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785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docx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

  摘要:

以2014年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关系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江苏省留守老人综合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都比较高,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文化程度、精神孤独感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据此提出,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加强社区养老建设,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

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生活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C91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6)05-0087-03

  2010年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户籍人口总数达到7496万人,其中,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约为1398万人,占总数的18.64%,且有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对农村家庭户的调查表明,江苏省农村总共有418万户家庭,其中,单身老人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以及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人的亲属户总计有162万户,占家庭户数的39%,这意味着,在江苏农村,有将近40%的家庭属于空巢家庭或是隔代家庭,大量留守老人的存在为各种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然而,有关江苏省留守老人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留守老人生存状态的描述上,以及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而对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少之又少。

  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由西方学者caPlan,cassel和cobb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

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这个概念,利用这一概念和理论对很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取得很多创造性的成果。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个由他自己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

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

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

社会支持网络是否会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将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所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抽样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于笔者2014年5月在江苏省所做的调查。

在抽样方法上,采取多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办法。

具体抽样过程如下:

(1)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状况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各抽取一个市,分别是镇江、泰州、盐城。

(2)在各市下辖区县中分别抽取1个县,它们是句容、姜堰、响水。

(3)在各个县里分别选取2个外出人口比较多的自然村,对中选村里所有60周岁以上且有子女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留守老人进行调查。

考虑到老人们年岁已高,阅读和书写能力有限,本次调查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统计系的学生采取入户访问的形式完成,共获得问卷188份,剔除3份回答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85份。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由笔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实际支持、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政府支持、生活满意度等五个方面。

其中,对社会支持网的测量主要依据马特.G.M.范德普尔1994年编制的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由11个题目组成,其内容如下:

  

(1)当您碰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您做出决定时,您找谁商量?

  

(2)当您家里人发生严重矛盾,无法解决时,您会找谁来解决这些问题?

  (3)当您心情不好,想找人谈谈,您会找谁来谈呢?

  (4)当您家中有些活需要别人帮忙,如搬家具、大袋粮食和重物,或帮助扶扶梯子等,您会请谁来帮助您?

  (5)当您得了病需卧床休息时,谁来照顾您?

  (6)当您需要借一大笔钱,您向谁借?

  (7)当您年老体弱,不能劳动或工作,赚不到钱时,靠谁养活您?

  (8)当您需要借白糖或食盐之类的日常用品或需要借农具,您会找谁借?

  (9)当您在看信或写信时遇到了问题,您会找谁来帮助您?

  (10)您和谁一起外出,如赶集(会)、逛商店、看戏、看电影、下饭馆、散步等?

  (11)您和谁至少每个月交往一次,如互相串串门、一起聊聊天、喝茶、饮酒、打牌、下棋或打麻将等等?

  考虑到目前通讯发达,用书信方式交流的人不多,故在本次调查中删除了这一项,由剩下的10个项目来反映社会支持网的现状,要求每位被调查者回答提供各项支持的人数以及与被访者的关系,并记录了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观满意程度。

生活满意度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及相对稳定性三大特点。

国际上对于生活满意度的测量通常有3种方法,一是仅用一个总体问题,即“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来评价。

二是分别评定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感,如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居住状况、健康状况等,然后将各方面评分相加。

三是使用标准化量表,如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I),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等[2]。

据文献报道[3],单项目测量并不比多指标测量信度差,因此,本研究采用第一种测量方法,将满意度分为五类:

(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

  二、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185名被调查者中,男性70人,占37.8%,女性115人,占62.2%;从年龄分布来看,60―69岁的有50人,占27%,70-79岁的有84人,占45.5%,80岁以上的有51人,占27.6%;从文化程度来看,未上过学或识字很少的人数最多,达到96人,占51.9%,其次是小学,有61人,占33.0%,再次是初中,有18人,占9.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较少,仅有10人,占5.4%;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有配偶的有115人,占62.2%,离婚的有16人,占8.6%,丧偶的有52人,占28.1%,从未结过婚的有2人,占1.1%;从居住状态来看,独居的有55人,占30.2%,与配偶一起居住的有105人,占57.7%,与子女居住的有14人,占7.7%,仅与孙辈居住的有8人,占4.4%;从年人均收入来看,5000元以下的有51人,占27.7%;5000元―20000元的有96人,占52.2%,20000元以上的有37人,占20.1%。

  2.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

社会支持网的人数规模指的是为留守老人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总人数,关系规模指的是为老人提供支持的人与老人的关系有多少种类,当关系规模为0时,说明老人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在分析中,本文将各种关系综合为10类:

(1)配偶;

(2)儿子;(3)女儿;(4)儿媳;(5)女婿:

(6)兄弟姐妹;(7)其他亲属;(8)朋友;(9)邻居;(10)村干部。

  从表1的数据来看,在调查的185名留守老人中,社会支持网的平均人数规模是15.59人,比韦璞在贵州黄果树地区调查的结果(8.4人)要高很多[4]。

其中,支持人数在11-15人的比重最高,占49.4%,说明为留守老人提供各种支持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

