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8816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docx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

汉隶中神品《石门颂》原石及拓片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

此颂为东汉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

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楗为”:

郡名。

杨君即杨涣,字盂文,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

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

总共655字。

书体为隶书,此刻看似平常,实极古拙浑厚。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飘逸自然。

通篇布局,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汉碑隶书,虽然千恣百态,但都中规中矩,《石门颂》则率意而为,动感十足,将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把规整变为奔放,开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文辞为王升撰。

《石门颂》宋拓本(缩略版) 日本三井文库藏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刻在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仿古栈道《石门颂》原石石刻图片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参考资料】关于石门

  汉朝时,中原与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线是褒斜道,褒斜道陡险崎岖,时断时通。

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门洞,这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

据《石门颂》记载,石门开凿于公元1世纪,之后时通时塞,历次修复。

汉永平四年(61年),明帝曾下诏修褒斜道,凿通北褒谷中的石门。

安帝时(107-125年),桥梁断绝。

顺帝时,身为司隶校尉的杨涣,奏请重开石门。

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并将旧道进一步开拓扩大。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汉中太守武阳人王升(王升是杨孟之同乡)于石门石壁上刻文,推序本原,颂扬杨涣开凿石门之功。

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石门洞淹在水库中。

石门石刻被凿迁至汉中,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关于杨涣

  杨涣,字孟文,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人,生卒年月不详,以清秀博雅著称,先后任过台郎(尚书台的尚书郎)、相(相当于县令的候国的相)、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中郎(皇帝的近待官)、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并负责监察京师附近各郡的监察官)。

《华阳国志》赞他“孟文杰出,政绩卓著。

”考证经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云:

“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

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这是有关《石门颂》的最早记载。

  郦道元精于古历史地理之研究,为世所公认,但疏漏失察之处,也在所难免。

以上记载中就有两处失实:

一是颂文中因有“杨君厥字孟文”一语,郦氏便误以为这位杨君名厥字孟文。

后世不少学者沿袭郦说,不加深究,遂致以讹传讹。

如宋欧阳修《集古录》即从郦说,赵明诚《金石录》更将《石门颂》径称为《杨厥碑》了。

经过宋代洪适《隶释》一书的考证,才弄清此处的“厥”字,实际是语助词,也可解释为“其”或“他的”的意思,并不是这位杨先生的名字。

洪氏引《华阳国志》所载,杨君实名涣,字孟文。

二是郦道元及其以后的许多人,以为古石门是杨孟文开凿的,这也与史实不符。

  开凿石门之举,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就开始了,只是没有完成。

据石门的另一著名摩崖《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明确记载,东汉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最后完成了开通褒斜、石门的任务。

后因安帝初年屡遭战乱毁坏,石门阻塞不通。

顺帝初年,经杨孟文再三奏请,才重新修复。

因此,杨孟文与石门之首次开通,没有直接关系。

汇品

  清张祖翼:

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

  清杨守敬: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平碑记》)《石门颂》原石石刻图片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

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

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杨守敬《平碑记》说: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

如清人张祖翼说: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清,杨守敬《平碑记》说: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

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康有为认为:

“《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石门颂》在古时流传不太广,临习者不是很多,其大放异彩,身价陡增,倒是近年来的事。

《石门颂》铭文(繁体):

石門頌故司隸校尉楗爲楊君頌

惟坤靈定位{坤},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

余谷之川,其澤南隆。

八方所達,益域為充。

高祖受命,興於漢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秦。

建定帝位,以示焉{氏}。

後以子午,塗路歮難。

更隨圍谷,復通堂光。

凡此四道,垓鬲尤艱。

至於永平,其有四年。

詔書開余,鑿通石門。

中遭元二,西夷虐殘。

橋梁斷絕,子午復循。

上則縣峻,屈曲深顛。

下則人冥{冥},傾寫輸淵{傾}。

平阿泉泥,常蔭鮮晏。

木石相距,利磨确磐{磐}。

臨危槍碭,履尾心寒。

空輿輕騎,滯碍弗前{礙}。

惡蟲憋狩{憋,今字},蛇蛭毒蟃。

未秋截霜,稼苗夭殘。

終年不登,匱餧之患。

卑者楚惡,尊者弗安。

愁苦之難,焉可具言。

於時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

有司議駁,君遂執爭。

百遼咸從,帝用是聽。

廢子由斯,得其度經。

功飭爾要,敞而晏平。

清涼調和,烝烝艾寧。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

漢中大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

嘉君明知,美其仁賢。

勒石頌德,以明厥勲。

其辭曰:

