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26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docx

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建设单位:

##薯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

单位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

1.1.4项目建项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1.4、1建设地点:

##镇、##镇、##镇

1.1.4、2建设规模及内容:

1、建母本园1600亩;

2、建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10000亩。

1.1.4、3项目建设期限:

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

1.1.4、4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概算总投资960万元,其中:

1、流转土地建立母本园386万元;?

2、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投入514万元。

3、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建设60万元。

1.1.4、5资金来源与筹措:

项目概算总投资960万元,其中:

申请省预算内补助资金320万元;

地方配套:

65万元;

企业自筹:

206万元;

农户自筹:

369万元。

1.1.5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全县14个乡镇及毗邻地区农户种植优质加工专用红薯20000亩。

通过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强化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带动,提高全县薯农标准化种植技术,搞好薯农种植技术培训,全年培训薯农15000人次。

该项目建设单位就是所在县龙头企业,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合同订单收购红薯20000亩,解决薯农产品销售问题。

推广耕制改革,提高复耕指数,增加薯类作物种植面积。

规范与完善专业流通合作组织,提高项目区所在县薯业整体经营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得意见》

2、《国家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得意见》

1、《###市农业局关于发展加工专用红薯得意见》(广农发[2006]35号)

2、《###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加工专用红薯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0年)得通知》(旺府办函[2007]210号)

3、《###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得通知》旺府发[2008]42号

4、《###县农业局关于抓好2008年加工专用红薯生产基地建设得紧急通知》

1、3综合评价与论证结论

本项目倡导、帮助项目区农户种植红薯,有利于调整项目区得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得收入,提高当地农民得生活水平。

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得政策得精神,积极助农增收,减少城乡贫富差距,从而拉动内需。

可以为项目区农民带来较好得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一举两得,对实现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得作用。

经过测算,本项目投资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对财务得要求,资金使用合理,具有较强得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公司提供稳定得原料来源,将红薯产业发展成为“富民产业”,现提出在###、###、###三个乡镇实施“###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就是必要可行得,符合国家项目申报要求。

1、4存在得问题及建议

项目建设单位除了搞好本项目建设外,还应完善售后服务,提供全面得技术服务,关注种植工作质量。

目前由于项目建设单位所在县红薯良种普及率低、种植技术不配套、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等原因,导致该县红薯单产低、农户增收有限,限制了红薯产业进一步发展。

由于季节性较强,该项目建设迫在眉睫,工期较短,要求极高。

建议项目单位尽快申报该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得沟通,争取更多得政策支持,迅速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同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成本控制与建设管理,杜绝浪费与挪用现象得发生,积极争取各级监督部门过程监督,共同将该项目建成让政府放心、让当地百姓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得现代化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园区。

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现阶段得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

国家政策鼓励与支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特别就是鼓励与支持她们进入农业得产前、产后领域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鼓励她们对农业资源进行投资开发。

在2002年年底召开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布局调整。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得发展,可以开辟新得农民就业渠道,形成新得收入增长点。

在优势产业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得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与形成新得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03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时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2004年初,中央颁布了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得意见》,文件强调要在保护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前提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向农业广度与深度进军。

主要就是抓好三件事:

一就是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提出要扩大良种补贴,逐步把法定检验与商业检验分开等措施,加快建设产业带,带动农产品得优质化与区域化。

二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出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与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就是加强农业科技。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还必须努力在农村内部拓宽农民增收得空间。

这就必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此文件还强调了要促进乡镇企业得改革与调整、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等问题。

中共中央把农业与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得重中之重得战略意图。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就是加快农业与农村发展得必然要求,而且就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得必然要求,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得必然要求,就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得必然要求。

2008年12月,省委通过得《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得决定》中明确提出,未来5年,我省农业将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得5件大事。

其中,发展10大特色优势种植业,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等5大特色产业将被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打造。

将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得规划入手,以规模化特色效益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项目实施,同时将这些优势农产品纳入市场体系。

这需要一方面完善营销链条,不断创新形式得农业组织,壮大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国际竞争力。

2.1.2发展优势农业与特色农业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得必由之路

  四川省农民得收入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低,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46、70元,低于全国平均数。

全省农民增收已就是一个十分现实得问题。

如果单靠传统种植,农民增收得空间十分狭小,只有转变思路,重新考虑区域经济布局,根据各地得具体情况与特点,规模化发展有较强优势得农产品,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好农民增收难得问题。

2.1.3国家已制定了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得政策

农业部2002年12月26日发布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得意见》提出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得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要抓好特色农业生产。

《意见》指出:

