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69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38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docx

某1#尾矿库闭库评价报告

 

某1号尾矿库隐患治理暨闭库工程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二0一0年四月

 

1号尾矿库隐患治理暨闭库工程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评价人员

姓名

资格证书号

签字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报告编制人

报告审核人

过程控制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前言

某钨矿发现于1918年,由四周的农民上山捡洗钨砂,自产自销。

1933年至1948年5月,矿区先后经历了官督民办、官商统制两个时期。

1952年10月民窿全部收归国有,1952~1956年矿山先后建成了二座机选厂,日处理量分别为150t/d、250t/d,井下采掘作业生产也相应发展。

1953年5月某钨矿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某钨矿分期建有1号、2号尾矿库。

1号尾矿库1956年由苏联援建,1958年投入使用,位于距选厂约1km西北角的山谷中,现大部分资料已缺失。

原设计最终堆积坝顶高程为419.0m,总坝高19m,设计总库容为267×104m3。

后期,企业自行设计,将1号尾矿库实际标高由原设计的419.0m提高到430.45m,尾矿库实际总库容达350×104m3,尾矿坝总坝高为30.45m。

尾矿库汇水面积0.36km2,服务年限为18年。

1973年6月,1号尾矿库基本坝中段的顶部发生溃坝,经抢修使坝体稳定。

此次事故有约3.4×104m3尾砂进入下游,对下游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该尾矿库超龄、超量堆存尾矿多时,已于1976年停止使用。

尾矿库投入运行迄今,存在较多的隐患,1号尾矿库隐患的存在,直接威胁到其下游2号尾矿库的安全使用。

但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一直不好,故对尾矿库的病患无力投入资金进行治理。

为保证矿区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为了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现管理方决定对1号尾矿库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综合治理,并对其进行闭库。

根据〈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第九章第1条规定:

对停用的尾矿库应按正常库标准和闭库安全评价,进行闭库整治设计,确保尾矿库防洪能力和尾矿坝稳定性满足本规程要求,维持尾矿库闭库后长期安全稳定。

我公司受某矿区管理委员会委托,承担了某1号尾矿库闭库前的安全现状评价。

2010年2月,我公司评价专家组经对该尾矿库进行现场调研,收集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尾矿库设计资料、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资料和尾矿库现状资料。

根据该尾矿库的筑坝方式、尾矿排放型式、防排洪构筑物的特点和尾矿库的地理环境条件,针对矿山对尾矿库管理体系、制度、措施和技术装备情况的调查分析,定性、定量地分析其尾矿库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安全度,对其安全管理状况给予客观的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在此基础上编制本评价报告,以作为该尾矿库闭库设计的依据之一。

在进行安全现状评价工作和编制报告过程中,得到有关专家和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会有关领导的指导和协助,在此谨表感谢。

 

关键词:

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

 

1号尾矿库隐患治理暨闭库工程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1安全现状评价概述

1.1评价目的

安全现状评价是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期,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危险度的评价,查找该系统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系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安全现状评价目的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为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利于提高矿山的本质安全程度。

1.2主要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79号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1.2.2部门规章及文件

《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和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9】120号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冶金矿山尾矿库设施管理规程》

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90冶矿字第185号

《关于印发江西省非煤矿山安全检查表的通知》

赣安监管一字[20081338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号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156号

《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

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技装字[2003193号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

1.2.3主要标准、规程、规范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91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5083-99

《矿山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考核规定》 (96)劳动部35号

《选矿安全规程》 GB18152-2000

《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ZBJ1-9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SL204-9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安全色》GB2893-2001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

《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矿山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考核规定》GB5306-85

《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

《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

《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8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03-97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l996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

《选矿设计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7

《安全标志》GB2894-1996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2.4技术文件

《某1号尾矿库综合治理闭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院2009.11

《某1号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协议书》

尾矿库实测地形图(1:

2000)

