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1947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部分 统 计Word下载.docx

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

普查:

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特点:

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数量

抽样调查特点:

经济性;

时效性强;

适应面广;

准确性高(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2)间接来源主要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

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

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4.注明数据的来源。

统计数据误差来源主要有:

登记性误差(从理论上讲可以消除)和代表性误差(通常无法消除,但可以事先进行控制或计算)。

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

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

频数分布表:

把数据的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布或称次数分布,将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

百分比是将比例乘以100而得出;

比率是各个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分母通常取1或100图示主要用条形图和圆形图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累计频率

组距分组的步骤:

(1)确定分组组数,经验公式:

K=1+log10N/log102;

(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3)求极差:

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察值。

(4)确定各组组距:

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5)确定组限:

组中值=(上限+下限)/2(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

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

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

(7)制作频数分布表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前者用面积而后者用条形的长度来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前者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前者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后者通常是分开排列。

统计表结构:

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

设计要求:

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

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

集中趋势的测度包括位置和数值平均数。

众数:

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它是一个位置代表值,特点是不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

是一组数据按一定顺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当数值个数为奇数时,取中间位置的数;

当数值个数为偶数时,取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均值。

不受极端值影响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算术平均数:

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是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

简单均值:

等于所有数值相加之和/数值个数;

加权均值:

(各组组中值*各组频数)/频数之和。

均值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是数据误差相互抵消后的必然结果,反映出事物必然性的数量特征。

其缺点是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几何平均数:

将一组中n个数据连乘后再开n次方。

是适用于特殊数据的一种平均数,主要用于计算比率或速度的平均。

实践中,主要用于计算社会经济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

离散程度的测度标准差:

各变量与其均值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它是数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最主要方法,也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在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是主要使用标准差。

离散系数:

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

时间序列分类:

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由绝对数时间序列可派生出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增长量:

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

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

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发展速度:

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

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

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来求得

增长1%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2,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

已知环比增长速度为7.8%,9.5%,6.2%.4.9%,则定基增长速度为()。

C.(107.8%×

109.5%×

106.2%×

104.9%)-100%

道理:

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得到了环比发展速度;

将环比发展速度连乘,得到了定基发展速度;

将定基发展速度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某地区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提出国内生产总值2000—200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2000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0亿,则按计划到2006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解析:

30*(1+10%)6=30*1.7716=53.15

统计指数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某种商品基期出售50公斤,报告期出售60公斤,指数为120%,该指数是个体指数、销售量指数数量指数

指数体系: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

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商品销售额指数=价格指数*销售量指数

商品销售额变动=价格变动的影响额+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

第五部分会计

会计分支: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区别:

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核算模式、信息形式

会计职能:

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会计对象: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者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财务会计一般目标:

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

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财务会计六大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其中,前三者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资产: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确认条件:

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已经发生;

能以货币计量。

负债: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的确认条件:

过去形成,未来清偿;

以货币计量;

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所有者权益:

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称净资产。

包括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

收入: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

费用: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流出

利润:

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当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在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相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记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反映;

而资本性支出列入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配比原则:

对预支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收入取得时,才能计列;

对与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则应在本期内计提。

权责发生制原则:

与现金收付制对应。

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帐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历史成本原则:

资产在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计量,以后若发生减值,按规定计提相应减值准备。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

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

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的、正常经营的,不考虑企业是否将要破产清算

3.会计分期:

又叫会计期间,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

4.货币计量:

统一以货币单位反映会计信息,并且认为币值稳定,不考虑货币价值的波动因素。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客观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重要性原则、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谨慎性原则:

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如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的资产。

会计循环基本环节:

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确认解决三个问题:

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确认收入时,应符合实现原则;

确认费用时,应符合配比原则。

通过会计记录实现。

通过帐户、会计凭证和帐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帐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

(1)设置帐户:

帐户设置一般与会计科目的级次相对应。

(2)复式记账:

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或事项,都以相同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

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试算平衡:

通过编制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进行,一般采用发生额平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余额平衡的方法,要求都是借贷平衡。

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3)填置和审核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4)登记帐簿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

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会计计量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主要有5种: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

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政部统一制定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资产负债表:

按一定标准和顺序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某一特定日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是月度报表。

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编制,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

作用: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些经济资源的分布和构成的信息,提供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的信息,同时对该表的分析可以使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基本格式:

账户式和报告式。

我国采用账户式。

内容:

资产类项目按流动性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在前,流动性差的在后;

负债类项目按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后到期的排在后;

所有者权益排列顺序: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编制:

表中每个项目都有“年初数”和“年末数”两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具体规定。

包括直接填列和分析计算填列,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分析计算填列。

分析计算填列:

有的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有的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减去部分数额后的余额填列;

有的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有的根据有关资产项目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净额填列。

