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442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试题Word格式.docx

内阁位卑权重,非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B和D错误。

【考点】明朝内阁制

4.(改编)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严格限制

C.手工业生产产品精良D.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

【解析】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却没有转变为大机器生产,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选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5.(原创)“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义、礼、智、信皆仁也。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A.程颢B.孔子 C.董仲舒D.王阳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天理与人伦道德相结合,故选A。

【考点】程朱理学

6.(原创)《法学阶梯》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是指

A.万民法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D.市民法

【解析】万民法保护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权利,具有打破区域局限的特点,有着全人类共同法律的雏形,故选A。

【考点】罗马法

7.(改编)《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会晤文移,均用平礼”。

《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

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外交有了平等的迹象,传统中的华尊夷卑的观念正在改变,选D。

A和B不符合材料。

D比C全面准确。

【考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8.(原创)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

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洋务运动的开展B.中体西用 C.观念的转变D.国防的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李鸿章由认为铁路、电报对国家不利,到极力陈述铁路将带来的利益,说明其观念的转变,选C。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不能体现转变,A错误。

“中体西用”和“国防的需要”材料体现不充分,故B和D错误。

【考点】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的发展

9.(原创)严复“认为天下大道是想通的,例如,他认为,斯宾塞的社会改革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由材料可见,严复主张

A.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为两截B.主动接受自然进化

C.在中国传统中寻找强国之道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A与材料无关;

B和D对材料的把握均不完备。

【考点】严复的维新思想

10.(选编)“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

”该观点旨在说明 (  )

A.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B.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北洋政府的政治分权,A错误;

C、D与材料无关。

【考点】辛亥革命

11.(选编)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

“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在此,梁漱溟(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解析】A、B、C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五四运动

12.(改编)“中国共产党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该宣言的发表 (  )

A.说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B.表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判定是土地革命开展后,A在南昌起义时已经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体现的是国民革命时期,A和D不符合时代,错误;

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B右倾错误不能体现。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3.(原创)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是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工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轻工业。

与洋务企业相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区别不包括()

A.创办阶级属性不同B.工业结构侧重不同

C.生产管理方式不同D.生产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的生产方式,D为两者的相同点。

前者创办阶级是地主阶级,后者是资产阶级;

前者从重工业开始,后者主要发展轻工业;

前者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封建衙门式或官督商办,后者是资本主义管理方式,生产指向市场,故A、B、C均为不同点,排除。

【考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4.(选编)1949年4月20日和21日,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四艘军舰溯江而上,不顾三野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鸣炮警告,闯进三野部队防区江面,双方展开激烈炮战。

这说明

A.解放战争陷入胶着状态B.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 

C.当时中英关系急剧恶化D.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

【解析】A、B不符合材料信息。

C没有体现特定的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解放战争

15.(原创)康德说:

“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可见,康德主张

A.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纯粹理性批判C.人非工具D.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自由并非放任,是一种责任,结合启蒙运动理性科学的精神,选D。

【考点】康德的思想

16.(选编)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

“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排除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逐渐实行,A和B不符合1984年这一时间。

材料中侧重引进外资,D不符合。

【考点】改革开放

17.(原创)1913年俄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两个五年计划的推行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的增长幅度大,苏联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基本确立,A和D错误;

材料没有强调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区别,B错误。

【考点】苏联的建设

18.(选编)“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

”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B.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由材料信息“城市恢复了生机……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判定应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A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新经济政策后来逐渐被取消,B错误。

D应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考点】新经济政策

19.(原创)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

其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农业的发展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援助集体农庄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发展。

【考点】赫鲁晓夫的改革

20.(原创)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A.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主要增长形式B.手工工场生产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C.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D.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后期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B和C错误,D与材料无关。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21.(原创)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

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

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

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材料旨在说明

A.社会普遍存在不平等B.当时市场经济的弊端

C.弱势群体缺乏社会保障D.工人缺少政治诉求的渠道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1770年至1870年自由市场经济中工人所受剥削严重,工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社会福利没有建成等众多问题,A、C、D都只是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

【考点】市场经济的弊端

22.(原创)为了应对大危机,以下不同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阶段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20世纪70年代,出现“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

C.20世纪80年代,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D.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的增长模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判定,福利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已经日渐完备,故选B。

【考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23.(原创)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1)国土完整、主权完整,以及有效保护公民权利;

(2)积极维护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之关键部门、产业和经济安全;

(3)防范与控制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安全——经济的、政治的与军事的;

(4)与周边国家、地区搞好共同安全合作体系。

据此可知()

A.经济安全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B.国家安全主要来自外国的进攻或武力威胁

C.应与周边国家结盟以确保国家安全D.需防止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解析】国家安全的威胁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B错误。

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C错误。

经济全球化中的资本扩张只能顺应,趋利避害,不能防止,D错误。

【考点】经济全球化

24.(原创)“画面采用仰视的角度表现人物,女人半侧着身子……阳伞的灰绿色调与天空融合在一起,既把人物与画面结合,又使人物跳出背景,那澄明的天空动感在人们眼前”,这一画作体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美术B.现实主义美术 C.现代主义美术D.印象画派

【解析】材料中的绘画风格强调色彩的作用,属于印象画派。

【考点】印象画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四道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原创)(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总统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美国的发展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政治、经济、外交等历史进程均有很强的国家特色。

材料一(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

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

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

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以前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国会的权利有哪些?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措施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发展的历程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9分)

【参考答案】

(1)既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又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保障;

制定法律;

与总统、最高法院分权制衡;

对总统执行法律给予财政支持。

(6分,任意三点得全分)

(2)特点:

采用立法的形式;

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与国民财富分配并举;

政府和国会有所作为。

(4分,任意两点得全分)

作用:

保障弱势群体,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内需,缓和经济危机;

促进福利制度逐渐形成。

(3)因素:

国家实力,国家利益。

(3分)启示: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关照弱势群体;

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动调整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形势。

【解析】

(1)归纳概括类题型,将材料划分层次,概括得出美国国会的权利。

(2)第1小问“特点”同样属于归纳概括类题型,划分材料层次,归纳即可。

第2小问“作用”属于分析说明类,要求多角度作答。

答案的三个角度分别为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作用,《财产税法》中社会财富再分配办法的作用,及对后世福利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第1小问“影响因素”由学科观点分析得出,美国的国际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受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的影响。

第2小问为启示类的题型,综合命题中心“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的历史进程”和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炼观点。

【考点】美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与外交策略

26.(改编)(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

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示例一在西方人眼里,苏联不值得仿效。

(3分)

政治上,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党专政,民主法治不健全,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

经济上,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

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8分)

总之,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符合西方民主自由开放的观念。

(1分)

示例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苏联的成就巨大。

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

苏联的发展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条件;

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普遍落后;

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正是发展中国家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8分)(1分)

总之,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肯定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解析】第26题为高考中命题教师创新实验地,其一般为开放式的命题,采用SOLO分析方法等级赋分,对观点选取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此题为评述类题型,作答一般为三段形式,判定观点,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最后小结升华。

本道题涉及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影响评价的主要因素是这一体制本身的利弊及西方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角度不同,选取任意一种评述均可,论述时注意充分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考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7.(改编)(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

(1)19世纪末的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2)张謇兴办实业;

重视教育,兴办学堂;

重视社会公益事业。

反映了其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生需求,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

(1)此问属于分析说明类,要求多角度分析作答,充分运用材料,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张謇的实业救国,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特点作答。

(2)“评价张謇的历史贡献”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张謇促进社会发展的具体三大方面的措施,总体反映了张謇的爱国精神,和三大措施的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考点】张謇实业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