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9879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docx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

名词解释:

1、兴奋—收缩偶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09、11

2、乳酸矛盾现象:

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

3、运动单位:

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

4、阈刺激:

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11

5、超量补偿:

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

6、减压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

7、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

8、身体素质:

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09

9、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09、10、11

10、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

11、青春性高血压:

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

12、窦性心率:

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10

13、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0

14、射血分数:

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10、11、12

15、最大摄氧量:

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10、11、12

16、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Va/Qc)10

17、氧脉搏: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11(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18、超负荷原则:

所谓超负荷是指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

12

19、机能重建:

机体在运动后恢复期中进行结构重建后身体机能将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机能重建”。

12

20、RM(最大重复次数):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有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有氧能力。

12

21、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有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有氧能力。

12

22、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使机体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这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这种方法称为高原训练法。

12

23、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1207年

1、“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长。

2、呼吸商: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3、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4、第一信便:

机体内发动体液调节的作用,需要经过多个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完成,因此,常将处于信息传递链起始端的激素称为第一信便。

5、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6、阳性强化:

是指在学习运动技能时,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措施,最后达到增强或提高效果的作用,这种强化作用称为阳性强化。

7、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由于血乳酸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此,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8、高住低练法;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居住,以备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力,而在较低的高度训练,又可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9、衰老:

是指人体随年龄的增长,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10、运动频度:

通常指每周运动的次数。

11、运动时间生物学: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也是运动生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揭示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生物时间结构的本质,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将此规律应用于体育实践。

12、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是指在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的现场,将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和手段来收集到的反应运动生理负荷的数据,进行及时地分析处理,编绘分析报告,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向指导者或受训者报告的过程。

13、血红蛋白的氧离作用:

Hb(血红蛋白)中的铁(Fe2+)在氧多压时,与氧易分离,有氧释放出来,细胞代谢需要称为氧离作用。

1、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07

答:

(1)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在整体情况下,一个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称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的大小和体重有关,在一般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如果将某人的绝地力量被他的体重除,可得到此人的相对力量。

即每公斤体重的肌肉力量。

因此,相对力量可以更好的评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2)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学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运动员必须有较大的爆发力。

在训练中是极大限度地提高相对爆发力还是绝对爆发力,取决于在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哪种素质更为重要。

如短跑、跳跃等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使肌肉相对力量的到提高,同时又要通过训练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

对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项目运动员、美式橄榄球防守运动员及日本相扑运动员等,应增加肌肉体积,提高运动员绝对爆发力,这样可能加速度有所下降,但不应下降到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的水平,问题在于找到使绝对爆发力与加速两者结合能达到最佳运动能力的那一点。

2、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巩固阶段有什么特点?

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导。

07、12

答:

1泛化阶段:

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

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做动作费力。

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员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宜过多强调细节,应该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2分化阶段:

通过不断学习,由于不断学习,学员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学员做动作时,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学员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员体会动作细节,促进分化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

3巩固阶段:

练习者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3、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气)比浅快的呼吸效果更好?

07

答:

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的气体交换。

不断的从外界获取氧,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把体内氧化产生的CO2排除体外。

为了更有效的获取O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通气量更有意义。

因此在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O2的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CO2的代谢气体。

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肺通气量可能是一致的,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

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泡通气量。

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

而深呼吸能吸入肺泡腔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气中的新鲜空气率提高,PO2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O2的扩散量增加。

但过深过慢的呼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受阻。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气)比浅快的呼吸效果更好。

4、详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09、12

答:

1、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影响的因素之一。

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而血液运动氧的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报制约。

由此可见,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VO2max的重要因素。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

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为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

3、其它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遗传因素:

VO2max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

VO2max在少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

(3)训练因素

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VO2max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的增大;训练后期VO2max的增加则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

5、比较说明三大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

09

答:

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

人体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

能源系统

名称

底物

贮量

(mmol/Kg)

可合成ATP量

(mmol/Kg)

可供运动时间

供给ATP恢复的物质和代谢产物

磷酸原系统

ATP

4-6

6-8秒

CP

CP

15-17

100

(<10秒)

CP+ADP→ATP+C

酵解能系统

肌糖原

365

250

2-3分钟

肌糖原→乳酸

氧化能系统

肌糖原

365

13000

>3-5分钟

糖→CO2+H2O

脂肪

49

不受限制

1-2小时

脂肪→CO2+H2Q

磷酸原系统作为极量运动的能源,虽维持运动的时间仅为6-8秒,但却是不可替代的快速能源。

酵解能系统与磷酸原系统共同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提供能量。

中距离跑等运动持续时间在2分钟左右的项目,主要由酵解能系统功能;而篮球、足球等非周期性项目在运动中加速、冲刺时的能量亦由磷酸原及酵解能系统提供。

氧化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较长,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

6、试述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09

答:

运动训练过程实际上充分利用了人体的应激性和适应性规律。

(1)应激性

运动负荷的本质是认为地对机体所施加的一种特异性刺激,以期导致身体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后在恢复期,通过结构重建,引起超量补偿,产生训练效果,提高运动能力。

(2)适应性

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化地给机体施加刺激,导致身体形态,结构与机能不断发生适应性变化。

适应性可分为良好适应与不良适应。

前者是通过仔细安排训练和恢复过程。

使机体发生预期的训练效果。

而后者则是机体对不适宜的训练安排所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不良适应,如长期安排过大负荷而恢复不足所发生的过度训练或过度疲劳现象。

可见。

任何训练刺激都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和适应,但惟有适宜的训练刺激,才能引起理想的训练效果。

因此,运动训练的本事,实质上就是人为地、有目的地、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刺激,使之产生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

