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889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秘密·2021年11月19日11:

30前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

2021.11

高三语文

【命题单位:

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意识是对工业文明时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的突破,通过公民对生态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领悟和理性自觉,形成的公民对待生态的基本理念,这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知晓度,但相对于生态危机的严重性,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来说差距还非常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困境。

第一,公民生态知识普遍缺乏。

掌握一定的生态保护知识是公民进行生态保护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先导。

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却普遍缺乏,整体水平较低,对生态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

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总体呈现一强一弱状态:

浅层环境意识很强,深层环境意识很弱,这是典型的本能式的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

2014年2月20日环保部发布的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公民在雾霾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了解程度高于80%,在这当中,雾霾是99.8%,然而对于PM2.5世界环境日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的知晓度却低于50%,除此之外,受访者中,在14个有关生态文明知识方面的平均知晓数量是9.7项,而全部了解的仅是1.8%。

公民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第二,公民生态法制观念淡薄。

首先,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够熟悉。

公民能够意识到环境法规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工作中的重要性,却只有少部分的公民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

其次,公民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

公民在享受个人日常生活环境不受到损害与污染的权利时,同时也必须履行维护生态的义务。

2013年环境保护部(现称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研活动,相关分析表明,接受访问的对象有45%左右在涉及环保问题时打过举报电话,不过其中对污染问题进行举报的不到一半。

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具有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或者正在受到侵害,个别公民即便知道,也没有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

第三,公民对政府的依赖心理严重。

在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从政策的制定到推行,再到有计划地组织公民进行生态教育,都是政府在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但公民一直处于被动角色,容易将自己置于生态保护之外,不能清楚认识自身对生态保护的作用。

一旦出现生态环境状况危机,第一反应就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管理、监察工作做得不到位。

在随机的街边调查中问到“你认为现在城市环境恶化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有72.33%的公民认为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仅有6.43%的公民认为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做得不够好。

当被问到“你认为现在的雾霾状况的发生主要是谁的责任?

”超过半数的公民认为是企业的不合理生产和排污造成了空气污染。

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过分依赖政府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的各种措施的实施效果。

(摘编自赵瑞华、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材料二

(摘编自《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

材料三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

当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因成长环境和经历所限,现有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不得不学、研、教同时进行,任务重、压力大。

同时,由于生态文明教学工作起步不久,难免存在课程良莠不齐、教材辗转抄编、思想彼此扞格、知识相互矛盾等问题。

这就急需组织精干队伍,开设优质课程,编写优秀教材。

实践表明,开展校际合作、成立教学联盟、整合优质资源和打造共享平台,都是可行的办法。

而对于学生这个主体,我们应从国情世情、科技知识、生命价值、自然情感、经济模式以及消费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系统展开教育,使其知晓今昔变化、明了中外差异、理性认识环境、自觉担当责任;着力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精神,使学生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美丽校园”建设并发挥其“绿岛效应”;支持学生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调研和社会服务实践,培育“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总之,要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涵养其精神、培养其素质、引导其行动,使之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利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材料四

社会生态教育也是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必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态教育是面向社会大众的生态教育实践,是以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的认知是不同的。

生态问题具有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特点,人必须从新的生态知识中汲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

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应促使成年人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社会生态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国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摘编自王丹《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

1.下列说法中,符合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中去。

B.一旦出现生态环境状况危机,大部分公民认为政府应该负全部责任。

C.不主动履行维护生态的义务也是公民缺乏基本维权意识的表现之一。

D.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导致公民一直被动践行可持续生态理念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图1可知,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比例从2007年到2013年上升了43个百分点。

B.根据图1可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获取信息渠道占比仍然较大,但是整体增长势头较为缓慢,个别渠道甚至出现负增长。

C.根据图2可知,在所有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依靠电视/广播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都是最高的。

D.根据图2可知,在受访者中,有三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渠道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占比超过50%。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雾霾与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方面等属于浅层次的生态知识,而PM2.5与世界环境日及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属于深层次的生态知识。

B.我国公民深层次环境意识很弱,因而常常就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些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事情,从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C.现有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不论知识结构还是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缺陷,教材编纂也不够严谨。

