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05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docx

高中生物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章末滚动卷苏教版

第4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章末滚动卷(四)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有关该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含有2个染色体组

C.子细胞为精细胞

D.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 图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答案 B

2.如图表示某细胞正在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有4个四分体

B.有四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1和2间的片段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D.A和C间的片段互换可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 该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2个四分体;细胞内A和B为同源染色体,C和D为同源染色体,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答案 D

3.西红柿果肉颜色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红色为显性。

用杂合的红果肉西红柿自交获得F1,将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西红柿自交得到F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无性状分离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

C.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子占2/5

D.F2中首先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西红柿

解析 设相关基因用D、d表示。

杂合红果肉西红柿(Dd)自交,F1中红果肉西红柿基因型为1/3DD、2/3Dd,F2中DD所占的比例为1/3+2/3×1/4=1/2,Dd所占的比例为2/3×1/2=1/3,dd所占的比例为2/3×1/4=1/6。

F2中性状分离比为5∶1,F2红果肉个体中杂合子占1/3÷(1/2+1/3)=2/5,A、B错误,C正确;在F1中就已经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个体(dd),D错误。

答案 C

4.在采用鸡血为材料对DNA进行粗提取的实验中,若需进一步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可以依据的原理是(  )

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小

B.DNA遇二苯胺在沸水浴的条件下会染成蓝色

C.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一些物质易溶于酒精

D.质量浓度为0.1g·mL-1的柠檬酸钠溶液具有抗凝血作用

解析 由于DNA不溶于酒精,而混杂在DNA中的某些物质易溶于酒精,因此向含有杂质的DNA中加入95%的冷酒精能进一步提纯DNA。

答案 C

5.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以下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有少量含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含35S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

解析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NA分子中不含有35S;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内但能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造成一定的实验误差。

答案 A

6.在亲代产生子代的过程中发生了DNA的复制。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体产生个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DNA的复制

B.细胞产生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进行DNA的复制

C.通过DNA复制使亲代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D.DNA准确无误地复制只与DNA的双螺旋结构有关

解析 DNA准确无误地复制和其双螺旋结构及复制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有关。

答案 D

7.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58     B.78

C.82D.88

解析 每个脱氧核苷酸的三部分间需2个订书钉,每条链上的10个脱氧核苷酸间需9个订书钉,两条链间的6对A—T和4对G—C间各需12个订书钉,故构建该DNA片段共需订书钉数量为29+29+12+12=82。

答案 C

8.用经3H标记的n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得知培养基中共有后代噬菌体m个,其中含有标记元素的噬菌体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解析 每个噬菌体共有2条被标记的DNA链,n个噬菌体DNA经复制后被标记的DNA链进入2n个子代噬菌体内,所以被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

答案 B

9.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解析 在进行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使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选项A正确;图示DNA上的碱基A应与RNA上的碱基U配对,选项B错误;图示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多肽链的合成,故选项C错误;由图示知,该细胞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只能发生在原核细胞内,选项D错误。

答案 A

10.如图表示在人体细胞核中进行的某一生命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共涉及5种核苷酸

B.该过程共涉及8种碱基

C.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

D.该过程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和ATP的消耗

解析 由图中的游离碱基U可以判断出,该过程是转录过程。

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和ATP的消耗,不需要DNA聚合酶,需要RNA聚合酶。

图中共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答案 D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遗传密码子

B.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

C.每种遗传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D.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解析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因此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A正确;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含碱基T,因此GTA肯定不是密码子,B正确;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C错误;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因此m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D正确。

答案 C

12.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

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解析 DNA一般为双链结构,其碱基对间为氢键,RNA虽然一般为单链,但tRNA形成的“三叶草”结构中,也存在碱基配对现象,也存在氢键;DNA病毒只含有DNA,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病毒不可能同时含有DNA和RN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一样,既有DNA,也有RNA;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有DNA和RNA,而核糖体只含有RNA。

答案 C

13.如图为两个核糖体沿同一个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

对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B.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从左向右

