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484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docx

湖北省荆门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荆门市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化学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N:

14H:

1C:

12O:

16Ba:

137Cu:

64Au:

197Zn:

65Cl:

35.5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1.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

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

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

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

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

D

明矾KAl(SO4)2·12H2O可用做水处理剂

明矾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油脂在碱性溶液中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

B、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见光分解,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

C、碳酸钾和氯化铵在溶液中水解促进生成氨气,降低肥效;

D、明矾可用做水处理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但不具杀菌消毒作用。

【详解】A、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油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生成溶于水的物质,碳酸钠溶液反应是水解生成氢氧化钠显碱性,Na2CO3不可直接与油污反应,选项A错误;

B、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见光分解,漂白粉失效,选项B错误;

C、碳酸钾和氯化铵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选项C正确;

D、明矾可用做水处理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但不具杀菌消毒作用,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盐类水解的分析应用,掌握物质性质和反应实质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一定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B.活化能越大,表明反应断裂旧化学键需要克服的能量越高

C.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D.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学反应一定会伴随能量的变化,但伴随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选项A错误;

B.活化能越大,表明反应断裂旧化学键需要克服的能量越高,选项B正确;

C.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所以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选项C错误;

D、在热化学中有一条重要规律:

能量越低越稳定,由反应C(石墨,s)=C(金刚石,s)的焓变大于0可知,1mol石墨的能量低于1mol金刚石的能量,故石墨比金刚石稳定,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2NO2(g)

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B.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C.往平衡体系FeCl3+3KSCN

Fe(SCN)3+3KCl中加入适量KCl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D.C(s)+CO2(g)

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对于2NO2(g)

N2O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但平衡移动减小的浓度小于体积减小增大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选项A错误;

B、两种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加其中一种物质的量,另一种物质的转化率增加,而本身的转化率降低,如A+B

C增加A的量,A本身转化率降低,而不是升高,选项B错误;

C.往平衡体系FeCl3+3KSCN

Fe(SCN)3+3KCl中加入适量KCl固体,因为氯离子和钾离子不参与离子反应,故平衡不移动,溶液的颜色不变,选项C错误;

D.C(s)+CO2(g)

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机率增大,反应速率v(CO2)增大,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的正反应方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4.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目的

操作

A.

取20.00mL盐酸

在50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mL后,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常温,向两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mL0.1mol/L的KMnO4溶液,再分别加入2mL0.01mol/L的H2C2O4和2mL0.02mol/L的H2C2O4溶液,观察KMnO4溶液褪色所需要的时间。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氯化铁溶液

将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50mL酸式滴定管,50mL以下没有刻度,可容纳盐酸,则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体积大于20mL,选项A错误;

B、两只试管中加入的高锰酸钾溶液均过量,所以不能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选项B错误;

C.湿润pH试纸,溶液浓度发生变化,导致测定结果偏低,选项C错误;

D.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其在水溶液中能水解,为抑制氯化铁水解,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该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1molFe在0.1mol氯气中充分燃烧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B.0.1L3.0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原子数目为0.6NA

C.64g的SO2与足量的O2充分反应后可得到NA个SO3分子

D.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1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A、0.1mol铁在0.1mol氯气中燃烧时,铁过量;

B、根据物料守恒,氮原子总数不变进行求算;

C、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D、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

【详解】A、0.1mol铁在0.1mol氯气中燃烧时,铁过量,氯气完全反应,且反应后变为-1价,故0.1mol氯气转移0.2NA个电子,选项A错误;

B.根据物料守恒,0.1L3.0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N原子数目为c(NH4+)+c(NH3•H2O)+c(NO3-)=0.1L×3.0mol/L×NA=0.6NA,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得到的三氧化硫分子个数小于NA个,选项C错误;

D、标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分子个数,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易错点为选项B,应根据NH4NO3在水溶液中存在含氮原子的粒子有铵根离子、一水合氨和硝酸根离子,结合物料守恒进行判断。

