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580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docx

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

2018年中考语文冲刺押题卷及答案(七)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8页,五个大题,23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黑色水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涂。

2.答卷前请将答题卡上面的个人信息填涂清楚。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蓓蕾/倍增鱼饵/消弭炫目/眩晕风驰电掣/提纲挈领

B.操守/粗糙玲珑/笼罩贮藏/伫立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C.诘责/拮据对称/称职狞笑/叮咛五彩斑斓/波澜壮阔 

D.麻痹/裨益收讫/迄今殷红/殷勤丢三落四/落落大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炫目金箍咒按部就班苍皇逃窜

B.筵席新常态不卑不亢咄咄逼人

C.浮燥旗舰店笨口拙舌旷日持久

D.麻痹捅漏子好高鹜远一筹莫展

3.阅读下面的语段,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词语填空【】(3分)

本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全球经济复苏进入重要关口、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入重要阶段______的。

会议传递出的合作共进的信息,必将提振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希望各方顺应工商界的______,加快亚太自贸区建设进程,大幅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高效顺畅的价值链______,打通本地区供应链联接的阻塞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______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A.开幕 夙愿 竞争 打造

 B.开幕 期待 提升 竞争

 C.召开 期待 合作 提升 

D.召开 夙愿 提升 合作 

4.古诗文默写。

(8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⑵,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⑶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论语〉十则》)

⑷抵御外侮,矢志报国,是历代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

李贺用“ ,”表达报效朝廷、死不足惜的慷慨之情,文天祥以“,”抒发尽忠国家、宁死不屈的坚贞之志。

5.名著阅读。

请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完整的句子,可从《朝花夕拾》、《名人传》、《童年》、《安徒生童话》几部课标范围名著任选两部。

(4分)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一次浪漫的旅行。

在旅途中你可以聆听大师的教诲,汲取知识的营养,更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读,。

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下面各题。

(9分)

【材料一】

新华社11月21日电: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

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一次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

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

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并在9个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

9点共识包括:

促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共同维护网络安全、联合开展网络反恐、推动网络技术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广泛传播正能量、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网络空间共享共治。

【材料二】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确定每年9月14日为中国网民节,下图为网民节图标。

 

⑴概括材料一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字)(3分)

⑵简要说明材料二这幅图的内容。

要求:

说明顺序合理,语言通顺。

(3分)

⑶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片,探究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5分)

爸爸不只是用来做裁缝的

①那是个雨季,天似乎被谁砸了个缺口,天上的河水被倾倒在山上,洪水从山上汹涌地冲下来。

 ②那时我5岁,母亲不知有什么事没在家。

出乎意料,父亲却在,但父亲要到裁缝铺去领取他的工资,只好带着我上路。

 ③父亲是裁缝,在另一个镇上的裁缝铺里替人裁剪缝制衣服。

每天星星还没散场,父亲已经出门;月亮升起,父亲才回到家里。

父亲出场的时段,我总在安稳地睡着。

 ④我和父亲一人披着一件农家自制的蓑衣,戴着斗笠,在暴风雨中艰难地跋涉。

虽然我的蓑衣是母亲特意请蓑衣匠为我量身打造的,但那厚重的蓑衣浸了雨水,披挂在我身上,就像一副沉重的铠甲。

 ⑤父亲大踏步往前走,似乎遗忘了他身后这个小人儿。

我背着“铠甲”,喘着粗气,跟在父亲后面,不敢哭闹,甚至不敢开口请求父亲停一停。

 

⑥父亲于我,是遥远的珠穆朗玛峰,是永远冰雪覆盖又沉默寡言的庞大物体。

我那么小,那么弱,永远无法靠近和攀登。

 ⑦我连滚带爬地跟在父亲身后,过了几座山几条河几个村庄,5岁的孩子不知道,反正好像有到天边那么远。

等跨进裁缝铺的门,我的蓑衣里面肯定藏了无数条小溪,湿淋淋地滴了满地,四处开淌,漫过一台台缝纫机的脚。

 ⑧一路上没有回过头的父亲,根本不知道我的状况。

我想我肯定狼狈不堪,所以老板娘才怜悯地惊呼:

“我的老天啊!

