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179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docx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

ICSXX.XXX

XXX

DZ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治理规划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目次

附录(规范性附录)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设计书编写大纲32

前言

为规范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和财务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本标准协作单位:

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

DZ/T××—××××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编制的总则、程序、内容及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承担单位编制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的编制和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有关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如今后以下规范性文件,随着科技发展更加完善。

其最新版本仍适宜于本标准。

GB958-1999区域地质图图例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T1645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15776-1995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204-19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TD/T1011-2000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DZ/T223-2007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Z/T0157-19951:

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程

DZ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矿山地质环境MineGeologicalEnvironment

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环境系统。

3.2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Failureofminelandformandlandscape

指采矿活动导致矿山山体原貌及植被、地质景观、矿山整体地貌、矿山原生态环境破坏、矿山山体破损,山体岩石裸露,岩石松动,山体表层植被遭到破坏。

3.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PlanofMineGeo-environmentGovernanceProject

针对具体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工程部署和实施措施的总体安排方案。

通常采用文图结合形式表述。

3.4危岩unstablerock

被结构面切割、在外营力作用下松动变形的岩体。

3.5崩塌rockfall

危岩失稳坠落或倾倒的一种地质现象。

3.6软弱结构面planeofweakness

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含泥或岩屑等结合程度很差、抗剪强度极低的结构面。

3.7外倾结构面extraversionstructureplane

倾向坡外的结构面。

3.8锚杆(索)anchorbolt

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度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3.9重力式挡墙gravityretainingwall

依靠墙体本身重量抵抗土压力的挡墙。

3.10扶壁式挡墙buttressedretainingwall

断面呈倒T型或L型,墙背面纵向按一定间距设置支垛的挡墙。

3.11格构锚固FramedAnchor

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并采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护坡抗滑的综合防护措施。

3.12护坡工程SlopeProtectionProject

在坡面稳定的前提下维护坡面形态的一种工程措施。

3.13矿山生态重建(恢复)MineEcologicalReconstruction

将人类破坏的矿山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

重建成一个与当地自然界相和谐的生态系统。

3.14适地适树suitablesoilandsuitabletress

是使造林树(草)种的特性尤其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相统一。

3.15乡土树种nativetreespecies

指自然分布区内的树种,是树木长期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而分布和生长的树种。

3.16生态适应性ecologicadaptation

植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或要求。

3.17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3.18土壤质地soiltexture

土壤中各粒级的含量及其组合比例所表现出来的粗、细和疏松、粘重的性质。

3.19基质substrate

供植物根系固着、提供植物营养的人工土壤。

4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4.1总则

4.1.1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4.1.1.1规划的目标是消除和治理因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矿山采矿活动带来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进行治理。

4.1.1.2规划的任务

a)调查研究矿山经济社会及生产状况;

b)调查研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清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c)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依据、目标任务和原则;

d)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分区;

e)提出治理的工程部署和实施措施;

f)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4.1.2规划的类型与特征

4.1.2.1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的类型有两大类,即山体治理类和场地整治类。

4.1.2.2山体治理类的特征是:

矿山山体破损导致山体表面破损,岩石裸露,岩石松动,山体表层植被遭到破坏。

山体治理类主要采取削坡工程、台阶修建工程、挡土墙工程、生物措施等进行治理。

4.1.2.3场地整治类的特征是:

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使矿山原有的地形地貌挖损、地表破坏、植被损坏。

场地整治类主要采取挖高填低工程、挖低填高工程、防排水工程、生物措施等进行治理。

4.1.2.4矿山山体破损也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1.2.5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适宜于重要城镇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对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有重大影响的,矿山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以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整治矿山。

4.1.3采取的工程措施

4.1.3.1削坡工程:

将破损山体形成的危岩、峭岩及陡坡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削减平缓,使山体更加稳固,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同时修复破损山体使其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4.1.3.2台阶修建工程:

将山坡地修整为阶梯状地势,以预防、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山石、洪水、泥砂等物质从山顶向山下运动的冲击力,进而减小灾害损失。

