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77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威海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有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合格:

您是中国民间文化协会主席,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请问您如何看待民间文化遗产在文化自信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冯骥才:

应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让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在当下产生应有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在继承中开拓,我们一定要梳理好文化的规律和现象。

而这些遗产不仅是一个古物件或遗址或村落,它承载着民族地区文明的发展,记录着社会的进程,所以近年来都拿这些说事,比如旅游开放、博物馆热等等。

博物馆是深度旅游的地方,看博物馆的人是少数的,博物馆不是大众去的地方。

比如卢浮宫,大家去卢浮宫一定会去看蒙娜丽莎,匆匆拍几张照就赶紧走,这是大众旅游;真正去看蒙娜丽莎的人会找人最少的时候,静静地看,他要看出点东西来。

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故宫博物院不是看的地方,是读的地方,一定要往深处去读它。

要想让文化遗产在文化自信里发挥作用,首先必需要了解文化遗产。

真正的能够了解文化遗产的深邃,但现在主要是把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旅游、娱乐的对象。

李合格:

实际上旅游和娱乐只是浮在社会表面的东西,没有真正意义上通过文化基因去深入挖掘它、整理它、保护它。

冯骥才:

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引起我们的文化自信,自信是说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是自己民族独有的伟大创造,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还得了解世界、了解整个人类的文明。

李合格:

需要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和别人的文化遗产作比较。

冯骥才:

必需要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干知道自己文化遗产的价值、它对人类的贡献、它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我们才干产生自信,才干有自豪感。

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比如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我们必需要了解世界的文明,才干知道自己的文明高在哪,他的价值是什么。

李合格:

这就像今天我们去到埃及,想去看看埃及的古文明,但是今天的埃及和以前的埃及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只有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才干知道华夏文明为什么能被传承下来。

冯骥才:

我刚刚说到我们必需充分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我们的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我们可以反过来讲:

假如我们不熟悉自己的文明,那我们和文明之间就没关系了。

我记得在文化遗产抢救刚开始时,将近是 20年前,我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开会时我请联合国驻北京的主干事来参加,他是个日本人。

我说:

“谢谢您光临支持我们。

〞他说:

“为  什么谢谢我?

你们的文明是伟大的,最重要的是你们对自己的文明的热爱,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明不热爱,那谁也没有办法了。

〞这句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但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我们嘴里说着要热爱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但是在很多地方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但没有热爱,甚至于是漠视的。

比如说古村落保护。

古村落的原住民对自己村落的文化是漠视的,甚至不去了解自己村落的文化是什么。

李合格:

我插一句话,我曾到山西新绛县去,是蔺相如的家乡,新绛县下面有一个村子,那个古村落是储存下来的,他们让我去看看摘星楼上面的壁画,说如果不是您去的话,可能村子就要被拆掉了。

冯骥才:

是不是叫光村?

李合格:

对,是光村。

县里有一个姓李的文化馆领导,他说非常感谢你,因为有专家帮他们说话,否则那个原始村落就会被全部拆掉,然后改造成新的。

冯骥才:

那个村子真好!

当时有些地方已经在拆了,我说你们可千万别动了。

他们有一种墩子,就是地上搁着的那个石杵,那个石杵雕得很有意思:

用一块石头雕的,底下有个座,上面有一块布,布上面有一个圆的石鼓,这石鼓压得这布都起褶子了。

实际那布是假的,褶子也都是石头雕出来的。

我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

陪我一起去的那个人说,赶紧把这东西拿起来放冯先生的车上。

我说你可千万别放,这东西在这里才干证实这个地方的历史,你要是把它拿走了,那它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一个古物有多种价值,比如历史见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地域价值。

见证价值极其重要,所以不能拿走。

再说您刚刚提到的埃及古文明。

曾经那么灿烂那么辉煌,但是却没有传承下来,所以埃及的历史和现在是断开的。

我们这一代人之所以做文化抢救,为的就是要让历史不被中断。

当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个时代是物质化的时代,拜金主义泛起,人们容易漠视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东西,城市里大批的历史建筑被拆掉,我们呼吁文化抢救,就是为了让全民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历史和精神的载体上。

李合格: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国。

这就 涉及到文化输出的问题。

可外国人了解中国是通过姚明、姚贝娜这样的切入点,也就是说我们的边缘文化以及流行文化成了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这对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  来说是一件无奈且荒唐的事。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我们的文化应该与经济相匹配,也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才对。

也就是您刚刚说的——首先我们得自己熟悉自己悠久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然后才干够得到世界的认可。

〔选自《文化遗产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冯骥才、李合格“文化遗产保护〞访谈》,有删改〕

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文化遗产,目的是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开拓,并在当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B.深度旅游,不同于观光拍照的浅层旅游,它需要观者在文化景点中多阅读,多品味。

