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32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docx

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课堂实录(文字)

课题名称: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姓名:

何亚

工作单位:

大足区铁山镇宝山中心小学

学科年级:

六年级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结合学校实际)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内容是根据学生前面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自出的。

本节课的价值是要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反复读题,并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台讲课、汇报交流互相评价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应用,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本节课内容掌握好了,学透彻了,后面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含义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养成认真读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大胆发言以及不断反思的好习惯。

学会用各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画线段图、结合生活实际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自己发言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上台讲课、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任教该班一年多来,通过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一起交流,一起谈心,我发现,我的孩儿们都很聪明,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数学,且喜欢先自主学习,上台讲课,当小老师,然后讨论交流评价,最后由老师点评,指导。

尽管还有一些困难生,但都不是因为他们笨而导致的,原因是我还没有激起这部分孩子心中的学习涟漪。

歌随心动,心随情动,动源在心智。

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和授之以欲。

在这堂课之前,孩子们对百分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我相信这节课通过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四大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为此,本节课我们在内容上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下策略和设计:

1.学生先自主学习题目,发现问题,并根据题目条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2.学生上台讲课。

3讨论、交流、评价各种解题方法和想法(解题思路)。

4.师点评

5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拓展)

6.总结,反思提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是多少的含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和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能反思,会反思。

六、教学过程文字实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分析

一、课堂谈话,激情激趣。

师:

孩子们,上一节课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杨理容、谢章萍、唐文豪等同学认真读题、认真勾画重点的好习惯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周杨、王新、邵深华、王云玲等同学的积极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蔡晨、杨庆昌、孙伯云、吴艺翔、刘亚美、刘臻玲、冯欣然等同学的解题方法多样,思维灵活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这些感人的场面令我难以忘怀!

此时我多么想知道孩子们今天在这节课中又会怎样表现自己,能告诉大家吗?

师:

呵呵,孩子们非常棒!

习惯好!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就可以知道大家非常肯定你们,同时也说明他们很认真的听了你们的发言。

师同时出示课件:

1.上课时,做到用心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并做到边听、边想、边记。

2.做题时做到:

(1)反复读题,至少读三遍。

(2)找出重难点,再读,读懂为止。

(3)联系题中的条件全方位思考问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也可以画线段图分析问题)。

周扬(学困生):

我会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

王云玲(学困生):

我会反复读题目,并勾画重点。

王新(中等生):

我会积极发言,认真思考。

孙伯云(优生):

我除了做到以上同学说的那样,我还会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并正确评价自己和反思自己。

蔡晨(优生):

我要补充,我还要尽量正确评价同学,发现同学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我会主动当小老师讲课。

胡欣(优生):

以上同学都非常棒!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

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上课时,我也会做到用心倾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并做到边听、边想、边记。

(全班掌声雷鸣)。

生轻轻的读大屏幕上文字。

(举手的学生占了全班人数的90%以上)。

课随心动,心随情动,动源在心智,老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情景和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时,从孩子们的眼睛和神态可以看出,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感觉出他们的激情快出来了,此时我也很兴奋!

回答问题的孩子激情飞扬,听的孩子神情专注,他们让我倍感欣慰和幸福,我为有这些孩子而感到自豪!

二、复习铺垫

师:

孩子们真酷!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就请你们带上这些好习惯来学习。

师出示课件:

反复读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后找出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并说说题中分率在题中的含义。

(1)一条路,已经修了75%。

(2)剪去一段绳子后,还剩40%。

(3)甲数比乙数少37.5%。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0%。

师:

谁来完成第

(1)题?

师:

孩子们认同吗?

师:

那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

谁来帮帮他?

 

师:

孩子们同意吗?

师:

唐小冬同学明白了吗?

师:

那能解决第

(2)题吗?

师:

孩子们赞成吗?

 

师:

孩子们再读读题和想一想,然后同桌讨论:

蔡晨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师观察学生的表情。

特别是关注中差生。

看他们是否在认真思考。

 

师:

孩子们非常棒!

能发现问题,并能想法解决,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老师很开心!

 

师:

第(3)题还需要讨论吗?

师:

那读读第(4)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

谁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

 

师:

呵呵,今天王云玲表现得很好啊!

