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08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8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docx

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

2005-2009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

 

年份

考察重点

2005

三农问题

2006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机制

2007

土地征用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008

科学发展

2009

加工业低端化与粮食安全

2010

生态环境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申论”试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

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其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养活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一O.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

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

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陕西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

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

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

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

到2003年底,陕西贫困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较2000年增长17.9%。

2001~2003年,陕西省共解决1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6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4.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

中国农民在与市场的强势主体进行竞争时,其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常遭到干预,有些乡镇政府常常打着农业结构高速的旗号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

在种田无利乃至亏本时,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有些乡镇政府对那些自愿休耕的农民强行收取“撂荒费”。

其实,即便农民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因为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

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

”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

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

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

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

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

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

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

世界银行与中国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

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

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8.由于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不堪重负和欺压的农民只能选择越级上访;而农民越级上访一旦成功,县乡村三级具体责任人就可能遭受丢掉“乌纱帽”等重大损失。

在这种背景下,打击报复上访的农民代表就显得尤为突出。

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

这样一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院就对最需要司法救济的受害农民关紧了大门,由此造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上访现象。

  9.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

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

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

即便最高法院做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10.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

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同时,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

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劳务经济”这个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它外出人口是180万,其中农民工是147万,最近一两年来,每年所创造的,据不完全统计,带回家乡的大体上是64个亿。

信阳市的市级财政收入才11个亿,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它的6倍。

四川是全国劳力输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万人实现异地就业,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每年约200亿元。

  11.信阳市的务工者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沪,在这三大经济圈,信阳的农民工是做了很大贡献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南信阳外出农民工解决了147万人的就业,这减缓了政府多么大的压力!

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应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规则,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

  12.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

过去毛泽东讲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他还认为,农民工的作用,非常了不起。

首先作为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带给父母,带给兄弟姐妹,使农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弱势。

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

他们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引进了一些基本技术,把更多的兄弟姐妹带到了城市。

  13.2003年审计署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缘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

2002年10月,新疆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

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变更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

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帐目不清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中,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

  三、申论要求

1.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 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

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

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

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

(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

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

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

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 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2.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 策。

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

不超过200字。

(25分)

3.

(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

其中反映 了两种不同思路。

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

简述文字要简明 扼要。

不超过150字。

(20分)

参考答案

     1.  A.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并不能解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扶贫资金被挤占的原因是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因此,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加强行政力度,而一味的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从而形成更大的漏洞。

    D.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并不能解决扶贪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扶贫资金多部门管理,会缺乏统一的规则,难以统筹安排。

此外,若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将使责权严重脱节。

    【评析】

    实事求是地讲,这份答案质量很高,答案准确指出了题中方案存在的错误,反映出考生对国家政策和行政制度有相当的了解。

    2.  

(1)大力加强分散性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如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与国际上开展扶贫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与世界银行开展扶贫贷款项目。

     

    (4)提出“劳务经济”概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

    

    【评析】

    这份答案,整体上符合命题的要求,考生善于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如“大加强分散性小农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句,用简练的文字简化了给定材料一大段的叙述,并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害。

    3.  

(1)我国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思路之一是着眼自身建设,通过扶贫计划、多种经营等措施帮助农村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建设“小城镇”。

    第二种思路是鼓励农民外出就业,利用城市力量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加快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评析】

    这是一份优秀的答卷,答案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得很凝练,说明考生的抽象分析能力比较强,抓住了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

     

    

(2)例文: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农民脱贫的出路在哪里?

思路之一是着眼农村自身的经济建设,通过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城镇”。

思路之二是利用城市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加速城市化步伐,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转移,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两种思路,就是两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在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个关系国民经济的根本大计的首要问题上,两种思路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孰优孰劣,值得深入思考。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这是个新提法、新思路,具有很强的有针对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

长期实行这种“一国两策”的结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能交融,城乡差距很大,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市场、两个社会,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没有改革,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

最近几年来,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但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还相当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对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就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说,必须把转移农业人口作为今后繁荣农村经济的一大重任。

有专家指出,这是在新阶段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离开了这个思路,要想在十几年内的时间内把我国农村建成小康社会,是很难做到的。

    另一方面,从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会面临无土可耕的危机。

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

但如果只着眼于农村自身建设来发展“小城镇”,实际上就是“让农村关起门来搞城市化”,还是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不符合中国国情。

    从2005年1月1日起,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并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长期以来以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成为历史。

农民工对城市GDP的贡献将被承认,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将由城市的公共财政加以解决,这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举措。

要通过改革,使城市向农民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工农业商品供应充足,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各方面的条件已逐渐具备。

应该深化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敞开城门镇门,让农民走进来。

    【评析】

    本文堪称优秀。

其突出优点是“理据相谐”、“有立有破”。

作者紧扣主题,将给定材料中列出的问题加以梳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要以加快农村人口转移为思路’’这一论点,加以论述。

语言条理性强,层次分明。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机关工作人员

和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申论”试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

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邀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

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尽快找出当前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弄清其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以便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今天,我们邀请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x×研究部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问题及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相关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欢迎网友踊跃参与提问。

【主持人】有网友问:

丁部长,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各界政府有没有把建立突发事件的机制列为考核执政能力的指标?

【D部长】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

它不是一般事故,有人把他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

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

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

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踩踏事件等等。

实际上,突发公共事件主要不是来自于这个领域。

政府具有很强的动员机制,因此,遇到非典的情况,政府的控制很及时,非典并没有证明中国的控制能力不强,而证明了动员机制还在起作用。

而且能够比较有效地遏制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突发事件。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细化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就个案来讲,一个一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

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D部长】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

【主持人】首先我们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请问,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D部长】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

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

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等,这些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

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我们谈到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

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D部长】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

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

由于没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启动了相关机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所以非典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角度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映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D部长】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来说,我国目前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

因为非典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

我们今天探讨的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D部长】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

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发现这种病,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

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

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的情怀”】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D部长】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

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省部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是一个体系吗?

【D部长】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

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

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群众不要围观以免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

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时,把握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

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

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