6.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2S俗名臭碱的原因:

S2-+2H2O

H2S+2OH-

B.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稀氨水:

Al3++4NH3·H2O===AlO2-+4NH4++2H2O

C.CuSO4溶液和Na2S溶液混合:

Cu2++S2-+2H2O===Cu(OH)2↓+H2S↑

D.Na2SO3(aq)蒸干得不到Na2SO3(s)的原因:

2Na2SO3+O2===2Na2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S俗名臭碱的原因的离子反应为S2-+H2O⇌HS-+OH-,多元弱酸的阴离子是分步水解的,硫化钠在空气中易潮解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促进了硫离子的水解,有硫化氢生成并产生臭味,选项A错误;

B.氢氧化铝不溶于稀氨水中,故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稀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3NH3·H2O=Al(OH)3↓+3NH4+,选项B错误;

C.CuSO4溶液和Na2S溶液混合生成硫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2++S2-=CuS↓,选项C错误;

D.Na2SO3(aq)蒸干得不到Na2SO3(s)的原因是亚硫酸钠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O3+O2=2Na2SO4,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7.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表示分别用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反应变化曲线,指示剂都可用酚酞

B.图乙表示分别用等浓度AgNO3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NaCl、NaBr及NaI溶液反应变化曲线(X-表示Cl-、Br-、I-),则c为I–(溶度积常数:

Ksp(AgI)<Ksp(AgBr)<Ksp(AgCl))

C.图丙表示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b→a可能是加CuCl2溶液导致的

D.图丁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可逆反应A(g)+3B(g)

2C(g)ΔH<0,C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A.醋酸是弱电解质,相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pH大于盐酸溶液的pH,所以图甲表示分别用NaOH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酷酸溶液反应变化曲线,终点时两溶液分别显碱性和中性,因此指示剂都可用酚酞,选项A正确;

B.碘化银的溶度积常数最小,到达滴定终点后,碘离子的浓度最小,其负对数最大,因此图乙表示分别用等浓度AgNO3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NaCl、NaBr及NaI溶液反应变化曲线,图中a为I-,选项B错误;

C.氯化铜溶于水铜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促进水的电离,图丙表示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b→a可能是加CuCl2溶液导致的,选项C正确;

D.T2首先达到平衡状态,温度是T2大于T1,温度高C的含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8.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Cl-、NO3-、S2-②K+、Fe2+、Cl-、SO42-③Na+、I-、NO3-、SO42-④Na+、Al3+、Cl-、HCO3-⑤K+、Ba2+、Cl-、NO3-

A.⑤B.①③C.②④D.③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10-13mol/L的溶液,小于1×10-7mol/L,水的电离受到抑制,该溶液可能为酸或碱的溶液,

①碱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不反应,但在酸性溶液中NO3-、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①错误;

②在碱性溶液中Fe2+、OH-结合生成沉淀,若酸溶液中该组离子不反应,故②错误;

③该组离子在酸溶液中I-、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③错误;

④酸溶液中HCO3-与H+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碱溶液中HCO3-与OH-结合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且Al3+与OH-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则一定不能共存,故④错误;

⑤该组离子在酸或碱溶液中都不发生反应,则一定能大量共存,故⑤正确;

答案选A。

9.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苛性钾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是0.09mol

B.ClO3-的生成是由氯气的量的多少引起的

C.在酸性条件下ClO-和ClO3-可生成Cl2

D.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mol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氯气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氯化钾和氯酸钾,根据图象知n(ClO-)=0.06mol,n(ClO3-)=0.03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的氯离子n(Cl-)=0.06mol×(1-0)+0.03mol×(5-0)=0.21mol,故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1mo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K+)=n(Cl-)+n(ClO-)+n(ClO3-)=0.21mol+0.06mol+0.03mol=0.3mol,结合m=nM计算氢氧化钾质量。