孩子们也真了不起!

能通过用各种办法,特别是结合活实际来理解,真正明白了膨胀是在水的基础上膨胀的,知道了是先有水,再有冰,是冰比水多10%。

找出了单位“1”的量水。

老师相信这种边学边感悟方法的好习惯能让你们受益一生!

 

生认真的看并默读题目

唐小冬(学困生):

这道题单位“1”的量是一条路

生齐答:

认同。

生(唐小冬):

无言。

生(全部)举手

冯欣然(中等生):

用扩句的办法,“已经修了这条路的75%。

这条路在百分率75%”的“字的前面,所以它是单位”1“。

同时75%表示修了的路占这条路的75%。

胡欣月(中上生):

冯欣然说的很清楚,也很对,我赞成她的看法。

特别是她扩句后再来找单位“1”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全班:

同意!

唐小冬:

微笑点头。

生齐答:

能!

同时举手。

邵深华(中差生):

一段绳子的长度是单位“1“的量。

大部分学生齐答:

赞成!

蔡晨(优生):

我不赞成,因我认为该是剪去那段绳子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和才是单位“1“的量,而还剩40%是指剩下的占剪去那段绳子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和的40%

生(全部)听得很认真!

生思考30秒后有些开始小声讨论了。

杨庆昌(优生):

我认为蔡晨同学说的很对!

张仁杰(中等生):

我也赞成。

邵深华:

我也读懂了,我赞成蔡晨的说法。

我刚才指的也是绳子的总长度是单位“1“的量,但我没有表达清楚,因为剪去的也叫一段绳子。

生全部:

掌声鼓励

生齐答:

不需要,单位“1“是乙数。

生很认真的思考,有些在讨论。

不断有人举手了。

冯立平(中等生):

我认为本题单位“1“的量是水,因为先有水,再有冰。

周春燕(中等生):

我也是这样想的。

结合生活实际来想,我认为本题单位“1“的量是水

易苏磊(头脑较灵活,习惯较差):

我也认为水是单位“1“,因为体积膨胀10%是指冰比水多10%,所以水的体积是单位”1“的量.这儿也可以扩句后来分析。

全班又一次掌声雷鸣

 

王云玲(学困生):

我听他们说了,我也结合实际想了,知道这道题是先有水,再有冰,是冰比水多10%。

水是单位“1”的量。

全班再一次掌声。

 

找准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以及弄懂题里分率在本题中的意义,是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铺垫,是解决好分数应用题的根本,更是分数应用题中的重中之重

着孩子真不错。

善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用语文中的扩句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找出单位“1”的量。

边学边感悟方法。

 

敢于质疑,并能解决问题,且分析的那么透彻,令我佩服!

孩子们能发现问题,并能想法解决,且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提高。

 

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讨、发言、倾听后,真正明白了谁是单位“1”的量。

 

孩子们通过用各种办法,特别是结合活实际中来理解,真正明白膨胀是在水的基础上膨胀的,本题是先有水,再有冰,是冰比水多10%。

因此,水是单位“1”的量。

只要把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找出来了,题中的分率的含义

这孩子虽然说得很慢,但是表达得很清楚。

 

三、探索新知。

师:

孩子们,刚才听了你们的发言,我受益匪浅,你们能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值得老师学习。

同时能与你们共同进步,我真的很幸福。

接下来,我相信孩子们会更加精彩!

(一)师课件展示题目及要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反复读题,根据题中信息抓住重点分析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时,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宝山小学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也开展了各种兴趣活动。

其中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120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比美术小组的多40%。

—————————?

—————————?

……

(二)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下去巡视,关注中差生。

引导他们反复读题和思考,找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具体量)对应的分率。

生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大屏幕上的题目。

(一)提出问题

周扬(学困生):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比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多多少人?

何佩玲(中等生):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王蝶(中差生):

宝山小学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和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二)解决问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自己解决问题。

2.交流评价:

 

 

能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明孩子们认真读了题的。

 

孩子们很认真,大部分学生能勾画重点,少数学生在本子上画线图。

完成得表较好,关键看孩子们的说说了。

 

(三)引导学生交流评价

1.引导学生交流评价

(1)问题: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比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多多少人?

