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73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docx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33-37

LT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

心无远虑,各欲快意。

迷于瞋恚,贪于财色。

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

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

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恶业相袭,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

“世间之人,对生死轮回于六道,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的规律,不能相信奉受,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

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

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

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恋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

思想恩好,不离情欲。

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

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思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

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各怀杀毒,恶气冥冥。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

为妄兴事,违逆天地。

恣意罪极,顿夺其寿。

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恶业,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

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

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

你们应当勤奋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

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三十四)心得开明

弥勒白言:

佛语教戒,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弥勒菩萨于是说:

“佛说了教人修善的法义,非常深刻非常善妙。

我等会众都蒙佛慈悲之恩,得闻要津,以解脱于生死忧苦。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佛为法王,超过诸天圣人而为至尊,佛所说之法如同光明,澈照十方,洞达无穷。

佛是所有有缘众生的导师。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现在得以在这里见到佛并听闻说法,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听闻到有关无量寿佛的声音,大家没有一个不欢欣鼓舞的,我们的心因此得以澈悟而明了真谛。

佛告弥勒: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释迦牟尼佛告诲弥勒:

“恭敬于佛的人,他是有大善之人,应当实实际际地念佛,截断狐疑猜忌,拔除各种爱欲,杜绝各种恶意恶念的源头,

游步三界,无所罣碍。

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虽然奔走于三界世间秽土,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向众生开示讲演佛法正道,度化还未得度化的有情众生。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

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无比久远以来,反复辗转、轮回于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五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

诞生之时有‘生苦’之痛,寿终之时有‘死苦’之痛,

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身体臭恶而不清净,没有什么可称为‘快乐’的。

应自下决心,断绝恶因,洗濯心中的污垢,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表里如一,诚实无欺。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

“洗除了污垢而表里如一的人,能够自行度脱,由自度转而拯救济度他人。

一心求取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大愿,称名念佛,积累善本。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

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虽一生一世精进修行十分勤苦,但这一生之苦,较之一个人的生生世世,只犹如片刻之间。

此生之勤苦,使后世得以往生无量寿国,享受无穷无尽的快乐,拔除生死根本恶因,远离苦病烦恼之患,寿命长达千万时劫,自在神通而诸事随心所欲。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释迦牟尼佛复喻众生:

“你们应各自精进专修,把往生净土的愿望切实地变为行动。

不要疑惑,不要中途反悔,以免错过时机,造成错误罪行,以至往生时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边地之国,在怀疑佛智的众生聚集的七宝狱中,于五百年的时间内,不得见佛、法、僧三宝,不得闻诸经佛法,受诸不幸处罚。

弥勒白言:

受佛明诲,专精修学。

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弥勒菩萨领受佛旨,乃向佛言:

“今天我们承受了佛明白完备的教诲,我等当专一修行,精进学习,按佛的教导诚心奉行,不敢生出半点疑惑。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三十五)浊世恶苦

佛告弥勒:

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所以者何?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说:

“你等能于此浊世之中正心诚意,不为种种恶业,堪可称为‘大德’。

为什么这样说呢?

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

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十方诸佛世界善多恶少,容易接受开导教化,唯有此五恶世间,‘苦’最大最多。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

我现今在此作佛,教化群生,欲使他们舍掉‘五恶’,去脱‘五痛’,离开‘五烧’,降伏化除他们的痴迷之心,让他们守持‘五善’,使他们获得福德。

这‘五’是什么呢?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

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

其一者,世间的诸众生类,想作种种恶事,强者降伏弱者,强者身后又有更强者降伏他,辗转相制,残害伤杀,大的吞食小的,吞食者又被更大的所吞。

以暴凌善,以强欺弱,完全不懂得相互为善。

因为众生的如此作恶而其来生受到的果报和惩罚。

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所以,这世间有贫穷、有乞丐,有的无父母,有的无儿女,有的聋,有的瞎,有的哑,有的痴呆,有的恶毒,有的残废,有的疯狂,这都是因为前世不信道,不积德,不为善,所受的‘殃罚’。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间也有人尊贵,有人豪富,有人贤明,有人受众尊敬,有人智勇双全,有人才能精深博大。