现场调查和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1.3评价范围及内容

某1号尾矿库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后果严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1.4评价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程序如图1-1所示。

图1-1安全现状评价程序图

2尾矿库概况

2.1矿山企业概况

企业基本情况见表2-1。

企业概况表2-1

企业名称

公司地址

联系人

公司电话

选矿矿种

坝型

初期坝均质粘性土坝

总库容

原设计267万m3

矿方自行加高至350万m3

设计时间

1956年

坝高

原设计坝高19m

矿方自行加高至30.45m

设计单位

由苏联援建项目

尾矿库类型

山谷型

等级

排洪方式

排洪系统采用溢洪道+排洪明渠

某矿发现于1918年,由四周的农民上山捡洗钨砂,售于砂贩或直接挑运到广东省贵东等地销售,为自由开采时期。

1933年至1948年5月,矿区先后经历了官督民办、官商统制两个时期,此期生产仍为手工方式作业。

1952年10月民窿全部收归国有,从此矿山生产建设开始了新的进程。

1953年5月某钨矿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系原苏联的援建项目。

1956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历时2年5个月,1958年10月1日竣工试产,1959年钨精矿产量达到6658t,为某钨矿历史上的最高记录。

随着矿山服务年限的增加,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号)文件精神,某钨矿申报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

企业破产后的离退休人员、抚恤人员的管理、矿区管理和企业遗留历史问题的处理由某矿区管理委员会承接。

目前,某1号尾矿库管理由某矿区管理委员会负责。

2.2尾矿库地理位置

某1号尾矿库库区位于江西省全南县某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30″,北纬24°31′40″,距江西省赣州市233公里,距广东省广州市300公里,距最近的火车站为京九铁路线上的龙南站,行程约81公里,距京广铁路线上的韶关站行程230公里,交通便利。

2.3尾矿库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气候特征

2.3.1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某镇附近,尾砂坝位于选矿场的西侧,属山间沟谷地貌,尾砂库为一呈梯形山间沟谷盆地,地表植被较发育,西侧见基岩出露,显示岩性为花岗岩。

2、地层岩性

通过工程地质钻探及现场地质调查,场区内第四系土层可分为人工填土层(Q4ml)和第四系残积层(Q4el),其中人工填土层(Q4ml)包括素填土和填碎石、尾细砂、尾粗砂;第四系残积层(Q4el)为砂质粘性土,由花岗岩风化形成,库内尾砂底部和库区两岸边坡均有分布。

具体地层岩性如下(由上至下描述):

(1)第四系全新统

①1尾细砂(Q4ml):

灰、浅灰色、绿色,上部稍湿-湿,中下部湿-饱和,松散,级配差,为选矿人工排出的尾砂冲积而成,欠固结,易塌孔,含少量的植物根系,该层局部分布,层厚0.60~14.20m。

①2素填土(Q4ml):

浅黄色,稍湿,松散,填料以粘性土及砂粒回填而成,表层为大量的植被,堆填时间为30年左右,该层局部分布,层厚0.8~2.80m。

①3填碎石(Q4ml):

绿色,松散,填料以碎石为主,该层仅见于ZK4孔位置,厚度为5.20m。

②尾粗砂(Q4ml):

灰、浅灰色、绿色,湿-饱和,松散,级配差,为选矿人工排出的尾砂冲积而成,欠固结,易塌孔,该层局部缺失,层厚0.0~7.50米。

③砂质粘性土(Q4el):

灰白、灰黄、浅黄色,可塑,稍湿,成份以粉粒、粘粒及石英颗粒为主,其中>2mm石英颗粒占10-15%,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手捏易散,浸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全场分布,层厚3.90~7.70m。

(2)燕山期花岗岩

④强风化花岗岩(r5):

灰白、灰黄、浅黄色,坚硬,成份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其中长石、云母多为高岭土化,岩石强烈风化岩芯为半岩半土状,手捏易碎,浸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特性,揭露最大厚度为3.20m。

