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620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文综 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3.1027年,宋仁宗下诏:

“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4.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

A材料无从体现;

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

D与材料主旨不符。

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

5.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此可以推知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格只反映了朱其昂是轮船招商局会办,其他人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影响深远,故A错误;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错误;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这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故D正确。

故选D。

6.下图是1900年德国礼和洋行使用的商标。

画面上面文字是“此靛真好,永不变色。

”“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

”据此可知,礼和洋行

A.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清末德国礼和洋行带来了上好的靛蓝色,所以商标上有“此靛真好,永不变色。

”,画面左右两侧还写明:

“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

”意思是说,这种颜料是我们首创的,顾客可以放心使用,至于具体用法,罐里有说明书可参考。

由此可知礼和洋行比较注重技术的创新和使用,C正确;

材料所述是礼和洋行的商标,而不是广告,且单凭一条也不能说明其推动了广告业的发展,A不正确;

C“最为先进”说法不正确;

D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是否认可的信息。

7.1937年10月9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声明称:

“日本的行动是自卫措施,相反的倒是中国被赤色势力所操纵,顽固地实行恶性的排日政策,企图用武力排除本国内的日本的权益,违背了非战公约。

”这一声明反映出

A.国民党军队受到日军重创

B.日本试图为侵华战争进行辩解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

【解析】材料表明日本将战争的责任归结为中国的恶性排日政策,体现了其为侵华战争辩解,企图掩盖其侵华的本质,B符合题意;

A与材料信息无关;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是在相持阶段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不正确;

D日本企图分化中国抗日阵营,具体表现为其对蒋介石政策的转变,与材料无关。

解答本题要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加以理解,材料所述日本为战争寻求的结果其实质为旨在掩盖其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性,旨在为其侵华进行辩护。

8.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

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

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符合题意;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

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

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9.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案规定:

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的利息应作债款的本金计算,尚未还请的本金,分三年偿还;

并规定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名由平民充任。

这表明当时的罗马

A.债务奴役制正式被废除

B.平民在斗争中取得了一定胜利

C.贵族失去了司法垄断权

D.平民开始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

10.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

B.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其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1721年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直到1928年英国才实现了全民普选,因此说英国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反映的即是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和连续性,D正确;

A表述不全面;

BC说法与史实不符。

解答本题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任何制度的确立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的进行调整,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亦是如此。

11.列宁说: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这反映出列宁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

A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12.二战中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租借法案》规定:

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不需要承担财政偿还义务。

但作为条件,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

这一法案

A.为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奠定了基础

B.提供了战胜法西斯国家的物质基础

C.是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必然结果

D.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秩序

【解析】材料“美国政府希望英国动用一切可能资源,如黄金储备和国外投资来进行这场战争”的做法旨在消耗英国为黄金储备,削弱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为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A正确;

B是法案的作用,不是美国本质目的的体现;

C与材料无关,材料中的援助是出于战争的需要,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D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的结果,与材料不符。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

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

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五分之一。

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

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

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

欧洲其它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

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l:

5.5到1:

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

l2.5到1:

14。

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

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

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

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答案】

(1)传统封建主收入相对减少;

新兴资产阶级崛起;

西班牙物价高于其他国家,工业发展受阻;

英法等国工业经济迅速增长;

亚洲国家奢侈品大量流入欧洲。

(2)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对外贸易出超;

国内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价高于国际市场;

政府税收征银;

白银自身的优越性;

纸币易伪造、易贬值。

影响:

打破了政府的货币垄断权;

推动了工商业及城市的发展;

过度依赖白银进口不利于政府财政的稳定。

【解析】

(1)由材料“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展,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导致地主阶级实力下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

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1:

12.5到1:

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相关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同时还应该从新旧货币自身的特性上加以考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变化的途径。

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一:

洋务派倡导中体西学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论题二:

维新变法中的传统思想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学生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然后确定相关主题,并加以论述。

据材料“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可以得出,当时中国进步人士在应对时局时体现出的一个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史实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在称帝以前,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如果嫡长子在婴幼时期即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者将来根本无法驾驭统治全局,亦难以改变。

从历史上看,被立为太子的人大多数难有上进之心。

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

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

因此,他在雍正元年下诏宣布,从此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即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位人名单预先亲自写好,保藏在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扁额之后面。

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

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

这些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后才公布。

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影响。

(1)认识到了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

汲取了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的深刻教训;

加强皇权,保证政局稳定的需要。

(2)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

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

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

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1)据材料“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

”、“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不可避免地相当高昂。

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

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在西线上,双方都用重兵防守,深挖战壕,无法使用1870年普法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新战术,4年中战事进展极为缓慢。

1916年6月英军进犯索姆河,损失更为惨重,整个战役英军伤亡人数高达42万人。

从1916年5月政府为扩充武装部队而实行不得人心的征兵令之后,到1917年,即使完全不算其他因素,诸如从工人组织中征兵入伍,以及俄国布如什维克革命提出把国外战争转化为国内革命的口号,十足的厌战情绪终于扩展开来。

一些团体如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寻求和平谈判对公众舆论产生一些影响。

——摘编自(英)肯尼思·

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政府参战的理由及其真正目的。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民众对一战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理由:

维护自由原则,保护弱小国家民族免遭侵略。

目的:

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阻止德国的海外扩张,保持英国的霸主地位。

(2)变化:

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支持战争到厌恶战争、呼吁和平。

原因:

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战场伤亡惨重;

政府实行不得人心的征兵令;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受和平主义的影响。

(1)第一问,据材料“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外交政策的目的出发,英国主张抗击德国的目的在于防止德国实力的强大,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以维护英国欧洲霸主地位。

(2)第一问,据材料“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一些团体如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寻求和平谈判对公众舆论产生一些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第二问,据材料“4年中战事进展极为缓慢。

1916年6月英军进犯索姆河,损失更为惨重”、“1916年5月政府为扩充武装部队而实行不得人心的征兵令”、“俄国布如什维克革命提出把国外战争转化为国内革命的口号”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8年底,梁启超前往欧洲。

梁启超的欧洲之行,长达1年之久,先后到了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诸国。

在国外,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听到了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为争权夺利而发出的吵闹。

1年多的实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许多严重社会问题。

他所崇仰的西方社会,他所宣扬的西方文明,原来也充满了弊端和罪恶。

梁启超认识到:

“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出个富族阶级来。

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亦愈甚。

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物价一日一日腾贵,生活一日一日困难。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他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拯救世界还要依靠东方“固有文明”,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从宣扬西洋文明到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梁启超依靠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的主张。

(1)一战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工业革命导致贫富悬殊拉大;

科技发展为世界大战提供了工具;

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满。

(2)一战后,梁启超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弊端,主张用东方“固有文明”拯救世界,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破除对西方文明的迷信;

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吸收西方近代文明的优秀成果。

(1)据材料“梁启超议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主张极力发扬传统文化。

(2)结合所学知识,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意义等角度加以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