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666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第三章Word文件下载.docx

2.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

1)表现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是与地权相联系的

2)表现在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加强,以及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控制也就越来越得到强化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净化功能

4.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非农业部门:

土地只为其提供地基和空间,只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

农业生产部门:

土地除了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还起到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作用,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其数量和质量影响着农产品的数量和品质。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土地资源的分类

1.土地资源分类的概念:

就是根据特定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遵循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原则,将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同的部分或类别。

目的:

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从而对其合理、科学地利用、保护、开发和管理。

任务:

在千差万别的土地总量中研究各部分的特点,找出相互的区别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依据土地资源调查超过运用的要求,对整个土地资源进行归并划类,把基本性状相近的归并在一个累利,而把有显著差异的相互分开,各归属于不同的土类。

2.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土地资源按一定规律建立有规则的排列顺序,称为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作为主要标志,形成土地自然类型体系

依据:

土地的形成、发育、特性演变等

应用:

土地资源综合考察、荒地调查

2)按土地利用现状划分,形成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

是指土地在调查时实际所处的用途状况,它是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产物。

是人类社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既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从中揭示其土地利用可能转变的方向和途径。

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

生产上、管理上

3)按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水平划分,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

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因素

具体分类系列和标准欠成熟与统一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运用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也是土地管理分类体系的组成部分。

采用多层次的等级续分制。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有两个级(一级类型和二级类型)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一级地类二级地类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

1耕地11灌溉水田2园地21果园

12望天地22桑园

13水浇地23茶园

14旱地24橡胶园

15菜地25其他园地

3林地31有林地4牧草地41天然草地

32灌木地42改良草地

33疏林地43人工草地

34未成林造林地5城镇及工矿用地51城市

35迹地52建制镇

36苗圃53村庄

6交通用地61铁路54独立工矿

62公路55盐田

63农村道路56特殊用地

64民用机场7水域71河流水面

65港口码头72湖泊水面

8未利用土地81荒草地73水库水面

82盐碱地74坑塘水面

83沼泽地75苇地

84沙地76滩涂

85裸地77沟渠

86裸岩78水工建筑物

87梯田坎79冰川

88其他

土地利用现状是指在对土地自然性质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或已有一定利用历史,或将成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利用方式,或者虽然利用方式的形成和变更不久,但却是有计划的合理变化。

排除两种情况:

1)非法的人为地暂时改变土地用途

2)有一些土地利用现象之势利眼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或是谋职特殊原因导致的暂时现象,或是某种利益体系中的一个暂时方式。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第一层次的划分标志:

土地是否投入利用

第二层次的划分标志:

在已利用范围内,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利用的性质;

或者未利用范围内主要荒芜的原因

二、土地资源的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是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

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评估鉴定,其过程是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过程。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生产服务。

农业上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根据目前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对土地资源的需要出发,全面衡量土地资源的条件和特点,科学地评定各类土地资源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利用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为农业生产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提高农业生出水平提供服务和基本依据。

2.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根据土地评价成果:

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济评价

土地评价:

土地价值的评价:

土地利用功能的评价:

生产潜力评价

适宜性评价:

多宜性(即适合多种用途)

双宜性(只适宜两种用途)

单宜性(只适宜某一种用途)

不适宜性(不适宜作所需的用途)

限制性评价:

稳定性限制因素

不稳定性限制因素

对某一种具体的用途而言,土地适宜性:

最适宜

比较适宜

不太适宜

不适宜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比较的原则:

把初步评价分等的土地资源进行相互比较,均衡彼此间的等级关系

在几种不同土地资源用途之间将在比较选择提出最佳利用方式

对投资和效益的比较,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高的产出和最佳的效益

4.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

1)评价层次:

国家级:

1:

1000000深度:

概查:

100000~500000,定性

省级:

500000(中间性调查)半详查:

25000~100000,定量

县级:

50000~100000详查:

5000~25000

乡级:

2)评价单元:

A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为划分依据;

B以土地分类(在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美采用土系)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分类体系为划分依据;

C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为划分依据;

D以生产地段或地块(如我国承包地块或其组合,西方国家的家庭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为评价单元;

E以行政区划(如行政村、行政乡)为评价单元,

具体的采用应根据不同目的、用途、范围、制图比例尺而定。

通常以土地自然评价为主的工作多采用第一二种方式。

评价目的越具体、用途越明确、范围越小、制图比例尺越大,在各种方式中选取的泪次的单元级别就越低。

3)评价程序:

A初期准备阶段:

确定评价目标,收集资料数据,拟定工作计划

B调查研究阶段:

土地用途、土地特征调查研究。

C比配阶段:

比较判断土地的特性、质量与利用的适宜性,及不同利用方式的效益分析

D土地适应性分类阶段:

分配、规划具体的利用方式

E提出成果阶段:

整理资料、绘制图表、提交报告

按工作性质,评价程序:

室内准备(A);

野外调查与制图(B);

室内成果整理(CDE)

4)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

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和首要工作,评价因素的确定与评价目的和要求有关,评价指标是划分土地资源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划分土地资源所提供利用条件优劣或限制性程度的量度。

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及实用性,是能否揭示土地质量差异的前提,因此,在评价因素与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并符合以下要求:

A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B要力求准确反映土壤肥力的差异;

C注意选择稳定的不已改变的因素;

D对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应选择相应的评价因素和指标;

E各评价指标在采用相对指标时,所划分的数量级应协调一致。

评价方法:

直接法:

指通过试验了解土地资源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

间接法:

指对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种性质作出诊断,依次推论土地资源的质量。

分类法:

以针对一定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质量优劣为依据,判断其生产力大小(或适宜性与适宜程度,潜力高低等),亦即根据各类土地在生产实践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土地资源再次分类与排队,并作出相应的解释或结论。

数值法:

是先选出决定土地生产力的诸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定出评价标准,以对作物生长的适宜性程度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数学运算的出总的指数,来评价土地质量的高低。

第三节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第四节我国土地资源概述

第五节我国的耕地资源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类型,以及土地资源整治的分类与措施;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点,以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我国耕地资源的概况、存在问题及对策。

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类型、开发步骤规划;

土地资源整治概念、土地退化的类型、与整治措施;

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退化土地的整治措施,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耕地资源的哈里利用对策

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退化土地的整治措施,

一、土地资源的开发

(一)、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

1.概念:

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力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2.含义:

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

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二)、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综合开发的原则

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的原则

(三)、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1.宜农荒地的开发

2.闲散地开发

3.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

4.沿海滩涂的开发

5.城市新区的开发

6.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三)、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1.勘测与调查

2.确定开发目标

1)土地开发的基本目标:

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土地的可利用面积,改善土地的利用条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2)具体目标确定的决定因素:

社会需求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待开发土地的适宜性与生产力

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

3)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内容:

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评估

工程、地质条件评述

开发的过程技术选择

开发后社会、生态环境评估

开发过程的时间与投资核算

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测算等

4)农业开发目标可行性衡量指标:

A产投比:

土地开发总投入、总产出、单位投入效益

B土地生产率:

单位面积产值或粮食耕地单位产量、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草地单位面积畜产品总量等

C土地利用率:

土地垦殖指数和复种指数、草场载畜量、水面利用率等

D土地生态效益:

开发前后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益比较、森林和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指数等

3.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

1)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的决定因素:

一个地区的用地构成要求,及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计划/企业经营方针

各类待开发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状况

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土地资源开发结构的规划方法:

根据需求,逐项确定各种土地利用面积,然后参照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调整,综合平衡各项指标

根据实际可能,确定各种用地的构成,然后以此与发展计划指标平衡

建立数学模型

3)土地资源开发的布局:

分区提出各类土地开发的比例,并根据可开发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生产力水平以及开发条件优劣,合理确定各处的土地开发量,同时确定开发重点。

4.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

5.选定开发方式

二、土地资源整治

(一)、土地资源整治的概念

是指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即防和治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造成的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

治是指对已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

(二)、土地退化的概念

土地作为一个自然综合体,有其固有的结构和功能,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土地的结构和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

人类开发利用土地时,土地的结构和功能随之变化,当这些外力共同作用有利于土地时,其结构和功能就会朝稳定和更优化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发生土地退化。

即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完全丧失。

※土地退化是一个相对概念,确定须确定参照系(没有退化或退化以前的土地)包括量的退化和质的退化。

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

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废弃地等

(三)、退化土地的整治

1.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

水土流失:

通常是指地表土壤或岩石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雨滴和地表径流为营力而发生的剥离、搬运和堆积。

1)工程措施:

是指通过人工建筑物改造立地条件的方法来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工程措施:

治坡工程:

鱼鳞坑、水平竹节沟、水平沟、反坡台地、梯田等

治沟工程:

谷坊坝、拦沙坝等

小型水利工程:

滚水坝、山塘、小水库等

2)生物措施:

是指用保护和营造植被的方法,通过植被冠层和根系对地表的屏障来削减、蓄水、减流和保土、改土、围土的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种类有封育、植树种草、针阔混交、乔灌草混交、营造水源林和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等

3)耕作措施:

是指通过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来防治坡耕地流失的措施。

耕作措施种类主要有:

调整种植结构和类型、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间套轮作、等高耕作、垄作、耕地覆盖等。

2.荒漠化土地的整治

荒漠化:

通常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活动不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得原非荒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荒漠环境的过程。

荒漠化的表现形式:

植被的荒漠化,

草场退化、土壤干旱化、旱作农地生产力的衰退,

土地的水渍和盐渍化、水土流失

沙质荒漠化:

主要是在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上设置工程沙障,以固定流动沙丘。

必须与其他措施相配套。

主要包括封沙育草育灌、种草种灌、飞播、建造防护林带(网)、建造人工草场等

3)农牧生产措施:

主要包括控制载畜量、控制农垦面积、合理配置作物、牧草,扩大农牧比重、合理开发地下水等。

3.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盐化:

是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累;

碱化:

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盐碱化:

盐土从形成和改良条件划分:

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化土地

盐化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盐碱化土地

碱土滨海盐碱化土地

碱化土

1)水利改良措施(又称工程措施):

通过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或引淡排盐排碱,或通过原有盐碱土地的改造,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

2)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

是在水利措施基础上,通过一定农业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透水性能,加速土壤淋盐和防止返盐的作用,使原有的盐碱地,在合理的利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治理和改良。

稻改、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深耕深翻、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等

3)化学改良措施:

对于重碱地,除采用工程、农业、生物措施外,还配合施用化学改良物质:

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风化煤、糖醛渣等。

次生盐碱化:

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过程。

4.污染土地的整治

土地污染:

一般是指由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使大陵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等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壤,其中某些有毒的物质累积而引起土地质量下降,抑制作物生长,产品质量恶化,危害人类健康的状况。

工业污染

土地污染按有毒物质来源可分为:

化肥污染

生物污染

1)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生物防治、增施抑制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耕作制度、客土深翻等

5.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露天采场复垦

我国露天矿开采土地复垦:

废石场复垦

尾矿堆复垦

利用荒山瘠地造田改地

1)采矿土地复垦地:

采取的合理划分→表土的剥离储存→废弃岩石的排弃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复垦区的表土(及底土)的铺复→复垦区的再种植和综合利用

2)废石场的复垦:

整治废石堆(消除有害物料的污染)→复土(创造再种植条件)→再种植(因地制宜选择再种植植物)

3)尾矿池的复垦:

处理、改善表土结构,市值进行再种植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1.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2.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3.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

2.利用结构不当,经营单一

3.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4.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

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一)因地制宜,用生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二)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向,走节源高效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1.按政策规定正确开垦尚存的宜农荒地

2.扩大土地资源的视野,充分利用草地、林地和水面

1)草地:

草场建设:

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设以草原防风、固沙为主的防护林体系

发展水利,解决牧区缺水草场人畜饮水,逐步建设基本草场和种植人工饲草、饲料

通过围栏建立草库仓,提高产草量

草场经营管理:

建立草场管理责任制,固定草场使用权

控制草场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

发展季节畜牧业,提高草场生产能力

2)林地:

以营林为基础方针,制定科学营林方案,安排好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的比例、布局、配置,选用优良树种和壮苗,加强抚育和保护,实行集约经营。

3.推广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精准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节地节约资源

(三)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扩展土地承载力

1.在有条件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占地少或不占耕地,而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很高,可以大幅度扩展土地的承载能力

2.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增加农业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农业开发,多途径、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使土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得到提高

3.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推行精准农业,大幅度提高耕地的生产率,建立合理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1.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防止土地退化利在当代、功在未来的重大意义;

2.应从大农业角度出发,不能仅考虑种植业,要多考虑生态环境,从整个国土整治目标出发来部署土地退化防治工作

3.针对各类土地退化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力争现有耕地面积不缩小、质量不下降

4.加强土地退化防治的科学研究

(五)建立全国土地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

第五节我国的耕地资源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1.我国耕地的面积、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984年1.43亿hm2,国家计委

1986年1.41亿hm2,农业部概查

1989年0.96亿hm2,农业部公布

1979-1985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1.3亿hm2,(较为接近)

美国卫星遥测现有耕地1.51亿hm2,

2.耕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耕地:

水田:

灌溉水田—秦岭—淮河以南,即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部分地区

望天田—南方低山丘陵岗地地区

旱地:

水浇地—北方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

雨养农作旱地—

缓坡耕地,<8。

,29.64%

陡坡耕地>25。

,5.47%

平耕地64.89%

2.我国耕地的特点

1)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2)耕地分布不平衡

3)各地质量不高,增产潜力大

4)耕地土壤类型多样

5)人类影响深刻

二、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低产土壤主要的障碍类型

1.坡耕地型

2.盐碱地型

3.干旱缺水型

4.瘠薄型

5.风沙土

6.潜育型稻田

7.土壤污染型:

土壤质量下降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影响农作物产量品质

8.土壤缺素型

(二)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和劳力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尚有潜力

3.中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

4.耕地污染严重

三、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1.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体系,强化管理

2.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和复垦耕地

3.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提高复种指数

6.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