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818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秀节目为什么这么火文档格式.docx

20世纪80年代以央视春节晚会和各大电视台的各类晚会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的火爆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因为当时正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需要欢乐,而当时娱乐形式非常单调,于是综艺晚会这种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同时又充满喜庆和欢乐的节目样式受到人们热烈欢迎,满足的是全社会压抑多年以后追求快乐和笑的集体心理。

而90年代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后,社会变化转型日益加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事情必须要靠自己解决了,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解决,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解惑型的、安抚感情型的财经节目、生活节目就开始出现,以《实话实说》、《新青年》、《艺术人生》等栏目为代表的谈话节目表达了当时社会要求解惑和满足情感表达的集体心理。

而且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80后”、“90后”一代的成长,对于经济的负担不像父辈那样沉重,而全社会对于名利的追求对他们影响很大,对明星的追逐和对未来的梦想,成为青年一代的集体心理,这些孩子们不仅是要追求快乐、许多人更希望追求梦想和自我表现,如果有可能的话,哪怕付出代价也要成为明星的梦想更是不加掩饰。

而代表这种集体心理的电视节目正是眼下风靡一时的真人秀节目。

无论是《超级女声》里的李宇春、何洁,《中国达人秀》中的刘伟、“民工街舞团”、因人气高涨而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还是《非诚勿扰》中的“拜金女”马诺,其实都表明了这一时代的社会心理。

一般说来,年轻人由于胆子大、敢于冒险、充满梦想、没有太多顾虑,往往更强烈、更直接、更超前地表现出社会心理,特别是在需要选手出场的真人秀舞台上,她们的真诚、勇敢、率真,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首先轰动全国的真人秀节目就是以十几岁女孩子为主角的《超级女声》。

在后来其他真人秀节目中,也是由“80后”、“90后”的年轻人冲在前面,继而带动社会各个不同年龄层参与,而社会的集体心理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年轻人身上,而是普遍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个不同年龄层都暗藏的,一旦有节目将其引发出来,很快就会风靡社会,比如上海电视台的《妈妈咪呀》,就让许多年少时有过歌星梦却因为成家而搁浅的主妇们在节目中一展歌喉,绽放惊人魅力。

因此,真人秀节目正是因为它满足了普通人内心的渴望、为想成为明星的年轻人和有艺之人提供了迅速出名的机会,满足了许多人的明星梦想,表现了社会的集体心理而得到广泛的认同。

2.节目本身的独特魅力

真人秀节目不过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走红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之所以风靡一时,秘密就在于它打破了真实的电视节目与虚拟的电视节目的界限。

做到了“真人”与“表演”的结合与统一。

也就是说节目类型确实具有独特的魅力。

从传播理论上说,电视节目原先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虚构节目,主要是以电视剧为代表,其人物与故事都是虚构的;

另一类叫非虚构节目,以新闻节目和纪录片为代表,也包括综艺节目等,其人物与故事是真实的。

两类节目不可混为一谈。

但真人秀节目却将两类节目的特性合为一体,即既有纪录片特征的纪实性、又有肥皂剧特征的戏剧性、还有竞赛节目的胜负性和脱口秀的观点性。

真人秀节目的魅力在于:

它的选手是真实的人物、讲述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就这点而言,它大大胜于纯粹虚构的故事;

同时与单纯的比赛节目、传统综艺节目相比,选手们不同寻常的境遇和家庭背景、奋斗经历或漂泊历史、面对苦难的奋斗或是家人间刻骨铭心的情感,又具有了电视剧般的煽情效果。

同时真人秀也与电视剧一样具有强烈的悬念,无论在海选的初期,还是进入二十强、十强、八强、五强,直至最后的冠亚军,谁走?

谁留?

