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927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

“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

“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翼轸(zhěn)    捧袂(mè

i)

(cān)睇眄(miǎn)

B.瓯越(ōu)潦水(lǎo)

簪笏(zhān)桑梓(zǐ)

C.台隍(huá

n)舸舰(ɡě)

帝阍(hūn)叨陪(tāo)

D.懿范(yí

)彭蠡(ní

虢州(ɡuó

)遄飞(chuá

n)

解析:

B项,“簪”读“zān”;

C项,“隍”读“huá

nɡ”;

D项,“懿”读“yì

”,“蠡”读“lǐ”。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俨骖于上路

B.云销雨霁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所赖君子见机

A项“俨”通“严”,整齐;

B项“销”通“消”,消散;

D项“机”通“几”,细微的征兆。

C

3.下列各组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六国灭亡之故事

B.①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①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②《谏太宗十思疏》

A项都是“旧有的,原来的”;

B项,①声望,②希望;

C项,①高贵的,②盛大的;

D项,①写,②一种文体。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A.童子何知B.奉宣室以何年

C.怀帝阍而不见D.望长安于日下

C项是被动句;

A项是宾语前置句,“童子知何”;

BD两项是状语后置,“以何年奉宣室”,“于日下望长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12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一)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A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为“类”的意思。

6.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

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例句与D项均为动宾结构;

A项与C项为主谓结构;

B项为并列结构。

D

7.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D项“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说法错误,应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雄伟的洪州非常繁华,有才之士多如群星般飞驰。

南昌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地区,(宴会上)宾客和主人囊括了东南一带所有的人才。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迂曲回环之势;

雅洁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二)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

停止

B.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凌:

超过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

征兆

D.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

宁肯

D项,宁:

怎能。

10.下列各句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项,均为“介词,到”;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项,助词,的/动词,到;

D项,介词,引出时间,在/连词,表修饰。

11.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B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中并无恨主之意。

B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

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 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

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

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

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

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

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多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

此其故何也?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

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

②颜回,即颜渊;

原宪,即子思。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

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

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

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

淹没、遮掩

C项,工:

精妙,工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肝胆为之悼栗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①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①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

A项,①因为,②被。

B项,①用来,②因为;

D项,①代词,它,②语气助词。

15.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④⑥D.④⑤⑥

②说的是有大将北征,与山水无关;

⑥是说颜回、原宪坐守陋室,与山水无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

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A项表述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

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且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

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

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

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塘峡、滟滪之类的忧惧。

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

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一尺一寸那样大小的一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

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

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

浙江天台籍人士陈庭学君,会写诗。

他因为是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

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

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

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

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者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

到了壮年可以出游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

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老体力衰惫。

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

这是什么原因呢?

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

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

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

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四、能力迁移

17.(数)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屡次)

B.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数目)

C.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高祖还乡》)(列举)

D.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子刘子自传》)(数字)

D项,命运。

18.(望)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氓》)(向远处看,眺望)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希望)

D.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盼望)

D项,名望,声望。

19.(穷)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B.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走投无路)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不得志)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头,追究到底)

B项,尽,完结。

20.(与)对下列各句“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可得闻与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子非三闾大夫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②④|⑤

①介词,替;

②连词,和;

③⑤助词,表疑问;

④动词,亲附。

21.(句式类型)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宾语前置;

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22.(诗歌鉴赏)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咏  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情”来写。

一、二句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最后两句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的有意行动。

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23.(语言运用)下面是关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新闻,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近日,有江西“滕学”专家公布,根据日藏唐本研究成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传唱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

根据日藏唐本《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日本文武天皇庆云四年即707年抄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707)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赞成改动:

反对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赞成改动: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从意境上来说也不是十分协调。

静态的秋水、长天加上相对动态的落霞、“孤鹜”,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比“孤雾”,更加生动形象。

君子必须遵循仁德

原文: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里仁篇》)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本文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