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546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8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案整理带封面Word文档格式.docx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

回答

[点拨]:

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

—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

为什么?

讨论

(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

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

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05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

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

图1.1

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

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结合课本P4图理解:

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

被破坏后情况

矿产资源等

非可再生

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水资源

可再生

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

大气资源

生物资源

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

土地资源

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图片(让学生体会灾害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设问]同一种自然灾害,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不同。

[承转]对。

同一震级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可能毫发未伤,但对其他国家来讲可能伤亡惨重。

那么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呢?

(四)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投影)课本P6页图1.8,

[提问]:

根据图,想一想,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如何?

[点拨]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一定灾强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损失;

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经济密度大,那么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是还应该考虑到灾害损失与发达的经济相比较小,即灾情损失的相对数量小,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

所以,应该说,防灾抗灾能力强使得灾害危害程度低;

一旦受灾,损失数量大,影响程度小。

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量小、相对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危害程度高。

[引申]: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人类怎样才能减少灾害损失?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并认识到:

自然灾害的危害因一个地区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而异。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积极应对,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其灾害损失。

板书设计

§

1.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一、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条件:

(一)人员伤亡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知识与技能

四大圈层中的11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或形成条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自然灾害的自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解了解处于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天气情况。

2.通过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以及各种台风、寒潮预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实例、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了解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并通过分组讨论,进一步思考各种灾害的预防措施。

4.通过观看灾害影片(例如《后天》《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天崩地裂》《完美风暴》等)或记录片片断,对多种灾害进行直观感受,形成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

●教学难点

各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1.采用读图指导法,分析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分布,理解本课难点。

2.采用播放幻灯片,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监测、防御。

幻灯片、多媒体

3课时 

第一课时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

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

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而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

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

[引入]:

大气圈中,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可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热带气旋这种气象灾害。

(一)热带气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设问]:

那么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台风造成的灾害多出现在哪些地区?

请大家首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

看书,讨论,回答

(1)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

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

B.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

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那么台风会带来哪些天气变化呢?

请同学对照课本P7图1.9和图1.10(相当于热带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位于台风不同部位的地区会有怎样的天气情况。

[引导学生]: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

台风眼为什么无风;

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这里的气流运动情况使它成为狂风暴雨包围中的一块静地,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其直径一般在30~50千米左右。

台风眼附近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狂风暴雨。

台风警报中的说法,道理在此。

[承转]: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因此台风能带来危害,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P11说明:

(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和主要影响区域。

据此可分析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原因是什么?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过渡]干旱也是危害人类的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

(二)干旱

投影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1.干旱和和旱灾

那么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呢?

干旱和旱灾是存在差别的,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但是夏秋季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却不成灾?

请大家阅读课本干旱部分,思考一下旱灾有什么特点?

2.旱灾的特点:

讨论回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读“非洲旱灾多发国家”图

在气象灾害中,还有很多其他自然灾害。

例如寒潮。

(三)寒潮

1.寒潮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寒潮呢?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关于寒潮的定义,大家可以看P9的阅读材料

(投影)

1983年4月25~30日,受强寒潮影响,我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遭受雪灾、风灾、雹灾、冻灾,造成40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倒塌房屋400多万间,死亡15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从以上材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寒潮危害。

那么寒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寒潮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寒潮最大的危害是在农业生产方面。

对农作物而言,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

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此外,寒潮对电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课堂小结]自然灾害包括很多类型,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几种主要的气象灾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其他自然灾害。

1.2.1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2.旱灾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说明:

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图1、13构造地震示意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基本概念:

(1)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1)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①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②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③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2)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①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②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思考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点拨: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4、造成的影响

阅读

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地震烈度的划分,了解地震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图1、14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图1.14展示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3)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1)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思考1.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如掘取地下矿产资源,改造地形使其适应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什么有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2.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

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

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

植被发育程度;

人类活动强度。

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图1.19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

通过对图文的阅读,了解到:

地震、火山、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而洪涝、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具有渐发性特点。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据有不同的时间尺度。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一)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图1、20洪涝景观

探究活动:

通过图1、20说明洪涝灾害有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通过阅读,了解以下知识:

①由于海气的相互作用,当海洋出现异常现象时会诱发严重的气候异常,进而引发洪涝。

②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洋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③厄尔尼诺发生在东太干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海域。

是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④“拉尼娜”指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二)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思考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①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特征。

②三种常见的灾害链:

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并发性灾害链。

了解了自然灾害的链发特点,在一种灾害发生时就能有效防御链发的其他灾害,从而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图1、22——1、24

通过读图,了解到:

寒潮往往伴随着降温、霜冻发生;

地震可能并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等灾害;

台风可能并发风暴潮、暴雨等灾害,进而引发海水污染、洪水、泥石流、内涝等灾害。

课下探究:

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其他水文灾害如海冰、海啸等的成因、危害。

1.2.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第三课时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生态系统失调产生。

在生物圈中,主要由生态系统失调产生的生物灾害包括病害、虫害、鼠害、赤潮等。

(一)病害

1、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⑴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⑵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二)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