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26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③春秋时期的钢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④燃料:

春秋用木炭,汉代用煤,南宋用焦炭

(2)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①上古时代:

养蚕缫丝②西周以来,技艺突飞猛进③汉代:

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

④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业:

①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迅速传入内地,棉纺织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②元代:

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③元明时期:

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④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①东汉生产的是青瓷,②南北朝时期又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④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⑤元朝:

青花、釉里红;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社会末期:

原始商业产生(原因:

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商朝:

出现最早的货币和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西周:

“工商食官”政策;

④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

形成著名的大都会;

⑤隋唐: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⑥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集镇夜市兴盛;

⑦元代:

更广泛流通纸币;

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⑧★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

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7、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1)周秦——唐代:

严格控制阶段:

①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坊市分开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2)宋代——放松管理:

①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②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草市;

时间界限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

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④出现娱乐场所;

⑤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3)明清: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8、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1)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

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4)货币流通:

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出现纸币,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

★9、“重农抑商”政策

(1)发展概况:

战国商鞅变法提出(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汉代继续执行——中唐以来有所松动(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强化(根本原因:

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2)评价:

①积极:

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10、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出现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

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

纺织部门(私营手工业)

(4)出现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5)特征:

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在手工工场产生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经济: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官府沉重剥削导致人民购买力低下;

(2)政治: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打压;

(3)思想: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观的影响;

★12、“海禁”政策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居于社会的主体地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②防范“外夷”入侵;

③镇压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影响:

积极:

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

消极: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②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

原因: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游记》的影响,刺激了渴望得到黄金、香料的西欧商人、贵族

(3)商业因素:

转口贸易的高额利润;

传统商路不通;

(4)扩张需要:

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5)精神动力:

传播基督教

条件:

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 

葡萄牙(向东):

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 

西班牙(向西):

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2)对美洲: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

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1502年,黑奴贸易开始。

(4)对亚洲:

侵占一些大陆沿岸和据点;

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4、17世纪荷兰贸易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印度公司)

5、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

(1)海盗掠夺;

(2)商业战争;

(3)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4)黑奴贸易

6、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国际贸易、人口与资本流通、武力威逼(殖民扩张)

★7、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西欧:

西欧获得了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本原始积累。

(2)对殖民地: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3)对世界:

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世界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

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成就、影响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成就:

(1)棉纺织业:

飞梭、手摇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2)冶金采矿业

(3)动力和动力机器革新:

蒸汽、蒸汽机(4)交通运输业:

火车、汽轮

(5)工业城市兴起

影响:

(1)生产力方面:

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生产关系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3)商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4)社会关系方面:

进入一个争取民主的时代

9、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成就、影响

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1)电力的广泛应用

(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3)新兴的化学工业(4)钢铁工业的发展

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大企业时代到来。

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进入一个相对民主的时代

★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对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4)从重工业开始。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包括外商企业和民族工业)

11、洋务企业产生的背景、时间、设立的根本目的、口号、代表企业、作用

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

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军用企业);

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民用企业)

★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进程。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2、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条件、代表企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3、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代表人物

甲午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一战前)或者表达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代表人物:

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14、1912-1919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产生的原因、表现

1、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根本原因);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15、日伪政权对中国民族经济破坏的目的、政策、影响

目的:

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政策:

适地适产主义(实质:

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影响:

给沦陷区经济带来惨重的直接损失;

破坏了沦陷区民族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严重破坏了当地以和整个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1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3月)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

内战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中小企业实行监督;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20年代末)

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

允许自由贸易。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社会生产(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作用:

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建立)

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而不是靠经济手段)段管理经济

使苏联经济取得过突出成就,1941年苏工业欧第一,世界第二

弊端:

(比例失调、没有积极性)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失去积极性。

2.苏联的经济改革(原因:

弊端)

(1)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是改革重点,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加上改革的盲目性和赫个人急躁作风失败。

(2)勃涅日涅夫改革:

工业是改革重点,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经济体制,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继续滑坡,后期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导致苏联解体。

*三夫改革失败的教训:

改革缺乏科学指导,必须有计划和有重点地渐进推进。

★2、.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①(根)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②(直)生产相对过剩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①导致国际关系紧张(提高关税、货币贬值)②资本主义面临空前政治危机。

(2)罗斯福新政

①整顿金融财政(首要环节)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环节)

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就业)

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核心是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但使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②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时代,标志着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国有化;

制定经济计划;

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宏观调控);

建立福利国家(作用:

缓解社会矛盾)

(2)企业内部改革:

人民资本主义:

企业股票分散化,但决定权仍在大股东手中;

经营者革命:

由专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形成新中间阶层

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黄金时期”,经济高速发展

再调整:

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凯恩斯主义失去主流地位。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1956)1953年提出,内容:

一化三改

1)工业化:

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开端

(工业化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工业基础薄弱,国防需要;

苏联示范;

美国孤立)

2)三改: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业:

建立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建立手工业合作社会,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三改的作用: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

1)正确的探索:

①1956“八大”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指出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失误:

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③十年文革“左倾”错误,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

3)20年建设的教训:

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决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经济改革序幕

2.内容:

①农村改革,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

),发展乡镇企业

②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③1992党的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1992-2001)

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

2.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中国:

1)世界贸易组织(WTO):

是世界性统一市场,是经济全球化产物,1995年成立,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2)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与世界经济接轨,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四、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GDP迅速增长的影响: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我国城市化进程: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但也带来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

3、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打破常规时间和空间,改变中国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

①战争和经济危机让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建立有效机制,规划战后混乱的世界秩序,稳定世界经济发展。

②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确立经济霸主地位。

(2)内容:

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稳定汇率,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WB):

恢复经济发展,长期贷款

贸易体系:

关贸总协定(GATT):

削减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3)影响:

①稳定世界经济秩序,2促进了世界贸易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④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对发达国家有利,为美国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2、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大事件、影响

必要性:

战争的惨痛教训和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

可能性:

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战后欧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地理上同处欧洲大陆

大事件: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

1985年,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运作于1993年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995年,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正式启用

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改变了世界格局,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3、关于美亚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述:

都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的需要而与周边、邻近国家建立同盟关系,东盟是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经济合作组织。

对成员国都有优惠政策,对非成员国都有一定的排他性,但积极区域集团组织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和途径,所以与经济全球化是既矛盾又促进的关系。

(自己看书和学案)

★4、经济全球化趋势: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④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2)表现:

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③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有效利用世界资源,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丰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4)问题: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依赖性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

③主导的发达国家将高利润、污染重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5)评价:

(1)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趋势,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2)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对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特色经济模式,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