【详解】氯气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钾、氯化钾和氯酸钾,根据图象知n(ClO-)=0.06mol,n(ClO3-)=0.03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生成的氯离子n(Cl-)=0.06mol×(1-0)+0.03mol×(5-0)=0.21mol,故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0.21mo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K+)=n(Cl-)+n(ClO-)+n(ClO3-)=0.21mol+0.06mol+0.03mol=0.3mol。

A.通过以上分析知,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0.3mol,选项A错误;

B.根据图象知,氯气和氢氧化钾先生成次氯酸钾,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氯气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酸钾,所以氯酸根离子的生成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选项B错误;

C.次氯酸根离子中氯元素是+1价,ClO3-中氯元素是+5价,氯气中氯元素为0价,因此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离子和ClO3-不能发生反应生成氯气,选项C错误;

D.该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0.06mol×(1-0)+0.03mol×(5-0)=0.21mol,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明确该反应中的生成物是解本题关键,结合原子守恒、转移电子守恒来分析解答,难度中等。

10.采用电化学法还原CO2是一种使CO2资源化的方法。

下图是利用此法制备ZnC2O4的示意图(电解液不参与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Zn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ZnC2O4在交换膜右侧生成

C.电解的总反应为2CO2+Zn

ZnC2O4

D.通入11.2LCO2时,转移0.5mol电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采用电化学法还原CO2制备ZnC2O4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通入二氧化碳的电极是阴极,即Pb是阴极,和电源的负极相连,Zn是阳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总反应为:

2CO2+Zn

ZnC2O4,根据反应式计算。

【详解】A、采用电化学法还原CO2制备ZnC2O4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所以通入二氧化碳的电极是阴极,即Pb是阴极,和电源的负极相连,Zn是阳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选项A错误;

B、在阴极上,二氧化碳得电子得C2O42-,在阳极上,金属锌失电子成为锌离子,从阳极移向阴极,所以ZnC2O4在交换膜左侧生成,选项B错误;

C、在阴极上,二氧化碳得电子得C2O42-,在阳极上,金属锌失电子成为锌离子,电解的总反应为:

2CO2+Zn

ZnC2O4,选项C正确;

D、电解的总反应为:

2CO2+Zn

ZnC2O4,2mol二氧化碳反应伴随2mol电子转移,当通入标况下的11.2LCO2时,转移0.5mol电子,但题干中没说明标准状况下,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应用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关键,难度不大。

11.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A.2H2O2(l)=O2(g)+2H2O(l)△H="-"196kJ•mol-1

B.2N2(g)+O2(g)=2N2O(g)△H="+163"kJ•mol-1

C.2Ag(s)+Cl2(g)=2AgCl(s)△H="-"254kJ•mol-1

D.2HgO(s)=2Hg(l)+O2(g)△H=+182kJ•mol-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2H2O2(l)=O2(g)+2H2O(l),△H<0、△S>0,任何温度下△G=△H—T△S<0能自发进行,A正确;B、2N2(g)+O2(g)=2N2O(g),△H>0、△S<0,任何温度下△G=△H—T△S>0不能自发进行,B错误;C、2Ag(s)+Cl2(g)=2AgCl(s),△H<0、△S<0,温度较低时△G<0,故低温能自发进行,C错误;D、2HgO(s)=2Hg(l)+O2(g),△H>0、△S>0,温度较高时△G<0,故高温能自发进行,D错误。

答案选A。

考点:

考查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2.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A.pH=5的H2S溶液中,c(H+)=c(HS-)=1×10—5mol·L—1

B.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

C.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c(Na+)+c(H+)=c(OH-)+c(HC2O4-)

D.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种溶液的c(Na+):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A.H2S溶液中分步电离,H2S

H++HS-,HS-

H++S2-,根据电荷守恒知c(H+)=c(HS-)+2c(S2-)+c(OH-)=1×10—5 mol·L—1,A项错误;B.加水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的电离,pH=a的氨水,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B项错误;C.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c(HC2O4-)+2c(C2O42-),C项错误;D.酸性大小为CH3COOH>H2CO3>HClO,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该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相同浓度时溶液的碱性越强。

