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355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南生态建设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三、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从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和推动生态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加大生态省建设的执法力度,落实生态环境执法责任制。

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重点打击违法砍伐森林、违法采矿、违法排污、破坏珊瑚礁和红树林、捕杀和经营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

四、加快解决影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建设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城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要集中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和防治工业污染。

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

五、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态省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要把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工作,大力建设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镇生态住宅小区和生态文明村。

城镇建设要突出体现“三低一高”(低楼层、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特色。

严格保护江河水环境和地下水资源,保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食品。

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

要在继续完善生态省建设立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生态省建设的执法监督,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目录

序言

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三、生态省建设的区域布局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五、生态经济发展

六、生态人居与生活质量

七、生态文化建设

八、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附件1:

生态省建设全面建设阶段重点工程

附件2:

生态省建设阶段主要指标与预期目标

1999年2月,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海南环境优势、打造海南特色、加快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下阶段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省委、省政府提出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修编,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站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认真总结6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吸收国内外生态研究和建设的新成果,扩展和充实生态省建设的内涵,进一步明确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更好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建设生态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海南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要推动我省走上切合海南实际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设生态省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更快地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发展中注重解决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打造生态环境优势。

三是创建具有海南特色的优美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一流的生活质量。

四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是,把海南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热带生态系统、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氛围、一流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份。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生态办对《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了修编。

修编后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把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了衔接,增加了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区域布局、生活质量等内容,按照产业和环境的关系对产业部分进行了调整,强化了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纲要》作为指导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文件,是编制市县、行业、部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重要依据。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将有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今后还将与时俱进对《纲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

海南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以来,全省上下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经过6年的建设,全省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控制,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和项目,起步阶段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通过实施天然林、水边路边城边(“三边”)防护林、椰林、退耕还林、浆纸林等森林保护与林业建设工程,200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4.9%,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增长;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比例达到8.1%,6年提高了3.37个百分点,增加了12.6万公顷;

实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退化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

二是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省提前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全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总量指标之内,全省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口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有效地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

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2004年工业化学耗氧量、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8年减少64%、62%,2004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4%,比1998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三是生态省产业快速发展。

我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了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优势产业,发展汽车制造、制药等低污染的清洁型产业,按照排污总量控制、区域控制和浓度控制的要求在西部工业开发区集中发展天然气化工、浆纸业等集约化资源加工业,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6年来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5%、11.8%、8.1%,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2003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04年达到1172美元。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创造性地在全省农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效推动了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和文明生态城市三级创建活动。

全省建设了4133个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的18.3%;

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累计批准“半拉子”房地产工程处置面积达1396万平方米,处置了闲置建设用地2.27万公顷;

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亚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五是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以青少年、各级党政干部为重点的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6年来有10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接受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全省部分中小学校结合地方课程改革开设了地方环境教育课程,各类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二)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

1.有利的国际背景。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主题,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发展绿色经济是突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有利的国内环境。

我国率先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21世纪议程;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这些为生态省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继海南之后,又有7个省份提出建设生态省,生态省建设的理论、方法与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3.有利的省情条件。

海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本底质量好,污染治理包袱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生态省建设具有明显的资源环境优势。

经过起步阶段6年的建设,生态省建设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以生态省建设促进海南发展的共识。

(三)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总量较小,难以对生态省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一些地区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还存在为追求眼前、局部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还不普及。

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导致决策失误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仍有一些企业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采用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在社会生活中不注意节约资源、不自觉保护环境等不文明行为还大量存在。

3.人才和科教等智力支持不足。

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基础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用性不强,生态省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等智力支持不足。

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仍较突出,生态省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还需要继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体制、产业和环境三大优势,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省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物轻人”的观念,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只注重眼前发展和局部利益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观念,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在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和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遵循尊重规律,统筹兼顾的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讲求实效的原则。

科学制定规划和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区、各方面的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

4.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引导作用,增加政府投入,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民间团体和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并广泛开展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5.遵循“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的原则。

全面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在依靠法制规范公众行为的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6.遵循不断创新的原则。

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不断开创生态省建设的新局面。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省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总体目标。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建立起发达的资源能源节约型生态经济体系,建成布局科学合理、设施配套完善、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使海南成为具有全国一流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省份。

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适宜绿化的土地全部植树种草,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0%;

生物多样性丰富;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根本治理;

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体、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建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发达生态经济体系。

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环境比较优势,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要求和产业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和发展相应的产业,使资源加工业、生态优势产业、生态与经济双赢产业、清洁型产业和环保产业竞相发展,相得益彰,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

──建设舒适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

城镇每户居民拥有一套功能齐全的住宅,供水、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环境得到净化、绿化和美化。

农村居住环境实现卫生、清洁、优美、文明。

城乡居民享有先进完善的教育、卫生、就业和安全保障。

──形成繁荣的生态文化。

健全和完善生态省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与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四)建设阶段。

到2020年,海南生态省建设分为起步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完善提高阶段三个建设期。

1.起步阶段。

1999年到2005年,主要任务是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省的共识,使各市县、各部门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