君德明明,炳煥彌光。

刺過拾遺,厲清八荒。

奉魁承杓,綏億衙彊{彊}。

春宣聖恩,秋貶若霜。

無偏蕩蕩,貞雅以方。

寧靜烝庶,政與乾通。

輔主匡君,循禮有常。

咸曉地理,知世紀綱。

言必忠義,匪石厥章。

恢弘大節,讜而益明。

揆往卓今,謀合朝情。

釋艱即安{釋},有勲有榮。

禹鑿龍門,君其繼縱。

上順斗極,下答坤皇{坤}。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樂,庶土悅雍{雍}。

商人咸憘{憘},農夫永同。

春秋記異,今而紀功。

垂流億載,世世嘆誦。

序曰:

明哉仁知,豫識難易。

原度天道,安危所歸。

勤勤竭誠,榮名休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漢彊字產伯{晁、彊},書佐西成王戒字文寶主。

王府君閔谷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

特遣行丞事西成韓朗字顯公{朗},都督掾南鄭巍整字伯玉,後遣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積{積},萬世之基。

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

伯玉即日徙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石门颂》铭文(简体):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難,更隨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县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写輸渊,平阿泉泥,常阴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

,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遰碍弗前,惡虫弊狩,蛇蛭毒女曼,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秦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辽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敝而晏平,清涼调和,烝蒸艾宁,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大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君德明明,炳煥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衙蔃,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烝庶,政与乾通,輔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

匪石厥章,?

恢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释艰即安,有勋有荣,禹鑿龙门,君其继纵,上順斗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悅雍,商人咸僖?

,农夫永同,春秋記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序曰,明哉仁知,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

漢彊字產伯,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韩朗字显公,都督掾南郑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

,万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徒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内容为当时的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时担任司隶校尉的杨孟文重修褒斜道一事所写的赋。

全文共655字,它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现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褒斜谷的石壁上,是摩崖石刻的代表,素来受到书家的评价颇高。

由于经历千百年来的风吹日晒,原本石壁的面貌已经发生改变,自然剥蚀使得石壁上的文字也发生了改变,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文字已无从探寻其本来面貌。

不过,正是由于风雨剥蚀的痕迹,使得《石门颂》形成生拙的笔画,更显雄厚几分。

清代张祖翼评说:

“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敢学也”,可见《石门颂》之雄厚。

清代杨守敬又评:

“野鹤闲鸥,飘飘欲仙”,《石门颂》多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其一是因为结体奇逸、舒朗,其二是因为还保留有简帛隶书的痕迹。

如“命”的最后一笔拉的很长,这种写法在简帛当中经常出现,然而《石门颂》波折较为明显,结体较扁,说明还处于古隶到今隶的变革时期。

因为特殊时期的原因,所以结体较为大胆,造就了其野逸奔放的风格。

我们在学习《石门颂》的过程中,到底该如何去进行临摹以及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创作当中,都是值得讨论的。

前人及今人书家不乏有对《石门颂》的研究者,其中以何绍基、萧娴以及当代的章祖安最具有代表性。

何绍基临摹《石门颂》热烈奔放,结构却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萧娴临摹《石门颂》瘦劲舒朗,结构较接近原碑;章祖安临摹《石门颂》浑厚开张,面貌最接近原碑。

而这三人在创作当中或多或少的都将自己对《石门颂》的理解融入进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

一何绍基对《石门颂》的临摹及其创作《石门颂》是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既不恪守篆书的结体,也不具有成熟隶书的笔画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形态,使其风格野逸,历来受到金石学家们的喜爱和褒扬。

他与《郙阁颂》、《西峡颂》并称为“汉三颂”。

明清时期,书家对《石门颂》的推崇更进一步,康有为认为:

“《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更是将其评为“妙品”。

历史学家张舜徽称何绍基“摹汉碑每种至数百通,晚年乃无一相似者,神明变化,自成一体”。

何绍基临摹《石门颂》已然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改变了《石门颂》高低错置的章法排列,使其严密,整齐。

蔡琶《笔论》云“

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

任情姿性,然后书之。

”表明书写的成功决条件之一,就是书写者将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诉诸笔端。

《石门颂》的书丹者表现则尤为明显,结体恣肆,势态开张,出人意料,能够感染读者。

《石门颂》原本野逸舒展的结体在何绍基笔下也变得略微严谨,但是何绍基却将《石门颂》的热烈奔放发挥的淋漓尽致,整体看来,气势磅礴,峻峭挺拔。

用笔还是以圆笔为主,结体上却多见方正,正是这种结合才具有何绍基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也恰恰表明何绍基的临摹目的。

他并不是取《石门颂》当中的野逸舒张,也不是取恣肆天真,而是取其奔放豪迈。

何绍基临本还是以篆籀用笔为主,使得字更添几分雄厚,行笔较缓,笔画遒劲。

他在创作当中同样把这种奔放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隶书创作和其所临摹的《石门颂》不管是结体还是气息都是十分相近的,不得不说何绍基的临摹是极为高明的。