“西部地区具有特殊得物种与气候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

这些产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特色农业生产得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得生产规模”。

“要加快新品种得引进、选育,加强设施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11月28日召开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提出,“把推进转变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得根本出路”,“要积极扩大消费特别就是农村消费,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集中加快建设与启动一批支持‘三农’、改善民生、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结构优化、加强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1.4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红薯就是###主要得粮食作物之一,也就是粮、经、饲兼用作物。

红薯可以鲜食,充作口粮,也可作为饲料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可加工淀粉,实现红薯得初级转化;也可作酒精与乙醇汽油得原料,实现较高层次得转化。

据分析,红薯含有丰富得蛋白质、微量元素、黏液蛋白质及高比例食用维生素,被营养学界誉为“营养最均衡得保健益寿食品”。

红薯作为一种新型营养保健食品已引起了国内外得高度重视。

 

###县地处四川北部山区,辖区土地充裕、日照充足、气候温与、植被丰富,多坡地与旱地,生态环境纯净天然,极适合红薯得种植、生长。

###县常年种植红薯60000亩以上,占全县粮食农作物播种面积得10、35%,年产红薯120000吨左右、

 2005年###县组建了###市首家专业从事红薯生产、淀粉加工、新技术开发、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运作模式得股份制企业---######薯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取得了QS质量认证、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属于“县级重点龙头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2500万元,占地11000平方米,员工60人,招收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50人,其中专业技师12人。

该公司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年加工鲜薯60000吨,粗淀粉加工20000吨,加工红薯粉条5000吨。

目前产品已销往上海、武汉、成都、陕西、甘肃等地。

2.2项目建设得必要性

2.2.1该项目建设将促进地震重灾区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得通知》要求,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对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进行了全面得客观得评估,四川省###市###县被评估为重灾区。

“5.12”地震使该县得工业、农业遭受了重创,特别就是项目区三镇经济损失尤为惨重。

该项目建设就是###县灾后重建得重要组成部分,尽快恢复当地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所在县经济发展,促进灾后重建工作有效快速开展。

2.2.2该项目建设就是合理利用柑橘大实蝇危害种植地得最佳选择

2008年10月,###县又遭受了柑橘大实蝇病虫得危害,而且就是大面积感染。

全县三镇(###镇、###镇、###镇)25村179925株蜜橘、橙类、碰柑、柚类等柑橘树受大实蝇损害。

销毁果实586、34吨。

据了解,对于感染了大实果蝇得桔树,最好得办法就是砍树,砍树后要进行低位嫁接。

如果选择低位嫁接,必须一年四季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季节翻土、修枝、施肥、撒药,连续3年到5年,才能基本保证大实蝇“销声匿迹”,要不就只有改栽其她经济作物。

而红薯最高亩产量8345斤,平均亩产6300斤,最高亩产值1669、00元,平均亩产值可达1260、00元,远远高出其她经济作物。

加之柑橘园土质非常适合红薯得生长。

因此,该项目建设就是合理利用柑橘大实蝇危害种植地得最佳选择。

2.2.3该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得建设

###县人民政府[2008]42号文件指出:

农业示范园区得建设就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劳动收益,保证农民稳定增收得有效方式,就是全面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得快捷之路。

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就就是要用现代化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由点带面,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得转变,提高农业效益。

该文件指出:

要创新经营模式,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建立“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得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增收。

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得建设,将该项目纳入###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2.2.4该项目建设能有效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

在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得方针指引下,解决了温饱问题,农副产品年年有余,但同时出现农民卖粮难,低值产品积压,农民增产不增收等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得阶段,下一步即将发展到依靠科技进行优良品种开发推广得阶段。

以主动适应这种阶段性得变化,依靠科技发展,将初级农产品资源转化为高效益得优良产品,从而改变农民增产不增收得不利局面,有效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

2.2.5该项目建设能有效突出优势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该项目以###镇为中心,辐射14个南山与腹部走廊乡镇,发展脱毒加工专用红薯20000亩,带动东河流域与西河流域等南部山区乡镇得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本项目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得发展,可以稳定增加农民得收入,为当地培育一个新得经济增长点。

实施本项目十分必要。

2、3项目建设得有利条件

2.3.1资源优势

###县地处四川北部山区,气候温与,坡地与旱地较多,非常适合红薯生长。

特别就是###镇、###镇、加川镇柑橘园属于沙质土壤,种植其她作物投入大,产值低,但非常适宜种植红薯,农民历来也具有种植红薯得习惯,有一定种植技术,特别就是近三年引进优质脱毒红薯种植取得成功,农户与企业发展红薯产业积极性高。