C.文中加点处“这样的对比〞,是指上文中“今天的埃及〞和“以前的埃及〞的对比。

D.文化抢救是为了让历史不被中断,这需要全民努力,更多地关注历史和精神的载体。

2.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次访谈围绕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自信的话题展开,体现了对当今文化现象的反思。

B.冯骥才讲述 20年前的那段经历,说明中国人只有热爱自己的文明才干被世界认可。

C.访谈中插入关于光村的状况介绍,意在阐发专家们关于古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

D.采访者对受访者谈话内容的重复或补充,强化和丰富了访谈内容,活跃了访谈气氛。

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骥才不赞成一般大众游览博物馆。

B.没有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C.古物的见证价值大于艺术、文化及地域价值。

D.不能让边缘文化或流行文化成为外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4.以下选项,最能支持末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先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干获得自己文化在世界上的生存权。

B.阅读《乡土中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传统中国的内涵,进而更好地理解今日中国的现状。

C.季羡林指出,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D.英国作家毛姆说: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品性的影响;文化的作用在于裨益人生,其目标在于善。

5.如何让民间文化遗产在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里走壶口

易格滋

①这个秋天,我从很远的南方来看你。

②或许,我离开你太久,以至我的口音,我说话的腔调,我的歌声和哭声,我的饮食 习惯和起居方式,还有我的发型和服饰,我的皮肤和骨骼,都慢慢“南化〞了。

可是,我血管里躁动的血液在咆哮,它们在呐喊:

壶口,壶口!

仿佛在我来到人世的那一天,就诞生了这个心愿——壶口,我要来看你!

③汽车在山洞里,钻进钻出。

④陕北的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山抱着小山,山山相拥,与别处的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不“黛〞不“青〞,却显出它浑厚的力道,远观像跑马,像奔鹿。

放目那些山,一律披着酱黄色的外衣,高凹凸低,层层叠叠,一直到天边。

车上的人说,这里就是黄土塬。

多年来,飞机撒播树、草的种子,仔细看,已现星星点点的绿色。

因为缺水,空气干燥,紫外线又激烈,山上的树、草,蔫头蔫脑,勉强活命。

路边有的地方,草木枯萎,像是被小火烧过。

透过车窗,正午的太阳光在前方闪腾着烈焰,空气就像要烧着。

我不敢相信,在这年降雨量不到 400毫米,且又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物理环境基本上不能储存水的陕北,生命要靠怎样的顽强才干活下来。

恰恰是在这里,生长了“信天游〞。

来之前,我找来它们,坐在樟叶拂摇的窗前,一遍又一遍听。

歌声如纤纤素手,锵然拨动我的心弦,以至好长一段时间,我走不出它们赋予的情怀。

⑤山峁上传来缥缈的歌声,歌声在沟谷回荡,司机放下车窗,车速也慢下来:

“一对对绵羊∕并呀么并排走∕哥哥,你能什么时候∕拉呀么拉着妹妹的手∕三月里呀桃花花开∕妹妹你呀走过来∕蓝袄袄那个红鞋鞋∕走到哥哥跟前来……〞

⑥是不是愈是贫瘠,愈是苦得望不到边,就愈是需要爱的滋养。

陕北高原的人,唱着信天游活下来,山上的树木听着信天游困难地扎下根,生发绿色。

高粱和红薯,南瓜还有荞麦,在信天游的旋律里,拔节生长,开花结果。

羊和牛,在干涸的沟边,在山的半坡上,听着信天游,啃着稀疏的草和树叶。

信天游不是歌,是水,流遍了黄土高坡、山路沟壑,树木花草渐密,枝叶慢慢地绿得有了底气。

⑦车子持续拐弯儿,司机架起手臂,握住方向盘急急地往左旋转,车上的人,都向右晃动着上身,方向盘又向右打,汽车已稳稳地驶上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

右边车轮下,一条低于路面七八米的河,约百余米宽的水,湍急地向着我们相反的方向流淌。

这哪里是水,稠稠的深黄,如一匹舞动的黄缎,起伏着,蠕动着,向东奔腾。

⑧黄河!

⑨我不由喊出声来。

是的,这就是黄河。

河床多石,石深褐色。

风刮走了沙土,留下石块和石板,水把波纹刻在石板上,深深浅浅,曲曲弯弯。

每一道纹理,都有一个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⑩黄河走过青海、宁夏、四川、内蒙古,来到陕北高原的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处的壶口,裹挟着高原的沙石汹汹而来。

400米宽的泱泱大水,在这儿突然收窄成50米,然后从40米的高度,吼着,叫着,飞流直下。

仿佛是母亲,积蓄了全部的力量,生下她的孩子,那被巨石夹击的窄窄而幽深的河谷,是生命走出母体最初的产道啊!