C.图中没有表示出来tRNA

D.最终合成的两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数量不同

解析 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A正确;左边的链短,右边的链长,说明翻译是从左向右进行的,B正确;图中没有标出tRNA,C正确;两条多肽链都是由同一个模板合成的,最终合成的两条多肽链中氨基酸数量相同,D错误。

答案 D

14.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

A.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C.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解析 同一个体的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所含基因相同,A项错误。

过程①为转录,②为翻译,转录合成RNA,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翻译合成多肽,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B项正确。

基因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故④⑤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C项错误;过程①②③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部分性状,D项错误。

答案 B

1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中贮存的遗传信息都会表达

B.以DNA的基因区段为模板转录而成的产物有mRNA的前体、tRNA、rRNA

C.核糖体能认读mRNA上的遗传密码,选择相应的氨基酸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D.同种基因在不同细胞转录时的模板链相同

解析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DNA中贮存的遗传信息不都会表达,A错误。

答案 A

16.人类的染色体组和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对象分别包括哪些染色体(  )

①46条染色体 ②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③22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④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 人体细胞内共有46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含有23条染色体,即人类染色体组包含1~22号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或Y染色体;而测定人类基因组时,需要测定1~22号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

答案 B

17.艾滋病病毒属于RNA病毒,具有逆转录酶,如果它决定某性状的一段RNA含碱基A:

19%、C:

26%、G:

32%,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片段中碱基A占(  )

A.19% B.21% 

C.23% D.42%

解析 由题意可知:

RNA病毒中碱基U的含量是1-(19%+26%+32%)=23%,A+U=42%,RNA病毒逆转录过程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U与A配对,G与C配对,所以逆转录形成的双链DNA分子中A+T的比例与RNA中A+U的比例相同,是42%,所以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片段中碱基A的比例是42%÷2=21%,选项B正确。

答案 B

18.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为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B.粉红棉M的出现是染色体缺失的结果

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

D.粉红棉M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

解析 太空育种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由图可知,粉红棉M是由于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形成的;若用b-表示染色体缺失的基因,则bb×b-b-→bb-(全部为粉红棉);粉红棉bb-自交,得白色棉Nb-b-的概率为

答案 C

19.据下图分析,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发生在Ⅰ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Ⅱ过程

B.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

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性

D.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

解析 题图中Ⅰ过程为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Ⅱ过程为受精作用,Ⅲ过程为个体发育。

答案 A

20.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是其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此细胞经分裂后形成4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B.该细胞肯定发生过交叉互换,染色体结构未发生改变

C.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差错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

解析 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细胞分裂后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或一种卵细胞;染色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该细胞等位基因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如果姐妹染色单体均向细胞一极移动,则可产生Aabb的细胞。

答案 C

21.下列图中关于P、Q、R、S、G的描述,正确的是(  )

A.P代表的是质粒RNA,S代表的是外源DNA

B.Q表示限制酶的作用,R表示RNA聚合酶的作用

C.G是RNA与DNA形成的重组质粒

D.G是转基因形成的重组DNA

解析 P中含有碱基T,只能是DNA;S代表的是外源DNA;Q表示限制酶的作用;R表示DNA连接酶的作用;G是重组DNA。

答案 D

22.如图所示的四个家系,黑色是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

解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丁图不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家系,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女病父必病,母病子必病”可知甲、丙、丁三家系不可能是红绿色盲遗传家系,B正确;家系乙中的男孩患病,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父方不是致病基因携带者,C错误;家系丁中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女儿的几率应该是12.5%,D错误。

答案 B

23.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已知21号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

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及实际可能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分别是(  )

A.2/3,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B.1/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C.2/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D.1/4,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解析 这对夫妇产生1/2正常、1/2多一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作用后共有四种形式,其中可形成一种正常的受精卵,还会形成21四体的受精卵,但因胚胎不能成活未出生即死亡了,另外有两种21三体综合征的受精组合,所以理论上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3,但因为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作用而导致实际发病率要低一些。

答案 B

24.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

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C.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

D.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解析 据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分析可知:

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丙细胞也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则染色体上基因B与b不同是交叉互换造成的。

甲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答案 D

25.原核生物某基因原有21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210对碱基(未涉及终止密码子改变),它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蛋白质相比,差异可能为(  )

A.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不变

B.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改变

C.氨基酸数目不变,但顺序改变

D.A、B都有可能

解析 该基因突变后减少了3对碱基,若3对碱基转录产生的mRNA上的三个碱基恰相当于原来的一个密码子,则仅涉及一个氨基酸减少,其他氨基酸不变,如A所述;若3对碱基转录出的密码子打破了原密码子序列,则将出现B所述状况。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所示是一对近亲结婚的青年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由基因b控制(图中与本题无关的染色体略),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E细胞的核DNA数目是________,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从理论上分析,图中H(白化色盲患者)为男性的概率是________。

(3)该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病概率为________。

(4)若该对夫妇生下了一个患21三体综合征的孩子G(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请你运用减数分裂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孩子G患21三体综合征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优生优育的观点出发,解释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类正常体细胞中核DNA数为46个,染色体组为2个,生殖细胞中减半为23个DNA,1个染色体组;由这对青年夫妇的基因型,结合白化色盲患者的遗传图可知,F中含有a、b基因,与D同时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a、Y,所以白化色盲患者一定为男孩;该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患病概率为

,孩子G患21三体综合征的可能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1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1号染色体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开),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中,该细胞经受精成为受精卵,发育成G即21三体综合征;近亲结婚导致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大增加,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所以近亲不能结婚。

答案 

(1)23 1 

(2)100% (3)

 (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1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1号染色体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开),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中,该细胞经受精成为受精卵,发育成G即21三体综合征 (5)近亲结婚导致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概率大大增加,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增加

27.(12分)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

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

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________(填“α”“β”或“γ”)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酶能将ATP水解成ADP和磷酸基团(即Pγ),同时将Pγ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

因此需用32P标记到ATP的γ位上。

(2)DNA生物合成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

将dATP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水解后产物为dA—Pα(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合成DNA的原料。

因此需用32P标记到dATP的α位上。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答案 

(1)γ 

(2)α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

28.(12分)如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由于DNA中碱基改变导致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的过程,表3为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据图回答: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表3

(1)据图1推测,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变异方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图2中Ⅱ过程发生的场所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3提供了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

如果图2的碱基改变为碱基对替换,则X是表3氨基酸中________可能性最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所示变异,除由碱基对替换外,还可由碱基对______________导致。

(4)A与a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中____________不同。

解析 

(1)图1为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图,染色单体上A与a基因不同,可能是在DNA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也可能是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交叉互换造成的。

(2)图2过程包含了DNA的复制、转录及翻译的过程,真核细胞中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植物细胞)都含有DNA,都可能发生。

(3)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AAG,与赖氨酸密码子不同的碱基差距最多的是丝氨酸,相差两个碱基,需要同时替换两个碱基对;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4)A与a是等位基因,其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答案 

(1)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2)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植物细胞)

(3)丝氨酸 需同时替换两个碱基对 增添或缺失

(4)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29.(14分)如图为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和乙植株(纯种)的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右图为甲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它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是________,请在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3)甲、乙发生基因突变后,该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现突变性状,为什么?

可用什么方法让其后代表现出突变性状。

解析 

(1)由图可知甲植株和乙植株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

(2)因为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对基因应该分别位于图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又由于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该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aBB,性状是扁茎缺刻叶。

(3)植株虽已突变但由于A对a的显性作用,B对b的显性作用,在植株上并不能表现出突变性状。

当突变发生于体细胞时,突变基因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子代;要想让子代表现出突变性状,可对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而后让其自交,后代中即可出现突变性状。

答案 

(1)一个碱基的替换(或碱基对改变或基因结构的改变) 

(2)AaBB 扁茎缺刻叶 如图

(3)该突变均为隐性突变,且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甲和乙的体细胞中,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

取发生基因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试管苗,让其自交,其子代即可表现突变性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