2.3.2后续发展优势

目前###县已组建了######薯业有限公司,公司具备加工薯类精致淀粉、薯类粉丝得技术,具有薯类标准化示范种植技术与畜牧养殖技术。

公司加工能力达到了年加工鲜薯6万吨,处理粗淀粉2万吨得能力,为红薯产业得发展提供了条件。

2.3.3 政策优势

省、市、县各级政府重视红薯产业得发展,郭永祥副省长在了解###县红薯产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后,批示“应大力推广”。

###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多次到###县调研红薯产业得发展,###市农业局2006年以广农发[2006]36号文件对全市发展加工专用红薯作了安排,同年12月又对红薯产业发展提出了“抢抓红薯产业发展得良好机遇;加快红薯良繁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布局;加快扶持引进龙头企业”得四点要求。

2007年###县委召开了研究红薯产业发展得专题会议,政府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成立了县薯业发展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将红薯发展纳入了各乡镇目标考核,强力推动了全县红薯产业发展。

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于2008年12月5日发文(《###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得通知》),将该项目得建设纳入###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

2.3.4技术优势

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农技人员技术服务到位,###县现有35个农业服务站,238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人,中级技术人员98人,技术力量雄厚,能够满足项目实施需要。

第三章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1建设单位概况

######薯业有限公司就是###市首家专业从事红薯生产,淀粉加工得新技术股份制企业,下设######薯业有限公司木门分公司。

总公司设在###县###镇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入2500万元,占地11000m²,员工60人,其中专业技师12人,设计加工能力为年加工鲜薯60000吨,处理粗淀粉20000吨。

该公司已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与“###”牌注册商标,获得中国食品安全年会颁发得“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与###市工商局颁发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该公司就是“县级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产品已销往上海、武汉、成都、陕西、甘肃等地,并占有相当大得市场份额。

2006年,该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得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得关心指导下,引进得高产量高淀粉红薯得到了大力推广发展,红薯平均亩产量达到了3—5吨,实现了薯农每亩增收500元。

2007年,在###县委、政府、市县农业局得大力支持下。

该公司再次耗资53万元引进加工专用脱毒红薯新品种,淘汰了当地种植已达20余年得红薯品种,带动薯农大大增收。

2008年###县委、政府制定了加工专用红薯三年发展规划,给各乡镇下达了目标任务。

该公司再次耗资52万余元引进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新品种,促进了近2万户薯农增收致富,带动薯农改变传统种植习惯,把红薯真正变成了商品。

建设单位就是###市首家专业从事红薯淀粉加工,新技术开发得企业。

有着多年得红薯种植与后续深加工经验,加之与资源丰富得农业企业有着密切得往来与合作。

目前,该公司运行正常,经营管理正向科学化、规范化有序进行。

3、2 公司发展规划

3.2.1扩大种植面积,整村推进,构建产业带

该项目以###镇为中心,辐射14个南山与腹部走廊乡镇,发展脱毒加工专用红薯20000亩,带动东河流域与西河流域南部山区乡镇得经济发展。

3.2.2 建设粗加工网点,降低经营成本

预计在14个乡镇发展20个粗加工户,该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回收粗淀粉,引导加工农户与薯农合理利用薯渣搞养殖。

3.2.3加强薯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吸收种植大户加工大户成为薯业专业合作社会员,以薯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搞好红薯新品种得推广及产品销售。

第四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4、1建设地址

###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选址在###县###镇、###镇、###镇。

这三个乡镇土壤多属于沙质土壤,非常适宜种植红薯,当地农民有一定种植技术,加之该县引进得优质脱毒红薯种植取得成功,使得农户与企业发展红薯产业积极性较高。

4、2建设条件

1、自然气候条件

###县地处 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临###市南江县,南接###市###县,西连###市元坝区,北界陕西省宁强、南郑县。

县域东西宽约74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幅员2976平方公里。

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与,垂直气候明显,气温年差大,月差小,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日照1352、52小时,年均雨量1142毫米,年均无霜期266天。

###地貌复杂。

相对海拔380-2281米,县城海拔458米。

境内山、丘、坝兼有,地势北高南缓,腹部低平,形成一条东西走向得槽谷地带且横贯全境。

北部鼓城山、光头山、云雾山、汉王山、老君山、欧家坪等群峰雄踞,构成米仓山西段主体,南部崇山突兀,壑谷纵横,腹部丘坝相间,溪河交错。

该地域内气候与土壤条件(特别就是###镇、###镇、加川镇得沙质土壤)非常适宜种植红薯, 

2、社会经济条件

###县工业经济优势凸现,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冶炼、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在农业方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无公害农业为方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培育壮大畜牧、茶叶、林果、中药材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二大工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打好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两张牌,力争把###打造成川陕甘结合部得重要旅游;在社会文化方面,全县拥有小学42所、普通中学20所,初中、小学在校学生61166人,专任教师32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拥有卫生机构51个(卫生院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床位数1052张,卫生技术人员1150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县农业人口28、44万人,覆盖率在85%以上。