这都是由于前世慈悲孝顺等等修善积德所得的善报。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

转生受身,改形易道。

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

现实世间有此可见的果报之事,更有寿终之后下到冥界后不可见的果报之事,在冥界转生投胎又受色身,改变了原来的形象,变猪变狗,在五道中沦陷于更低的位置。

因此,便有地狱、禽兽、飞蝇、爬虫之类。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

殃恶未尽,终不得离。

辗转其中,累劫难出。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

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这就犹如以世间法律治罪犯,有的关在牢狱之中,有的受到极刑痛苦。

精灵魂魄与其人前生的罪报相随相从,不管所得到的生命或长或短,冤家债主相追随共生一处,一定要将前世怨仇一一清算,以期报偿。

所犯罪行若没有结清,便不能够分开,如此辗转往复于其恶道中,很多时劫也难得出离,绝少有机会获得解脱,其痛苦难以言说。

天地之间,因果相因,报应不爽,必应有如此状。

有时虽不即时报应,但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时候一至,无不兑现。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依法规轨则,奢侈淫乐,骄横放纵,放情纵欲。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心口各异,机伪多端。

居上位的官员贪赃枉法,误国殃民,在位而不能正已之身,诬陷使人冤枉,更陷害忠良,阿谀诽谤,心口不一,投机取巧,诡诈虚伪。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

利害胜负,结忿成仇。

还不只是居上位的官员如此,这世间无论尊贵的王公贵族,卑残的奴仆马弁,族中的亲眷家属,外界的平民百姓,都是互相欺诳,瞋恚愚痴。

人们都想自己占便宜,损他人而利己。

为了贪婪攫取,占有更多的利益,不惜以利相侵,互相算计谋害,由此结下忿恼,由结忿恼又升格为仇恨。

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甚至家破人亡,不顾前因后果的报应法则。

富有者,悭吝贪惜,不肯施舍与人。

爱欲顽固,贪心深重,终生身心劳苦。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就这样一直到死。

到了死时,财物又带不走,没有一样能拿到阴间。

善恶祸福平生之业,却追随其人灵魂而到往生处,或者三善道,或者三恶道,总之,决不会放弃此人。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

常怀盗心,悕望他利。

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再有,或有见人之善,不是想着如何去学习他,敬慕他,而是憎恶诽谤他,胸中常怀侵夺之心,希望损人利己,将他人之财物供自己取用,挥霍完了,又重去盗取。

神明克识,终入恶道。

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当然逃不出神明的眼界,终将其人打入恶道,自然有三途恶道的无量苦恼等着他,其人辗转于三恶道中,旷劫长时也难以得出,其痛苦不堪言说。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

常怀邪恶,常念淫妷。

烦满胸中,邪态外逸。

费损家财,事为非法。

“其三者,世间人众,由于相互之间的业因导果而出生于世,寿命能有多长?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狠毒之心,常沉溺于淫欲放荡,烦懑填塞胸中,淫邪放荡流露于外表,所作之事不但耗费损失家中产业,更因这些事情不合法度甚而至于违犯法律招来恶报。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

攻劫杀戮,强夺迫胁。

归给妻子,极身作乐。

应当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他们不愿去追求去奋斗。

又有的人拉帮结伙,兴起争战,互相攻伐,侵掠杀戮,武力胁迫,公然抢夺。

将以此种种兽行抢夺来的财物拿去取悦于妻妾强人,纵情于声色,不知疲倦地寻欢作乐。

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如是之恶,着于人鬼。

世间人众对此憎恶讨厌,为此使之遭受灾祸和无边痛苦。

这些作恶之人,虽现人形,却显鬼魅的恶毒。

神明记识,自入三途。

无量苦恼,辗转其中。

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那明察人世的神明白会给他们记上这笔帐,以他们自己此生作恶之因,将其在来世转生之时变为饿鬼畜生,堕入三恶道,受到那无边无量无穷无尽的苦痛折磨,其人辗转于三恶道之中,很多时劫也不能出来,其痛苦难以言说。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憎嫉善人,败坏贤明。

“其四者,世间的人民不挂念着修善的事,却拨弄是非,言辞粗鄙,假话大话,阿谀逢迎,憎恨嫉妒善人的才德,败坏贤明之人的名声。

不孝父母,轻慢师长。

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不孝敬顺遂父母,不尊重而慢待老师,朋友间不守信誉,难得以诚相待;骄傲自大,炫耀自己有道行,横行霸道,仗势欺人。

