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149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4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Word文档格式.docx

(三) 扶持民营经济政策 35

(四)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6

(五) 中心城市倾斜政策 37

(六)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政策 37

(七) 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38

(八) 行政区划调整 39

第四章发展篇 41

一、制造业 41

(一)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 41

(二)矿产资源加工制造业 42

(三)建材工业 43

(四)工程机械及机械加工 43

(五)其它制造业 43

二、服务业 43

(一)商贸服务业 43

(二)物流业 44

(三)其他服务业 44

三、旅游业 47

(一)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47

(二)旅游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 47

(三)区域旅游产品开发 48

第五章协调篇 51

一.产业发展的协调 51

(一) 地区间的产业发展协调 51

(二) 产业与自然资源的协调 51

(三) 产业与环境的协调 52

(四) 产业空间布局的协调 52

二.基础设施的协调 53

(一)交通网络 53

(二)水利设施 55

(三) 能源电力设施 57

(四) 信息基础设施 59

(五) 天然气设施 60

三.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0

(一) 生态分区建设 60

(二) 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 61

(三) 水环境综合整治 61

(四)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62

(五) 防灾减灾 62

第六章管治篇 64

一. 管治准则 64

二. 区域管治 65

(一) 鼓励开发空间 65

(二) 有条件开发空间 66

(三) 限制开发空间 66

(四) 禁止开发空间 66

三. 重点空间管治 66

(一) 沿陇海线地区 67

(二) 环南四湖地区 68

(三) 沿徐宿线地区 69

(四) 沿京福线地区 69

第一章背景篇

徐州都市圈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地带、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沟通南北,陇海——兰新铁路连接东西,涵盖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域,在全国城镇发展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规划依据和期限、范围

(一)规划依据

2002年2月,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建设部行文批复了《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批复》“原则同意《规划》确定的全省城镇发展战略。

全省城镇发展要以南京、徐州和苏锡常三个都市圈为战略重点,逐步使人口和产业向各级城镇合理集聚。

”为了实施国务院批复的《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徐州都市圈规划》。

2000年7月,省委、省政府为了积极推进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召开了全省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要求通过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功能,更好地带动全省城镇的快速发展。

2001年10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南京徐州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南京、徐州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是全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好都市圈规划,对于推动都市圈内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指导都市圈的城市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002年2月,省长季允石在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

“继续调整优化城乡结构,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编制和实施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规划,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徐州都市圈的发展,编制《徐州都市圈规划》。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

2001-2020。

近期:

2001-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三)规划范围

考虑到以徐州为核心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及空间发展的阶段性,规划范围主要为以徐州为圆心半径100公里的圈层,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徐连经济带是江苏苏北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经济走廊,而且连云港是该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因此规划范围包括100公里以外的连云港市。

本规划并不严格限定规划区域,同时研究200公里圈层范围内的问题,考虑300公里圈层的区域对都市圈发展的影响,明确徐州都市圈培育的重点、产业发展及其空间选择和徐州都市圈区内及区际之间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的协调。

据此,徐州都市圈规划统计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

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

山东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商丘的永城市,总共涉及8个地级市。

2000年,总人口3188.4万人,面积48042平方公里,人均GDP5491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5.2:

41.9:

32.9,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

表1-1徐州都市圈基本情况(2000年)

地区

GDP(亿元)

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徐州市

644.5

896.5

7189

11258

宿迁市

200.6

505.2

3943

8555

连云港市

291.1

455.6

6390

7444

省内小计

1136.2

1857.3

6118

27257

宿州市

178.0

577.6

3082

9786

淮北市

99.0

196.3

5041

2725

枣庄市

248.8

358.0

6850

4550

微山县

37.4

67.9

5492

1780

永城市

51.3

131.3

3906

1944

合计

1750.7

3188.4

5491

48042

对于本规划涉及的江苏省所属的市、县(市),应贯彻执行本规划提出的要求;

对于本规划范围内其它省属区域,就都市圈共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提出规划意见,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调,以缩小都市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及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共同目的,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二.压力与动力

