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876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郑州47中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Word下载.docx

C.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是否取消的方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从2006年1月1日起,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农业税。

D.目前,美国国防部的情报部门负责人声称向朝鲜的试射“高度重视”,正在紧急搜集情报,以判断朝鲜在导弹方面的真正实力。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兵马俑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①在调查和追踪秦陵兵马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②因其重要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③记者了解到一个被掩藏了三十余年的学术争论

④一直为外界所瞩目

⑤一直未被学术界披露并公开讨论

⑥这场争论因其牵涉面之广、结果之重大

A.①②④③⑤⑥B.②④①③⑥⑤C.②④①③⑤⑥D.②④③①⑥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何时有酒,谁也说不清,《诗经》中就有“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句。

中国的人工谷物造酒起源于何时?

一直是史学上争论的话题。

而对山西汾阳县杏花村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文物佐证。

杏花村遗址在杏花镇东楼村东北方向,其堆积形成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

其中属于大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出土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小口尖底瓮。

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指出:

“小口尖底瓮实际上是酿酒发酵容器,原始先民在小口尖底瓮中利用谷物发酵成酒,然后澄清、饮用。

”小口尖底瓮不仅我国有,古埃及酿造麦酒(啤酒)或葡萄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型的小口尖底瓮。

包启安认为:

“‘酒’字是酿酒容器的象征,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的‘酒’字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是最早的酿酒容器的有力证明。

”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真是无独有偶。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的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

汾酒以“清酒”的技术革新一举成名之后,又在工艺上有了大的突破。

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一种使用“干和”工艺酿造的汾酒,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干酿酒”,连续800年称雄酒坛。

那么“干和”到底是什么样的酿酒工艺呢?

“干和”酿造工艺选用优质高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

蒸米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

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高梁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然后将第一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冰、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

来村品尝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为此酒议名。

因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

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

5、下列不能成为我国人工谷物造酒大约起源于6000年前证据的一项是()

A、杏花村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器物,大约产生于6000年前。

B、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器物中,有陶质罐、盆、瓶、壶、刀这些生活用具。

C、杏花村遗址还出土了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器物小口尖底瓮。

D、“酒”字在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字形几乎都是小口尖底瓮形。

6、从原文看,下列对于“干和”酿造工艺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工艺,是汾酒从隋、唐、宋、辽、金到元代连续800年一直都在使用的,汾酒在当时被称为“干和酒”和“干酿酒”。

B、该工艺,第一步是选用优质原料蒸成饭,蒸饭时锅底加入花椒以串味,然后将饭捣烂冷却,再加曲糖化,浸泡。

C、该工艺,第二步是在第一次压榨取得的酒液中,再加入原料,然后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

D、该工艺,第三步是在第二次糖化醅中加入第一次酒液,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之后再进行两次发酵、蒸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杏花村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就开始酿酒,可见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工谷物酿酒的发源地。

B、古代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的形象,说明古代巴比伦酿酒时,也使用过小口尖底瓮。

C、古时酿汾酒以“清”著称,“干和”是在“清酒”的基础上发展与提高的,酿造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

D、现代汾酒工艺,就是在“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这一古代“干和”酿酒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房谟字敬放,河南洛阳人也。

少淳厚,虽无造次能,而沈深内敏。

正光末,历位昌平、代郡太守,所在著廉惠。

神武①入洛,再迁颍川太守。

时军国未宁,征发烦速,至有数使同征一物,公私劳扰。

谟请事遣一使,下自催勒,朝廷从之。

征为丞相右长史,以清直甚被赏遇。

谟悉心尽力,知无不为。

前后赐其奴婢,率多免放,神武后赐其生口,多黥面为房字而付之。

未几,出为兖州刺史。

谟选用廉清,广布恩信,傣属守令,有犯必知,虽号细密,百姓安之。

转徐州刺史。

先是,当州兵皆僚佐驱使,饥寒死病,动至千数。

谟至,皆加检勒,不令烦扰,以休假番代洗沐,督察主司,亲自检视。

又使佣赁,令作衣服,终岁还家,无不温饱,全济甚多。

时梁、魏和好,使人入其界者,咸称叹之。

神武与诸州刺史书,叙谟清能,以为劝励。

谟曾启神武,以天下未宁,宜降婚勋将,收将士心,深见纳。

魏朝以河南数州,乡俗绢滥,退绢一疋②,征钱三百,人庶苦之。

谟乃表请钱绢两受,任人所乐,朝廷从之。

征拜侍中,监国史。

谟无他材学,每求退身,不许。

以子子远罪,解官。

后任晋州刺史,摄南汾州事。

先时境接西魏,土人多受其官,为之防守。

至是,酋长、镇将及都督、守、令前后降附者三百余人,谟抚接殷勤,人乐为用。

爰及深险胡夷,咸来归服。

谟常以己禄物,充其饷赍。

西魏惧,乃增置城戍。

慕义者,自相纠合,击破之。

自是龙门已北,西魏戍皆平。

卒于州,州府相帅赠物及车牛,妻子遵其遗志,拒而不纳。

谟寡嗜欲,贞白自守,是以世称清白。

赠司空,谥曰文惠。

(选自《北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注]①神武:

