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43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x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4.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

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

”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作家与作品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南朝陈文学家。

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

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

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

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

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

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

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此诗作者不详。

三、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四、导读全诗,梳理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字词注音

箜篌(kōnghóu)槌(chuí)床伶俜(língpīng)绣腰襦(rú)葳蕤(wēiruí)留待作遗(wèi)施绣夹(jiá)裙玳瑁(dàimào)流纨(wán)素明月珰(dāng)公姥(mŭ)磐(pán)石拊(fŭ)掌便(biàn)言否(pǐ)泰

窈窕(yǎotiǎo)鹄舫(húfǎng)龙子幡(fān)婀娜(ēnuó)踯躅(zhízhú)金镂(lòu)鞍赍(jī)钱鲑(xié)珍衣裳(cháng)摧藏(zàng)奄奄(yǎnyǎn)

六、结合注解疏通字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

兰芝被遣——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

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

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新妇起严妆,”-镇定,庄重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

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比较懦弱,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极端蛮横无理,一味独断专行。

势利。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刘兄:

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民歌风味

1.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妻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

2.多处运用铺陈手法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纵铺)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横铺)

3.善用比喻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四、布置作业:

1.归纳“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2.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第三课时

一、知识梳理

学生展示归纳的“谢”“相”“见”“迎”等字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和用法,本文的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一)重点字词例释

1.相

⑴作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誓天不相负(代“你”);

⑥不得便相许(代“你”);

⑦登即相许和(代“它”);

⑧蹑履相逢迎(代“他”);

⑨怅然遥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⑵作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

⑶作名词,相貌。

如:

儿已薄禄相。

2.见

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

转头向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3.适

适(刚才)得府君书;

处分适(适合)兄意;

始适(出嫁)还家门。

4.谢

谢(辞别)家事夫婿;

多谢(劝诫)后世人;

阿母谢(推辞)媒人。

5.令

县令(长官)遣媒来;

便言多令(美好)才;

岂合令(您)郎君;

莫令(使)事不举。

6.自

我自(本)不驱卿;

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

自(即)可断来信;

葳蕤自(且,还是)生光;

自(其)名秦罗敷;

自(其)名为鸳鸯;

好自(亲自)相扶将;

物物各自(助词,无义)异。

(二)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通“娶”);箱帘(通“奁”)六七十;恐此事非奇(通“宜”);

摧藏(通“脏”)马悲哀;蒲苇纫(通“韧”)如丝。

(三)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偏指婆婆),及时相遣归;昼夜勤作息(偏指作),伶俜萦苦辛;

我有亲父兄(偏指兄),性情暴如雷;我有亲父母(偏指母),逼迫兼弟兄(偏指兄)。

(四)互文

“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

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

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

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

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

《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

二、问题探究

1.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

(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

当时的背景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2.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4.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

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5.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

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

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6.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

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

”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

“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

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

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

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

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7.讨论:

面对一个聪明、勤劳、善良、孝顺的媳妇,婆婆为何不能容她?

焦母蛮横无理,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化身。

封建家长制决定了她在家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的话是不可更改的,她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而刘兰芝是一个讲求礼节、行事有度而又富有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的女性,使她的封建家长权威得不到施展,因此,婆媳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焦母觉得对儿媳平时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应当的,儿媳应该言听计从,不该有自己的主见。

而偏偏兰芝不接受这些。

文中始终未提到刘兰芝有孩子,而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焦母可能会因兰芝不育而不容她。

焦母长期寡居,心灵缺乏爱情滋润,冷漠、蛮不讲理;另一方面,恋子情结,故面对恩爱的儿子、媳妇,看到他们和美的爱情生活,就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迁怒兰芝,痛恨兰芝,故必撵走而后快。

8.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

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

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

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鲁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

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载:

“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没有。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

刘兰芝、焦仲卿与焦母刘兄不同的是:

刘焦的爱情理想与这些封建教冲突,而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

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

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

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

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

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

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

《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9.有人说,结局有点超现实,去掉好不好?

结局写两家合葬,用美丽传说写了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理想结局,充满浪漫色彩,突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礼教的抗议,另外,鸳鸯双飞的结局与孔雀失偶的起兴呼应,形成独特艺术魅力!

三、总结已学课文

从形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分析、比较《诗经》两首、《离骚》节选和《孔雀东南飞》

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

《静女》四言为主叙述现实主义爱情

《氓》四言叙述现实主义婚恋

《离骚》杂言(骚体)抒情浪漫主义政治

《孔雀东南飞》五言叙述相结合爱情

四、附录

(一)《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民俗

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此诗的理解。

1.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

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

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

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

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

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

《潜天论。

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

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

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2.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

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

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

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

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

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

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

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3.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

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

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

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

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

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

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

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

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

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

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

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

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

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4.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

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

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

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

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

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

据《汉书》记载:

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

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

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

《晋书》记载:

“其后稍见贵之(牛车)。

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

”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

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二)参考译文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自己发誓不再改嫁。

她娘家的人逼迫她,她于是投水而死。

仲卿听到这个消息。

自己也在庭院里的树上吊死了。

当时的人哀伤他们的不幸,就写了这首诗。

孔雀向东南方飞行,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衣。

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心中常常痛苦悲伤。

你已做了庐江府的官吏,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

我独自留守空房,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

我每天雄鸡一啼就上机织绢,每天晚上都不能休息。

三天织成五匹,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

不是我织的动作慢,而是你家的媳妇实在难当。

我不能胜任你家的驱使,白白地留下也没有什么用处。

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仲卿听了妻子的诉说,就到堂上禀告母亲:

“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幸亏娶得了这个好媳妇。

成年后结为夫妻,死后在黄泉也要相依为伴。

我们共同生活才两三年,刚开始不算很久。

这个女子的行为没有不端正的地方,哪里料到会招致您不喜欢呢?

"

焦母对仲卿说:

“你为什么这样见识短浅!

这个媳妇没有礼节,她的行为举动自作主张。

我的心里久已怀有怨气,你哪能由自己作主!

东家有个聪明贤慧的女子,名字叫做秦罗敷。

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做娘的替你去求婚。

你赶快休了这个媳妇,打发她立刻走,千万不要挽留。

仲卿伸直身子跪着说:

“母亲请听我禀告,今天如果休弃了这个媳妇,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

”母亲听了这些话,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

“你这小子胆大包天,怎么胆敢帮你媳妇说话!

我对她早已恩义断绝,当然不会依从你!

仲卿默默无言,对母亲拜了两拜,回到自己房里。

开口对妻子说话,硬硬咽咽地说不出声:

“我本来不休弃你,只是母亲逼迫我这样做。

你只管暂且回到娘家去,我现在也暂且回到官府去办事。

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

为了这件事,你就受些委屈吧,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话。

兰芝对仲卿说:

“不必再添麻烦吧。

当年冬末春初的时候,我辞别娘家嫁到贵府上。

行事都顺着婆婆的心意,一举一动哪敢自作主张?

白天黑夜辛勤劳作,孤零零地受尽折磨。

总以为没有什么罪过,可以终身供养婆婆以报答大恩。

但是仍然被赶回娘家,还说什么再回来呢!

我有绣花的齐腰短袄,绣的花纷繁美丽焕发光彩。

还有红色绫罗做的双层斗帐,四角挂满香袋。

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

各种各样的物品都不一样,每种东西都在里边。

我人很卑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