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47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docx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自动控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乃至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所谓自动控制就是指在脱离人的直接干预,利用控制装置(简称控制器)使被控对象(如设备生产过程等)的工作状态或简称被控量(如温度、压力、流量、速度、pH值等)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实现上述控制目的,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为自动控制系统。

从物理角度上来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特定激励作用下的系统响应变化情况;从数学角度上来看,研究的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研究的是信息的获取、处理、变换、输出等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的概念也在扩大,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被认为与自动控制有关。

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控制论。

其中包括:

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

直流电动机速度自动控制的原理结构图如图1-1所示。

图中,电位器电压为输入信号。

测速发电机是电动机转速的测量元件。

图1-1中,代表电动机转速变化的测速发电机电压送到输入端与电位器电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值(又称偏差信号)控制功率放大器(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控制电动机的转速,这就形成了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

电源变化、负载变化等引起转速变化,称为扰动。

电动机被称为被控对象,转速称为被控量,当电动机受到扰动后,转速(被控量)发生变化,经测量元件(测速发电机)将转速信号(又称为反馈信号)反馈到控制器(功率放大器),使控制器的输出(称为控制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可以自动地保持转速不变或使偏差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

自动控制系统至少包括测量、变送元件、控制器等组成的自动控制装置和被控对象,它的组成方框图如图1-2所示。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2.2按系统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不同来分

1、恒值控制系统(或称自动调节系统)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是一个恒定的数值。

恒值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各种干扰对系统输出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干扰,把输入、输出量尽量保持在希望数值上。

2、过程控制系统(或称程序控制系统)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是一个已知的时间函数,系统的控制过程按预定的程序进行,要求被控量能迅速准确地复现。

恒值控制系统也认为是过程控制系统的特例。

3、随动控制系统(或称伺服系统)

这类系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是一个未知函数,要求输出量跟随给定量变化。

如火炮自动跟踪系统。

工业自动化仪表中的显示记录仪,跟踪卫星的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均属于随动控制系统。

1.2.3按系统传输信号的性质来分

1、连续系统

系统各部分的信号都是模拟的连续函数。

目前工业中普遍采用的常规控制仪表PID调节器控制的系统及图1-1所示的电动机速度自动控制系统就属于这一类型。

2、离散系统

系统的某一处或几处,信号以脉冲序列或数码的形式传递的控制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

系统中用脉冲开关或采样开关,将连续信号转变为离散信号。

可分为脉冲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

图1-6和图1-7分别给出了脉冲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1.2.4按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不同来分

1、线性系统

由线性元件构成的系统叫线性系统。

其运动方程为线性微分方程。

若各项系数为常数,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

其运动方程一般形式为:

式中:

u(t)—系统的输入量;y(t)—系统的输出量。

线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即当系统的输入分别为r1(t)和r2(t)时,对应的输出分别为c1(t)和c2(t),则当输入为r(t)=a1r1(t)+a2r2(t)时,输出量为c(t)=a1c1(t)+a2c2(t),其中为a1、a2为常系数。

2、非线性系统

在构成系统的环节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非线性环节时,则称此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典型的非线性特性有饱和特性、死区特性、间隙特性、继电特性、磁滞特性等。

如图1-8所示。

非线性的理论研究远不如线性系统那么完整,一般只能近似的定性描述和数值计算。

严格来说,任何物理系统的特性都是非线性的。

但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许多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近似地看成为线性系统来加以分析研究,其误差往往在工业生产允许的范围之内。

1.2.5其它分类方法

自动控制系统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

(1)按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数量来分:

有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2)按控制系统的功能来分:

有温度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

(3)按系统元件组成来分:

有机电系统、液压系统、生物系统。

(4)按不同的控制理论分支设计的新型控制系统来分,有最优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预测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等。

一个系统性能将用特定的品质指标来衡量其优劣,如系统的稳定特性、动态响应和稳态特性。

1.3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当自动控制系统受到干扰或者人为要求给定值改变,被控量就会发生变化,偏离给定值。

通过系统的自动控制作用,经过一定的过渡过程,被控量又恢复到原来的稳定值或者稳定到一个新的给定值。

被控量在变化过程中的过渡过程称为动态过程(即随时间而变的过程),被控量处于平衡状态称为静态或稳态。

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被控量的稳态误差(偏差)为零或在允许的范围内。

对于一个好的自动控制系统来说,一般要求稳态误差在被控量额定值的2%~5%之内。

自动控制系统还应满足动态过程的性能要求,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变化的动态特性有以下几种。

(a)单调过程被控量y(t)单调变化(即没有“正,”,“负”的变化),缓慢地到达新的平衡状态(新的稳态值)。

如图1-9(a)所示,一般这种动态过程具有较长的动态过程时间(即到达新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b)衰减振荡过程:

被控量y(t)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振荡过程,振荡的幅度不断地衰减,到过渡过程结束时,被控量会达到新的稳态值。

这种过程的最大幅度称为超调量,如图1-9(b)所示。

(c)等幅振荡过程:

被控量y(t)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持续等幅振荡过程,始终不能到达新的稳态值,如图1-9(c)所示。

这种过程如果振荡的幅度较大,生产过程不允许,则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如果振荡的幅度较小,生产过程可以允许,则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系统。

(d)渐扩振荡过程:

被控量y(t)的动态过程不但是一个振荡过程,而且振荡的幅值越来越大,以致会大大超过被控量允许的误差范围,如图1-9(d)所示,这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过程,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要绝对避免产生这种情况。

自动控制系统其动态过程多属于图1-9(b)的情况。

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不仅要是稳定的,并且希望过渡过程时间(又称调整时间)越短越好,振荡幅度越小越好,衰减得越快越好。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1)稳定性。

自动控制系统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必须是稳定的,不稳定的控制系统是不能工作的。

(2)快速性。

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希望控制过程(过渡过程)进行得越快越好,但如果要求过渡过程时间很短,可能使动态误差(偏差)过大。

合理的设计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3)准确性。

即要求动态误差和稳态误差都越小越好。

当与快速性有矛盾时,应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1.4自动控制的发展简史

 

控制理论是关于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一般理论,也可以看作是控制系统的应用数学分支。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经典控制理论阶段

闭环的自动控制装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788年瓦特(J.Watt)发明的飞锤调速器的研究。

然而最终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

最先使用反馈控制装置的是希腊人在公元前300年到1年中使用的浮子调节器。

凯特斯比斯(Kitesibbios)在油灯中使用了浮子调节器以保持油面高度稳定。

19世纪60年代期间是控制系统高速发展的时期,1868年麦克斯韦尔(J.C.Maxwell)基于微分方程描述从理论上给出了它的稳定性条件。

1877年劳斯(E.J.Routh),1895年霍尔维茨(A.Hurwitz)分别独立给出了高阶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另一方面,1892年,李雅普诺夫(A.M.Lyapunov)给出了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在同一时期,维什哥热斯基(I.A.Vyshnegreskii)也用一种正规的数学理论描述了这种理论。

1922年米罗斯基(N.Minorsky)给出了位置控制系统的分析,并对PID三作用控制给出了控制规律公式。

1942年,齐格勒(J.G.Zigler)和尼科尔斯(N.B.Nichols)又给出了PID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整定法。

上述方法基本上是时域方法。

1932年柰奎斯特(Nyquist)提出了负反馈系统的频率域稳定性判据,这种方法只需利用频率响应的实验数据。

1940年,波德(H.Bode)进一步研究通信系统频域方法,提出了频域响应的对数坐标图描述方法。

1943年,霍尔(A.C.Hall)利用传递函(复数域模型)和方框图,把通信工程的频域响应方法和机械工程的时域方法统一起来,人们称此方法为复域方法。

频域分析法主要用于描述反馈放大器的带宽和其他频域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典控制技术和理论基本建立。

1948年伊文斯(W.Evans)又进一步提出了属于经典方法的根轨迹设计法,它给出了系统参数变换与时域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至此,复数域与频率域的方法进一步完善。

总结:

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常利用图表进行分析设计,比求解微分方程简便。

优点:

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

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态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到精确的结果。

(二)、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在原有“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

为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法的建立作出贡献的有,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和1960年卡尔曼(R.E.Kalman)的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频域分析法在二战后持续占着主导地位,特别是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控制工程的发展的重点是复平面和根轨迹的发展。

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数字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变得普遍起来,这些新控制部件的使用使得控制精确、快速。

状态空间方法属于时域方法,其核心是最优化技术。

它以状态空间描述(实质上是一阶微分或差分方程组)作为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作为系统建模分析、设计乃至控制的手段,适应于多变量、非线性、时变系统。

(三)、大系统控制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

(1)现代频域方法,该方法以传递函数矩阵为数学模型,研究线性定常多变量系统;

(2)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该方法以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为基础,处理被控对象不确定和缓时变,在实时辨识基础上在线确定最优控制规律;(3)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其它性能基础上,设计不变的鲁棒控制器,以处理数学模型的不确定性;

(4)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为一种计算机控制算法,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可以处理多变量系统。

随着控制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了对大系统理论的研究。

大系统理论是过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自动化理论基础,是动态的系统工程理论,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目标多样、因素众多等特点。

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多变量的系统。

大系统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开创性阶段。

(四)、智能控制阶段

智能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

被控对象的复杂性体现为:

模型的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分布式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动态突变,多时间标度,复杂的信息模式,庞大的数据量,以及严格的特性指标等。

而环境的复杂性则表现为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难以辨识。

试图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杂的对象,复杂的环境和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等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自动控制,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术语:

被控对象,参考输入信号(给定值信号),扰动、偏差信号、被控量、控制量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其方框图。

说明什么是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并指出实际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绝大多数是闭环控制系统,也就是负反馈控制系统。

本章还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若干分类方法。

本章介绍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即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最基本要求是稳定性,然后进一步要求快速性和准确性,当后两者存在矛盾时,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要兼顾两方面的要求。

本章最后一节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