这些悬念都紧扣人心;

在PK、复活、最后的夺冠阶段,同样具有高潮、戏剧性的变化与激动人心的场面。

而通过一次次的过关,一次次的淘汰,选手的表演能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有好演员的舞台魅力。

正如国外某些电视理论家而言,如今的电视媒体已经越来越像电影了,区别是电影是由职业演员来演的,电视是由非职业演员来演。

真人秀节目这种混合特征从其当初命名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最初这类节目曾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真实肥皂剧、纪录肥皂剧、游戏纪录片、真实情景剧、构建纪录片、实境电视等。

这些混乱不一的节目名称也反映出节目特征的多样性,而最终节目名称统一为“真人秀”(RealtyTV或RealtyTVshow)正是概括了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真人和秀。

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对于真人秀节目出现的“托儿”或讲的故事有假特别不能忍受,因为这打击了观众对于“真人”的期待,违反了节目的主要特征。

3.省级卫视的竞争体制

北京人有句俗话:

“除了北京,其他都是地方。

”而中国电视也大致是这样。

中国电视体制一直是“四级建设、混合覆盖”。

即中央——省级——市级——县级,都可以建设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信号覆盖全国各地,省电视台信号覆盖全省各地,市电视台信号覆盖全市各地,县电视台信号覆盖本县,每一下级电视台必须要转播上级电视台的信号。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视信号是使用微波技术,传送距离有限,一般来说,每个省电视台的信号只能覆盖本省,其他地方即使想看也无可奈何,道理很简单——收不到。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观众想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就根本看不到。

这样的电视体制,就形成了中央电视台一台独大,各地方台相安无事的局面。

可是,这个局面由于卫星电视的出现而被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卫星电视技术的发展,各省都开始把自己的节目送上卫星,按照目前体制规定,每省各有一个上星频道,即卫视频道。

从理论上说,只要节目能够落地或通过卫星天线接收装置收看,任何一省卫视的覆盖面几乎可以是全国,也就是说,每个省相当于拥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其传播效应与广告价值也就不容小看,这就激发了各省卫视的雄心,他们再也不甘心只是当地方台,而希望通过节目造成全国性影响,让自己的节目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对象,过一过“中央台”的瘾。

同时,如果相邻或相近省份的卫视比较强势,势必夺走其他省电视观众的收视份额。

近十年来中国电视频频爆发收视大战,从热门电视剧的播出竞争、到收视率的造假、到各电视台之间的挖人跳槽、到竞相从境外,如韩国、英国等引进人才和节目模式,其实都与卫视这一竞争体制有关,而且越是条件相当、地理位置相近,这种竞争就越是激烈与残酷,比如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间的竞争就是如此。

几家卫视都是处于经济发达省份、实力相近,同样资金实力雄厚,都能够一下子拿出几千万的资金投入进行真人秀节目大制作,而这些真人秀节目无论从制作质量、社会影响、收视率、广告收入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与中央电视台一决高下,更遑论一般的省级卫视。

造成各省卫视竞争白热化的主要原因不仅是传播体制,更重要的是支撑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投入产出机制。

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国家今后对广播电视单位将逐步减少拨款,三年后广播电视将实行自收自支,各电视台被全面推向市场,中国电视因而迈开了产业化之路。

因为各电视台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而广告投放及数额与收视率直接挂钩。

这种压力迫使各电视台不得不对收视率屈服。

除了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之外,电视台内部各栏目、节目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产生并强化。

虽然各电视台在节目制作的指导理论上还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但由于许多电视台都实行收视率末位淘汰机制,因此实际上,只有收视率是硬指标,其他都是软指标,所以其实是“收视率第一”,甚至是“收视率唯一”了。

这就使节目制作人员时时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巨大,以致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节目座谈会上发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愤激说法。

从目前中国电视节目的竞争情况看,由于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的日益增长,中国电视节目的对手,已经不仅是国内的电视同行,也包括国外的电视同行,不仅是同级的各省卫视,也包括中央电视台和视频网站,这就使得节目的收视大战分外激烈、分外残酷,所有参战者无不小心翼翼,如临深渊。

由于媒体传播方式的增加,电视媒体已经日益全球化,这就使得电视台不得不对真人秀节目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创造出为观众和业界认可的品牌节目才能得以生存,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节目类型的周期性变化

从传播理论上说,电视节目有一个周期性的规律,指的是一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在一定时间段内会成为主要的节目类型,在延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另一种节目类型所取代。

30年来,从中国电视的发展历史看,每一类型的周期从产生到高潮大致是10年左右,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主要节目类型是综艺节目,90年代主要节目类型是谈话节目,而新世纪以来,主要节目类型则毫无疑问是真人秀节目。