徐州都市圈面临着中西部竞争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扩大等压力,同时也蕴含

着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动力。

(一)压力

1、来自西部地区竞争压力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将使中西部的城市在今后一段时间获得较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和强大动力,具有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的西部地区将在部分产业领域,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与徐州都市圈展开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既非沿海沿江地区、又非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地区,同时又远离实力强劲的特大城市辐射,地处苏鲁豫皖接壤区的徐州都市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不仅能够舞起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的龙头,进一步强化新亚欧大陆桥的整体功能,而且对于服务和促进中西部开发开放,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区域差距的扩大

徐州都市圈地处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洼地”。

从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分析,徐州都市圈经济总量(1750.7亿元)远低于苏锡常都市圈(3341.5亿元)、南京都市圈(2528亿元),GDP、人均GDP、地匀GDP等指标的增长率均远低于南京、苏锡常都市圈,区域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表1-2)。

表1-2徐州、南京、苏锡常都市圈现状(2000年)

指标

名称

土地面积(km2)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均GDP(元/人)

地均GDP

(万元/km2)

1999

2000

增长

率(%)

南京都市圈合计

35495.7

2004.6

2024.6

2304.6

2528

8.84

11497

12486

7.92

649

712

8.81

苏锡常都市圈合计

15126

1349.3

1354.3

3035.2

3341.5

9.17

22495

24674

8.83

2007

2209

9.16

徐州都市圈合计

3127.4

1673.9

4.39

5352

2.53

348

364

4.28

(二)动力

1、吸纳要素转移的有利区位

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沿海地带成为跨国公司主导下的“世界工厂”,成为跨国公司以及全球制造业投资的热点地区。

随着长三角等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容量以及资源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及向工业化中后期乃至后工业化方向发展,徐州都市圈因其位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间的特殊位置,可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地以及外资转移输入投资的地区。

徐州都市圈地处东部沿海地带与中部地带、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

以陇海——兰新铁路为主体的新亚欧大陆桥及其桥头堡连云港,是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纽带与桥梁,也是中西部内陆各省区实行双向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通道;

同时徐州都市圈又介于我国南北方经济的结合部,通过京沪铁路起着沟通南北的枢纽作用;

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向中西部扩散辐射中,徐州都市圈起着二传手和中转部的作用。

这种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不仅使得徐州都市圈在苏鲁豫皖经济发展中位置十分突出,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淮海经济区发展的要求

徐州市距南京、济南、郑州、合肥均在300公里左右,以徐州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构建在功能上恰好弥补这一地区都远离各自的省会城市、接受不到特大城市直接辐射的不足。

徐州都市圈内部存在四大合作与竞争板块:

苏北、鲁南、豫东和皖北,由于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导致了发展的离心倾向和区域内部经济同构,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削弱了整体经济实力。

都市圈的建设是一种“多赢”的合作,徐州都市圈的构筑有利于增强苏鲁豫皖接壤区域综合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3、贯彻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徐州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迫在眉睫。

同时,徐州已建成特大城市,但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徐州都市圈构筑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加快培育徐州都市圈,营造新的发展极,使苏北地区就近得到强力辐射,要比由苏南向苏中、苏北梯度推进、间接辐射效果好。

三.特征和问题

徐州都市圈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核心城市徐州自古具有较强的区域影响,但经济实力较弱且发展层次较低,与周边城镇的社会经济联系相对薄弱,圈内目前主要依靠陇海、京沪铁路及104、206、310国道联络,周边城镇相对于徐州来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而徐州市目前并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中心组织作用。

(一)经济状况

1、都市圈总体经济实力较弱,但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徐州都市圈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

徐州都市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91元/人),高于西部十省区的平均水平(4329元/人),远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11773元/人),与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拉大的态势。

(见表1—3、表1-4)表1-3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00年)

地市

GDP

(亿元)

人均GDP(元)

一产

二产

三产

占GDP比重(%)

就业比重(%)

占GDP比重(%)

就业比重(%)