这些都是当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痛点。

D.面向成年人的生态教育应注重生态理念的践行,促使其自觉地掌握新的生态知识。

这与针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有一致性。

4.材料一中三个分论部分都突出采用了哪种方法来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峰之树

田瑛

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

准确地说,这是一棵马尾松,通过一个简单的认领仪式,彼此互为化身。

一生中去过无数地方,与会、采风或旅游,无非见证一些大同小异的风景。

唯这次与往常不同,湖南雪峰山给了我惊喜,以自然的名义邀我入伙。

我不再是过客,从此作为山的一员或森林的一部分而存在,与万物同生共长。

另一个我不管走到哪里,经历什么人间风雨,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负有使命的雪峰之松。

雪峰山是树的王国,它演绎了一部树的历史。

在别处,古树参天也许只是昔日景观,在这里却是现实。

我的记忆深处,始终保留着森林无边的印象。

老家在湘西北的另一处大山,小时候,跟随大人出山去镇上赶场,就要经过一大片林子。

路在密匝匝的树木间蜿蜒,再大的晴天也不见阳光,阴森得可怕。

后来,成片的大树倒下,劈成柴火,制成木料,运出大山。

山头秃顶了,并且这一光秃秃的景象一直向远处延伸。

雪峰山却是个例外。

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撒一遍敬畏的种子。

尤其对于初临现场的孩童,其灵魂洗礼不言而喻。

当他们面朝山林而跪,懵懂的心智便从那一刻开启,想象着自己是林中的一棵大树并照此生长,将来就像树一样顶天立地了。

捍卫山林是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不甘落后,手持拿得动的家伙冲在前面,成功阻止了砍伐,保住了森林。

雪峰山堪称人树合一之地。

人即树,树即人,树在人的敬仰中默默生长,又荫庇人世代繁衍。

树是不会辜负人类的,它给予的滋养始终如一,既给了瑶寨一片遮天绿荫,又使雪峰山的一片肺叶保存完好。

如果时光倒回至更早的年头,雪峰山的树和子民既承受过深重国难,又为国争得了举世荣光。

在著名的湘西会战中,侵华日军的铁蹄止步于雪峰山,受降纪念坊就在不远处的芷江城。

当时战事惨烈,弹坑遍地。

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拦腰折断,但它们像顽强的雷峰山人一样没有倒下,残存的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还原为一片新的密林。

沅水滔滔。

这支由雪峰山脉的飞瀑、流泉汇聚而成的水系,流经之处,人杰地灵。

无论土生土长者还是外来者,只要接上雪峰山的气,都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2000多年前,屈原在观摩学习沅水流域大型巫、道祭祀的基础上,创作了《九歌》。

千年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谪龙标尉,在雪峰山西麓的黔城创建龙标书院。

又过千年,“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雪峰山主峰白马山麓的腹地——隆回县司马前镇涎生。

还有一位从雷峰山走出的出版家舒新城,主编《辞海》,影响深远。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雪峰山下出现了一块实验田,它的主人便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如今,已经九旬高龄的他,为圆粮食更加高产之梦,依然奔波在田间和世界各地。

我们则是后来者,是来共赴一个“与树结缘”的约会。

本是一群书生,却硬要给雪峰山添一抹翠色,营造一片别样的文学之林。

大家齐聚于雪峰山,几乎在同一时刻彻底改变了身份,各自成为了一棵树。

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若再回到书斋伏案写作,笔力便具有了从未有过的坚硬与苍劲,那定然是树神附体所致。