3、地质构造及地震

库区无可溶性岩分布,无岩溶;场区及其附近无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作用,且无区域性断层复活地质条件。

场地基岩节理裂隙不发育。

除场地基岩层理外,无其他影响场地稳定性因素,场地总体稳定性较好。

根据赣市规建字[2006]19号文件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45s,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初判尾细砂、尾粗砂为不液化土层,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3.2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表水主要受出露于地表的地下水、大气降水、生产(生活)污水补给,水量受大气降水和排污量控制,具山区溪流特征,平水期水量较小,降雨充沛时,水位上涨迅猛。

洪水期为防洪水入库,地表水主要从排水沟排泄。

尾矿库内地表水经库区雨水管道收集,从库区水管排泄。

库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

主要赋存于尾砂中,受库区内水位、大气降水影响和地形、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水量一般,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于沟谷中,从工程勘察结果可知稳定水位埋深为2.90~10.80m,水位标高在410.34~422.99m之间。

2.3.3库区气候特征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较少,雨量充沛。

气候概况为:

春常低温连阴雨,春播季节日照稀。

春夏易涝秋有旱,晚秋低温有危害。

盛夏之季无酷热,隆冬时节少严寒。

水热资源尤充足,夏南冬北风向多。

平均日照时数为1690h,平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1695mm,无霜期为287d。

2.3.4工程报告的结论及建议

(1)勘察结果表明,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和地基稳定。

(2)场地土类型属软弱土,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45s,尾细砂、尾粗砂为不液化土层,场地为可进行建筑一般场地。

(3)尾细砂、尾粗砂呈松散状,尾矿库中不存在软弱夹层及震动液化的可能。

(4)主坝、尾矿库区域,强风化岩体完整性均较好,强度较高,稳定性较好,不存在软弱土层和易产生渗流破坏的土层。

(5)建议做好地表水的拦截、疏导、排除工作,以防止尾砂饱和,降低稳定性。

(6)建议加强尾砂坝的管理,以防止人为破坏。

2.4尾矿库安全设施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2.4.1尾矿坝现状

某钨矿分期建有1号、2号尾矿库。

1号尾矿库1956年由苏联援建,1958年投入使用,位于距选厂约1km西北角的山谷中,现大部分资料已缺失。

1号尾矿库原设计最终堆积坝顶高程为419.0m,总坝高19m,设计总库容为267×104m3。

后期,企业自行设计,将1号尾矿库实际标高由原设计的419.0m提高到430.45m,尾矿库实际总库容达350×104m3,尾矿坝总坝高为30.45m。

尾矿库汇水面积0.36km2,服务年限为18年。

1973年6月,矿区骤降暴雨,1号尾矿库初期坝中段的顶部发生溃坝,经抢修使坝体稳定。

此次事故有约3.4×104m3尾砂进入下游,对下游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该尾矿库超龄、超量堆存尾矿多时,已于1976年停止使用。

尾矿库现状最终堆积高程为430.45m,尾矿库总坝高为30.45m,尾矿库的总库容350×104m3。

根据《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以下简称《规范》)及《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规定可知:

该尾矿库为四等库,由于1号尾矿库下游就是正在使用的2号尾矿库,2号库的下游有2km外有乡村(自然村)五个,人口2500人,农田2800余亩,如果1号库发生溃坝就可能引起下游2号库的溃坝失事,发生连溃现象,将对2号尾矿库下游人员生命及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故把1号尾矿库等级提高一等,则为三等库,库内主要构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构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构筑物级别为5级。

尾矿库安全超高最小值取0.7m,最小滩长取70m。

中、后期洪水重现期200~500年。

1号尾矿库西面为大片的田地、菜地及当地居民。

尾矿库内干滩面上,原来开设过一小型化工厂和养鸡厂,现还存有一栋两层楼的房子,滩面不规整、凹凸不平、有积水现象,时有盗挖尾砂,尾矿库内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尾砂裸露,有的地方积水成塘,有的地方边坡垮塌,危险重重。