二萧娴对《石门颂》的临摹及其创作

萧娴作为近当代杰出的女性书法家,她的书风多表现为苍茫浑厚,气势磅礴,她在碑学上的造诣极深,其作品也具有浓厚的“金石气”。

萧娴所临《石门颂》,结体较何绍基更接近其本来面貌,瘦劲疏朗,线条具有很强的韧性。

观察下图,“定”“躬”等左右结构的字,可以发现萧娴结体较为紧凑,而笔画瘦劲遒长却又使得整体面貌显得疏朗,这也正是其高明之处。

用笔亦是使用篆籀笔法,行笔缓缓而谨慎,线条浑圆,简单中却又富于变化,起笔多粗于收笔,下图中的“光”“定”的最后一笔,真如铁线一般。

萧娴在临习《石门颂》时没有取其苍茫浑厚的感觉,而是直取瘦劲疏朗。

当然不排除萧娴想表现《石门颂》没有经过风雨剥蚀前的本来面貌,因为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石门颂》原石一定发生了一些改变,也有可能并不像今天看到的浑厚,所以萧娴的临摹也可以看成一种探索。

萧娴的创作多是苍劲开张的大字,线条也十分浑厚,气势恢宏,但是其隶书线条多是瘦劲有力并且富有弹性的,同样如“铁线”一般,甚至其隶书创作结构都多与《石门颂》相似,所以说《石门颂》对萧娴的隶书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章祖安对《石门颂》的临摹及其创作章祖安先生是当代对《石门颂》很有见地的书家,他曾说“《石门颂》是用篆书的方法书写,但欲有微微的提按,极难掌控”,三言两语就将学习《石门颂》的法门点到。

《石门颂》打破了一般的隶书章法,不再是单一的严正章法,为笔画的舒展和结体的夸张赢得更大的自由空间,书丹者面对崖壁表现出广阔的情怀,不再顾虑书写的载体,书写时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苍茫的深远意境,笔画圆劲,结体自然生动。

而且他的蚕头燕尾不同于一般隶书,基本上都是不太明显的,是弱化的,这与他所处的文字变革时期密切相关。

观察章祖安临摹的《石门颂》可以说非常接近其现在原石面貌,无论是字形还是章法,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造。

整体看来,气势恢宏,浑厚肃穆,神采飞扬,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线条浑圆遒劲,变幻无穷,“微微提按”确是极难把握,只能自行体会。

观察左下图,“至”字最后一笔,切笔逆锋,缓缓行进,略微提按却使得变化丰富而又不失原碑风采,实属难得。

“登”字最后一笔,逆锋行笔,提按更是微妙无比,收笔缓缓推出。

章祖安先生临《石门颂》取的是其浑厚遒劲,线条变化丰富,真得古意。

同样在其隶书创作中(右下图),都能观察到章祖安对《石门颂》的理解和运用,浑厚线条当中的微妙变化正是其独有的特点,收笔处多较细劲。

三综述《石门颂》既含有古隶的率真自然,又含有篆书的古拙浑厚,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之作,是书法史上难得的瑰宝。

清代王昶《金石萃编》有云《石门颂》“是刻书体劲挺有姿致,与开通褒斜道摩崖录字疏密不齐者,各具深趣,推为东汉人杰作”。

《石门颂》具有刻者丰富的情感表现,也有书丹者精湛的技巧

,摩崖的特殊载体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的天地,使得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多了几分野逸和奇趣。

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这样的一种美学思想。

以上选取的何绍基、萧娴、章祖安三家临摹的《石门颂》对书家的再学习借鉴意义重大,在临摹《石门颂》之前必须要明确学习的目的,然后要在临摹当中加强相关方面的训练。

当然,《石门颂》当中还有更多没有被发掘的宝藏,我们也可以根据更多的技法和思想去融合他。

比如加重墨色变化的对比,改变其原本章法,写的更加紧凑;或者加强对线条的探索,像章祖安一样着重线条的质量和变化,像萧娴一样瘦劲;或者加入自己的更多感情去重新意临,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创作当中我们就可以加入自己在临摹当中的理解,形成新的面貌。

何绍基在其他书体的创作当中融入了《石门颂》的奔放,萧娴在其隶书创作当中融入了《石门颂》的瘦劲挺拔,而章祖安则在创作当中融入了浑厚苍茫,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对比这三家,只有何绍基的临摹在结构上是最不相像的,但是如果论气息与神采,毫无疑问何绍基是写的最好的。

那么就牵扯到怎样去临摹的问题。

书家在掌握了基本技法,能够临摹像以后,再进一步的去临摹、创作,就需要去感受碑帖当中所散发的气息和神韵,能够做到直取神韵则是更高的一种境界。

在日常的临摹当中这样有目的的去训练,一定会有非凡的成效。

《石门颂》摩崖刻石是值得书家重视的一种文化现象,他所诞生的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都极为难得,所使用的文字也处于变革时期,是特殊的存在,希望能够给书家带来更多的创作启发。

参考文献[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0[2]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杨守敬.杨守敬集[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4]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M].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5]刘洁.石门颂与东汉儒学[J].文博,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