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638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五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格式.docx

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

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解析:

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中“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错,原文是说“似凫而大”。

偷换概念。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错,原文对应信息在第四段是“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二、(2013湖南,12~14,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

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

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

“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

”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

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

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

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

“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贸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

”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贸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

它是墨西哥人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

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

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

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

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

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

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税的烈酒;

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1.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    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    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

(4分)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作答本题,可以根据题干的分析,对文章进行层次分析,从而明确空处填写内容所依据的区域。

根据第三段“我们且不说……,单说……”可知,前后各属不同层次,第一处空缺答题依据为第二段,可直接用第二段首句中“喜欢烈酒”四字作答,第二处空缺答题依据为第三、四段,可根据文意概括出“以酒治人”四字作答。

参考答案:

喜欢烈酒 以酒治人

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中间两段,内容涉及“烈酒”与“殖民统治”,因此标题要涉及这两个关键词。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原文说“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选项少了“印第安人认为”,改变了语意。

B项,原文说“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

可见,该选项前半句的说法属曲解文意,选项后半句的说法则是无中生有。

C项,原文“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中的“此”指前面的“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可见法国传教士的批评源于“毛皮商人”,与“军队”无关。

三、(2013山东,6~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无中生有,“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错,原文为“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

B项,“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错,原文为“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曲解文意;

C项,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项,“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错,从原文意思看,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A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分析错误,应是说明“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C项,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

“也是听觉艺术”错,文中无据;

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说法绝对,原文是“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四、(2013江西,7~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病 毒

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

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

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

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

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

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

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

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

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

DNA构成基因组合。

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

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

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

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

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

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

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

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

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

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

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

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

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

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

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

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几大对应关系上: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原因与结果(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已然与未然(“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反之)、或然与必然(“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反之)、言此与言彼(答非所问、张冠李戴或偷换概念)、肯定与否定(颠倒是非)等。

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A项,原文第一段中说:

“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

”选项中,抛却“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失之偏颇。

B项,原文第二段中说: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

”即并非所有情况下“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而且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的也可能是类脂包膜。

C项,原文第二段中说: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

”是“通常的病毒”,言外之意,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毒”,选项中说“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便是以偏概全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

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基本是:

①整体阅读,整体感知原文;

②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

③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

④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

原文第三段说: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由此可见,方法有很多种,并非仅选项中所言。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原文第九段中说: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

”即作者认为前者不如后者有说服力,但不代表前者错误,后者是真理。

选项中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B项,原文第十段中说“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说明“逃出来的基因”提高独立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形成的,而非选项中“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虽然是“范围极广”,但也绝非“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五、(2013湖北,6~8,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