”这时,父亲才吃惊地扭头看了我一眼。

那个眼神,我从没在父亲眼里看到过,很复杂。

 ⑨在五六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中间,父亲拿到50块钱,那时的50块钱好像很多。

我猜是有钱的感觉让父亲的心情很好。

回去的路上,雨小了很多,父亲很高兴,竟然拉起我的小手。

路过商店,他甚至买了根形状像辣椒的棒棒糖塞到我的手里。

父亲的力气很大,他把糖塞到我手里时,我的小手瞬间下坠。

我受宠若惊,心底的喜悦抑制不住地涌上来,我咬着嘴唇,羞涩地笑了。

然后,我勇敢地拉了拉父亲的衣角,说:

“爸爸,我累。

” 

⑩父亲蹲下来看着我,我怯怯地看他,怕得要命。

一不留神,父亲就把我提起来,放在了他的肩头。

在被父亲放在肩头的过程中,我像随着父亲的手在空中飞了一圈。

父亲走路很稳,像一座山一样,我坐在他肩上,稳稳当当。

我骄傲得要命。

我想等我回去了,一定得把这骄傲告诉我的哥哥姐姐们。

⑾ 雨小了,山洪变成了小溪。

一条鱼从溪水中跃起,我惊叫:

“鱼!

”父亲把我放下,跨进溪水里,很快就捉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

父亲提着鲫鱼,微笑着在我的脸蛋边晃了晃,我羞涩地笑着躲避。

父亲扯了两根茅草,拧了拧,从鱼的腮穿过去,突然捏着一端的茅草叶茎,转向我,一边作势往我的鼻孔里钻,一边说:

“把这条大鱼也串起来。

”我咯咯笑着逃开。

 ⑿父亲把茅草两头打了个结,递给了我。

我接过鱼时,鱼突然腾地跳了一下,我兴奋地大叫。

父亲笑了,干脆脱下了他那件自己做的透过纱眼能看见人的白色大背心,领口和袖口扭在一起打了个结。

他提着下摆口,对着从山上淌下来的溪水。

整条小溪全奔进了他的衣服里,又挣扎着从纱眼里四散逃出。

我把手伸到水里,摸了摸父亲的背心,背心突然乱抖,有鱼在背心里徒劳地挣扎。

我一时觉得,父亲的那件背心简直是神物。

 

⒀我欢呼着:

“爸爸,有鱼。

”父亲微笑着看我,眼神里满是鼓励。

鱼又乱跳起来,我开始不顾一切地大呼小叫,拼命地咯咯傻笑。

父亲也学着我的样子傻笑,跟着我一起大呼小叫。

我早忘记了劳累。

⒁我们背着各自的蓑衣,一人提着一串鱼,一路唱着歌回家去。

 

⒂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

我心中有了个幸福得不能再幸福的秘密——这个庞大的物体,不只是用来做裁缝的,他还会让我骑在他的肩上,会捕鱼,会与我一起大喊大叫……他离我这么近。

在梦中,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全世界。

 

⒃第二天,我起得很早。

我悄悄地拉开父亲的粗麻纱蚊帐,结果,父亲又不在了,我放声大哭。

 ⒄后来,父亲辞去了裁缝铺的工作,回到村里,买了台缝纫机,替村里人做衣服,收入陡然少了许多。

父亲不去裁缝铺,据说是为了我。

⒅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缝纫机还在,只是落满了灰尘。

 

7.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9.“我”对父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梳理一下,填在下面横线上。

(4分)

一开始:

→在去的路上:

→买糖时:

 →坐在父亲的肩头:

骄傲→抓鱼时:

很兴奋,开心→早起发现父亲不在:

10.第 ⒄段中写道“父亲辞去了裁缝铺的工作”,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以第一人称揣摩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

(2分)

11.本文标题很有内涵,读完全文后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7题。

(12分)

