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193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89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9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9页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1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本)Word格式.doc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

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2)写作

语段写作,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楚,正确地遣词造句。

篇章写作,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

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记叙文,能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学习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说明文,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

写议论文,做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与观点保持一致。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

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

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45分钟能写五六百字的文章。

写作活动不少于10次。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

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阅读与欣赏

现代文

16

文言文

8

表达与交流

口语交际

4

写 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总  计

36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应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规律,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

要结合教学实践,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

2.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他们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3.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同时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5.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要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教材的内容应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落实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各个模块的教学时数要与本教学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符合规定要求。

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反映培养目标及专业学习的要求。

教材选文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选文应该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风格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教材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要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注意为学生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为师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介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和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原则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4.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

(三)方法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提高评价的效率。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要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应更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

要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要求,有选择地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

也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教学进度表

 科目

语文

年度

2017

学期

2016-2017第二学期 

周次

日期

备注

第1周

3.1-3.3

合欢树

 

第2周

3.6-3.10

第3周

 3.13-3.17

 善良

第4周

 3.20-3.24

善良/人生的境界

第5周

 3.27-3.31

人生的境界/父亲的手提箱

第6周

 4.3-4.7

 科学是美丽的

第7周

4.10-4.14

科学是美丽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8周

4.17-4.21

南州六月荔枝丹/飞向天空的航程

第9周

 4.24-4.28

飞向天空的航程/中秋月

第10周

5.1-5.5

表达与交流/期中复习

第11周

5.8-5.12

 期中考试

第12周

 5.15-5.19

唐诗两首

第13周

5.22-5.26

第14周

 5.29-6.2

苏词二首 

第15周

6.5-6.9

第16周

 6.12-6.16

第17周

 6.19-6.23

师说

第18周

 6.26-6.30

文学常识

第19周

 7.2-7.6

写作:

应用文、记叙文、文章修改

第20周

 7.9-7.13

期末考试

目录

合欢树 3

善良 6

人生的境界 6

父亲的手提箱 6

科学是美丽的 6

南州六月荔枝丹 6

飞向太空的航程 6

边城 6

林黛玉进贾府 6

士兵突击 6

荷塘月色 6

世间最美的坟墓 6

画里阴晴 6

现代诗二首 6

雨巷 6

我爱这土地 6

雷雨 6

窦娥冤 6

唐诗二首 6

将进酒 6

琵琶行(并序) 6

宋词二首 6

念奴娇赤壁怀古 6

雨霖铃·

寒蝉凄切 6

师说 6

促织 6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

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

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树》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

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提示:

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

20岁时“我”双腿残废;

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

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语言描写)

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

故事:

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诗歌:

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

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复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史铁生

六、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善良

王蒙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一、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安排时间预习课文,排演短剧《善良归家》。

二、导入

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2.观看短剧《善良归家》请同学们抒发感想。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

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提出问题(1—4段):

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5—11段):

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12段):

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

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

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

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

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

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

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

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

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六段,说说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运用排比:

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五、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

因为“善良才有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