母亲大汗淋漓,忍受着剧烈的疼痛。

风把她的头发吹乱,把她的衣衫吹乱。

⑪河谷苍凉。

风,又冷又硬,呼啸着把水吹成雾,吹成帘。

黄昏的太阳,由浑黄变成金红,在水帘里幻化成彩虹。

落下的水,挤在只有一丈来宽的河谷里,推着搡着拥挤着,向前奔涌。

⑫夜宿宜川县云岩镇。

十月刚到,这里气温只有 2℃。

黎明 4 点多醒来,我走出旅店大门,隐约可见地上一层银白,打霜了。

⑬壶口,我来时,多少带有点儿旅游者的轻佻,甚至连脚步都有些轻飘。

我为自己的轻薄羞愧。

此刻,当我站在你的身边,所有的感觉只剩下一个词:

疼痛。

⑭生我们的母亲,总是承受着苦难而沉默不言,总是把最苦最辛酸的事藏在心底。

⑮高原的风在耳边呼啸。

陕北的黄土塬,塬上稀疏零落的树木,坡上的牧羊人,路边窑洞口,眼睛忽闪着张望的娃娃,还有那回荡在山谷的信天游,以及壶口瀑布的轰鸣,在我的视野里,渐行渐远。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9月,有删改〕

6.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中,作者以“你〞指代壶口瀑布,将其拟人化,又采纳呼告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抒情色彩。

B.第④段紧承上文“山洞〞描写陕北的山,从形态、色彩及植被等角度,展示黄土塬恶劣的生存条件。

C.与在南方听信天游的感受不同,到陕北后听信天游,作者感受到贫瘠土地的人们更加需要爱的滋养。

D.本文通过记述作者游览壶口的所见所闻,剖析了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抒发了对陕北黄土地的热爱。

7.以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句子,均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草木、信天游以及黄河水的特点或作用。

B.第⑧段独词成段,用语简洁,凸显了作者见到黄河的激动之情,同时承上启下,引出对黄河的描写。

C.第⑩段连用一组动词描写了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数字的运用使瀑布的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D.善用修辞传达情感是本文的特别特点。

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极深的感染力。

8.怎样理解第⑬段“疼痛〞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标题“千里走壶口〞能不能改为“壶口瀑布〞?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

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寓居耒阳。

永泰二年,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

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

而又沈宋①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至于子美,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贤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

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假设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篱,况堂奥乎!

〔节选自《旧唐书·文苑传》,有删减〕

〔注〕①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10.以下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既至而适卒        ②顺风而呼

B.①甫以其家避乱荆楚  ②余始循以入

C.①未有贤子美者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属对律切          ②举酒属客

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唐代设置进士科,明清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称进士。

文中指进士科。

B.玄宗,李隆基的庙号。

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特起庙号,开国皇帝被称为宗。

C.出,指离京到外地做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即为此意。

D.乐府,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文中所说的乐府则是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仕途困难。

杜甫起初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后凭文章进入官场,入仕后因社会动荡为官几经周折。

B.杜甫经历困苦。

安史之乱中,杜甫寓居同谷县时不得不亲自背柴、采集山果,他的儿女甚至因饥饿而死。

C.杜甫性格放诞。

他得到世交严武的优待,在成都浣花溪安居时,对乡里农民野老不拘礼,严武因此责怪他。

D.杜甫诗才出众。

元稹认为杜甫弥补了唐代诗人在体势上的种种缺憾,其诗歌在铺陈、声韵等方面高过李白。

1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2〕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听郑五愔①弹琴

孟浩然

阮籍②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注〕①郑五愔:

郑愔,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

②阮籍:

三国魏人,“竹林七贤〞之一。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郑愔比作阮籍,描述了郑愔与朋友在清风竹林豪饮畅弹的欢乐场景。

B.诗歌颔联通过“下〞“拂拭〞等词语,描写了郑愔弹奏时潇洒不羁的样子。

C.“夕阳沉〞点明天色已晚,既写出听琴者的浑然忘我,也衬托郑愔的高洁。

D.本诗语言清新明净、平淡自然,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内涵丰富,形象饱满。

15.音乐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境,试比较孟浩然听郑愔弹琴,与白居易听琵琶女演奏〔并自叙身世〕后不同的心理感受。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注重用形象说理。

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两句以“木〞“金〞作比,论证了学习在成长中的重要性;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用“飞虫〞“米粒〞为喻,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愁思具体化;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______,_____〞两句借“江晚山深〞的苍莽暮色,表达沉郁孤苦的一怀愁绪。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晚明〔   〕,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互相影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转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徽州商人快速倔起,并逐渐形成了〔    〕的财富观。