从中国真人秀节目本身来说,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奇与稚嫩模仿。

首先是中国引领风气之先的广东和娱乐立台的湖南看到了这个节目类型的潜力,节目分别是202X年广东电视台模仿美国《幸存者》的《生存大挑战》和202X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模仿《老大哥》的《完美假期》。

《生存大挑战》因不熟悉真人秀节目的规则而没有产生影响,《完美假期》则在遭到“少儿不宜”、“恶俗”等恶评后很快消失。

第二阶段是模仿、抄袭和创造的混合,真人秀节目的巨大魅力开始展现。

202X年2月,湖南卫视以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美国偶像》为范本,与蒙牛乳业合作,推出以年轻女孩唱歌表演为内容的《超级女声》。

202X年,第二届《超级女声》设立长沙、广州、郑州、杭州、成都五个赛区,以“想唱就唱”为口号,节目不设任何门槛,所有报名选手先参加各分赛区的“海选”,最后在进入年度总决赛的10名选手中决出冠、亚、季军。

在节目的最后阶段,全国范围内收看《超级女声》总决赛的观众约有2亿人左右,形成风靡中国的“超女现象”。

美国的《时代周刊》甚至将“超女”冠军李宇春作为封面人物。

《超级女声》直接引发了202X年到202X年“全民选秀”的时代,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非常6+1》、《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的《莱卡我型我秀》、《加油!

好男儿》、《舞林大会》,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名师高徒》,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浙江卫视的《与星共舞》,福建东南台的《星随舞动》,广东卫视的《赢遍天下——舞彩缤纷》等,都是这阶段的真人秀节目。

但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快速发展,不少节目滑向庸俗低俗,传出选手买票、拉票的丑闻,为此,广电总局不得不出手干涉,规定不得采用手机、电话、网络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

其后广电总局又规定选秀节目比赛时间限制在75天之内,上星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不能超过三个等。

使得真人秀节目在202X年底到202X年初陷入低迷,有人甚至预言,真人秀节目在中国将走向没落。

第三阶段是以202X年7月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开播为标志,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屏幕再度爆发。

比起上一阶段真人秀,这阶段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是直接购买国外节目的版权、严格按国外节目宝典制作,与国外团队直接深度合作,在制作上大投入、以大片方式做到极致,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子,不但购买了了价格昂贵的原版转椅,还邀请了中国乐坛顶级的导师、请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由“中国第一贝斯手”带领的中国第一乐队以及负责中国一流演唱会的录音师。

录制现场一共架设26个机位,每集不到90分钟的节目,调用素材量达到近1000分钟。

这些都是此前中国电视节目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一般省级电视台或经济发达省市电视台地面频道难以做到的。

正因为真人秀节目是主要节目类型加上各种因素的结合,出现节目火爆也就不奇怪了。

5.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

最近的20多年来,中国大陆电视基本是跟在欧美、日韩和台湾地区电视节目后面走的,目前中国真人秀节目依然表现出了这样的模仿惯性,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之所以说是前所未有,是因为近年来的模仿已经在广泛程度和时间距离上达到了极致。

目前,几乎所有国外著名真人秀类型和节目都有了中国的版本:

在唱歌方面:

《美国偶像》有《超级女声》和《中国梦之声》,《荷兰之声》有《中国好声音》,《THEXFACTOR》有《中国最强音》,《IAM*****》有《我是歌手》;

才艺展示方面:

《英国达人》有《中国达人秀》,《SoYouThinkYouCanDance》有《舞林争霸》,《名人四溅》有《中国星跳跃》;

职场能力方面:

《学徒》有《赢在中国》,《MasterChef》有《顶级厨师》等。

其他像《妈妈咪呀》源自在韩国曾创全国收视奇迹的王牌节目《SuperDiva》(主妇歌谣),《我为歌狂》引进自荷兰Talpa公司的音乐节目,更

是都有原版出处。

可以说,中国电视屏幕已成为了各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博览会。

这同时也这意味着中国电视的模仿之路已经走到尽头,逼得中国电视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那么,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呢?