1、尾矿初期坝

沟谷呈南北走向,尾矿库初期坝位于沟谷的北面。

由于此尾矿库停用多年,雨水的冲刷作用及人工挖填的活动,初期坝已被尾砂覆盖,在初期坝位置形成一个较缓的自然边坡。

2、尾矿堆积坝

现状尾矿堆积坝最大高程430.45m,,尾矿坝坑坑洼洼,极不平整,尾矿坝面有多条裂缝,长度0.5m--8m,宽为0.1—1.0m,分布在堆积坝面上。

尾矿库停用以后,存在严重的盗采盗挖尾砂现象,坝坡面出现10多处大坑,其中一处为面积为900㎡,深6m的大坑,形成积水潭,大量尾砂裸露,雨水冲刷拉沟严重,局部坝坡过陡,已经造成局部垮塌,极易导致坝体整体失稳。

2.4.2尾矿坝存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现场踏勘,并结合矿山长期观察提供的实测成果和现场记录照片以及《工勘报告》,该尾矿库现存在多处严重隐患,详见下文所述:

(1)该库在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垮坝事件。

该库现早已停用,原初期坝亦被冲毁,大量尾砂从坝顶泄漏至下游,对下游造成极大的损失。

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已不见初期坝的痕迹,如图片2-1所示。

(2)坝坡及坝肩均未设置排水沟及其他护坡措施,坝面拉沟严重,如图片2-2所示。

(3)尾矿库停用以后,存在盗采盗挖的现象,导致库内形成多个大坑,对尾矿坝的稳定非常不利,由于开挖很深导致岸坡垮塌,如图片2-3、2-4所示。

(4)尾矿坝坝体沉降位移观测设施及浸润线观测设施不完善,对尾矿坝的稳定状态无法根据观测资料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5)由于2号尾矿库在1号尾矿库的下游,其最终堆积高程为421.0m,则2号尾矿库的后期一定会淹没1号尾矿库的堆积坝坡,1号库的坝坡脚将长期受到洪水的浸泡,这对1号尾矿库的坝坡稳定不利,如图片2-5。

(6)有居民在库内种菜,见图片2-6;穿过公路一段溢洪道上浇筑钢筋混凝土板已压坏。

见图片2-7。

综上所述,尾矿库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尾砂裸露,有的地方积水成塘,有的地方边坡垮塌,危险重重。

经过踏勘,现状的相关图片如下:

照片2-1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2号尾矿库

1号尾矿库

图片2-5

图片2-6

图片2-7

2.4.3尾矿库排洪系统现状

1号尾矿库现使用的排洪系统为溢洪道+排洪明渠,均采用浆砌块石砌筑,位在尾矿库的西面垭口位置,溢洪道穿过公路接排洪明渠,将洪水排往附近无名河。

溢洪道进水口底板高程为423.22m,连接一个跌水井,穿过一条乡村公路,穿过公路一段溢洪道上浇筑钢筋混凝土板,明渠进水口底高程417.0m,断面为矩形,宽为1.2m,高为0.8m,长约131.0m。

现有排洪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排洪能力大大下降。

2.4.4尾矿库排洪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现有排洪设施杂草丛生、堵塞严重,溢洪道进水口已被长满的杂草淹没,进水能力下降,排洪明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排洪能力不足;一旦洪水来临,洪水不能及时排出,后果不堪设想。

见图片2-8、2-9。

图片2-8

图片2-9

2.4.5尾矿库其他安全隐患

尾矿库管理不善,存在盗采盗挖尾砂的现象。

尾矿库有居民乱倒的少量垃圾。

尾矿库停用多年,有居民在尾矿库内开挖的鱼塘养鱼,不利于尾矿库的安全。

尾矿库排洪系统出口是大片的农田及菜地,还有居民,应充分做好尾矿库的排洪工作。

2.5尾矿库观测设施

根据《规范》第3.5.9条“4级及4级以上的尾矿坝,应设置坝体位移和坝体浸润线的观测设施”。

在现场没有看见任何的坝体观测设施。

没有设置标示牌,警示牌,水位标尺。

2.6尾矿库等级

尾矿库等级:

根据《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l.901)第2.0.4

条的规定,应按尾矿库的库容和坝高按表2-2来确定,当两者处在不同等级时,应以高者为准。

表2-2

等别

全库容(10000m3)

坝高H(m)

二等库具备提高条件者

V≥10000

H≥100

1000≤V<10000

60≤H<100

100≤V<1000

30≤H<60

V<100

H<30

尾矿库现状最终堆积高程为430.45m,尾矿库总坝高为30.45m,尾矿库的总库容350×104m3。

根据《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以下简称《规范》)及《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规定可知:

该尾矿库为四等库,由于1号尾矿库下游就是正在使用的2号尾矿库,如果1号库发生溃坝就可能引起下游2号库的溃坝失事,发生连溃现象。

故把1号尾矿库等级提高一等,则为三等库。

2.7尾矿库安全管理

自某钨矿改制以后,1号尾矿库由某矿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为社区管理委员会,人员缺少,资金不足,对尾矿库管理存在不足,管理委员会正进一步完善尾矿库安全管理。

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尾矿库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溃坝和尾矿泄漏,重大的溃坝和尾矿泄漏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物损毁和环境污染。

根据矿山尾矿库建筑和运行的特点,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先发的诱导原因等;参照同类尾矿库,确定导致尾矿库溃坝和尾矿泄漏事故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如下。

3.1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1坝体位移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坝体位移:

1、坝体边坡过陡,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稳定边坡;2、对超期服役的尾矿库不作坝体稳定性分析和防洪能力验算,不采取任何工程措施,盲目超期运行;3、在尾矿库内开挖的鱼塘养鱼,不利于尾矿库的安全;4、2号尾矿库的后期一定会淹没1号尾矿库的堆积坝坡,1号库的坝坡脚将长期受到洪水的浸泡,这对1号尾矿库的坝坡稳定不利。

3.1.2坝体沉陷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坝体沉陷:

1、尾矿库停用以后,存在盗采盗挖的现象,导致库内形成多个大坑,对尾矿坝的稳定非常不利,由于开挖很深导致岸坡垮塌。

2、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已不见初期坝的痕迹。

3、尾矿坝坝体沉降位移观测设施及浸润线观测设施不完善,对尾矿坝的稳定状态无法根据观测资料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

3.1.3坝体裂缝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坝体裂缝:

1、盗挖尾砂形成的大坑现象,尾砂裸露,雨水冲刷极为严重。

2、坝坡及坝肩均未设置排水沟及其他护坡措施,坝面拉沟严重。

3、该库长久停止使用,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坝面坝肩产生很多冲裂缝。

3.1.4坝体坍滑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坝体坍滑:

1、坝体边坡过陡,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稳定边坡;2、经过多年雨水冲刷,已不见初期坝的痕迹。

3、在坝体修筑时没有查明坝体两坝肩基础有淤泥层或其他高压缩性软土层,设计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4、选择坝址时,没有避开位于坝脚附近的渊潭或水塘,筑坝后由于坝脚处沉陷过大而引起滑坡;

3.1.5渗透水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渗透水:

1、坝面有冲沟、鱼塘、积水;2、排渗降水设施失效,通道阻塞;

3.1.6排洪构筑物裂缝

因为以下主要原因,将导致排洪构筑物裂缝:

1、常久不用维护不力;2、人为盗砂破坏;3、构筑物施工质量差;4、构筑物承载能力不均衡;5、构筑物结构及断面尺寸设计不当;

3.1.7排洪构筑物垮塌

排洪构筑物垮塌主要由以下原因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