师:

(发现学生独立完成后)孩子们做完了吗?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第第

(1)问题的?

师:

他这样做对吗?

师:

孩子你真了不起!

能大胆的举手,并做对了,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师:

孩子们有意见吗?

师:

说说看。

 

师:

请说说你的想法

师板书: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师:

非常棒!

杨文建的方法好!

班长的评价也很到位。

引导学生交流第

(2)问题: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

谁上台了讲第

(2)问题的课?

师:

呵呵,这么多孩子想上来!

大家推荐谁来?

师笑着:

那今天就请刘臻璘同学来吧。

师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关注学生的表现。

 

老师微笑,关注每一位学生,并拍照,心里感觉甜蜜!

 

教师也鼓掌。

 

师引导学生评价讲课人刘臻璘(小老师)

师: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今天我们的周扬和王云玲同学表现也非常的出色啊!

做题方法灵活多样,思路清晰,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

那么我们的小老师究竟如何?

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引导学生交流第(3)问题

师:

我的孩子们不但会做,会说,还会上课,真的很了不起!

而且评价者能力也很强啊!

老师都不如你们了!

呵呵……!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3)的个问题,读读,想想,你有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请上来板演。

其余的孩子也可以检查你刚才做的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台上两位同学的思路。

 

师:

孩子们想听听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吗?

 

师:

刘彩红在不断地进步,老师很欣赏她!

孩子们听清楚了她的发言吗?

那谁来重复她的话?

 

师:

有其他意见吗?

 

师:

好样的!

说明杨庆昌同学听得非常认真!

老师相信刘彩红同学一定会感激你的,同时以后她会更加注意这些细节的。

 

师:

接下来我们再听听蔡继成同学说说他的解题思路吧。

孩子们掌声鼓励他。

师在认真倾听发言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孩子的表现。

 

师:

蔡继成同学能说出自己是通过反复思考后的想法,说明他的习惯好。

而且说得很清楚,能有这样的思路说明他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相信他通过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师:

孩子们聪明!

我想知道,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师:

做了这种方法的请举手。

师:

还有吗?

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师:

孩子们认为如何?

 

师:

都理解她的这种方法吗?

 

师:

孩子们够优秀的了!

更难得的是你们都能不断反思自己。

你们有这样的好习惯,我相信下面的拓展题一定难不倒你们!

四、思维拓展(师出示课件)

一件衣服,原价100元,先提价10%,再降价10%。

小红说:

现在售价比原价多。

小东说:

现在售价比原价少。

小兰说:

现在售价与原价相等。

请聪明的你算一算,评一评,究竟谁说得对?

为什么?

师注意关注中差生

师: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唐小冬你能解决吗?

师“谁来帮帮他?

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

 

师一边听,一边展示课件:

100+100×10%=110(元)

110-110×10%=99(元)

100×(1+10%)×(1-10%)=99(元)

因为99元小于100元,所以小东说的对。

答:

小东说的对。

因为通过计算后发现最后只有99元了,99元小于100元。

师:

大家认为怎样?

 

师:

大家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还有不懂的吗?

不懂的请举手。

五、课堂总结(反思小结)

师:

孩子们今天学得非常好!

表现得也很好!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你究竟学到了些什么?

 

师随着孩子们的回答出示课件:

知识: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即:

比较量=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教师板书)

(二)学习习惯及方法:

 

1、上课做到认真倾听。

做题时反复读题,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板书:

认真倾听,多读) 

2、做到静心思考问题,并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思考。

(教师板书:

多想) 

3、做到边学边记,同时不断边反思自己。

(教师板书:

不断反思)。

结束语:

师:

孩子们今天的你们比昨日的你们更加阳光,更加灿烂!

老师看到你们在愉快的教学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说实话,我倍感温暖!

都觉得今天不冷了。

能与你们同行,我很幸运和幸福!

愿我的孩子们天天健康!

时时开心!

也愿孩子们明天更加美丽!

 

(1)问题: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比参加美术小组的学生多多少人?

 

徐廷胜(学困生):

120÷100×40=48(人)

全班学生:

对!

