AD。

∴∠MGN=∠F ,∠GNM=∠DEN,∠MGN=∠GNM. ∴∠DEN=∠F.

 

3、若有三角形的中线或过中点的线段,则通常加倍延长中线或过中点的线段,以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3. 已知:

如图2,AD为△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

AD于F,且AE=EF,   求证:

AC=BF

    提示:

延长AD至G,使DG=AD,连结BG,则ΔBDG≌ΔCDA,∴AC=BG=BF

 

4、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或构造“X字型”全等三角形.

 

 

例4. 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GEF的边长分别是2和3,且点B,C,G在同一直线上,M是线段AE的中点,连结MF,则MF的长为         .    

提示:

延长AD、FM交于点H,则AH=EF=3,DH=1=DF,

∴FH=

MF=

 

5、有关面积的问题中遇到中点,常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性质。

 

例5.如图所示,点E、F分别是矩形ABCD的边AB、BC的中点,连AF、CE交于点G,则=______________

提示:

连接BG,∵ E是线段AB的中点,∴ S△AEG=S△BEG=x,   S△BGF=S△GCF=y,

设AB=2a,BC=2b,  =2a×2b=4ab,

根据题意,得:

2y+x=×BC×BE=ab,  2x+y=×BA×BF=ab,∴ 2x+y=2y+x,即x=y=,  ∴  S四边形AGCD=4ab-4x=    ∴ 等于,   

 

三.能力训练

1.       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AB=10,AC=6,CN⊥AD于N,且M是BC的中点.则MN的长为_________.

2.       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四边形MNPQ,给出以下6个命题:

①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矩形,则原四边形ABCD为菱形;

②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菱形,则原四边形ABCD为矩形;

③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矩形,则AC⊥BD;

④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菱形,则AC=BD;

⑤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矩形,则∠BAD=90°;

⑥若所得四边形MNPQ为菱形,则AB=AD.

以上命题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3.       如图,在△ABC中,DC=4,BC边上的中线AD=2,AB+AC=3+,则S△ABC等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