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

殃咎牵引,无从舍离。

想让大众对己产生敬畏,不知羞惭,不自戒慎,不听劝慰,不服教化,其心常怀自大傲慢。

仅依靠其前生前世所积累的那点福德的佑护,才未马上受难。

于今生今世作恶多端,前世辛勤修得的福德终归消耗殆尽。

其人终了之时,他所作的各种恶业拥着他的魂魄去到冥世,他的恶名和所作的恶业,都登记在神明的档案里,其人被自身生前所作之灾恶罪过所牵引,没有办法得以脱身。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身心摧碎,神形苦极。

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只好跟着前去,进入到狱火汤镬之中,身心被摧毁破碎,精神肉体痛苦不堪。

到了这个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父母教诲,违戾反逆。

“其五者,世间的人民不思努力,留连于松懈懒惰,不肯作善举好事,也不肯修身养性,不能敬业乐群。

父母教诲儿女,儿女违背忤逆。

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

鲁扈抵突,不识人情。

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就好像是冤家对头。

有这样的儿女还不如没有。

如此儿女,辜负父母养育之恩,违背孝敬长辈的世间礼仪,对父母的恩德全无一点报答之情。

有的人放荡自纵,游乐散漫,好酒贪杯,嗜爱美味,无知无识,专横跋扈,心无远见,冥行妄作,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仁义礼貌.对其规劝告诫也没有用。

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有的人对父母姊妹;亲戚眷属的生活困难全然不顾,不考虑父母之恩,不考虑老师朋友情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三业之中一无是处,无善可言。

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

欲害真人,斗乱僧众。

愚痴蒙昧,自为智慧。

不信仰诸佛的经言法教,不相信生死因果,善恶有报。

欲想杀害阿罗汉,离间僧众使之争斗,蒙昧无知,反而自以为聪明。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

苦口与语,无益其人。

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不预修善,临时乃悔。

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不知道生从何处而来,死后又去到何方,待人接物,不知仁爱和顺,痴心妄想于长生不老。

对慈悲之心的教诲不肯相信;对苦口婆心的劝勉之话;无动于衷。

上述人等心中因痴愚而黑暗不明,对善意良言不能开悟理解。

生命将要终了之时,后悔恐惧交相产生。

不预先修善,死到临头方生后悔,可为时已晚,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

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在天地中间,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五道生死流转,其善恶因果报应不爽是明摆着的事。

行善作恶各有报应相随,祸受之于恶,福受之于善,是祸是福,均由其本人自己来承当,他人无可替代。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善人行善事,今世乐施好善,来生得入富乐人家;今世勤修福慧,来生得入贤达人家;恶人作恶事,今世使人痛苦,来生得入穷苦人家;今世痴愚,来生还入痴愚人家。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

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这其中的道理有谁能知?

唯独只有佛能知能晓。

佛说的教导人众的方法,所开示的真实之相,信受不移而依此笃行的人极少极少。

所以世间生死轮回永不停止,堕于三恶道之路的人众不能断绝。

像这样的世间凡夫俗子,难以全部都度脱完毕。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

世世累劫,无有出期。

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所以才有三恶道无量苦恼,让这样的凡夫俗子辗转于其中,生生世世,旷劫而不能得出,解脱生死的希望无从感受,痛苦难以言说。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像这样的五恶、五痛、五烧,犹如大火焚烧人身,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是为五大善也。

若有人能在火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发生,端正其行为思想,言行一致,诚心诚意,不管世间浊秽如何,独作善事,不作各种恶事,其人之身便独得度脱,获得他行善报应的福德,可得以在无生无灭的涅盘境界中长生。

这就是五大善。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三十六)重重诲勉

?

