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49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docx

中共咸阳市委农民增收意见

中共咸阳市委

咸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08年8月)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动咸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促进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壮大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主攻农民增收的重点区域,拓宽农民增收的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推动农民增收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转变、由依靠农业为主向依靠二三产业和劳务创收为主转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奋斗目标

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部署,我市力争以每年14.5%的递增速度,到2015年,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秦都、渭城、礼泉、泾阳、三原力争提前实现这一目标,乾县、兴平、武功力争超过这一目标,彬县、长武、旬邑、淳化、永寿力争接近这一目标。

3、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大力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必须坚持多措并举。

采用多种手段增加农民收入,既抓好农业增收,更重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增收;既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更重视拓宽农业外部增收领域;既抓好全市农民增收,更重视贫困人口增收。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理念,突破各种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因地制宜。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既采取当前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寻求解决长远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确保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

统筹谋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将给市民的待遇给农民,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4、以主导产业为支撑,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做专粮食产业。

稳定粮食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国家级优质小麦基地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安全。

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105万吨以上;建立15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面积稳定在200万亩,总产100万吨以上,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占到农户数的10%以上。

做优水果产业。

大力实施优果工程,推进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提高优果率。

旱腰带及其以北苹果优生区每年新栽果树12万亩以上。

淳化、旬邑、永寿、长武达到人均2亩,彬县、乾县、礼泉达到人均1.5亩。

泾阳、三原的旱腰带地区重点发展苹果、葡萄等优生特色水果。

到2015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0万亩,建成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时令鲜果和干杂果基地。

做大畜牧产业。

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技术,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培育一批畜牧大村、大户。

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模式,积极发展秦川牛、笼养鸡、奶山羊等生产,每年新增奶牛5万头,新增生猪95.3万头。

到2015年建成畜牧养殖小区500个以上,专业村、专业乡的规模养殖率达到45%。

做强蔬菜产业。

以设施菜和精细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反季节蔬菜、时令鲜菜和名优特蔬菜生产,加快构建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V”字型蔬菜长廊。

三原、秦都、渭城、兴平、武功沿211和西宝高速公路两边的乡村实现蔬菜连片规模种植,渭河北岸河滩地发展清水莲菜10万亩,把泾阳县建成中国西部蔬菜基地县。

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建成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

做精特色产业。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开发培育手织布、花卉苗木、药材种植、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

力争到2015年,使80%的村实现“一村一品”,90%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90%的农户有稳定增收门路。

5、以县域工业为引擎,增加非农产业性收入。

突出发展优势工业。

紧紧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支持北部五县建设果业加工大县;支持礼泉、泾阳、三原、武功等县发挥产业规模优势,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建设食品工业大县。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引进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全市每年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8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

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每年新增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5家,到2015年达到100家。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用8年时间建成5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10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使集群化园区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体形态,使工业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主导力量。

到2015年全市县域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落实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非公经济向县域工业和现代农业转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支持非公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大品牌、大城市的生产基地和加工车间。

6、以城镇建设为平台,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紧紧围绕城镇带动、促进增收这条主线,抓好列入省上“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的20个镇、183个村庄的试点示范工作,抓好列入“关中百镇”计划的6个县城、14个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

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壮大中心城镇。

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建设格局,增强城镇聚集功能,搭建农民增收平台。

到2015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兴平、乾县、泾阳、三原和彬县建成吸纳15—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其余县城城区人口达到10万的规模。

加快培育产业强镇。

以产业为支撑,在全市建成一批产业强镇,带动农民增收。

建设彬县新民镇、长武亭口镇等能源化工强镇;建设三原城关镇、泾阳泾干镇、兴平东城办和武功苏坊镇等食品工业强镇;建设礼泉城关镇、泾阳云阳镇、永寿监军镇、三原大程镇、旬邑张洪镇等商贸流通强镇;建设乾县城关镇、渭城周陵镇、礼泉昭陵镇、旬邑马栏镇等旅游强镇。

7、以劳务输出为载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健全劳务输出机构,完善劳务服务网络。

扶持发展职业介绍服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使每年长期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

认真落实中省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政策,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整合农业、扶贫、科技、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集中培训资金,加强农民培训。

建立和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每年评定农民各类技术人员5000人。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职教中心建设,到2015年,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每人掌握1—2门职业技能,每个农村家庭有1个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毕业生。

深入推进创业致富。

广泛开展“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产业、乡村干部创事业”的创业活动,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引导农民通过开办家庭养殖场、专业运输等形式进行创业。

鼓励支持农民在旅游景区周边、公路沿线等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农家乐。

鼓励支持咸阳籍在外人士,带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回乡创业。

对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大规模使用农民工的,除享受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外,并予以表彰奖励。

8、以科技推广为引领,增加农民技术性收入。

大力推广农业丰产技术。

积极推广良种统繁统供、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粮食作物种植实用技术,粮食单产提高30%以上。

大力推广苹果生产四项关键技术,每年新增10—15万亩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

推广间套栽培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单位土地产量产值。

建立完善农情灾情监测系统,到2015年防御面积达到农作物面积的85%。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试点制度,深入开展“市校合作”,充分发挥杨凌农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

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农业技术人才领办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经费必须达到科技经费的1/3,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监督检查,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加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绿色农产品品牌。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9、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不断更新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实施市场带动、企业带动、能人带动、示范带动,形成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良好氛围。

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促增收上,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向“三农”倾斜。

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切实加强村级两委会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0、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全面推行农村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信用担保,改善贷款环境。

切实落实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周期。

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信贷贴息,用于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每年列支100万元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

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投入。

推行农村政策性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1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保障。

加快东庄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搞好水土保持。

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实现村村通油路。

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1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农民从集体土地上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

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一定70年不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取消户口类别,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

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户口可以迁入城区,为农民“走出去”创造条件。

13、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保障必要经费。

依托涉农信息网站,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

推行“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科技服务型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到2015年,全市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个,覆盖全市90%以上的农户,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14、着力强化监督考核。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考核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加大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考核分值,不断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各级统计部门要强化对农民收入的监测,不断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

各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