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595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心理课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课复习题.docx

《心理课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课复习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课复习题.docx

心理课复习题

第一章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

心理学的科学性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其原因之一是(B)。

A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可靠,实验设计严密

C心理学的理论是绝对正确的

D心理学的历史非常悠久

2“郑板桥揖驴”的故事更能体现(B)的结果

A操作条件反射B经典条件反射C观察学习D内在力量

3(D)不属于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无条件反射。

A吮吸反射B怀抱反射C抓握反射D攻击反射

4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后在许多人格特征上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而一起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为0.52;相比之下,分开抚养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间对应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21与0.23。

这说明了心理发展受到(B)的影响。

A环境因素B遗传因素C学校因素D家庭因素

5(B)认为人的行为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动和激发,且这些力量是与生俱来的。

A行为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人本主义学派D先天本能学派

6根据操作性条件发射,行为是否自发的出现主要是受(D)支配。

A条件刺激B无条件刺激C本能D强化

7读书看报属于(A)

A认知过程B情绪过程C意志过程D人格过程

8前几天,重庆阴雨绵绵,小明觉得非常“郁闷”。

随着天气放晴,小明也变得活跃起来。

小明的心理变化反映了(C)的不稳定性。

A性格B气质C心理状态D心理过程

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C)

A华生B桑代克C冯特D弗洛伊德

10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0,表明(C)

A两个因素负相关B两个因素不相关

C两个因素正相关D两个因素伪相关

11在一位研究者设计的“智力对中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A)

A智力B中学生C物理问题D物理成绩

12“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类心理现象属于(B)

A认知过程B心理特征C情感过程D心理状态

13“爱之愈切,知之愈深”反映了(C)

A认知对情绪的影响B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C情绪对认知的影响D心理对环境的能动性

14.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调查问卷按照提问和反应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A)

A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B纸笔问卷和电子问卷

C等级问卷和顺序问卷D公开问卷和非公开问卷

15“爱情天梯”让人们感动的主要是男主人翁的(C)

A认知过程B情绪过程C意志过程D人格过程

16日本核电站因海啸发生核泄漏期间,许多老百姓跟风“抢购食盐”以防核辐射的从众现象属于(A)的研究范畴

A社会心理B教育心理C管理心理D学习心理

17“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更可能得到(A)的支持

A人本主义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认知学派

18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位于(A)

A莱比锡大学B哈佛大学C剑桥大学D巴黎大学

19信息加工取向把人脑比作电脑,认为人的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C)

A感觉、知觉和记忆B感知、记忆和思维

C接收、贮存和运用D感知、加工和反应

20“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C)。

A安全需要B匮乏性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情感需要

21要比较两种教材的优劣,较好的办法是(A)

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观察研究D个案研究

2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主要表现了(A)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遗传B生活环境C饮食D后天因素

23总体来说,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最可能比例为(B)

A15%~30%B35%~50%C55%~70%D70%~90%

24“宰相教子”的故事较好地体现了(B)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遗传B家庭C内因D文化

25孤儿院和弃儿往往有更多的心理问题,这折射出(B)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遗传B家庭环境C主观努力D自然环境

26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是(A)

A灵魂论B梦的解析C生理心理学原理D性学三论

27把学生看成“较大的白鼠”的流派是(C)

A人本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

28个案研究一般要求研究人员选择单个的、典型性的,且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总体的个案。

因此,(C)。

A个案应当是单一的个体,不可以是团体B个案一般是随机抽样的

C个案一般是有意抽样的D个案与其他个体是独立的

29“心理现象是内在的,看不到,也摸不着。

由此可见,“人心叵测”,我们无法对其进行研究。

”对此观点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C)

A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心理学研究的可行性

B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看到了心理学研究面对的困难

C这个观点的合理之处是它看到了心理现象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D这个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是它否定了心理现象的客观性

30梦的解析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B)最早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

A周公B弗洛伊德C弗格森D布罗伊尔

二、多项选择题

1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C从动态与稳态的角度划分,心理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D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2在1550~1880年间,巴赫家族出现了大约60名音乐家。

这一事例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AB)对心理发展有影响。

A遗传B家庭环境C社会氛围D学校教育

3下面那种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ABC)

A消极性格(如偏心、神经质等)的教师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B皮革马力翁效应

C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D非正式团体

4马斯洛通过对杰斐逊、爱因斯坦和罗斯福等成功人士的文献分析或访谈,发现“自我实现者”具有(ABCD)的特征

A内心生活、思想、行为自然率真

B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C具有批判精神,不容易被社会诱惑

D富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5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ABC)

能力气质性格动机

6“天昏昏兮人郁郁”体现了(BCD)对心理的影响

A先天因素B外部因素C环境因素D后天因素

7冯特的心理学贡献在于(ABCD)

A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

C探索出了一套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D为世界各地的大学培养了心理学人才

8下列哪些家庭形式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ABC)

A留守家庭B单亲家庭C离异家庭D工人家庭

9以下这些数值可用于表示相关系数的是(AD)

A0.05B1.05C-1.05D-0.05

10人类的基本情绪包括(ABCD)

A喜悦B悲伤C恐惧D愤怒

三、辨析题(10分)

1、学生心理发展动力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错误(1分)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特别是教育,使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3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3分)

环境只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两者是交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3分)

2、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误的(1分)。

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

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

(1分)

四、问答题(15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和量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

㈠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

论述1分

2、观察法:

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

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

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

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

论述1分

2、实验法:

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

论述1分

根据回答情况,总分不能超过15分!