即高欢,北魏(魏朝)大丞相,军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

北魏分为东、西魏后,掌握东魏的军政大权;

死后被其孙北齐后主追谥为神武皇帝。

②疋:

同“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谟至,皆加检勒,不令烦扰勒:

统帅

B.终岁还家,无不温饱,全济甚多济:

救济

C.后任晋州刺史,摄南汾州事摄:

代理

D.谟抚接殷勤,人乐为用抚:

安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房谟“施惠于民”和“廉洁清白”的一组是()

A.谟请事遣一使,下自催勒,朝廷从之

谟无他材学,每求退身

B.谟悉心尽力,知无不为

前后赐其奴婢,率多免放

C.谟抚接殷勤,人乐为用

谟常以己禄物,充其饷赍

D.谟乃表请钱绢两受,任人所乐,朝廷从之

州府相帅赠物及车牛,妻子遵其遗志,拒而不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谟在任颍川太守时,军国多事,征调频繁,下级官吏和百姓深受骚扰。

房谟向朝廷提出了改进建议,得到朝廷的采纳。

B.房谟出任兖州刺史时,由于能选用清廉的官员、广泛地施行恩惠,以致“僚属守令”再细小隐蔽的过失也瞒不过他。

C.房谟在任徐州刺史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周济“州兵”,使他们无饥寒之忧。

房谟的“清能”既为梁人所赞叹,更受到了高欢的高度肯定。

D.房谟任晋州刺史时,不仅先前依附西魏的酋长、镇将等纷纷来降,就连居于“深险”之地的“胡夷”也来归服,以致西魏出现内乱,为房谟所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神武与诸州刺史书,叙谟清能,以为劝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谟乃表请钱绢两受,任人所乐,朝廷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1)首句中“尽”字极具表现力,试分析其表达上的妙处(4分)

答:

(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请略加分析。

(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顺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孟子·

梁惠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对于黄河和长江,考证源头的人如是说。

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

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

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

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

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三河口”在陕西华阴和潼关的交叉地带。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

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当然,要说遗憾,那就是渭河和洛河融入黄河后,立即就失去了自己的名称,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了。

黄河贪婪地侵吞了多少河流的生命与荣耀?

大自然如此,社会也如此。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贪婪和攫取,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

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竞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

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

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道家乡的气味。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

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

我总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

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

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

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就似乎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了,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

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

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

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

游艇的主人指着昏黄的河水和开始泛着蓝色的海水,一次证实这里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所在。

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认证,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4.文章题目为“黄河人海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渭河和洛河注入黄河的情景?

15.根据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如何理解文中说“黄河贪婪地侵吞了多少河流的生命与荣耀”一句中“贪婪”这个词语?

(3分)

(2)作者为什么说“在黄河的入海口,如果用心感觉,也可以闻道家乡的气味”?

(3分)

16.从文中看,作者对黄河入海口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联系上下文,请简要说明。

17.请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旨。

六、(15分)

18.依据下面一段文字中的画线句子,仿写两句话。

要求:

字数相同,句子相同,语句流畅。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为物所累,负重前行的烦恼后,才会省悟人生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放下。

只有放下,才能闲看花开花落,品味生活的浪漫温馨;

只有放下,,

只有放下,,。

,;

,。

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13字)(5分)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气候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根据科学研究结果,垃圾邮件可以说是超大的“碳”制造机。

据统计,全球垃圾邮件每年消耗的能源总计为330亿度,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40万户家庭的耗电量。

而转换成碳排放的结果,平均一封垃圾信会造成0.2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此计算,全球垃圾邮件每年相当于往大气中排放1700万吨二氧化碳。

20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代晖山中学校庆办公室给王凡教授写一封邀请函。

晖山中学将在2010年教师节举行庆祝校庆100周年活动。

晖山中学将邀请校友——著名学者王凡教授在活动期间来校讲座。

王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讲座内容为“成才与成人”。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普通农妇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妇,用自己坚持不懈的行动,让九州动容。

许多青年人大都心怀高远理想,意欲成就不朽功业,但由于不能坚持行动,终于只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有人说,持续行动可以影响你的未来,可能影响中国的未来。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

2D.(一箭双雕:

一箭射中两只雕,比喻一举两得。

A.感情色彩不当。

叹为观止:

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B.语意重复。

芸芸众生:

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C.语意不合。

大相径庭:

比喻彼此差别很大,极为不同)

3A.(B缺宾语,应在最后一个“技术”后加上“问题”二字;

C两面对一面不当,应把“是否”去掉;

