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1912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五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

“离,别也;

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

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等注本。

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6)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

①水势大;

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善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

(3)偭规矩而改错

改变措施。

改正错误。

(4)竞周容以为度

把……作为。

认为。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6)宁溘死以流亡兮

随水流而消逝。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7)长余佩之陆离

修长的样子。

形容色彩繁杂。

(8)自前世而固然

古时候。

前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1)修

(2)善

(3)固

(4)相

(5)信

(6)反

(7)之

(8)以

(9)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

(1)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名词作动词,束缚)

(2)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

(3)謇朝谇而夕替(名词作状语,在清晨,在晚上)

(4)屈心而抑志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5)步余马于兰皋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赶着)

(6)回朕车以复路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回,掉转)

(7)驰椒丘且焉止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疾驰)

(8)忽反顾以游目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游)

(9)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10)何方圜之能周兮(形容词作名词,方枘,圆凿)

(11)谣诼谓余以善淫(形容词作名词,淫荡的事)

(12)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推重,看重)

(13)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悲伤)

(14)亦余心之所善兮(形容词作动词,崇尚,爱好)

(15)高余冠之岌岌兮(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高)

(16)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

译文: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2)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

造谣者把淫荡的罪名强加给我。

(3)步余马于兰皋兮。

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

(4)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5)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

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谪。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节选自《离骚》,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表现了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提示:

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达不愿同流合污的坚定决心。

2.从第一段中找出能表现诗人高尚品德的爱国情怀的诗句。

(1)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4)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样,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励自勉的名句,怎样准确理解其含意?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是:

这是我内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这里表达的是屈原宁死不屈,不与昏庸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与上文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十分相近,这是不是重复?

请简要分析。

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感情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示出来了。

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了什么内容?

分析“众女”“时俗”的表达效果。

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6.“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表明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7.“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8.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其中的“独”字说明了什么?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知识解读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答题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常常考查炼字,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1)要结合前后文作答。

虽然考查的是某一个字的作用,但不能孤立地分析该字的作用。

如上面的题目中的“独”字,要结合“好修以为常”来分析,“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喜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的处世态度,以及自豪之感。

(2)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如分析“鸷鸟之不群兮”中“群”字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屈原被小人诬陷这一背景来分析,“群”字说明了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

(3)要结合修辞手法来分析。

如分析“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比喻修辞来分析作答,“绳墨”形象地比喻法度,说明了当时社会中“法度失控”的社会现实。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为什么一腔忠诚却劝不回那一心入秦自投罗网的君主?

为什么君主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

“举世皆醉我独醒”,于是他选择了汨罗江的清流。

屈原抱石沉江的举动,你赞成吗?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我不赞成!

即使无力回天也不能自尽,殊不知,你这样做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寻找解脱,也太自私了。

你应该知道,挫折打击正如自然界的风雨,应等闲视之。

不赞成。

你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你,何必抱石沉江,做无谓的牺牲。

究其实,这实在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屈大夫啊,你应坚强地活下来!

你不知道吗?

活着就有希望。

理解屈原的行为。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不得已才投江的。

比喻手法的运用

[课内·

回扣]

“比”即打比方,以此物比他物也。

《离骚》多用比喻手法,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喻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即美貌)比喻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喻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喻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课外·

拓展]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如“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它不是繁花,如梦似锦;

却如青松,雪压不倒”一句中用“青松”比喻信念,通俗易懂。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如“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不是高天辽阔无际,却如大海,容纳百川”一句中把“气度”(胸怀)比喻成“大海”贴切生动,抓住了二者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迁移·

运用]

请运用比喻手法,描绘某一自然现象。

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

朝霞的形状变化无穷,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红领巾在空中飞舞。

太阳就快出来了,这个时候,天空完全是红的,仿佛天空拉上了一道红色的天幕。

这时,一个亮闪闪的红点从东方跳了出来,一瞬间,半个太阳从山顶涌出来,犹如半个火球在大盘里滚动。

又过了一会儿,整个红日从东方一点一点地升上了蓝天。

它是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那么可爱。

照得天和地都红了。

朝霞,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温暖与幸福。

素材主题

坚守气节

提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使身心俱焚,屈原仍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

