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73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docx

完整版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

第一章武陵区区域基本概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1、国土面积。

武陵区土地总面积221.84km²(不含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渡假区),其中农业用地面积131.26km²,建设用地面积63.68km²(含农村居民点19.22km²,城市建设用地44.46km²),未利用地面积26.89km²。

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6.06km²。

全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城市及工矿面积大。

2、地理、地质情况。

武陵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低处柳叶湖的东江乡脚盆,海拔仅28.2米。

武陵区由中心城区及周边的护城、南坪、东郊、东江、丹洲、芦荻山、河伏7个乡镇组成。

全区海拔在28.9—33米之间,坡度小于3度。

3、土地资源状况。

武陵区土地能够用来发展农林牧渔的生产用地占75%左右,且大多地势平坦,坡度小,主要是蔬菜和经济作物的用地。

区境内土地资源与总面积的比例是:

农用地占59.1%,其中耕地占48.9%;建设用地占28.7%,其中城建面积占69.8%。

全区成土母质以河流冲积物为主。

据常德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证实,壤质土占耕地面积的97%,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按国家对土壤肥力入级评价方法划分,郊区农用地中,一等地占54.1%,二等地占27.2%,三等地占8.7%,四等地占6.3%,五等地占3.7%,土质较为肥沃,生物循环快,土地再生能力强。

4、水资源条件。

区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除沅水干流外,均属西洞庭水系。

以沅水和柳叶湖为枢纽,把枉水、东风河、三闾河、新河、马家吉河联成一体。

其中,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4条,湖泊主要有柳叶湖、沾天湖两大蓄水湖泊,两湖与马家吉河、三闾河、沙港、新河四河相连,水量相互调剂。

区内降水充足,产水丰富,入境水量大,产水量、来水量年内分配集中,主要集中在4—9月,汛期年际变化大。

地下水主要是由潜水组成,由于地势低平,土壤透水性能好,临水线长且降水丰富等因素,再加上地下水交换条件和能力理想,所以地下水丰富。

根据现年与多年平均测算:

武陵区地表水现年为999.44亿m³,多年平均为870.22亿m³,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为14024.4亿m³。

第二节区位及交通条件

武陵区位于常德市南部,居沅水与洞庭水系汇合处以上,东与鼎城区牛鼻滩接壤,西与桃源县陬市镇毗邻,南抵沅水,北邻柳叶湖、沾天湖,下辖东郊、东江、护城、南坪、丹洲、河洑、芦山七个乡镇和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三岔路五个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131个,其中村委会60个,社区居委会71个。

武陵区1988年6月前称常德市,系1949年8月5日常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常德县的县城析出成立。

此后经过10多次区划调整,于1988年6月更名为武陵区,是常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德市人民政府驻立武陵区。

武陵区交通便捷,已经形成水运、公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

1、航空运输。

常德桃花源机场距城区仅7公里,机场已开通至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的航班。

2、铁路运输。

横贯东西的连接焦柳、京广两条大动脉的石长铁路穿过武陵区,常德火车站坐落在武陵区的南坪岗乡,为全省最大的地市级火车站。

3、高速公路。

城区内有常德大道、洞庭大道、武陵大道、人民路、皂果路、芙蓉路等主要街道。

207国道线和S306省道线纵贯全境。

常长、常张、常吉、常岳、常荆、常邵等6条高速公路在常德市城郊交汇并网。

随着综合运输体系的逐步完善,武陵区将成为连接湘、鄂、川、黔、渝五省(市)的交通枢纽。

4、县际、乡际及通村公路设施。

目前,武陵区公路网总里程为407.532公里。

国道207线1条,长19.92公里,占公路里程的5%,省道S306线1条,长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县道(丁马线、灌南线)2条,长12.85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3.16%,乡道76.19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8.69%,村道314.308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7.13%。

武陵区农村公路网充分利用了国、省道与城市道路主干线,呈现“人”、“十”和“丁”字形,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已经提前三年完成“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第三节经济发展现状、主要特征和优势