徐廷胜(学困生):

因为120人里有100份,我先求到一份,用120÷100,然后再乘以40,就得到多的那点。

生齐答:

没有意见。

生活跃:

我还有其他方法。

杨文建(中等略偏下):

120×40%=48(人)

全班学生:

对!

杨文建(中等略偏下):

因为本题单位‘1“的量是美术小组的学生人数,而音乐小组的人数比美术小组的人数多40%,就是指音乐小组比美术小组多的人数占美术小组人数的40%,也就是求120人的40%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和几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

所以我用120×40%=48(人)。

刘臻璘(班长):

老师,我认为杨文建说得很好!

我特别欣赏他用缩句的办法使问题变得简单化。

我们以后就要学习他的这种方法。

全班又一次掌声。

(2)问题:

宝山小学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60%以上)

生齐答:

班长来吧。

孙伯云:

我要来!

大家一边举手,一边说:

我来,我来,孙伯云昨天才来了的。

 

唐帆:

班长来。

全班掌声鼓励。

刘臻璘(小老师):

大家请再读第

(2)题的题目,看告诉了什么?

求什么?

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又看大屏幕中的第

(2)题。

一分钟后

刘臻璘(小老师):

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齐答:

准备好了。

刘臻璘(小老师):

那谁来说说本题告诉了什么?

要求的是什么?

王云玲(学困生):

告诉了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有120人,参加音乐小组的比美术小组的多40%,要求的是音乐小组有多少人?

刘臻璘(小老师):

那你还读懂了什么?

王云玲(学困生):

我读懂了音乐小组比美术小组多40%。

刘臻璘(小老师):

那多40%是指谁占谁的40%呢?

王云玲(学困生):

无言。

刘臻璘(小老师):

谁来帮帮她?

周扬(学困生):

40%指的是音乐小组比美术小组多的人数占美术小组的40%。

刘臻璘(小老师):

王云玲,你听清楚了吗?

王云玲:

听清楚了,是指音乐小组比美术小组多的人数占美术小组的40%。

刘臻璘(小老师):

那你还知道什么?

全班举手

王云玲:

我还知道音乐小组占美术小组的140%,用1+40%。

刘臻璘(小老师):

大家有意见吗?

生齐答:

没有!

刘臻璘(小老师):

王云玲,周扬,请你们上来做一做,尽量用多种方法做,其余的注意观察和思考,看他们做的是否与你们的一样。

周扬:

方法一:

120×(1+40%)

=168(人)

方法二:

120+120×40%

=120+48

=168(人)

王云玲:

方法一:

120+120÷100×40

=120+48

=168(人)

方法二:

120×(1+40%)

=120×140%

=168(人)

全班又一次掌声雷鸣

刘臻璘(小老师):

从大家的掌声中就知道了,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

那么周扬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你第一种方法中的(1+40%)表示求到了什么?

周扬:

求到了音乐小组人数的分率,我再用美术小组的人数乘以音乐小组的分率就得到音乐小组的人数了。

刘臻璘(小老师):

为什么要用乘法,而不用除法呢?

周扬:

因为求比较量用乘法。

刘臻璘(小老师):

对!

你越来越优秀了!

那谁来再说说这儿为何要用乘法呢?

刘亚美(优生):

因为音乐小组比美术小组多40%,就说明音乐小组占美术小组的(1+40%),也就是音乐小组的人数等于美术小组的140%,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全班又一次掌声欢迎。

刘臻璘(小老师):

王云玲同学,你能说说你的第一种方法吗?

王云玲:

能!

我是用份数做的,我先求到一份是多少,然后求到40份是多少,最后用120人加上40份的人数就是音乐小组的人数了。

刘臻璘(小老师):

大家觉得如何?

邵深华(头脑较灵活,特懒!

中差生):

呵呵,他们学活了!

王云玲这方法好理解。

刘臻璘(小老师):

你们还有评价吗?

王新(中等生):

他们都很棒!

思路很清晰,我要学习他们!

刘臻璘(小老师):

呵呵,你也很棒的!

大家还要学习你积极发言呢。

以后大家就尽量用多种方法解答,这样可以提高大家的分析能力。

孙伯云自由说:

就是,这样会越来越聪明的!