汉字之美

①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

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它们时,从大自然获得了灵感,也从大自然汲取了最具有美感的形迹和图像。

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自身创造的事物中,例如劳动工具和茅舍村落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将它们刻画为用于记录、表达的符号。

古代先民们从游牧转变为聚落居住,捕猎种植,饲养制器,举行节庆和祭祀活动,生产劳动的复杂和社会生活的丰富促使他们改进记事、核算、标识的方式,原始的刻画符号便产生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安徽蚌埠附近的双墩古墓中出土了七千多年前的六百多个刻符,这些大多刻在陶碗圈足内的符号,生动地表现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等,仿佛一幅幅连环画。

”可贵的是,那些鹿、猪、鱼等动物符号,线条之简练,比例之精巧,形象之生动传神,让人不禁怦然心动。

刻画它们的决不是一双笨拙的手,而是一双双灵巧的艺术之手,它们显示出高度熟练的技巧、令人惊奇的抽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强烈的美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在这样的刻符基础上形成的甲骨文,便具有了旷古绝世的美感。

 ②从刻符到甲骨文,大概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史传沮诵和仓颉“发明”文字,我认为,他们只不过是把各地人们已经用了几千年的符号收集起来,为皇室和贵族统治的需要而加以整理和改进,赋予它们公告宣示、表情达意等功能,并使它们形体上更美观优雅,更具贵族气派。

比如甲骨文的“人”,一个双臂下垂、弯腰前倾的人,是那时候的人在贵族面前毕恭毕敬的姿态。

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汉字经历了从“文”到“字”的革命性发展,《易》《诗》等文学作品标志着汉语言文学正式诞生,然后是百家争鸣,各种理论学说纷纷登场,迎来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

谁能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不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呢?

 

③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

尤其是甲骨文,它不像希腊文那样创造出24个字母,拼出人们称谓事物的声音,形成词汇,它是用极其简练和概括的手法,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概念的、可见的还是纯粹内心的)用单个简洁的符号表示出来,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含义,能用以组成文章、记事存档、公文告示、书信往来、抒情表达、论理述评、标识戳记,也就是说,具有文字的一切功能。

因此,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④汉字之美,还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

至甲骨文,出现了为王室服务的专业书法家,不仅一笔一画的刀功手法让人赞叹,而且结体布白的清晰概念使一片片刻满文字的甲骨展现出气象万千的整体美。

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书法,或挺拔峻峭,或雍容典雅,有天禀元气之象,令人震撼。

古代文字书写的变化常常和朝代的更迭紧密相连。

殷商之后,西周大量使用青铜器,金文出现繁荣,金文其实已不仅是“文”,而且有“字”,汉字极大地丰富了。

相比甲骨文,金文凸显雍容华贵,结构繁复,这与王室贵族讲究奢靡豪华、繁文缛节的生活方式相映衬。

从甲骨文到金石籀篆,汉字经历了从简到繁的成长嬗变。

然而,终有一天,它会回归到简。

秦扫合六国,一统天下,汉字第一次实现了统一,也开始了由繁到简的转变。

隶书的出现,使汉字平民化了,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此,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兢兢业业,刻意创新,汉字书法之美始现千姿百态的绚丽景象。

追求书法之美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大家如群星闪耀,为世人所仰望,“一字难求”“墨宝”成为书法艺术珍贵的代名词,人们用尽一切华美绚烂的词藻赞颂书法作品,“纤纤兮如新月出于天崖,落落乎犹众星列于云汉。

”(孙过庭《书谱》)从上层阶级到平民百姓都刻苦学习书法,留下了很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佳话。

 

⑤近来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我甚以为不可。

汉字从甲骨文的简到金石籀篆的繁,历经千年,此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向简回归,汉字简化既顺应时代,也符合今天数字化的大趋势。

⑥汉字的真美在于简,网络时代的汉字将更加简化并愈益展现其无穷的魅力。

12.读完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3.文章第②段中画线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14.请具体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分)

15.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6.“汉字之美”,“美”在何处?

