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试题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18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巩固试题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巩固试题4.docx

《巩固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试题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巩固试题4.docx

巩固试题4

2013-2014年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巩固卷

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请阐述认知同化理论。

答:

奥苏伯尔指出认知同化过程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所强调的认知同化理论即是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也便发生了。

所谓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奥苏伯尔强调能否学习到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相关观念。

因此,要促进新材料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观念相互作用时,这种相互作用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2.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

心理辅导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联系实际,谈谈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地说服?

答: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相反则应该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4.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答:

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也通过语言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这样说,教学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全部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学的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反映其思维能力的高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

一般而言,不同特点的语言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

如概括性语言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教师的语言机智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习惯。

同时,教学语言艺术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审判的对象,使学生从中获得审判感受,激发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审判能力。

(3)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语言信息是思维的原料,思维过程本身又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语言信息越丰富,思维加工就越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促使其不断增强自身语言信息的储备,自觉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在教师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提高。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语言积累(22分)

1.照样子,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字。

(5分)

(1)jué:

( 决 )定、( 绝 )对、拒( 绝 )、( 决 )心、坚( 决 ) 

(2)zī:

( 姿 )势、( 滋 )润、( 咨 )询、( 资 )源、( 锱 )铢必较

2.填空。

(3分)

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翠色欲流

(1)这三个词中都有一个表绿色的字,它们分别是( 碧 )、( 青 )、( 翠 )。

(2)这三个词语的区别是: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时间( 长 ),“千山一碧”表示绿的范围( 广 ),“翠色欲流”表示绿的程度( 深 )。

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5分)

兴国安帮( 邦 )理直气状( 壮 )无精打彩( 采 )费寝忘食( 废 )攻无不刻( 克 )

络绎不决( 绝 )欢心鼓舞( 欣 )自做自受( 作 )赞叹不以( 已 )慢不经心( 漫 )

4.按要求写出词语。

(3分)

(1)走进繁华的街市,你想到的成语有: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琳琅满目、应接不暇

(2)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

一刹那、霎时、一瞬间、一眨眼

(3)表示颜色(不包括绿色)的词语有:

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红艳艳、黄灿灿

5.下列词语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专家点评]和煦(xù)。

 )。

(1分)

A.澄(chéng)清、灼(zhuó)热、白驹过隙、等因奉此

B.和煦(xǜ)、跻(jī)身、锲而不舍、春华秋实

C.镌(juān)刻、裨(bì)妗⒆巫尾痪搿⒚N扪募?

D.称(chèn)职、湍(tuān)急、根深蒂固、茅塞顿开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专家点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是一个人守在这里,就是一万个人也不易攻打进来。

形容地势险要,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此句中望文生义,故选D项。

 )。

(1分)

A.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B.“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百年孤独》,一度在国内各大书店杳无踪迹,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7.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是( A[专家点评]慈爱和慈祥都是形容人的,由此可以排除CD项;“装潢”一般指建筑物,所以排除B项。

 )。

(1分)

①“下来吧,孩子,”他带着________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因为有这样________的冬天,干啥还希望点别的呢?

③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________,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④我们唯一的________,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A.安慰、慈善、宽恕、装饰

B.慰问、慈善、宽待、装潢

C.慰问、慈爱、宽恕、装潢

D.安慰、慈祥、宽待、装饰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点评]B项有歧义,“利息”含义不明确,可理解为“获得的利息”或“贷款利息”,从后文知道是“贷款利息”所以将“利息”改为“贷款利息”;同时后边的转折不合逻辑,删掉“然而”。

C项谓语残缺导致偷换主语。

可在“耗时”前加“需要”,并去掉“不可或缺”。

D项表意不明,由于“谁也不能发生矛盾”和后边的“一发生矛盾”造成双面内容,致使“这”指代不明,可以将“谁也不能发生矛盾”改成“谁能不发生矛盾”。

故选A项。

 )。

(1分)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从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人类的战斗

D.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9.下列作品、作家、朝代或国籍对应正确的是( C[专家点评]A项《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B项刘义庆是南朝宋的文学家,不是宋朝;D项蒲松龄是清朝人。

 )。

(2分)

A.《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现代

B.《咏雪》——刘义庆——宋朝

C.《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

D.《山市》——蒲松龄——明代

二、现代文阅读(10分)

沙漠玫瑰的开放(节选)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

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

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

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

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

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地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

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望沙漠玫瑰怎么样了。

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

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

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

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直到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去看。

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

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了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

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

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

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

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

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0.作者开头说要“试试另外一个说法”,依据文意,“另外一个说法”是什么?