五、举例说明(15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说明:

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

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⑴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2分)。

例子(1分)

⑵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作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2分)

例子(1分)

⑶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和调控两个方面(1分)。

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例子(1分)

控制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

(2分)例子(1分)

第二章题库

单选题

1、从知识的来源可将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C).

A感性知识B自然科学知识C间接知识D个人知识

2、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B).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弗洛依德D冯特

3、要使学习的知识达到自动化,主要通过(B)

A形成策略化B反复练习C多问为什么D使用联想法

4、对如何游泳的记忆属于(D)。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D程序性记忆

5、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D)。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7、听到一声巨响转过头属于(A)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前注意

8、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香蕉总是被看成黄色,这是由于(D)所致。

A知觉适应B明度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颜色恒常性

9、“猎人进山只见禽兽,樵夫进山只见柴草”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A)。

A.组织构造策略B.深入理解策略C.高效练习策略D.保持记忆策略

11、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B)。

A.中间部分B.开始和结尾部分C.不一定D.都一样

12、有人在学习解高次方程的思路时,概括为“四化换一元”,这是使用了(C)

A.图表归纳法B.形象联想法C.简语归纳法D.符号纲要法

13、老师在教授课文时采用列提纲的形式来板书,这里老师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

A.组织构造策略B.深入理解策略C.高效练习策略D.保持记忆策略

14、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D)。

A.组织构造策略B.深入理解策略C.高效练习策略D.保持记忆策略

15、记忆的容量为七加减二个项目的是(B)

A长时记忆B短时记忆C瞬时记忆D程序性记忆

16、有人在记忆π值时,记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这是使用了(C)

A形象联想法B歌谣归纳法C谐音联想法D简语归纳法

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记忆属于(B)

A程序性记忆B陈述性记忆C感觉记忆D机械记忆

18、对一个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的记忆准确性为64%,业余新手只有18%。

由此可见,( D )对组块有着很大的影响。

  A.加工深度  B.觉醒状态C.记忆内容  D.个体的知识经验

19、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 B )。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20、“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A)。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22、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的记忆为(A)。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瞬间记忆

23、“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了知觉的(B)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4、有人记忆有关马克思出生和去世的时间(1818——1883),联想为“马克思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这是使用了(D)。

A.组织构造策略B.深入理解策略C.高效练习策略D.保持记忆策略

二、多选题

1、从知识的功能出发可将知识分为(BCE)

A社会科学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公共知识E策略性知识

2、知识传承系统的三个基本因素(ACE)

A教师B教具C学生D教具E知识

3、有效的学习知识,可按以下的目标实现条件(ABCDE)

A.概念化B.条件化C.结构化D.自动化E.策略化

4.知觉的规律主要是在知觉的基本特性中表现出来的。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BCD)。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得恒常性E.知觉的起伏性

5、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ABCD)。

A.系统结构图B.流程图C.模式或模型图D.网络关系图E.双向图

6、认知学习过程涉及以下那些概念(ABCDE)

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感觉记忆D注意E元认知

深入理解的方法有(ABCDE)

自问理由法B.形象比喻法C.异同比较法D.感性经验累积法E.自我举例法

8、下列属于归纳策略的是(ABCD)

A.分类归纳法B.歌谣归纳法C.简语归纳法D.图表归纳法E.纲要归纳法

9、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纲要法时应注意(ABD)

A提要性原则B层次性原则C自动化原则D掌握性原则E目标性原则

10、应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ABCDE)

A.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B.避免分散注意C.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D.使用各种形式增强持续性注意E.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11、选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时应注意:

(ABCDE)

A.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B.整记与分记相结合C.尽量减少抄写时间D.多种形式复习相结合E.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12、下列属于波普尔对人类知识划分的种类:

(ABCDE)

A常识B艺术C神话故事传说D哲学E科学知识

1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

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 ADE )。

A.语义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D.陈述性记忆  E.长时记忆

1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说明( BE )。

A.遗忘的原因是由于记忆痕迹衰退  B.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干扰C.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压抑  

D.遗忘的原因是由于提取失败E.系列位置效应产生的原因

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

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

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

(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

(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

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

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10分)

参考答案: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知识获得要经过:

a.介绍和复习b.深入理解c.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

(15分)

答:

a.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

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

例子(2分)

c.提供练习:

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

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第三章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B )

  A、环境B、问题C、心境D、课堂气氛

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 B )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3、定势又称为( A )

  A、心向B、功能固着C、学习准备D、技能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 C )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C )

  A、定势B、迁移C、功能固着D、前摄抑制

6、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 B )

  A、迁移B、定势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7、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D )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8、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D )。

  A.爬山法B.算法式C.逆推法D.启发式

9、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 B )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B.逆推法C.计划法D.联想法

10、儿童在用积木搭建房屋的游戏中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C )。

  A.计划法B.逆推法C.尝试错误法D.手段—目的分析法

11、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

  A.记忆容量大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C.知识容量大D.动机强烈

12、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D )。

  A.逆推法B.联想法C.计划法D.手段—目的分析法

1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可能的答案是:

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

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D )。

  A.直觉思维B.聚合思维C.抽象思维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

  1、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

  2、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3、在对如何解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常采用尝试错误法。

(√)

  4、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

  5、评价解法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

三、填空题

1、问题即_给定信息___与_要达到的目标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认知操作__,从问题的_起始状态___到达___目标状态_的过程。

3、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____和___存在的限制或障碍_。

4、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理解问题___、_寻求方案___、__尝试方案__和__评价方案__等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是__理解问题__;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__寻求方案__。

 6、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大类,其中逆推法、类比法等属于(启发式)策略。

7、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8、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习惯于“四八三十二”这一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几乘以四等于三十二?

”很多人都反应不出来。

这种现象是一种_(定势)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9、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功能固着___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