徐州

18.4

56.4

45.6

22.3

36

21.3

连云港

291.13

25.3

58.1

43.2

20.3

31.5

21.6

宿迁

37.9

56.5

35.3

16.3

26.8

27.2

省内小计1

1136.23

23.6

56.8

20.0

33.2

23.1

宿州

178.03

74.5

9.5

32.1

16.0

淮北

98.95

15.6

48.6

49.1

30.3

21.1

微山

37.37

29.3

50.6

35.8

22.0

34.9

27.6

枣庄

248.81

6993

16.8

49.5

26.2

33.8

24.7

永城

51.28

44.1

70

36.2

14.7

19.7

15.3

都市圈合计

1750.67

25.2

59.1

41.9

19.3

32.9

徐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质量呈攀升之势,为都市圈的培育形成强有力

的推动作用。

圈内农村经济持续繁荣,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三高一优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基础较好的徐州、淮北、枣庄、连云港等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宿迁、宿州等原来基础较差的地市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圈内的机械、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食品、皮革、烟

草、纺织等行业初具规模;

电子、医药、环保、生物工程等一批新兴工业正在崛起,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和一大批名优产品。

第三产业在原本较低的起点上有了较快发展。

2、传统的产业结构

徐州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比江苏省高了13.2%,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比江苏省低了9.8%和3.4%。

表1-4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比较(2000年)

三产结构

南京都市圈合计

10.2:

49.8:

40.0

苏锡常都市圈合计

3342

5.5:

56.6:

徐州都市圈合计

1751

25.2:

41.9:

江苏省

8583

11773

12.0:

51.7:

36.3

农业增加值和就业的比重大,且农业内部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占大农业比重的50%以上,但种植业的规模优势还未显现。

种植业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中以传统的棉花、油菜为主,产品比较单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弱,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劳动生产力还没有从种植业中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民的收入较低,如2000年徐州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230元,连云港为2597元,宿迁2906元,都远低于南京4026元的水平。

从工业分行业的经济指标来看,工业行业中多以资源开采、建材加工为主。

有不少城市经济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如淮北、宿州、济宁、枣庄都是依靠煤炭开采发展起来的城市,对于这些初级资源,多限于开采和外运,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弱。

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的制造业结构中,食品工业的比重比较大,其次是机械制造和化工、纺织等行业。

徐州的机械建材和食品工业、连云港的医药和盐化工、宿迁的酿酒业都是当地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为传统型的服务业。

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服

务业的比重最高,一般在25%左右,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比重次之,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占的比例也较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余地小,效率低。

3、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徐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分布结构看,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十分明显。

农业仍在区域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低。

制造业的产业空间主要沿陇海、京沪铁路干线的若干城市分布,初步形成以徐连经济带和京沪铁路沿线所构成的“十字型”产业轴线。

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具有服务功能强、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高、成长空间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

同时县乡经济落后,县乡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都市圈成长缺乏广大县乡经济的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

因此,徐州都市圈建设对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差距,增强区域长期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城镇发展

1、核心城市优势地位不突出,城市功能亟待增强

徐州市作为都市圈唯一的特大城市,各项指标处于前列,但在都市圈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跨界服务功能较弱,导致都市圈内部缺乏紧密联系,城市功能亟待增强。

徐州市是江苏省人口第一大市,人口占全省11%,而GDP只占全省7.8%,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5.8%和47%,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地位也有所下降;

工业对全市的支撑作用较弱,其中,国有经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国有企业改革比较滞后,人才聚集能力也比较弱,民营经济的创业和发展动力不足。

徐州市支柱产业以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目前只有徐工、维维、大屯三家上市公司,产业关联性较差,对外围区域(特别是农村地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此外,随着节点区位向网络交通的发展,徐州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正不断被削弱,交通边缘化特征明显。

2、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具雏形,但城市化水平较低

徐州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了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尤其在徐连200公里沿线,分布着徐州市和连云港市两个省辖市,邳州市、新沂市、铜山县、东海县四个县(市),邳州和新沂作为徐连之间的新兴城市,正向中等城市迈进,目前已形成了特大、大、中、小四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城市间平均距离不到50公里,初步形成点线相连、互为依托,后势强劲的城镇带。