(1分)

答:

用沙漠玫瑰的故事来说明“鉴往知来”的道理。

11.联系语境,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他看到的是现象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

(2)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3)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答:

(1)邻居只看到开放时的沙漠玫瑰,而没有看到沙漠玫瑰开放的过程。

(2)沙漠玫瑰的复活开放演绎出生命诞生的过程。

(3)我们知道沙漠玫瑰最初是一蓬干草的模样。

12.本文叙述了一个关于“沙漠玫瑰”的故事,描述了这种地衣植物由枯萎到逐渐丰润、舒展的过程。

文章从日常小事中引起沉思,深入开掘,既有情思,又富哲理。

(1)请谈谈文章传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2分)

答:

①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②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的;③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④要全面地了解事物;⑤坚毅是美。

(2)这种写法,有人肯定为以小见大、因事悟理,也有人稍有微词,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人为雕琢。

对此,你怎么看?

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

答: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CE[专家点评]A项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应该历史地看待事物;B项应是沙漠玫瑰之美惊天动地,而非沙漠玫瑰的开放;D项沙漠玫瑰之名原来就有,不是作者命名的。

 )。

(2分)

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B.作者擅长简洁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他的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几乎惊天动地

C.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经历了“疑—喜—思”的过程

D.给一种不起眼的地衣起上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精神的礼赞

E.突出地描写了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意在引出感悟:

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三、科技文阅读(12分)

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

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

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

而微晶玻璃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现在,我们做一个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

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地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

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

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

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它的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璃的过程。

  一般的废渣土中都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的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

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材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步进行。

14.微晶玻璃与普通玻璃、陶瓷相比有哪些特性?

(3分)

答:

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好。

15.通过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分)

答:

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相比,表面光滑,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可以历久长新。

16.文中加点的“大多数”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答:

不能删去。

“大多数”是指绝大部分,说明废渣土中含制作微晶玻璃的成分多,但还不完全包括所有成分。

17.从文中看,微晶玻璃的工艺设计是制作技术的关键,概括地说,它包括两步,一是(烧结);二是(煅烧)。

(3分)

四、默写填空(8分)

1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赤壁赋》)

19.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

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五、写作(28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

选材真实,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有真情实感。

[例文]

母爱

  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在首府埃里温,一对被埋在瓦砾堆下,长达八天之久的母女,奇迹般地被了救出来。

那个年仅三岁的幼女,之所以能熬过既无食物又无饮水,而且阴湿寒冷的八天,是因为她躲在母亲的怀抱中,而且她的母亲刺破手指,让孩子吸吮自己的血液,吸取养分,以维持生机。

  读到这段新闻,我的眼眶潮湿了!

一对母女紧抱的画面,在我脑海浮现:

那闭着眼、孱弱的、不断吸吮着母亲沁着鲜血手指的孩子,和以全部的生命和盼望温暖、护卫幼儿的伟大的母亲。

  这使我想起多年前读到的一则报道。

  考古学家在被火山岩浆淹埋的庞贝古城,找到那似乎中空的岩层,凿出一个孔,灌进石膏,等凝结之后挖出来,竟呈现一个母亲紧紧俯身在幼儿身上的石膏像。

  于是那一千九百年前,遭受浩劫的庞贝,也便在我眼前出现。

瞬息淹至的滚滚熔岩,吞噬了不及逃跑的人们。

一个母亲眼看无路可走,屈下身来,以自己的背、自己的头,紧紧环着幼子的四肢,抗拒明知无法抗拒的火热的岩浆。

  于是母子都凝固了,凝固在火成岩之间。

  那石膏像是什么?

是凝固的、伟大的、永恒的母爱,让千百年后的人们凭吊哀伤。

  上帝创作的最伟大的东西,不是万物,不是宇宙,而是爱!

我十分不合逻辑,甚至执著地认为,上帝在创造一切之前,先创造了爱,而那爱中最崇高的则是——母爱。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我等待幼女出生时,在纽约西奈山医院见过的画面。

哪里像国内,将初生的幼儿,立刻推进婴儿房,而是刚剪完脐带,就交到产妇的手上,叫母亲贴胸搂着好几个钟头。

  当那些产妇在狂呼猛喊、尖叫挣扎,终于把孩子生下之后,原以为会精疲力竭地被送出来。

岂知,当她们搂着婴儿,被推过我眼前时,那面孔虽然少了血色,却泛着一种特殊的光辉。

  那真是光辉!

一种温馨而崇高的光辉,从她们依然留着泪痕的脸上,实实在在地放射出来。

那是以自己的半条命换得的小生命啊!

看她们紧紧地搂着幼儿,虽不是女人,我却能探知她们内心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