7、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0、11

答:

(1)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元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

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元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2)肌肉内无氧酵解功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3)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的PH值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饿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变化不大,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与碳酸酐酶的活性。

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血液中碳酸酐酶的活性。

(4)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8、试述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0

答:

(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运动一开始,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

通常1分钟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该水平。

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运动时,犹豫肌肉的节律性舒张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

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

(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血量并不足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学流量也减少,但以后由于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运动时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液分配给运动的肌肉,由于阻力血管舒张,肌肉中开房的毛细血管增多,使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从而能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耗,运动时血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还在于维持一段的动脉血压。

9、试述超负荷原理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10

答:

(1)基本内涵

在给机体施加一个较大运动负荷的初期,机能反应较强烈,训练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随机体对该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机能反应便会越来越低,训练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

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则必须适度增加运动负荷,以引起新一轮次的反应及适应过程。

依此周期不断循环,即为超负荷的基本内涵。

(2)意义

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施加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获得不断增长。

可见对于超负荷理论的透彻理解与把握直接关系着:

每节训练课的设计,每个小周期训练的安排思路,减荷阶段的安排,对增加负荷适应状态的评价,以及对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

10、简述如何根据机能评定结果监控运动量.10、11

答:

(1)生理指标检查

A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引起的深刻变化,即使大运动量也必须在2-3天内恢复。

适宜运动量晨脉变化每分不超过3-4次;血压变化范围在10毫米水银柱内;体重减少不多于0.5公斤。

血压明显持续上升或肺活量、体重明显持续下降,说明运动量偏大,有疲劳积累的征兆

B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变化评定运动量,用反应深度和建立分化抑制的准确程度来评定皮质机能的恢复情况。

如反应速度不变或加快,分化能力不变或提高视觉基强度不变或下降,说明皮质机能恢复良好,反之说明运动量偏大,恢复不好,疲劳未消除

C有些项目,身体局部负担过大,但整体反应不明显,可用肌电图研究肌肉活动潜伏期。

未消除疲劳的肌肉,收缩和放松潜伏期均延长,犹以后者最为突出。

一般来说,小运动量导致的疲劳,24小时之内即应消除,而大运动量后的恢复一般不宜超过3天。

(2)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A疲劳程度不深时,运动员主观感觉的变化不大,食欲和睡眠也都正常,微感困倦思睡,缺乏完成训练任务后所出现的安慰感。

如在此基础上继续追求大运动量,可能造成疲劳积累,久之,运动员即可产生许多异常感受,如食欲不振、不易入睡、多梦、乏力、易汗、心悸、自信心动摇以及对体育场地、器材、练习信号产生厌恶感等等。

这就是不合理的大运动量所致的过度疲劳,此种现在易在于自觉性高,意志力强的运动员身上发生。

在检查运动员的训练日记时,应予重视,以便做出防患于未然的调整。

B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出现烦躁不安、脸色苍白、眼光无神、表情黯淡、反应迟滞、协调性茶、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运动成绩明显下降等。

哪怕只有部分现象出现,也都意味着疲劳积累已经到达非调整运动量不可的地步了。

11、根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特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

11

答:

儿童少年神经活动过程灵活性高但不稳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分析与综合能力较低,条件反射建立的快,恢复也快。

儿童时期偏重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少年时期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进一步发展,分析与综合能力逐渐提高。

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据此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

(1)多采用直观教学,形象,示范动作,精讲多练以及简单易懂的形象化语言,顺口溜,口诀等形式的教学方法。

(2)课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如游戏、小型比赛、并应多安排短暂时间休息。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活动的能力和有目的地加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12试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11

答:

1兴奋-收缩耦联,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维蛋白结合后产生两种作用:

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

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地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

由于每个肌节中的横桥的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3收缩的肌肉舒张

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汞被激活。

在钙汞的作用下,肌质网把Ca2+汞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单位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13、室从生理学解释为什么身材娇小的体操运动员往往能取的较好成绩,以及为什么体操运动员的身材要比投掷运动员小得多。

12

答: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

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随着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着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这些关系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身体较小的体操运动员往往能取得较好成绩,以及为什么体操运动员的身材比投掷运动员小的多。

为了能成功的完成体操动作,运动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相对力量。

14、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12

答:

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互相协调性加强,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此外,还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从而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

使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或训练时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15、简述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特征。

12

答:

1骨骼特征:

不同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的变化方面。

不同的运动项目由于对骨的刺激作用不同,骨密度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力量性运动项目,如举重运动员的骨密度最高,其身体各部位的骨密度绝对值都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和普通人;而耐力性运动项目的骨密度最低,运动可能对受刺激部位的骨骼产生局部影响。

2骨骼肌特征: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是通过物质消耗、结构损伤、修复和再生影响使肌肉在结构和收缩力量等方面出现超量恢复,从而使肌肉功能性肥大和肌肉力量增加

3血液循环特征:

运动员血液指标与一般人无明显差异,仅在某些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有所增加,个别酶活性高于常人的现象,而在心血管形态和机能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常人的特点。

4呼吸机能:

安静时运动员肺活量明显高于常人,呼吸频率少,呼吸深度增加,肺通气量一般并无无差异。

一般人安静时呼吸频率12-18次/分,深度约500ml,而运动员降至8-12次/分或更少,深度1000-1500ml

1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12

答:

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离心收缩产生的力量比向心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是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

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而向心收缩时,只有可收缩成分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克服阻力的肌肉张力。

肌肉在向心收缩时,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先要拉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一旦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充分拉长,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才会作用于外界负荷上。

因此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这就使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