4.1.3.3挡土墙工程:

筑较低矮的挡土墙用以减阻山石、洪水、泥砂等物质的冲击力。

多采用就地取材,以山石、土垒砌而成或采用山石、水泥砂浆的形式垒砌而成。

4.1.3.4生物措施:

在山坡表面种植植物,防治水土流失,绿化环境。

4.1.3.5挖高填低工程:

把整治区内较高的地方挖出土方,填平整治区较低的地方。

4.1.3.6挖低填高工程:

把整治区较低的地方进一步挖低,形成水塘;用挖出的土填到较高的地方,修整成台、条田。

4.1.3.7防排水工程:

人工或机械挖沟渠,砌筑排水沟体。

4.2规划编制程序

4.2.1规划编制程序

规划编制程序为:

规划准备→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规划目标任务与原则→规划编制→规划分析与评价→规划评审上报。

4.2.2规划编制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3规划准备

4.3.1组织与技术准备

4.3.1.1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规划方案(初稿)。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规划编制具体工作。

图1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图

4.3.1.2编写规划设计书和工作计划。

规划设计书的内容包括规划区概况、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工作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时间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经费预算等。

4.3.2资料收集整理

4.3.2.1资料收集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

具体应搜集以下资料:

a.项目区基本概况:

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覆盖范围、矿山人口及生活水平等。

b.自然条件:

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自然灾害等;

c.社会经济条件;

d.矿山地质条件;

4.3.2.2资料分析整理包括原始资料的审核、分类、数据的初步计算、整理、汇总。

4.4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4.4.1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主要进行潜在不稳定边坡调查、地形地质测量和土壤植被调查,对矿山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余量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及植物各类选择得出明确结论,并提出整治矿山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边坡工程勘察的必要性。

4.4.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内容

a)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

b)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c)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的影响,采矿等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

d)对可能构成滑坡、崩塌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4.4.3工程勘察和稳定性评价

对存在以下九种情况的矿山,应开展矿山工程勘察和稳定性评价,并提交通过评审的工程勘察报告。

a)宕底拟用作建设用地的高陡边坡。

b)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倾倒变形的边坡。

c)边坡岩体中存在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

d)边坡岩体中存在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组合的楔形体,其交线倾向坡外、倾角小于边坡角。

e)坡面上出现平行坡向的张裂缝或环形裂缝的边坡。

f)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边坡,表层岩体己发生蠕变的边坡。

g)已发生张裂变形的下软上硬的双层结构边坡。

h)分布有巨厚崩坡积物的高陡边坡。

i)其它稳定性可疑的边坡。

4.4.4工程勘察内容

a)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

b)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

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

4.4.5边坡稳定性评价

4.4.5.1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

4.4.5.2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边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状态做出定性判断,确定边坡破坏的边界范围、边坡破坏的地质模型,对边坡破坏趋势作出判断。

4.4.5.3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根据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可按下列原则确定:

a)土质边坡和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

b)对可能产生平面滑动的边坡宜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计算。

c)对可能产生折线滑动的边坡宜采用折线滑动法进行计算。

d)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

e)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4.4.5.4边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与要求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的相应内容。

4.4.5.5边坡工程稳定性验算时,其稳定性系数应不小于表1规定的稳定安全系数的要求,否则应对边坡进行处理。

表1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宕底用途

稳定安全系数

计算方法

建设用地①

农、林、渔业等其他用途②

平面滑动法

折线滑动法

1.35

1.25~1.30

圆弧滑动法

1.30

1.20~1.25

注:

①对地质条件很复杂或破坏后果极严重的边坡,其稳定系数宜适当提高;

②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较为重要的取高值。

4.5规划依据与基本原则

4.5.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为目的,全面综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消除和治理因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隐患;对矿山采矿活动带来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问题进行治理;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5.2规划依据

a)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和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关于组织申报××××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通知》;

b)《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建[2003]530号);

c)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

d)《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e)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

f)《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发[2009]44号);

g)《××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4.5.3基本原则

4.5.3.1安全原则。

以保障整治区稳定安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首要任务。

4.5.3.2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依据整治矿山现状,结合自然条件、土地类别与环境恢复要求,合理确定整治区的利用方向,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4.5.3.3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

