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43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教学文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

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

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

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

V=abh。

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

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

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

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

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

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

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用投影出示)

小结:

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

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

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那么怎么办?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

②每层摆了几排?

③摆了几层?

④一共摆了多少个?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

每层摆了几排?

摆了几层?

一共摆了多少个?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

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

(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

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

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计算例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

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

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

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

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

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

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

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

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

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

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V=a3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