首先要看到传播的环境已然改变,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观众根本看不到国外电视节目,只有少数领导和电视界中人通过出国、录像带、资料交换等方式看到一些国外的电视节目,90年代一部分高端人群通过国内的涉外四星以上酒店和安装卫星电视天线接收到国外一些大电视台的节目从而了解国外节目的话,那么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了。

由于网络的发展,大多数观众只要有上网能力和条件,通过网络观看国外著名电视节目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观众的收看条件的改善和欣赏眼界的提高使得中国电视节目的编导很难再用简单的抄袭来应付了,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向国外高水平的电视节目看齐,千方百计地将其移植到国内的电视屏幕。

其次,中国电视节目如果再走模仿之路的话,也应该不是直接模仿国外的成功节目,而是模仿国外优秀电视节目产生的机制。

比如在世界电视节目创新最多的英国和荷兰,都有着相当好的鼓励节目创新的机制,比如英国BBC鼓励每一个分部进行独特创意,而荷兰的电视节目创新基地汇集了来自全球的优秀电视人才,每天都有大量新鲜的创意和新节目进行实验。

另外,要了解电视节目创新的特征,不要盲目陷入创新的误区。

比如现在不少人抨击中国电视一味抄袭和购买国外节目,将其视为一种偷懒和不求上进,没有看到节目购买的意义。

因为中国电视第一次全方位地大规模购买国外节目版权正是我们的电视节目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现在的“买”也就没有未来的“卖”,即出口中国电视节目版权。

其实电视节目模式的版权交易和模式引进是国际电视节目惯例,连美国这样的电视大国也不例外,如《老大哥》系列就有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法国、波兰、希腊、南非、匈牙利、巴西等18个国家,按节目模式先后制作了各自国家的版本。

如《偶像》系列除了原产地英国有《英国偶像》、全球化发端地美国有《美国偶像》外,还有《法国偶像》、《澳大利亚偶像》、《俄罗斯偶像》、《阿拉伯偶像》、《巴西偶像》、《印度偶像》、《新西兰偶像》、《德国偶像》等。

而荷兰的《好声音》(TheVoice)202X年播出后,短短两年内,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28个国家购买了该节目的版权。

因而中国电视界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正是一种“国际惯例”,同时也是中国电视进步的标志。

学术界对中国电视节目的批评声中还有一种流行说法,说中国电视节目都是模仿,缺少创新,节目高度同质化,这些批评的大部分无疑是对的,但也包含了一些对于电视节目类型的无知,是拿了对于文学、戏剧、电影的要求来要求电视节目的创新。

从传播理论与电视节目理论上说,电视节目本身就是高度同质性的,因而它的创新是一种类型或模式的创新,不是改变内容,不是更新剧情,而是在节目的规则和环节上创新。

比如同样是唱歌节目,综艺节目的呈现方式是主持人请明星或职业歌手唱歌,如当年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和历届春晚;

竞赛节目的呈现方式是主持人请非职业歌手上台比赛,如延续了20多年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

而真人秀节目的呈现方式是淡化主持人,非职业歌手甚至民间的爱好者上台比赛,同时讲述自己的身世故事。

三者的核心元素都是唱歌,但三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节目类型,不能因为三者都是唱歌就把它们看成同样的节目,说成“没有创新”。

同样是真人秀节目,只要有一点创新就可视为节目有创新性,比如有的强调歌词的,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

有的是强调评委与学员共同参与的,如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

有的是强调年轻女性参与的,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这些都可以看成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方面。

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确实有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但当下中国电视节目也处处都表现出创新,有些批评因为对行业规律不够了解,所以导致盲目的武断批评。

其实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也与中国其他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一样,有着强烈的创新冲动并且尽可能地进行许多富有成效的、有创意的变化,但因为许多细微的变化是隐藏在节目的环节中,笼统地指责中国电视人不懂创新、不会创新其实是不懂电视节目模式的规律所致。

当年英国电视人在看到《荷兰之声》中转椅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简单,怎么我就没有想到!

”但英国人仍然承认转椅的想法是了不起的创新。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之路,我是比较认同电视人徐帆的想法:

“我们的节目创新要分三步来走:

第一步,充分地购买西方的模式,学习西方的模式化生产机制,然后再制造出中国的好节目。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之前的模式学习,学习到这种全球化的生产水平生产经验之后,自己研发节目。

第三步,才是我们做中国的好节目,做自己研发的好节目,并且将它在全球市场做出好的全球性的拓展。

这三步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和比较慎重的发展模式。

相信中国电视节目在未来10年中会有全新的面貌和更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