集中力量解决烧山、毁林开垦、毁林养殖、毁林挖矿、炸珊瑚礁、破坏红树林、违规排放废水等突出问题,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

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工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开展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和文明生态城市三级创建,建成一批示范区域和示范工程。

在全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使全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生态省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从进展情况看,到2005年,起步阶段的目标可以实现。

2.全面建设阶段。

从2006年到2015年为海南生态省的全面建设阶段,主要任务是: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人居建设与生活质量改善、生态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32项重点工程,建设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环境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生态经济体系、人居生态体系、人口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能力保障体系八大体系。

建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三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四项工程。

建立环境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推进防治工业污染、控制生活污染、削减农业污染、处置医疗和危险废物四项污染防治工程。

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重点实施土地保护与开发整理、生物和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源建设、清洁能源四项工程。

建立生态经济体系,重点发展具有生态优势的产业、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产业、具有资源优势的资源加工业、对环境影响小的清洁型优势产业四类产业。

建立人居生态体系,重点开展文明生态城市、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村和文明生态社区三级四类创建工程。

建立人口生态体系,重点实施人口控制、健康与安全保障、文化体育与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四项工程。

建立生态文化体系,重点推进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营造、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四项重点工程。

建立能力保障体系,重点建设组织保障、法制保障、经济与政策保障、科技保障四项工程。

本阶段前5年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边、路边、城边三边防护林建设,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将保障环境质量的污染防治工程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优先项目,重点推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优势产业和资源加工业,加快经济发展;

推进三级文明生态体系创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3.完善提高阶段。

从2016年到2020年,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态省各方面建设的成果,使海南成为具有全国一流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省份,生态省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到2020年,生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五个方面27项指标要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0元以上;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指标: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4吨标准煤以下;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控制在200吨以下;

万元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控制在10千克以下;

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控制在5千克以下;

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70%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60%以上;

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26%;

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

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主要城镇噪声达标率达到90%;

主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8%;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8%;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生活质量指标:

农村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0%;

无公害瓜果菜基地占总种植面积比例达到90%;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6平方米;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9平方米;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

社会进步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1岁;

中小学、幼儿园生态教育普及率达到99%;

文明生态村占自然村总数比例达到90%以上。

生态省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功能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其保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合理保护、科学利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海洋生态圈。

海洋生态圈范围包括我省管辖的海南岛5米等深线以外的所有岛礁及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范围约有83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周围海域有222个海岛,西、南、中沙海域有270多个岛、洲、礁、沙和滩。

该区域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常年风大,多热带气旋,台风频繁,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最湿热的海区。

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北部湾、三亚、清澜和西南中沙渔场,分布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是我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振兴经济的重要区域。

主要生态功能是:

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并为我省发展海洋产业提供资源。

区内可划分为三个生态亚区:

海南岛沿海边缘热带亚区、西沙与中沙中热带亚区、南沙赤道热带亚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近海过度捕捞,炸鱼炸礁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减,多种传统经济鱼类难以形成渔汛;

海洋生物开发水平较低,油气开发利用率低;

局部海区出现过赤潮。

保护和发展的方向是:

控制海上污染源,保护海洋水质;

加强珊瑚礁、麒麟菜、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和幼鱼幼虾渔业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杜绝破坏珊瑚礁的行为;

加大渔政管理力度,严格控制近海掠夺式作业方式,推行科学捕捞技术,鼓励远海捕捞;

加强南中国海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一批珊瑚礁和渔业资源保护区;

加快西沙群岛等南中国海岛屿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西沙海洋生态旅游业;

加快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发展海洋运输业,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海岸生态圈。

海岸生态圈包括海南岛5米等深线以内及向内陆延伸10公里范围的海洋与陆地结合带,由河口、三角洲、海岸平原、滩涂湿地、沙滩、泻湖和浅海等地理单元组成,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面积的20%。

区内生态系统类型较多,重要生态系统有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内海泻湖和珊瑚礁等。

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滨海锆钛矿等矿产资源,港湾众多,建港条件良好,是我省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开发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是城镇发展、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发展和滨海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区。

主导生态功能是:

防风固沙、护岸阻浪和维护近岸生物多样性。

区内可划分为五类生态功能区:

自然保护区与渔业资源保护区、基干林保护带、临港工业与城镇发展区、农林渔业发展区、特殊功能区(如排污区、军事区)。

炸礁挖礁等行为使一些岸段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乱砍滥伐造成红树林面积减少,导致珊瑚礁和红树林的护岸阻浪功能下降,部分生物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毁林养殖和毁林采矿使沿海基干林带破坏断带,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部分近岸海域受到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船舶废水的污染,海水水质下降;

局部海岸地区出现盐碱化和荒漠化。

建立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严禁炸鱼炸礁和乱砍滥伐红树林、海防林;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加强滨海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滨海工业污染防治;

按照“南北带动、两翼推进”的要求,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业,利用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清洁型的优势产业,在西部工业开发区大力发展集约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资源加工业。

(三)沿海台地生态圈。

沿海台地生态圈处在海岸生态圈与中部山地生态区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