  从社会支持的关系规模来看,平均为4.52种,比贵州黄果树地区的留守老人(3.6种)要高[4]。

其中,支持关系规模在4-6种的占了75.7%,说明农村留守老人获得支持的渠道比较丰富。

  3.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子网分布特征。

表3反映了留守老人获得各项支持的比重以及关系类型。

在10项支持项目中,有8项支持比例都在90%以上,表明江苏省留守老人获得的支持还是比较高的。

其中,获得比例最高的是“生病照顾”,占97.8%,最低的是“外出陪伴”,占85.9%。

  从具体的内部构成来看,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核心家庭成员提供的社会支持发挥着主效应作用,不论是“借钱”这一类的经济支持,还是“生病照顾”等实际支持,均主要靠配偶、儿女等核心家庭成员承担,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村干部等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这说明,血缘关系的影响高于地缘、姻缘关系的影响。

梁簌民先生称中国传统社会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费孝通先生则用“差序格局”概念解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其实际意义都在突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强调血缘关系的社会。

本文的研究再次佐证了这一观点。

  第二,在各项支持中,儿子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养老”“借钱”“重大决定”上,儿子都是排第一位的,分别占83.8%、70.8%、60.1%,远远高于女儿55.1%、46.5%、38.4%的水平。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但是,女儿在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要高于儿子,在“外出陪伴”和“谈心”这两方面,提到女儿的比例均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自己的配偶。

  第三,邻里这种后致性关系所提供的支持比重较高,尤其是在“搬重物”“借日用品”“串门聊天”等方面,邻居提供的支持占到43.3%、71.4%、70.8%,稳居榜首。

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再加上村庄生活的认同,便于邻里之间互相支持。

但这种支持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第四,兄弟姐妹和女婿在各种支持中发挥的作用均很小。

这一结论与贵州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但与天津的调查不一致[5]。

天津的调查结果显示,兄弟姐妹的支持作用比较明显。

这可能是被调查对象大部分年事已高(70岁以上的占73%),其兄弟姐妹也都已经年老,自顾不暇,没有精力去照顾他人。

女婿一般被当作外人,且由于地理空间的阻隔,提供的支持也很有限。

  第五,政府在留守老人的支持体系中处于缺位状态,少有专门针对留守老人群体的社会支持行动。

不管是“养老”,还是“解决矛盾”,政府均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农村留守老人可以获得的政府支持非常有限。

  4.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当问及“您对目前的生活是否满意”时,回答“满意”的比例最高,占44.3%,“不满意”的比例最低,仅有7.6%。

生活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上的比例占了91.3%,说明江苏省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5.社会支持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是否有影响,将支持网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与生活满意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根据以往的研究,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的变量有性别、年龄、精神是否孤独等,因此,在分析中将这些变量控制起来。

最终的分析结果见表5。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的关系规模和人数规模均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支持的人数越多,关系规模越大,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一结论与崔丽娟、李虹以及韦璞的研究结果一致[6-7],但与贺寨平在山西的调查结果相左。

贺寨平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网络规模的大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8]。

这说明不同地区,老年人由于经济收入水平不同,生活需求层次上也存在差异,网络规模大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另外,从二者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来看,关系规模的Beta值(0.237)高于人数规模(0.130),说明较之人数规模,关系规模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强度更大,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种类的支持,人们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关系规模大,获得的支持类别也多,而人数多未必提供的支持种类多,关系规模的影响更直接(张友琴,2002)。

  第二,收入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不一致,原因在于,江苏省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老人过去一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351元,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收入的增加会导致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增加,但二者并不是直线相关关系,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以后,不管收入再怎么增加,生活满意度都不再显著上升。

  第三,文化程度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拥有的自身人力资本越高,从而使得自身条件以及发展情况越好,经济收入越稳定,休闲生活越丰富,所以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较高。

  第四,精神上的孤独感是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最为显著的因素。

自评的主观生活满意度指标显然受心理、情感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调查中,独居的老人占到了30.2%,感到孤独的老人占到了58%,精神上越孤独,生活满意度越低。

江苏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老年人的收入相对来讲较高,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他们更多地注重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

  三、总结与讨论

  上文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人数规模和关系规模均高于西部地区,且对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是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遵循“差序格局”的理论,血缘关系的影响高于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在各项支持中,儿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养老、借钱等重大支持方面,儿子发挥了绝对的优势;邻居这种地缘关系在老年人的情感慰藉方面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政府部门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

三是经济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并不显著,情感需求的满足对留守老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规模虽然较之西部地区要大,但是,在支持结构上,仍然过多地依赖家庭成员尤其是儿子的支持,一旦子女外出务工,则这种支持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如果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支持还不到位的话,将会使留守老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高,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都有一定保障,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子女外出务工的增加,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各项资源投入到社区养老中去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爱红.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以安徽省池州X社区为个案[D].西安:

西北大学,2009.

  [2]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0(4):

115-116.

  [3]PinquartM,Sorensen.Genderdifferencesinself-concept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inoldage:

ameta-analysis[J].JGerontol,2001(56).

  [4]韦璞.贫困地区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初探[J].人口与发展,2010

(2):

76-82.

  [5]张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1999

(2):

109-118.

  [6]崔丽娟,李虹.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7

(2):

123-126.

  [7]韦璞.贫困少数民族山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J].南方人口,2007

(1):

45-50.

  [8]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135-1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