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人民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2011年,武陵区国内生产总值77.7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6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0元,全区经济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坚持“现代三产、新兴工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8:

30.3:

63.9。

全区建成及在建三产业项目9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13个、5000万元以上25个。

商贸流通、餐饮娱乐、商务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持续繁荣,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稳步扩张。

火车站大市场提质改造、名都桃林酒店、假日酒店、鑫源大厦综合服务大楼、常德活体动物交易市场等一大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友阿(常德)商业广场、湘西北汽贸城、常德商业广场、兴隆国际、东鹏陶瓷等重大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

完成建安量19亿元,房产销售收入13.5亿元。

以园区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环保为前提,以效益为根本,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农业特色突显,大力发展专业种植蔬菜基地,新扩蔬菜基地4500亩,新增葡萄种植基地700亩;养殖业扩规提质,新建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东江乡淡水鱼苗种场成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发展生猪10.2万头,出栏生猪5.82万头,出笼家禽88.91万羽,水产品产量11920吨。

全区7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22.9亿元,新增五星级休闲农庄2家,四星级休闲农庄5家,全区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达到13家。

3、基础建设更加夯实。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武陵区通过争取上级投资,调动社会融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前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扩大,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设,城区产业集群、商品网点、社会公共服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启动了市到县城主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硬化通组道路51.2公里,疏通沟渠433公里,维修和改造机埠26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13万人。

4、经济活力日益强劲。

把“项目建设年”活动作为经济工作的强劲推手,把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节构的主要手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41.7%以上的高增长,投资总额达到68.3亿元。

2011年引进外资2454万美元,吸引内资21亿元。

5、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2011年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改造教学生活用房,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民参合率不断提升,全区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了健康教育,儿童预防接种、孕产管理等国家11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5‰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类化,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新闻、民政、环保、统计、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节环境保护

1、环境承载能力。

全区植被覆盖良好,城区供水、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邮政电信网络功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商业广场、文化娱乐、一应俱全,安居小区整齐如一。

城郊的柳叶湖渡假区烟波浩渺,环境优雅的河洑森林公园、福地洞天的桃花源、钟灵毓秀的太阳山也近在咫尺,是城区居民休闲渡假的好地方。

2、环境污染性。

市区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燃烧煤炭、汽车等排放的烟气,水污染主要来自工厂、餐饮、生活用水等。

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家庭生活噪声污染等。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跟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城乡发展,构建法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

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武陵区打造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发达区、财政收入领跑区、人文景观样板区、现代物流集散区、旅游开发核心区、新型服务示范区、现代交通模范区。

第二节发展定位

到2020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领跑现代常德、缔造幸福武陵。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现代新型服务业中心城区。

积极顺应市场发展新潮流,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仓储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新型服务品牌。

推进第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物流,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0年,使我区成为现代物流大区和服务业中心城区。

2、建设“两型”社会、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区。

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保持房价稳定,建立高中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产权共享房、农民安置房等组成的市场型和保障型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完善建筑设计超前、环境布局优美、地方特色明显、公共设施配套、物业管理到位的品牌服务功能,加强棚户区和开放式小区的改造和管理,加大绿化力度,大力建设绿色、环保、平安小区。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体质和繁荣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居民小区文化,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巩固“和谐社区”、“示范社区”的创建成果,努力创建全国平安区县、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制、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居民安全感增强、安居乐业、人才资源丰厚、各类关系协调的生态宜居中心城区。

第三章发展目标

“领跑现代常德、缔造幸福武陵”既是我区的发展定位,也是我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主要预期目标是:

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安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20年,区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15.2亿元,年递增12.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1.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幅同步。

第一节城市扩容提质和江河治理

加大城市扩容提质力度,到2020年,建成区域面积达km²,城区总人口达100万人。

加大内外河通治理,确保防洪安全和水资源质量。

城区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护丹垸、芦山垸防御50年一遇洪水。

对容易形成内涝灾害的冲柳水系、马家吉水系等小河流的险工险段达到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全区的防洪减灾体系,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确保城区和重点堤垸的防洪安全,使母亲河更好地服务两岸人民。