诸多树种,主人偏偏挑选了马尾松给我们认领。

这恰好是我最熟悉的树种,熟悉到一眼能认出它来,与我比肩齐高。

分明就是我儿时的一个伙伴。

马尾松又叫枞树,用途广泛,它几乎贯穿了我的童年,童年的全部快乐与辛酸都和它分不开。

每次钻进枞树林,必有所求,也必有所获。

我曾爬上数丈高的树巅,斫下枯桠作柴火;在枞菌生长的季节,一大清早背着背笼去捡菌子,那是一家人上好的食材。

枞菌难以人工培植,所以稀有珍贵也在情理之中。

枞树还注定了我与音乐的某种缘分,最早接触或者说最喜欢的乐器是二胡,但那时的家境决定我不可能花钱购买,只能动手自制,其松香便是取自枞树膏脂。

二胡一旦拉响,隐约能听到松涛合鸣。

对于山民来说,枞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燃烧照明。

将溢满松脂的树蔸劈开,肢解成碎块,当地人叫枞膏油。

在没有电甚至缺少煤油的年代,松明便是照亮山寨夜晚的唯一灯具、火炬,又或光明的源泉。

然而,这一切已成过往。

昔日的故乡少年一旦走出,再难找到回家的路。

曾经长满马尾松的地方早就物是人非,那个在此留下辛酸与快乐的人也近垂暮,他和马尾松的故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

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还有我们。

不仅仅是我们,我们只是这片文学林的拓荒者,雪峰山期待着更多人加入,相信一定会有真正蔚然成林的那一天……

(选自202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来雪峰山参加了一个“与树结缘”的活动,认领了一棵马尾松,由此生发出诸多感慨,这是本文创作的缘起。

B.聚居于雪峰山的花瑶人视树为神,貌似落后的行为中恰恰体现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

C.认领雪峰山之树后,作者说自己也成为了一棵树,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于树木、对于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

D.在惨烈的湘西会战中,无数棵大树被炮火摧折,但主干依然挺立,春来又发新枝,象征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顼是()(3分)

A.“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棵树,置身在雪峰山顶。

”文章起笔巧妙,既点明文章的题目,又形成一定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他和马尾松的放事将以另一种版本展开”中的“版本”本是图书出版专用词,作者将其用于人和树的故事,非常新奇也非常贴切。

C.“我们这些长期蜗居都市的文弱书生,现在一概‘枝干虬扎’”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

D.“雪峰山收留了他,他就是我”中的“他”和“我”在两种人称之间自然切换,体现了作者审视过去和立足现在两种不同的视角。

8.文中有两处写到“我”童年的经历,分别有什么作用?

(6分)

 

9.分析概括文章以“雪峰之树”为标题的用意。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

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

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

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

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

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

景泰元年,仍命兼理。

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

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

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

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

“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

”因禁民入徙。

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布政使许资言:

“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

”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

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

优诏报焉。

天顺初,议事京师。

帝顾侍臣曰:

“九畴,廉正人也。

”留为右都御史。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

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

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

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

①土木:

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

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

B.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

C.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

D.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在殿试中,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作进士及第。

B.宣德,为明朝皇帝的年号。

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C.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开始以侍郎为三省六部的长官。

D.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多个义项,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九畴清廉公正,治政有方。

他被大臣推举为盐运司同知,革除以前的弊病,逐条上奏有利于国家的事,著录成法令。

B.耿九畴屡办疑案,刚正不阿。

耿九畴和他人建议将被捕入狱的章瑾贬官,却遭到章瑾的女婿怀恨,耿九畴坚持到底终治其罪。

C.耿九畴临危受命,安抚灾民。

凤阳岁荒,盗贼将要起事,他被皇上派往巡视招抚,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得到安宁。

D.耿九畴革新陋习,敢于直言。

他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做灯;与都察院监狱有联系的罪人不给粮食,他对此提建议,后成为法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

优诏报焉。

(4分)

 

(2)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

(4分)

 

14.耿九畴在边境为什么不增加戍卒,而且还禁止百姓在秋冬季节迁入塞内?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注:

①总持阁:

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②诸天:

天空。

③万井:

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

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

④渭川:

渭水。

⑤金仙:

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

C.这首诗釆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

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

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16.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进山走了六七里之后,发现了酿泉优美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裳,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

“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

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

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形见绌截然不同嗔怒执着

B.黯然失色截然不同诟病执拗

C.黯然失色大相径庭嗔怒执拗

D.相形见绌大相径庭诟病执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20.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

请你结合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三句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表达效果,写一则文学短评。

100字左右。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21.给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二十字)。

(6分)

 

22.根据材料内容,概括飞船进入预定轨道之后的工作流程。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上面的漫画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秘密·2021年11月19日11:

30前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11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