其综合优势的发挥,将会使这一地区在未来几年成为快速崛起之地,对徐州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徐州都市圈处于四省边界,远离各自省会和发达城市,缺乏特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辐射,难以有效激活城市化发展的诸多要素。

同时这一区域是传统农业区,农村人口基数大、密度大,尽管城市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在较短时间内城市化水平很难大幅度提高。

此外,沿线区域城市发展一直较少得到政策的扶持和外力的推动,多年来,国家对这一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布点较少,使徐州都市圈的外力拉动明显不足。

都市圈内平均城市化水平约34.6%,城市之间空间距离较远,城市规模小,小城镇数量多。

都市圈内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是:

“核心城市弱,周边城市更弱”。

3、都市圈各级城市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空间联系薄弱

圈内各城市处于低水平集聚发展阶段,吸引和辐射范围主要是各自行政区所辖范围,跨区域影响较小。

区域内城乡二元格局明显,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区域城市化水平低,大量剩余劳动力尚未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由此带来区域内部城市合作机会少,合作的欲望也不强。

区域社会、经济联系较弱,区域内部各部分之间处于自组织状态,相互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包括徐州在内的主要大中城市跨界服务功能弱小,徐州、淮北、枣庄等为能源城市,目前面临着城市功能转型、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压力。

4、徐州都市圈是一个资源相似、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联系的区域

徐州都市圈内大多城市是全国著名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基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北部的儒家文化、徐州的两汉文化、宿迁的楚文化等等。

同时,都市圈的文化内涵对当前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都市圈北部的儒家文化中道德观的重义轻利,经济上的重农轻商,与市场经济的观念相抵触;

南面文化以战争内涵的楚汉文化为主,好争喜斗,讲义气、慷慨、憨直,但又显固执、鲁莽,缺乏创新。

徐州都市圈处于黄淮大平原,也使其区域文化特征体现在一个“平”字上,平凡、平淡、平和,缺乏鲜明的个性。

(三)行政区划

1、跨省行政区划体制削弱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徐州都市圈跨越多个省份,涉及苏鲁豫皖四省的边界矛盾易发区,尤其南四湖的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都市圈建设和协调难度大。

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导致了省市之间的离心倾向,引起内部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总体上削弱了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

徐州都市圈历史上是一个以徐州为中心、联系紧密的经济整体。

但是,建国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离散,市与市之间、市县之间缺乏横向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逐渐形成和“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的强化,徐州都市圈各市、县(市)均以自己的行政区域为界,各自发展小而全、大而全的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圈内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圈内8个地级市,主要的工业行业均以煤炭、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为主,并都把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为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同构不仅限制和排除了正常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并且造成资源低效配置和重复建设、相似性强而互补性差,由此导致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原料、市场、人才、投资、出口等方面的诸多不规范竞争,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规范竞争反过来导致了不规范的行政垄断。

徐州都市圈原本统一的区域市场被不同的行政主体所分割,内耗严重,大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削弱了综合经济实力。

2、徐州市行政区划体制阻碍了核心城市发展

徐州市存在徐州市区与铜山县市县同城,主城区与贾汪区空间分隔,徐州经济开发区、徐州外向型农业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和九里开发区、城南经济开发区等各级开发区行政区划体制问题。

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不利于核心城市徐州的经济发展,阻碍区域内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影响都市圈整体经济效益。

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下,跨省的几个地级市之间无序竞争,资源重复配置,使圈内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和合理重组,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以促进核心城市徐州的发展。

而且,徐州由于本身市区地域范围狭小以及特殊的行政区划格局(贾汪区与市区被铜山县相分离,无疑增加了市县、县区之间的各种矛盾),市县同城(徐州市和铜山县),各种矛盾尖锐,城市难以合理布局,成熟产业难以扩散,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处处受限制,核心城市的优势难以发挥,长期下去,将影响徐州在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都市圈的成长。

(四)人力资源

徐州都市圈劳动力资源丰富,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亟待转岗的产业工人,但同时也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