与当时的总体社会状况一样,徽州商人的财富观也浮现出新旧杂揉的特色,既具有了近代性的因子,也保留了前近代的元素,对其经营行为以及社会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

徽州经商者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经商人口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大约 70%左右,他们选择业商的原因是徽州地区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导致的,他们经商的直接目的就是“以贾代耕〞,获取生存资料。

因此,晚明的徽州商人,或者说是绝大多数的晚明徽州商人,对财富的追求又是理性的,较好地〔  〕了经济利益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财富的获取要合乎道德理性,不能以损害道德原则为代价。

如黄鉴商游通泰,经营盐业,听说不少商人①“设智巧,仰机利〞,颇为不屑,并予叱责:

“嘻,此辈卑卑取富,益目前耳!

大贾顾假设是耶?

当种德也。

〞商人经商应该从长远着眼,目光远大,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鼠目寸光,使用低级、卑劣的手段,这是成不了事的。

钱财不是靠欺骗就能得到的,即使侥幸得到了,也会迟早失掉的。

以义取利,才是正道。

17.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速倔起  不屑〔xiè〕

B.新旧杂揉  侥〔jiǎo〕幸

C.鼠目寸光  着〔zhuó〕眼

D.卑劣      以贾〔jiǎ〕代耕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期  独具匠心  调整B.时代  独具特色  调整

C.时代  独具匠心  调适D.时期  独具特色  调适

19.以下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①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

B.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二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者“在巷战〞。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商人口大约占到当地总人口的 70%左右,他们选择业商是因为徽州地区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

B.经商人口占到当地总人口的 70%左右,他们选择业商的原因是徽州地区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

C.经商人口大约占到当地总人口的 70%,他们选择业商是由于徽州地区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导致的

D.经商人口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大约 70%,他们选择业商是因为徽州地区土地瘠薄,粮食不能自给导致的

21.上面语段提到徽州“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这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特点显然不同。

请结合《乡土中国》或《平凡的世界》,简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150字左右。

 

 

七、语言表达

2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请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

120字左右。

写夜三帖〔之一〕

夜已颁下 黑色的禁令

只有灯,走出来敞开地谈论

光明

 

八、命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20年,世界上太多的大事件让人目不暇接,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身边,会发现很多人、事、物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不经意间给人别样的温暖,让人收获一种心境,一种视野,一种格局。

请以“2020,与你温暖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特征;②不要脱离材料内涵;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参照答案

 

1.C

2.C

3.B

4.A

5.①先了解本国文化遗产,深度了解其深邃的价值;②还得了解世界及整个人类的文明,并在与他国文明的对比中发现自己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民族文化遗产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以及它在世界文明中的不可或缺,进而产生自信。

 

 

6.D“剖析黄土地贫穷的根源〞有误,并不是剖析根源,而是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

7.A“枯萎的草木像是被小火烧过〞并非比喻,虽然本句有“像〞,但并不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而此处是把枯萎的草木和被小火烧过后剩下的草木进行对比。

8.①作者看到贫瘠的黄土地,以及它所承受的苦难,内心感受到的疼痛;②黄河作为母亲河,在孕育中华文化过程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疼痛。

9.不能。

①从选材上看,本文并非以壶口瀑布为唯一写作对象,而是用大量篇幅写沿途见闻与感受,凸显“千里〞“走〞。

②从主题上看,并非简单以旅游者身份对壶口瀑布进行赞美,而是像一个朝圣者,借行走的过程展现黄土地的贫瘠苦难,表达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对母亲河孕育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③从语言表达上看,“千里走〞有动态感和画面感,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困难与虔诚之意;而“壶口瀑布〞只是一个名词短语,内容单一,看不出感情倾向。

 

10.C

11.B

12.C

13.〔1〕房琯还是平民时和杜甫交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肃宗准许了他。

〔2〕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分析】

10.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①表转折;②表修饰。

B. ①带领;②表修饰。

C. ①②均为“超过〞。

D. ①撰写;②倾注,引申为劝酒。

应选C。

11.

本题考查同学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开国皇帝被称为宗〞错,开国皇帝被称为“祖〞。

故B项错。

应选B。

12.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文章内容、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C. “严武因此责怪他〞错,原文是“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此处的“过〞是“经过,拜访〞,不是“责怪〞。

故C项错。

应选C。

13.

本题考查同学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布衣,平民;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时琯为宰相,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帅师,率领军队;许,准许。

〔2〕年相假设,年龄相近;道,修养和学业;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官盛则近谀,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参照译文:

杜甫,字子美,是襄阳人。

杜甫在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召他来面试做文章,之后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

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还是平民时和杜甫交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肃宗准许了他。

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做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