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种溶液,盐的浓度:

①>②>③,c(Na+):

①>②>③,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首先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平衡确定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然后抓住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是微弱的,结合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涉及等式关系要注意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的灵活运用。

 

13.将一定量的SO2(g)和O2(g)分别通入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反应:

2SO2(g)+O2(g)

2SO3△H<0。

得到如表中的两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温度/℃

平衡常数/mol-1·L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SO2

O2

SO2

O2

1

T1

K1

4

2

x

0.8

6

2

T2

K2

4

2

0.4

y

t

A.T1、T2的关系:

T1>T2

B.x=1.6,y=0.2,t<6

C.K1、K2的关系:

K2>K1

D.实验1在前6min的反应速率υ(SO2)=0.2mol·L-1·min-1

【答案】B

【解析】

在实验1中,2SO2(g)+O2(g)

2SO3(g)

起始420

转化2.41.22.4

平衡1.60.82.4

实验2中,2SO2(g)+O2(g)

2SO3(g)

起始420

转化3.61.83.6

平衡0.40.23.6

两个实验中起始浓度相同,温度不同,由上述计算可知,实验2中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更大,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T2<T1,实验2中正向进行的程度大,平衡常数K2>K1。

A.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2对应的温度低,即T1>T2,故A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x=1.6,y=0.2,温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则t>6,故B错误;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因T1>T2,则K2>K1,故C正确;D.实验1在前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υ(SO2)=2.4mol÷2L÷6min=0.2mol⋅L−1⋅min−1,故D正确;答案选B。

14.化学家正在研究尿素动力燃料电池,尿液也能发电。

用这种电池直接去除城市废水中的尿素,既能产生净化的水,又能发电,尿素燃料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H+移向负极

B.该电池用的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

C.甲电极反应式:

CO(NH2)2+H2O+6e-===CO2+N2+6H+

D.电池工作时,理论上每净化1molCO(NH2)2,消耗标况下氧气33.6L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B.该原电池是酸性电解质;

C.负极上是CO(NH2)2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

D.根据电池的总反应式进行计算。

【详解】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电池工作时H+移向正极,选项A错误;

B.该原电池是酸性电解质,质子交换膜只允许氢离子通过,选项B错误;

C.负极上是CO(NH2)2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则负极反应式为:

CO(NH2)2+H2O-6e-=CO2+N2+6H+,选项C错误;

D.电池的总反应式为:

2CO(NH2)2+3O2=2CO2+2N2+4H2O,每净化1molCO(NH2)2,消耗1.5molO2,则在标准状况下氧气为33.6L,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注意掌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用气体的体积求算物质的量是要看清是否是标准状况,题目难度中等。

15.常温下,用0.10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1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

c(CH3COO-)<c(CN-)

B.点③和点④所示溶液中:

c(Na+)>c(OH-)>c(CH3COO-)>c(H+)

C.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

c(CH3COO-)-c(CN-)=c(HCN)-c(CH3COOH)

D.点②和点③所示溶液中都有:

c(CH3COO-)+c(OH-)=c(CH3COOH)+c(H+)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温下用0.10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CH3COOH溶液和HCN,对于同浓度同体积的CH3COOH和HCN来说,根据起始pH大小可判断酸性CH3COOH>HCN,结合图象和溶液中的守恒思想,据此判断分析。

【详解】常温下用0.10mol/L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CH3COOH溶液和HCN,对于同浓度同体积的CH3COOH和HCN来说,根据起始pH大小可判断酸性CH3COOH>HCN。

A.点①的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为c(OH-)+c(CN-)=c(Na+)+c(H+),而且c(OH-)>c(H+),点②所示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OH-)+c(CH3COO-)=c(Na+)+c(H+),而且c(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