学生评价讲课人刘臻璘(小老师)

生轻轻的讨论

唐帆(优生):

我认为刘臻璘(小老师)的思路清晰,方法多种多样,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如果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猜猜老师的想法会更好。

蔡晨(优生):

我觉得刘臻璘(小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

特别是她要求同学们在列式后都说说理由和解题思路,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去深入思考的好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值得我们学习。

全班又一次掌声。

第(3)问题:

宝山小学参加美术兴趣小组和参加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生再次思考几分钟后举手的很多

刘彩红(中差生):

方法一:

120+(120+120×40%)

=120+168

=288(人)

方法二:

120×(1+40%+1)

=120×240%

=288(人)

=120+168

=288(人)

蔡继成(中等生):

 

120×(1+40%+1)

=120×240%

=288(人)

两位孩子向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刘彩红(中差生,进步很大)指着黑板上的式子说:

我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到音乐小组的人数,然后再用美术小组的人数加上音乐小组的人数就得到一共的人数。

全班齐答:

听清楚了。

明睿琪(中上生)重复:

她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到音乐小组的人数,然后再用美术小组的人数加上音乐小组的人数就得到一共的人数。

生齐答:

没有。

杨庆昌(优生):

老师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她其实进步很大的,如果说完整一些,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就更棒了。

同时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到音乐小组的人数,然后再用美术小组的人数加上音乐小组的人数就得到音乐小组和美术小组一共的人数。

刘彩红:

微笑点头。

生掌声不断

蔡继成指着120×(1+40%+1)

=120×240%

=288(人)

说:

我反复思考,因为这道题的单位“1”的量是美术小组的人数,已经知道了120人,而美术小组和音乐小组一共的人数也是比较量,求比较量用单位“1”的量乘以比较量对应的分率,而这儿比较量的分率应该是美术小组和音乐小组一共的分率,所以比较量对应的分率是(1+40%+1),因此我的列式是:

20×(1+40%+1)

全班学生再次掌声雷鸣。

陈鹏(优生):

我认为蔡继成分析的很好!

思路很清楚。

杨理容(中差生):

我也认为他说得很好!

我要学习他反复思考的好习惯。

唐文豪(中上生):

他们的评价很好!

蔡继成说得很好的,这道题就是求比较量,也就是求120人的(1+40%+1)是多少,与上面两题类型一样的,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吴异翔(优生):

我赞成唐文豪的看法,同时我要学习他的口才。

邵深华(中差生)自言自语:

就是!

生举手的很多:

有!

胡志航(中上生):

还可以这样列式,用美术小组的人数加上音乐小组的人数:

方法三:

120+120×(1+40%)

生齐说:

对!

全班大部分举手。

周小婷(优生):

还可以这样做:

120÷100×(100×2+40),因为可以先把他们都看成是美术小组,所以要用100×2,然后再加上40份就是一共的份数。

再用一份的数量乘以一共的份数就得到音乐小组和美术小组一共的人数了。

胡欣月(中上生):

方法新颖,我们没有想到的。

叶磊(中等生):

我也没有想到的,这种方法很好理解的。

孙伯云(优生):

看来我们平时还要多方面思考。

向周小婷学习!

周小婷红着脸不好意思说:

谢谢!

生齐答:

理解

生七嘴八舌:

还好懂些,就是我们想不到这样做。

易苏磊:

就是,我也没有想到,嘿嘿。

大部分学生:

微笑

 

1.生齐读题两遍,然后自由读题并思考后独立完成(学生先独立完成)。

2.然后同桌讨论,

3.然后全班交流评价。

 

全班举手。

唐小冬:

摇头

季露(中上生):

唐小冬,请你再读题,先提价10%,是把谁看成单位“1“呢?

唐小冬:

原价100元。

季露(中上生):

那再降价时又把谁看成单位“1“的量呢?

唐小冬:

原价100元。

生全班:

错!

季露:

你再读读和想一想好吗?

15秒后

季露:

唐小冬,你知道了吗?

唐小冬:

无言。

季露:

你认真听一听好吗?

我认为这道题开始的单位“1“的量是原价100元,先提价10%,是在100元的基础上来提价的,但是提价后就不是100元了,通过我们刚才算了,提价后应该是110元,而降价时,应该是降价110元的10%,单位”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