(2分)

四、古诗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共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⑤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二》)

[注释]①比:

接连。

②三旦:

三天。

③莫:

没有。

④还:

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

⑤朝:

早晨,也指一天。

⑥一旦:

一天,这里是“一会儿”的意思。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执策而临之

A.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一食或进粟一石

D.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8.把语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9.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的三个“不”字从侧面写出了“食马者”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2分)

20.乙文能不能做甲文的论据?

为什么?

(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

(4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诗歌描绘了边塞的奇丽雪景,请概括“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五、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

(50分)

⑴题目:

落满阳光的回忆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⑵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师组织同学讨论“远与近”的话题。

有的同学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远与近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有的同学则说,人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是短了,但不一定心的距离同样能够缩短。

还有的同学感叹,有些东西远了,而有些东西却近了。

老师说,远和近是个相对概念,过去以为远的,现在近了;过去近的,现在变远了…… 

要求:

①立意自定,但不得扩写上面的材料;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C2.B3.C4.⑴濯清涟而不妖⑵俄顷风定云墨色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参考答案:

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感受鲁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与对社会的理性思考。

读《名人传》,我们可以感受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读《童年》,我们可以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酷无情中领略到人性的光芒。

读《安徒生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超越国界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

6.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主题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⑵整幅图由图案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右上图是一个舞动的人的图案造型;右下为文字部分,上面是三个汉字“网友节”,下面是网友节的汉语拼音网址。

⑶标志整体呈现一个舞动奔腾的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由字母“e”和汉字“文”结合而成。

“e”象征着网络;“文”代表文明、文化。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15分)

7.父亲带“我”到他工作的裁缝铺去领工资,在回来的路上和“我”抓鱼嬉戏。

8.父亲很勤劳,为了赚钱养家,早出晚归。

父亲是一个粗心大意而且不知道如何表达父爱的人,他让5岁的孩子拖着一件沉重的蓑衣走了那么远的路,而一路上不曾回头看一眼孩子。

父亲富有童心,心灵手巧,和“我”一起抓鱼、开玩笑。

父亲很爱孩子,他给“我”买糖吃,为了孩子,他辞去了收入丰厚的工作。

(只答加黑部分内容给2分)9.一开始:

很陌生→在去的路上:

很害怕→买糖时:

受宠若惊→坐在父亲的肩头:

骄傲→抓鱼时:

很兴奋,开心→早起发现父亲不在:

很伤心,很依恋。

(一空1分)10.示例1:

我整天早出晚归在别的镇上给人做衣服,和孩子都生疏了,孩子都不敢亲近我这个爸爸了。

示例2:

和孩子呆了一天,孩子多高兴啊。

孩子见不到我时,又会伤心了。

算了,还是回家做衣服吧,钱少就少挣一点,跟孩子在一起,才是更重要的事。

(符合文意即可)11.爸爸除了工作挣钱养家糊口之外1分,还可以成为孩子的好玩伴1分,给他们幸福和快乐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12分)

12.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汉字是最优美的。

13.画线语句是反问句,语意重,语气强,1分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是从我们祖先刻画符号开始的”的观点。

1分14.本段首先亮出观点“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步的一个质的飞跃”,1分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1分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

1分15.举例论证1分;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了“汉字之美,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的观点。

2分16.

(1)汉字具有独特的简洁之美;1分

(2)汉字之美,在于它举世无双的刻画、书写之美。

1分

四、古诗文阅读。

(15分)

17.B18.⑴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分⑵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分19. 平庸浅薄1分、愚妄无知1分。

20.能1分。

乙文意在表明伯乐识马的作用。

骏马无人知晓时,“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当得到伯乐的赏识时,“一旦而马价十倍”。

所以乙文能证明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点。

2分21.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雪天奇寒。

(答出任意两方面即可给满分)22.表达了诗人对西域边塞雄奇景色的赞叹,1分并抒发了诗人雪地相送朋友归京的依依惜别之情。

 1分

五、作文按中招评分标准。

(50分)

一类文46-50满分作文按5%比例

二类文40-45

三类文39分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