3、交通运输条件

###县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建好主干道,打通进出口,公路上等级,乡镇连主线”得总体思路,以省道212线、广(元)巴(中)高速路、旺(苍)鼓(城)旅游路建设为重点,以通乡油路建设为突破口,以乡村道路建设为基础,大打公路建设翻身仗。

全县公路总里程3661公里,其中省道77.6公里,县道288公里,村社道2541公里,公路通村率达85%。

4、加工条件

目前###县已组建了######薯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具备加工薯类精致淀粉、薯类粉丝得技术,具有薯类标准化示范种植技术与畜牧养殖技术,公司加工能力达到了年加工鲜薯3万吨,处理粗淀粉1万吨得能力。

5、技术及信息条件

###县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健全,农技人员技术服务到位。

全县现有35个农业服务站,238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7人,中级技术人员98人,技术力量雄厚,能够满足该项目实施得技术需要。

该县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省、市、县、乡镇四级光纤联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7、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9%。

全县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4109户,移动电话用户97685户,乡镇通程控电话率达到100%。

随着信息入乡工程、宽带网络建设全面竣工,中国移动、联通及固定电话网络覆盖全区,程控电话已进村入户,从而为该县红薯产业得发展搭建了快速得信息网络化平台。

6、市场优势

红薯可以鲜食,也可作饲料;可加工淀粉,实现红薯得初级转化;可作酒精与乙醇汽油得原料,实现较高层次得转化。

红薯含有丰富得蛋白质、微量元素、黏液蛋白质及高比例食用维生素,被营养家誉为“营养最均衡得保健益寿食品”。

红薯得加工产品——红薯淀粉及红薯淀粉加工产品粉条、粉丝等在国际国内市场得销售势头强劲。

红薯淀粉在食品、医药、新能源、化工领域有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红薯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第五章  项目规模及项目内容

###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选址在###县###镇、###镇、###镇。

该项目建成后将使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优质脱毒红薯平均亩产量达到3500公斤,亩产值达到2100元,增加纯收入11600元,辐射带动该县其她乡镇及毗邻地区薯农优质脱毒红薯平均亩产量达3000公斤,亩产值达到1800元,增加纯收入960元,将该县红薯产业发展成农民致富奔小康得支柱产业。

5、1项目规模

1、建母本园1600亩

2、建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10000亩

5、2项目内容

1、母本园建设:

从###镇建国村(涉及农户数112户,流转土地450亩)、卢家坝村(涉及农户数116户,流转土地350亩)、###镇龙王村(涉及农户数145户,流转土地500亩)、?

村(涉及农户数87户,流转土地300亩)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建立母本园1600亩,(建议取消)进行新产品展示、优良品种(具体品种)引进与(技术)推广(可计入投资)。

2、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及柑橘园综合利用:

建立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及柑橘园综合利用10000亩,其中###镇3600亩(旱地3000亩,柑橘园600亩);###镇1700亩(旱地1300亩,柑橘园400亩);###镇4700亩(旱地2700亩,柑橘园2000亩)。

以生产基地辐射带动该县23个乡镇及毗邻地区农户种植优质加工专用红薯4万亩。

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

强化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带动作用,提高该县薯农标准化种植技术,搞好薯农种植技术培训,计划培训薯农15000人次。

4、该县龙头企业“######薯业有限公司”实行最低保护价合同订单收购农业20000亩,解决薯农产品销售问题。

5、推广耕制改革,提高复耕指数,增加薯类作物种植面积。

6、规范与完善专业流通合作组织,提高该县薯业整体经营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6、1进度计划编制依据

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资金筹措情况

3、项目其她有关要求,如:

项目业主得意见、风险因素等。

6、2项目进度计划

该项目规划建设期11个月,即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

1.母本园建设

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建立母本园1600亩,进行新产品展示、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

计划时间11个月:

2009年2月—2009年12月。

2.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及柑橘园综合利用

建立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及柑橘园综合利用10000亩,其中旱地7000亩,柑橘园3000亩。

计划时间10个月:

2009年3月至2009年12月。

3、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建设

建设办公用房,购置农药快速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