其中,“预付帐款”项目应根据“预付帐款”和“应付帐款”两个总帐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预收帐款”项目应根据“预收帐款”和“应收帐款”两个总帐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待摊费用”项目,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单选(2004年试题):

某公司2003年末应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6000元,预收账款所属科目借方余额合计为2000元,2003年末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贷方余额为200元,那么,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项目应填列的金额为()元。

A.4000B.7800C.6000D.6200

答案:

B

多选(2004年试题):

下列项目中,属于流动资产的项目有()

A.应收账款B.短期投资C.预收账款

D.存货E.待摊费用

ABDE

(2)利润表

1.概念:

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

2.作用: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

据此可以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能力,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

国家税务机关也可据此检查企业是否足额缴纳了税款。

3.基本格式:

单步式和多步式。

我国采用多步式。

内容: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4.编制:

一般设有“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都有具体规定。

单选(2004年试题):

某公司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335000元,当年发生营业费用200000元,管理费用30000元,财务费用70000元,投资收益100000元,无其他业务收支和营业外收支。

已知该公司所得税率为33%,主营业务利润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0%,则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元。

A.1750000B.280000

C.1337500D.750000

A

利润总额=净利润+所得税=335000/(1-67%)=500000元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500000-100000=400000元

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利润

=400000+200000+30000+70000=700000元

主营业务收入=700000/40%=1750000元

(3)现金流量表

1.概念和作用

概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这里对现金的衡量是从流动性上看的,现金包括企业库存现金、可随时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现金流量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只涉及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或只涉及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则不会影响现金流量;

只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涉及现金各项目和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时,才会影响现金流量。

编制现金流量表,主要是为企业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在企业发生的下列经济业务中,影响现金流量的有()

A,现金存入银行B,用固定资产偿还债务

C,用原材料对外投资D,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D

下列各项中,一定不会引起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数额变动的是()

A,从银行提取现金B,非现金资产的增加或减少

C,长期负债的增加或减少D,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

2.内容和格式

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

正表采用报告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补充资料包括: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即按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3.编制方法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直接法:

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间接法:

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我国企业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正表,按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

在编制过程中,对于“其他”类科目,如价值较大,则应单列项目反映。

例题:

多选

下列各项经济业务属于经营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的有()。

A收到出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

B购货退回而收到的退货款

C收到出口退回的增值税款

D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

ABC

D项属于投资活动所收到的现金。

(4)其他财务会计报告

1.会计报表附表

包括: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分部报表等。

多选(2004年试题):

下列报表中,属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表的有()

A.资产减值明细表B.财务状况变动表

C.利润分配表D.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E.现金流量表

ACD

2.会计报表附注

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

3.财务情况说明书

对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和利润实现及分配等情况的综合性说明。

(三)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意义:

会计报告的编制是一种综合,会计报告的分析则是一种分解。

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般程序:

第一,明确分析目的,制定分析工作计划;

第二,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第三,根据分析目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资料做比较和研究;

第四,做出分析结论,提出分析报告。

1.比率分析法

常用的三种比率:

相关比率、结构比率和效率比率。

相关财务比率是同一时期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例,这类比率包括()。

A偿债能力比率

B营运能力比率

C盈利能力比率

D结构比率

2.比较分析法

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按比较对象,可分为:

绝对数比较分析、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比较标准,可分为:

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本期指标同上期指标比较;

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该方法要注意所用指标的可比性。

常用的评价标准:

公认指标、行业指标、本企业目标指标、历史指标。

3.趋势分析法

具体做法:

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编制相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某公司年初存货为15000元,年初应收账款为12700元;

年末流动比率为3:

1;

速动比率为1.3:

1,存货周转率为4次,流动资产合计为27000元。

则:

(1)该公司本年销售成本为()元。

A.9000

B.60600

C.15300

D.66000

该公司年末流动资产为27000,流动比率为3:

1,因此年末流动负债为9000;

年末速动比率为1.3:

1,流动负债为9000,故速动资产为11700元;

则年末存货为27000-11700=15300。

即年末存货为27000*(3-1.3)/3=15300元。

平均存货为(15000+15300)/2,

存货周转率为4,则本年销售成本为(15000+15300)/2*4=60600元。

思路:

要求销售成本,(已知存货周转率),必须求出平均存货;

要求平均存货,(已知年初存货),必须求出年末存货;

要求年末存货,(已知年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可以用流动资产减去速动资产得出,因此必须先求出速动资产;

(2)若公司本年销售净收入为96000元,除应收账款外,其他速动资产忽略不计,则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是()。

A.7.87

B.3.93

C.7.56

D.4.84

(2)A

年末速动资产在上一问中求得为11700,均为应收帐款。

故年末应收帐款为11700。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为:

销售收入/[(年初应收账款+年末应收账款)/2]=96000/[(11700+12700)/2]=7.87。

(3)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1.偿债能力分析

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