加大环境治理,做到城乡同治,还居民一片优美的环境。

实现城乡环境不断美化、优化,达到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第二节发展目标、方向及战略选择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经济快速增长,区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15.2亿元。

社会不断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4‰。

城镇人口总数达到100万人,预计城镇人口占95%,郊区农村人口占5%,单位GDP能耗降低20%。

发展方向:

根据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武陵区发展优势和现有基础,今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更具实力、城乡更快发展、生活更为宽裕、社会更加和谐。

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生态宜居城区,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武陵。

第三节城镇布局

主城区主要职能是常德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

在东部盐关水铁联运码头一带和西部烟厂以西布置一类工业及仓储,西北部结合文理学院形成科研、教育基地,东北部以柳叶湖度假区为龙头,沿江北姻缘河(南碈)---穿紫河—新河水系、207国道开发建设为旅游度假休闲带。

以城市主干道及水系为分割组成几大生活居住区,区内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

预计扩展中心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

第四节产业结构布局及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服务业的新型业态。

抓住城市发展加快的机遇,搞好城镇一体化和“城中村、村中城”和公寓楼的建设,将近郊的乡镇纳入城市整体建设的规划。

大力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现代都市的旅游品牌。

依托“三山三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形式。

2、推进新型化工业。

力争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6.9亿元,以业园区为主体向东江乡延伸,切芦山乡北角(包括芦山村、金狮堤村、石公庙村),将工业基地扩展到4.56km²。

重点发展的领域和项目主要有:

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低能耗、少污染的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卷烟材料等产业,能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骨干项目,引进品牌包装传统产品和配套加工项目,本地有资源优势的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深加项目。

紧紧依托城区优势和区位条件,突出城市经营。

3、创新特色农业。

农业发展要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大力培育蔬菜、花卉苗木、牲猪水禽、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支柱产业。

蔬菜:

以芦山乡为主体,丹洲乡隔堤外等,建好40km²的农田保护区,建设以服务城市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花卉苗木:

狠抓种苗工程建设,建好水果和苗木的种苗基地,生猪、禽类等实现良种繁育一体化,主导养殖业突出名特优品种的引进和繁育,扶持农村养殖大户,开发一批以新品种的培育、生产为基础,集旅游、休闲、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园区和农庄,扶持和做强一批具有城郊特色的农业星级服务品牌。

农产品加工:

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围绕蔬菜、生猪、蛋鸭等优势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争创一批省部优级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食品向安全、方便、卫生、营养和保健方向发展。

第五节发展方式

1、突出项目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产业转型。

突出生态保护,加大高新科技投入,扩展第三产业配套的新型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加强和改进传统商贸流通,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文化教育和特色街区建设,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

2、工业以园区为平台,以烟草业为载体,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经济管理。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3、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并举,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构建和谐民主的政治氛围和法制环境。

第六节基础设施布局

道路交通:

突出常德市区辐射型和枢纽型的交通地位,对各种运运输方式进行有机衔接,逐步打通、完善与周边城市张家界、岳阳、怀化、荆州、吉首和重庆等地的交通联系。

邮政工程:

建立完善立体型邮政运输网,实现“三网、二机、一化”。

通信工程:

建立以光缆为主,辅之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的传输干线。

防洪工程:

建设城区防洪保护圈,防洪标准提高为防范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新建排渠电排机埠3座,修建排灌主体渠三条,保证100年一遇的旱情不受损,确保旱涝保收保家园。

燃气工程:

燃气供应近期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远期结合国家天然气的铺设,逐步采用天燃气,发展管道燃气。

雨污分流工程:

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节环境保护及生态系统格局

近期控制污染物总量增加,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对现有污染进行治理,使水、大气、噪声、污染物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远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市域环境保护重点:

加大对沅水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大力削减污染负荷,实现污染物的总量控制。

沅江两岸500米以内地段及其周围森林绿化重点保护。

减少有害农药、化肥的使用,建立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和养殖模式及工程农业。

利用城市各区内的水系、山体等条件,新建7座综合性公园,在郊外河洑建立森林公园。

自姻缘桥河、南碈至新河渠的两侧绿地按30米至100米控制。

在新扩城区内新建公园三座。

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开辟绿化广场和街头绿地,加强生防护绿地建设,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

以湖体沅水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投资12亿元对沅水流域河道治理,投资2.5亿元对渐河、马家吉河进行生态护坡、涵闸改造、堤身灌浆、河道疏浚等生态综合治理。

投资5500万元完成大中型灌区配套工程,投资2.5亿元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排涝设施及安全饮水工程。

投资50亿元改造环保、低碳、节能的城区中心穿紫河工程,打造成新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一、加强生产和生活污染防治

坚持防治并举,统筹生产生活、兼顾城市乡村,实行最严格的污染防治政策,全面提高污染防治水平。

完善防控监测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快防污治污工程建设,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化学需氧量、氮(总氮或氨氮)、总磷、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削减量原则上优于国家要求,并加以分解落实。

加强生活污染防治。

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管网收集系统,积极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垃圾园和垃圾转送站覆盖到乡村。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加大“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力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企业。

加快园区工业建设步伐,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投资3.2亿元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鼓励使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畜禽水产禁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推广畜禽排泄物收集与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养殖场改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未处理排放;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

投资4.5亿元新建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5000万元建成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加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益兼顾、提早受益的原则,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及时整治新增病害,确保工程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提高行洪能力。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群众自筹为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建供水站、打井建池等多种途径,加快饮水工程建设。

投资1.5亿元建好丹洲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投资5000万元完成马洪堰清淤疏浚沟渠、护坡硬化沟渠以及机电设备改造等工程。

三、绿色屏障建设

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加强林、草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构建生态廊道。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积极建设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

大力实施交通沿线绿色通道工程,推进实施农田林网工程,合理布局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边的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

投资6000万建好林业生态和森林区被恢复专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好珍贵乡土树木,森林花卉苗园基地项目。

强化水土保持。

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促进水土流失轻微地区植被恢复。

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好城镇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四、血吸虫病防治

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防控血吸虫病。

投资1亿元建成医学检验中心,投资10亿元新建市区中心人民医院和投资10亿元建好西博园医院,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加强综合治理。

全面推行以控制血吸虫病等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饮用水改造工程,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觉防治意识。

提升防治能力。

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强化专业队伍素质,提高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体系,加强血吸虫病预警预测、疫情风险评估。

   

第二节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强化水利设施

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郊区种育安全。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城区枢纽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

完成武陵区重点圩堤、重点段防洪整治工程。

因地制宜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沅江河综合整治、渐河、马家吉河疏浚和乡村河道整治工程。

完善灌溉排涝系统。

建设农田水利枢纽灌区,继续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和改造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加快排灌泵站更新改造。

二、完善交通体系

推进陆、水等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

推进铁路干线建设,完善联城际、黔湘、荆口、杭瑞、邵阳等地安全便捷的铁路通道网络。

重点建设长益城际、黔张常、常岳九铁、常荆、岳常等干线铁路。

公路建设。

重点建设S322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和常岳、二广澧县、常德高速公路,改造干线公路。

水运建设。

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

重点建设沅江航道,加强落路口、丹洲等码头设施建设。

三、健全信息网络

    发挥多方面积极性,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以武陵为中心、连接环湖城市、覆盖区内乡村的信息传输网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部署和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和宽带互联网建设,完善城市数字电视网络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政务网络的要求,完善全区政务信息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和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建设人口管理、空间地理、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数据库。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宽带进乡入村;整合涉农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和服务体系,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效果。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一、建设绿色乡村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

打造生态家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硬化入村通道和村内道路,完善村内供水管网和排水沟渠。

加快沼气、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实施以奖促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以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