佛告弥勒:

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

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说:

“我告诉了你们这个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因果轮回的道理。

若还有人敢于犯此五恶,必当遭到恶果所报,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者其人今世就得现报,先被病恶祸及,痛苦不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大众都得见这恶行恶报的下场。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

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或者其人在寿终之后,堕入三恶趣中,忧愁痛苦,酷刑荼毒,自业之火,炙灼自身;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与他在生之世结的冤家对头共处一地,互相伤害残杀,从很小的摩擦开始,愈演愈烈,最终酿成重灾大祸。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

“上述两种恶报都是由于生之世贪得无厌,积敛钱财,无羞无耻,沉溺色情,不肯以财物布施穷人,只求自己快乐和欲望得到满足,不管所行之事的是非曲直。

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由痴欲贪婪之心所迫使,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与人争利,争得的富贵荣华,只是一时的快意,不愿忍辱修习,不能修善积德,威风权势没有几天长久,随即便磨灭殆尽。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理昭然,自会观察审视到其人所为。

其人自感罪行败露,惊惶失措,将孤独地堕入恶道之中。

从古到今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

痛心啊,真使人痛心!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你们听我说了这些法教,应对这其中道理深思熟虑,各自端守奉行教法,终身不要有片刻懈怠。

尊重阿罗汉等修行人,敬爱行善好施的大居士,仁义慈悲,博爱众生,当求济度世间有情之道,拔除断灭生死和各种恶的根源。

如这样作,则必将脱离三恶道的忧愁、恐怖、苦痛。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你们作善事,首先得作什么?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

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首先应当自行端正身心,端正耳、目、口、鼻。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身心洁净,与善便可相照应。

不要顺逐嗜好欲望,不要造下诸种恶业,语言面容应当温柔和蔼,自身及行为应当专诚瑞正。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当安祥沉静,从容不迫。

作事仓卒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一招不慎,便会丧失其修习了许久的功夫德行。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三十七)如贫得宝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

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

“你们应当广修六度,培植功德之本,不要违犯了戒禁纪律。

一定要忍辱精进,用心专一。

守斋持戒,务使身心清净。

若能在此秽土守斋持戒一天一夜,所获的功德胜过在无量寿国里作一百年的善行义举。

为什么呢?

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所以者何?

那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各种福德善事积累而成,没有哪怕是如毫毛头发的一丝恶念。

在我们这娑婆世界修善十天十夜,胜过在其他诸佛国中修善千年。

为什么呢?

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其他的佛国天然有佛德,没有造成恶业的余地。

不像我们这世间,善少恶多,饮苦水,吃毒食,终无休止之期。

?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

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我为你们众生悲哀,所以才苦口婆心地加以教导,翻来复去的给出譬喻,一心要教给你们经法,令你们受持思考,如教奉行。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

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对达官显贵和奴仆百姓,对男人和女人,对亲戚眷属,对朋友同事,转述我教导的这些话,务必要自行检查约束,使言行举止合顺于理义,欢喜安乐于慈爱儿女、孝敬父母。

所作所为如有违犯经戒的地方,则自行改过。

离去恶而靠近善,早上知道了正确的道理,下午就改正过来。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改往修来,洗心易行。

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奉持经戒,如同穷人得到珍宝,改正以往的恶,修行未来的善,洗除心中的污垢,变易自己的行为,自然感应到佛力加持,凡所求愿,都能圆满。

?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佛所到之处,大到国家,小到乡邑,凡众生聚居之处,没有一地不蒙受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也没有一处不呈现祥和太平。

万邦和睦,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害不起,瘟疫不行;国家丰足,人民安乐;刀枪入库,尊崇道德;兴施仁政,宣传礼让;国无盗贼,世无怨枉;强者不欺凌弱者,人人都各得其所。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我怜悯你们罪苦众生,胜过父母慈爱儿女。

我在此五浊恶世上作佛;用善德来攻破恶行。

拔除有情生死之苦,使众生获得“五德”,升至无为无碍的常乐心境。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

人民谄伪,复为众恶。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我圆寂后,经法佛道将逐渐泯灭,那时候,人心谄邪狡诈,重新作恶,五烧五痛,越来越剧,

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你们应当由我佛法的弟子转为教导世人的老师,不倦地教诫众生,引导众生。

你们记住,对于佛所留下的经法,一定不要违犯。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

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弥勒菩萨合掌致谢礼,赞叹道:

世间人类的恶与苦,如佛所说这样大、这样深,佛皆慈哀世间恶人,不计其恶而全部度脱。

我等受佛深刻的教诲,不敢违犯忘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