清白是他做人的准则,清醒是他为政的要务,因此,“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

他始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用死来践行自己的气节,屈原的气节超脱了历史。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延伸]

1.嵇康与山巨源绝交

魏晋名士嵇康不与贪官污吏合作,表现出高贵的节操。

嵇康曾在魏朝担任过一个小官,但他由于看不惯司马氏集团的所作所为,便到乡下隐居起来。

他的好友山涛(巨源)给他写来一信,劝他不要与司马氏集团顶撞,要克服自己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气,好继续去做官。

嵇康读完信后,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信中,他主张君子百行,循性而动,各附所安,论述了自己入山林而不返的理由。

嵇康采取庄子拒辞楚王之相的做法,表现出对贪官污吏批判的态度。

所以,他写完信后,让好友阮籍看,阮籍竟双手颤抖,泪光莹莹,哽咽着对他说:

“我从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的骨气,你真是一个与邪恶势力格斗的勇士!

我即使不能像你这样疾恶如仇,也可以在醉乡沉睡不醒。

而山涛,可惜我们尊他为兄长,想不到竟会为了官位而背叛自己的气节。

”后来,嵇康被司马昭以“轻时傲世、乱群惑众”的罪名加以杀害,被害前,他还在刑场弹了一曲绝世之作《广陵散》,琴声不乱,音调激越,回荡在杀人刑场的上空,表现着他高尚的情操。

2.明月照人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

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

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笔纸都要靠朋友周济。

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

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

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下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是清廷,明是明朝,王夫之就这样借这副对联表现了晚节的大忠。

这正像宋韩琦所说,“保初节易,保晚节难”,“莫差老圃秋容淡,要看黄花晚节香”。

3.名言警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2)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三国志》

(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5)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

(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8)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运用·

点拨]

对于一只蚌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珍珠。

失去了珍珠,蚌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气节。

失去气节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气节是一个人灵魂的外在表现。

许多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就是为保持自己冰雪般的节操。

(时间:

40分钟分值:

55分)

一、基础巩固(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延长)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B.①③⑤⑦⑧

C.②③④⑥⑧D.①③④⑥⑦

解析:

选C②诼:

造谣、诽谤;

③延:

久久;

④朕:

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⑥攘:

忍受;

⑧苟:

只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选CA项,规矩:

法规;

B项,流亡:

随水流而消逝;

D项,以为:

3.下列对加点词活用的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⑧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选D依次为名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C.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选D“政治叙事诗”错,应为“政治抒情诗”。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纵粉身碎骨也不改志向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

,。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二、阅读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11分)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选自屈原《涉江》,有删节)

6.“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他对前途渺茫,感到惶惑苦闷的心理。

7.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运用对比和比喻,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③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④,心赏独泠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

②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

③积气,指天。

④魏阙,代指朝廷。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

B.春风吹拂,解缆扬帆,从首联所写的内容看,诗人并没有明显的孤寂感。

C.颔联对仗工整,描写早发昌平岛所见,画面明丽生动。

D.颔联写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给读者一种凄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写虽然远离朝廷,但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选DED项,“凄冷”错误,“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太阳从海上升起,怎能是“凄冷”;

E项,尾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身在江湖但心存朝廷,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9.颈联中“冲”“溢”两字颇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

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炼字。

题干中已经给出了锤炼的对象——颈联中“冲”“溢”两字。

首先把握诗句中所写的景物:

积气和浮光,再分析“冲”和“溢”的意思,前者是说雾气直冲云霄,后者是说水面波光充溢天地。

这两个字的效果是展示了景物的浩大壮阔。

“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

“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

“冲”“溢”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

三、语言运用(16分)

10.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可与日争辉。

为了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屈原,请你建立一个介绍屈原的专题网站,并说说你的网站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专题网站包括:

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美政”思想简介,对屈原的诗歌特色简介,屈原的相关评价,研究屈原的图文资料等。

11.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端午节来临之际,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

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

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

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

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