优先考虑对分布在重要城镇周边、国道、省道、景区可视范围内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露采矿山,矿山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露采矿山,以及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露采矿山进行治理。

4.5.3.4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4.6山体破损治理规划

4.6.1规划目标与基本原则

4.6.1.1规划目标

通过对矿山山体破损治理,削除破损山体的危岩和不稳定边坡,种植林木或草木,恢复因矿山开采而遭到破坏的地质环境,控制因矿山开采而引发的边坡滑移及水土流失等,并保障矿山周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遏制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进而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4.6.1.2规划原则

a.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原则。

b.采取“标本兼治,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原则。

c.采取“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d)采取“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

4.6.2总体布局

4.6.2.1山体破损治理的措施是消除危岩和不稳定边坡、把山体修整成若干台阶、在台阶上植树种草、在山体坡脚修筑挡土墙。

4.6.2.2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结果,确定治理工程措施实施的位置和规模等。

4.6.2.3根据治理规划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合理确定各类治理工程措施的数量、各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并将其落实到规划。

4.6.3削坡工程规划

4.6.3.1内容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结合边坡岩质性状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对不稳定斜坡区段分别规划出削坡、清除危岩的位置、面积。

4.6.3.2规划要求

a)将破损山体形成的危岩、峭岩及陡坡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削减平缓,削坡的坡比一般应缓于1:

0.5,使山体更加稳固,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修复破损山体使其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b)坡面的形式有阶梯形、直线形、折线形、大平台形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坡面稳固形式。

c)阶梯形边坡:

将破损山坡削坡后修整为阶梯状地势,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山石、洪水、泥砂等物质从山顶向山下运动的冲击力,减小灾害损失。

d)大平台形边坡:

大平台一般沿坡向20~30m间距开设,平台宽度一般3~4m,大平台的间距与宽度可参照《地震区建筑技术规范》研究确定。

大平台尺寸基本确定后,需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

e)边坡高度在30m左右的,可采用小平台阶梯状削坡工程。

每一阶小平台的密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等确定。

一般小平台台宽1.5~2.0m,台间距6~12m。

f)直线形边坡:

边坡高度小于20m,结构紧密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工程。

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度;对有松散夹层地段,对其应采取加固措施。

4.6.4台阶修建工程规划

4.6.4.1内容

根据边坡岩质性状,规划出台阶的高度、宽度、位置;同时,台阶要向内倾斜,沿山体边线挖一条排水沟。

4.6.4.2规划要求

a)边坡高度超过20m时应设置3m左右的宽平台,形成台阶形,沿台阶应设排水沟。

b)梯级边坡中的台面应微向内倾,以起蓄水防边坡冲刷作用。

4.6.5护坡工程规划

4.6.5.1坡脚防护规划要求

  a)削坡后因土质疏松可能产生碎落或塌方的坡脚,应修筑挡土墙予以防护。

b)无论土质削坡或石质削坡,都应在距坡脚1m处,开挖防洪排水渠,断面尺寸根据坡面来水情况计算确定。

4.6.5.2坡面防护规划要求

削坡开级后的坡面,应采取植物护坡措施。

在阶梯形的小平台和大平台形的大平台中,宜种植乔木或果树,其余坡面可种植草类、灌木。

4.6.6挡土墙工程规划

4.6.6.1内容

在岩底规划出建档土墙的位置、高度、顶宽、低宽、墙基砌置深度。

4.6.6.2规划要求

a)挡土墙的结构形式有多种:

