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59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docx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22102

英文名称:

RegionalAnatomy

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

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

80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80学时;

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

其他学时:

考核性质:

考试;

学分:

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

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实验十一

实验十二

实验十三

实验十四

实验十五

实验十六

实验十七

实验十八

实验十九

实验二十

腋窝

上臂和肘前面

前臂前面

手掌

上肢后面和手背面

背部

胸壁

腹壁

腹股沟区

头面部

颈部浅层

颈部深层

胸腔

腹腔

盆腔与会阴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合计

80

四、实践教学

实验一股前内侧区浅层

【目的要求】

1.了解: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股部内侧区的境界

2.熟悉: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意义

3.掌握:

器械的使用方法;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腹股沟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收集范围;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

【实验讲授】

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2.常用解剖器械的的准备和使用方法

3.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和解剖方法

4.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5.局部解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6.腹股沟浅淋巴结

7.股前内侧皮神经

8.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腹股沟浅淋巴结

2.观察股前内侧皮神经

3.观察大隐静脉的走行及属支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二股前内侧区深层

【目的要求】

1.了解:

股部内侧区深层肌肉的层次关系

2.熟悉:

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

3.掌握:

股前群肌和内侧群肌;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股动脉分支类型

【实验讲授】

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2.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

3.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

4.闭孔血管和神经

【实验方法】

1.观察股三角的构成及主要内容的毗邻

2.观察股动脉的主要分支

3.观察股鞘与股管

4.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三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目的要求】

1.了解:

足底的皮肤与浅筋膜;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2.熟悉:

膝关节动脉网构成及其应用意义;小腿部前外侧区、后区浅层结构,前及外侧骨筋膜鞘构成及肌肉;踝前、后区与足背皮肤、浅筋膜特点,浅静脉与皮神经分布

3.掌握:

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

【实验讲授】

1.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

2.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

3.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

【实验方法】

1.观察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

2.观察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膝关节结构特点

3.观察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

4.观察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5.观察踝管内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的排列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四臀部

【目的要求】

1.了解:

臀部境界、分部、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

2.熟悉:

臀筋膜的分布、形态结构机形成物

3.掌握:

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血管和神经;髋关节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组成,通过的血管和神经及临床意义

2.坐骨神经和梨状肌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

2.解剖观察臀上神经血管、臀下神经血管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五下肢后部和足底

【目的要求】

1.了解:

股后皮神经的分布:

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

2.熟悉:

股后部肌肉配布、神经支配;大、小隐静脉的位置,走行及回流;踝关节的韧带;足底的血管神经配布

3.掌握:

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分布、走行及伴行结构;腘窝的境界和内容;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股后部肌肉配布

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

3.腘窝的境界和内容

4.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

5.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

6.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股后皮神经

2.观察股后部肌肉配布

3.观察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

4.观察腘窝的境界和内容

5.解剖观察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

6.踝管的构成和内容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六腋窝

【目的要求】

1.了解:

上肢的境界与分区,各局部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2.熟悉:

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

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实验讲授】

1.三边孔、四边空的境界及穿行的结构

2.腋淋巴结分群、淋巴回流,乳腺癌根治术时为什么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扫荡”,清除淋巴结时,应避免损伤哪些结构

3.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头静脉穿深筋膜的部位及锁胸筋膜

2.观察腋窝的构成及三边孔、四边空的构成及穿行的结构

3.观察腋窝的内容,臂丛神经及主要分支、腋动脉及主要分支、腋静脉、腋淋巴结

4.观察肩胛动脉网的构成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七上臂和肘前面

【目的要求】

1.了解:

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

上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肱二头肌内侧沟及肘窝的构成及其穿经结构;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

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实验讲授】

1.肘窝的构成及内容

2.臂前群肌的配布及神经分布

3.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肱动静脉在臂肘部的位置与走行

2.观察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3.观察肘关节动脉网

4.观察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八前臂前面

【目的要求】

1.了解:

前臂的境界

2.熟悉:

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前臂前群肌的层次;桡、尺骨及骨间膜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

前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

【实验讲授】

1.前臂的境界

2.前臂前群肌的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

【实验方法】

1.观察肌皮神经、桡动脉、尺动脉、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动脉和静脉、桡动脉和静脉在前臂的位置与走行

2.观察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与交通

3.观察前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九手掌

【目的要求】

1.了解:

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

2.熟悉:

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

腕部深筋膜形成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结构,腕管神经束经过,正中神经体表投影;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构成与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

2.碗管的结构、内容及临床意义

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及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碗管的构成和内容

2.观察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

3.观察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

4.观察手掌部的神经分布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上肢后面和手背面

【目的要求】

1.了解:

上肢后面、手背面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

2.熟悉:

上肢后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

3.掌握:

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手背部的神经分布

【实验讲授】

1.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

2.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

3.手背部的神经分布

【实验方法】

1.观察上肢后面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肌肉配布

2.观察手背静脉网及手背部的神经分布

3.观察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

4.探查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一背部

【目的要求】

1.了解:

脊柱区的境界、分区、层次及一些结构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其深筋膜解剖特点;椎内、外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2.熟悉:

脊柱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3.掌握:

枕下三角、腰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腰上、下三角的界域及临床意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枕下三角及其内容;听诊三角的位置及构成及临床意义

2.腰上、下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神经血管临床意义

3.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背部的层次特点

2.观察腰上三角、腰下三角及胸腰筋膜

3.观察枕下三角

4.观察椎管的内容物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二胸壁

【目的要求】

1.了解:

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

2.熟悉:

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3.掌握:

女性乳房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胸壁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女性乳房的构造、淋巴回流及临床意义

2.胸壁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

3.胸膜腔穿刺部位及解剖学依据

【实验方法】

1.观察胸壁的层次、肋间隙的结构特点

2.观察乳腺的结构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三腹壁

【实验目的】

1.了解:

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2.熟悉:

腹部不同切口位置的选择、层次

3.掌握: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主要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

2.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形成结构和临床意义以及腹壁神经的走行

【实验方法】

1.解剖观察腹部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

2.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观察腹直肌鞘及白线

3.解剖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四腹股沟区

【实验目的】

1.了解:

腹股沟区的位置

2.熟悉:

腹股沟区的特点

3.掌握:

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体表投影,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

【实验讲授】

1.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

2.腹股沟管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

3.窝间韧带在腹股沟斜疝修补时的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腹股沟韧带

2.解剖探查腹股沟管的结构及内容

3.解剖观察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五头面部

【目的要求】

1.了解:

头部的境界、分部及重要体表标志;面部软组织间隙

2.熟悉:

面部的浅层结构

3.掌握:

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2.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

3.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额、顶、枕、颞部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

2.观察面部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

3.观察腮腺区的局部关系

4.观察颌面部各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交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六颈部浅层

【目的要求】

1.了解:

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各区的主要结构和重要体表标志;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

颈部皮神经及分布;颈阔肌的位置、形态和肌纤维排列方向

3.掌握:

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实验讲授】

1.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2.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实验方法】

1.观察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

2.解剖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及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甲状旁腺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七颈部深层

【目的要求】

1.了解:

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的位置、境界

2.熟悉:

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位置、境界、层次、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

3.掌握:

颈部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

【实验讲授】

1.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

2.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

3.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

【实验方法】

   1.辨认颈部各层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2.解剖观察颈动脉鞘及毗邻

3.观察面动脉、面静脉、舌动脉、舌下腺与下颌下腺的关系

4.观察胸膜顶及颈部淋巴结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八胸腔

【目的要求】

1.了解:

胸腔、胸膜腔、胸腔脏器

2.熟悉:

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

3.掌握: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

【实验讲授】

1.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

2.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

3.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4.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实验方法】

1.解剖观察左、右肺和肺门的结构及毗邻

2.观察胸膜的区分、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下胸膜间区

3.观察心包及心包窦的位置

4.解剖观察纵隔的构成、内容,注意膈神经、迷走神经、上腔静脉、奇静脉、主动脉及分支、动脉导管索、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心脏的毗邻关系

5.解剖观察动脉导管三角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十九腹腔

【实验目的】

1.了解:

胆囊、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异常情况;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境界、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2.熟悉:

各局部层次结构特点;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重要间隙及其临床意义;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格利森系统和肝段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

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空、回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注意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门静脉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实验讲授】

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

2.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3.门静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意义

4.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

5.格利森系统和肝段,其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腹膜、腹膜腔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2.观察腹前壁的皱襞和陷窝

3.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韧带、系膜和皱襞)

4.观察腹膜腔的区分及形成的间隙

5.以胃、十二指肠为中心观察上腹部局解,重点观察其毗邻关系、周围韧带、血管及神经的分布

6.观察肝门的结构及胆囊、胆道的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走行

7.观察十二指肠、胰头与胆总管的关系

8.观察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位置,小肠系膜根的走行,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

9.观察回盲部和阑尾的位置及血管的分布情况

10.观察结肠的分布、毗邻及血管来源、走行和分布

11.观察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和毗邻

12.观察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和内容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二十盆腔与会阴

【目的要求】

1.了解:

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及体表标志;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

2.熟悉:

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组成;盆壁构成、盆底肌配布,盆内脏器相互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盆部及会阴血管神经位置、行程、分支及分布,盆腔淋巴结名称、位置、流注;尿生殖膈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局部解剖关系

3.掌握:

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膀胱、前列腺、子宫的位置毗邻、血管、交通及固定结构,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

   2.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3.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

   4.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腹膜在盆腔形成的结构以及盆筋膜间隙

2.观察盆膈的层次、结构及内容

3.观察肛门三角、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内容和毗邻关系

4.观察盆腔脏器的血管及走行

5.观察子宫的毗邻、固定装置及血液供应

6.观察膀胱、前列腺的位置和毗邻

7.观察精索和睾丸的层次结构

【计划学时】4学时

五、课程考核性质、形式及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

考核成绩分两部分,理论部分成绩占70%,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成绩占20%,考核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程度和实验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考核学生绘图作业完成情况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局部解剖学》主编彭裕文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系统解剖学》主编柏树令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3.《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主编窦肇华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制定人

教研室审核

部(院、系)审核

李雷

牛松青

任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