D介词错用,应把“向”改为“对”。

4B

5、【答案】B。

这些器物与酒无关。

6、【答案】C。

并非在“第一次酒液”中加入原料。

7、【答案】A。

原文的出土佐证,只是为了证明时间,不证明原产地。

8A

9D

10D

11

(1)高欢写给各州刺史的书信中,都叙述房谟清廉能干,把(他)作为典范劝勉激励各州刺史。

(2)房谟于是上表请求朝廷,钱和绢都可以接受,任凭老百姓上交自己所乐意交的东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12.(6分)

(1)考查炼字。

“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

(2分)

(2)考查意境。

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

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2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念。

(2分)

13.略

14 ①渭河和洛河是黄河的支流,它们的注入是黄河变得浩渺。

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功不可没。

②和下文写黄河汇入渤海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黄河入海的景观的博大。

15

(1)“贪婪”本是贬义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却是贬词褒用,表达了对黄河不弃小流,以成就自己浩渺的赞美之情。

(2)因为作者家乡的河流—渭河和洛河注入了黄河,黄河中有家乡河流的气息,在黄河的入海口,河水中弥漫着家乡的气味。

16作者是充满期待。

作者认为黄河入海口一定有瀑布,有日夜不息的水击声。

然后是遗憾。

作者来到黄河入海口期盼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因而感到遗憾。

最后是自豪。

黄河入海口水面博大、宽广,而且黄河是为了和世界衔接而消亡,作者又为此感到自豪。

17答:

本文通过对黄河入大海景象的描写及作者围绕这一景象产生的联想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为了和世界衔接而不惜消亡的精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融入世界的自信和自豪。

18答案:

才能去留无意,笑对人生的升降浮沉;

只有放下,才能宠辱不惊,安享心灵的平静幸福。

19答:

垃圾邮件严重影响气候

20邀请函

尊敬的王凡校友:

为庆祝学校成立100周年,学校将于2010年教师节举行庆祝校庆100周年活动。

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在2010年教师节来校作关于“成才与成人”专题讲座。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晖山中学校庆办公室

2010年5月1日

附:

文言文译文:

房谟字敬放,河南洛阳人。

他从小真淳敦厚,虽然没有异于常人的才能,却深沉内秀。

北魏孝明帝正光末年,他历任昌平、代郡的太守,都以廉洁惠民著称。

神武帝高欢进入京城洛阳,房谟两次升迁为颍川太守。

当时军国多事,很不安宁,向百姓征调既多又快,以至出现几个人来征收同一样物品的情况,官府和百姓都受到骚扰。

房谟请求每一样赋税只派一个使者,让下面催征,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朝廷命他为丞相右长史,他因清廉正直而被长官知遇。

房谟尽职尽责,凡是自己认为该办的事情,无不尽力去办。

朝廷前后赏赐给他的奴仆,他大多都将他们放还。

高欢后来赐给他的人口,都先在脸上刺上房字再送给他。

不久,他出任为兖州刺史。

他选用清廉的官吏,广泛地向官吏和百姓施行恩惠,树立威信。

下属和各州县的守令犯了过失,他都会知道,那些再细小隐蔽的事情也瞒不过他,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

房谟又转任为徐州刺史。

原先,州兵都被僚佐们随意驱使,忍饥受冻和生病死去的,经常有一千多人。

房谟上任后,对此加以检查约束,不让地方官吏任意役使他们,让他们轮流休假、洗澡。

他催促主司们亲自检查看望他们。

又给他们雇佣工匠做衣服,年终允许他们回去探家,将士们无不暖衣饱食,被周全救济的人很多。

这时,梁魏通好,梁的使者进入他管辖的区域,都赞叹不已。

高欢写给各州刺史的书信中,都叙述房谟清廉能干,把(他)作为典范劝勉激励各州刺史。

房谟曾启奏高欢,认为天下仍不宁静,应给有功勋的将领赐赠婚姻,以笼络他们,建议被采纳。

东魏因黄河南边的几个州乡间征收绸绢的情况太滥,规定退掉一匹绢,征收三百钱,老百姓深受其苦。

房谟于是上表请求朝廷,钱和绢都可以接受,任凭老百姓上交自己所乐意交的东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朝廷将他征调到朝中任侍中,监修国史。

他没有这方面的才学,常常请求辞去这个官职,未被允许。

因为儿子房子远的罪过,他被免去官职。

后来任晋州刺史,代理南汾州的政务。

早先这里与西魏接壤,西魏的读书人大多被封为官职,作为防守的力量。

房谟任晋州刺史后,西魏的酋长、镇将,以及都督、太守、县令,前后降附的有三百多人。

房谟对他们安抚接待得十分周到,人人都乐于为他效命。

就是地处偏远险峻的胡人,全都前来归顺。

房谟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里的东西奖赏和馈赠给他们。

西魏对此很是恐惧,又增加了防守的据点。

仰慕房谟的义士们自动组织起来,将这些据点打破。

从此,龙门以北,西魏戍守的堡垒都被扫平。

他死在晋州刺史任上,州府中的将领们赠送的物品以及车和牛,妻子都遵照他的遗嘱,拒绝接收。

房谟很少有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廉洁清白,平常生活不依靠官俸,所以,世人都说他清白。

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文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