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等,可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环境等条件选用。

b)墙后排水。

当挡土墙后地下水位较高时,为降低水位,可在墙后设置排水系统,其形式可按相关规范选用。

4.6.7生物措施规划

4.6.7.1内容

a)岩质边坡土壤瘠薄,应清除坡面浮土及松动石块,结合工程措施沿等高线挖种植槽,在槽内覆客土种植;

b)边坡覆绿适用于原始形成或经过边坡稳定性治理的稳定边坡,边坡坡角小于60°,坡高低于40m。

c)裸露岩壁可利用滕类植物上挂下爬,覆盖裸露岩壁,以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

4.6.7.2分项工程布置

a)植树工程布置应参照林业部门的相关标准执行。

可参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012—2000中3.3.1.6条。

b)种草工程一般布置在台阶的台面,种植草本植物或藤类植物,上爬下挂,恢复草被,增加覆盖率。

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植被情况及固坡要求,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和种植的品种并和植树工程措施配合进行规划。

4.7场地整治工程规划

4.7.1规划目标与原则

4.7.1.1规划目标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矿山土地的适宜用途、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确定场地整治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应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4.7.1.2规划原则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

4.7.2总体布局

根据矿地的空间特征、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确定场地整治后的用地结构,合理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的平面布局。

4.7.3挖高填低或挖低填高工程规划

4.7.3.1内容是规划其实施的位置、挖出的土方量、挖出的面积;填高的台、条田长度、宽度、高度等。

4.7.3.2分项工程布置

4.7.3.2.1坑凹回填

a)坑凹回填应充分利用废弃土、石料或矿渣,力争回填后坑平渣尽。

  b)坑凹回填应根据坑凹容积与废土、弃石体积,合理安排废土、弃石的运行路线与倾倒方式,提高回填工效。

  c)坑凹回填后,应进一步平整地面,表层覆土,并修建四周的防洪排水设施,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d)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坑凹改建为蓄水池,蓄积降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4.7.3.2.2塌陷地整治

  a)塌陷深度不到1m的,可整平、复垦为农田、园地或林地。

  b)塌陷深度1~3m的,可采取“挖低填高”的办法,挖深部分可种耐水湿植物;填高部分可复垦为农田、园地或林地。

c)经整治后的土地应尽可能恢复其生产力,根据整治后土地的位置、坡度、质量等特点确定用途。

d)经过整治工程形成的平地和缓坡地(15°以下),土质较好,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可作为农业用地。

  e)整治后地面坡度大于15°或土质较差的,应作为林业和牧业用地。

  f)乔、灌、草合理配置,以尽快恢复植被,保持水土。

 g)有水源的坑凹地和常年积水较深、能稳定蓄水的沉陷地,可修成鱼塘、蓄水池等,进行水面利用和蓄水发展灌溉。

  4.7.4防排水工程规划

4.7.4.1内容是对整治区规划出地表排水系统。

排水沟断面形状一般为矩形和梯形。

应根据其拦截地坡面的汇水面积和洪峰流量等因素规划出断面大小。

4.7.4.2分项工程布置

4.7.4.2.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a)干渠布置宜按地形条件顺沟布置,最大程度拦截汇流,减少坡面流水,减少泥砂携带量。

b)干渠截水面积,输水能力设施安全等应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沟渠的协调配套。

4.7.4.2.2坡间排水沟渠布置

a)一般宜布置在相对汇水面积大,宜汇集且易排水的部位,间距按汇水量和汇水面积确定。

b)支渠的类型一般和干渠的结构类型一致。

4.7.5生物工程规划

4.7.5.1内容是在整治区道路两侧规划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树苗。

确定树木的间距和行距。

4.7.5.2分项工程布置见4.6.7.2条。

4.8规划分析与评价

4.8.1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治理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治理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4.8.1.1治理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省(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要求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4.8.1.2实施治理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对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以及治理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4.8.2社会效益评价主要评价治理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4.8.3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

4.8.3.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是防灾工程,防灾工程是以防止和减轻正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为主要目的的工程。

防灾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由减灾效益和增值效益两部分组成,并以减灾效益为主,增值效益为辅,或只有减灾效益而没有增值效益。

4.8.3.2防灾工程的减灾效益是指由于防灾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