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1998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城市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学.docx

《城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学.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学.docx

城市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市和城市科学

一、人类对城市的认识

1、城市的定义:

城市(Urban或City)

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沃思认为:

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

有学者认为:

城市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过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以后,一种相对于乡村而言更人性化的社会载体。

经济学观点来解释:

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城市定义:

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

通常须具备以下条件中的大部分才能称之为城市:

①人口相对集中;②商品交易中心以及金融、信息、服务业汇集地中心;③从事第三产业和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高;④拥有行政、宗教或特有的职能机构;⑤对周边村落有文化影响;(6)一定区域内的交通枢纽。

2、人对城市的认识:

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1895——1990)曾指出:

“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城市发展史》

人类历史刚刚破晓时,城市便已经具备成熟形式了。

聚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导致了人类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萌动。

城市以后产生以后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个深化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易·系辞》、《周礼·地官》: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ze,太阳偏西)而市,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刘易斯.芒福德:

“正是由于给城市规定的这一严苛的定义,才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怀疑:

密集,众多,包围成圈的城墙,这些只是偶然性特征,而不是它的实质性特征——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的经济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集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集。

巴顿(K.J.Button)“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二、现代城市科学的形成

1、城市建筑学:

建筑学(含城市规划)最早与城市结合起来。

城市不仅是人口集聚之地,同时也是建筑物密集的场所。

以研究建筑物的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建筑学便成为城市科学体系中最古老的一员。

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第一次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古代建筑学还包含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内容,现代已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即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与城市总体布局、整体功能以及经济、社会因素之间联系更为密切。

2、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是从聚落地理学中分离出来的。

聚落地理学是以地理学观点研究人类在单位空间聚集而形成的房屋、道路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

聚落的大小可以由独立家屋到几百万人的大城市,通常包括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部分。

3、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UrbanSociology)

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AugusteComte)创立,是传统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1938年沃思发表《都市性的生活方式》

4、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UrbanEconomics)

是从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发展起来的。

5、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

既是人类生态学的分支,也是城市社会学的流派。

现代城市科学体系(ModernUrbanSciences)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众多单一学科组成的群体。

第二节:

关于城市学的基本问题

一、城市学的产生条件

二、城市学的定义:

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吉村英一《城市问题事典》:

城市学Urbanology(城市学)

城市科学UrbanSciences

三、城市学的研究对象:

四、城市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城市的特征与本质。

第三,城市的结构与运行。

第四,城市的功能与作用。

第五,城市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五、城市学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城市学的意义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形成的原因与缘起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出现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尚不到人类整个生存时间的0.5%,但是我们所有的有文字的历史都是人类进入城市社会后才开始的。

正是因为如此,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期城镇(elopes)

城镇(polls)

大城市(metropolis)

城市区(megalopolis)

区域性城市(regionalcity)

城网地带(regionalurbangrid)

世界上古老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4000千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2000年以前印度河、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

城市学和城市史学却建构较晚

17、18世纪,伴随欧美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城市学才逐渐创建,19世纪20世纪之交,城市学才在城市化比较充分的美国等地真正产生。

1、城市缘起

第一,经济或市场起源论。

第二,地理或环境决定论。

第三,功能决定论。

2、城市产生与乡村的关系

卡塔尔·霍约克(CatalHuyuk)为首的学者认为,城市最初是由农村慢慢演变过来的。

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

她认为城市先于农村。

两种说法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较为一致:

第一,城市和乡村不同。

第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3、、城市形成原因

第一批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

二、城市形成的制约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三、最初城市形成的途径及形式

1、早期的重要城市

两河流域沿岸先后出现了巴比伦、吴尔城、拉迦什、尼普尔、亚述等城市。

尼罗河流域出现了孟菲斯、卡洪、底比斯等。

古印度出现了莫亨约达罗、华化、五舍等。

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古尔尼亚、玛里亚、费斯特、迈西尼、拜占庭、斯巴达、雅典和罗马。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1千年相继出现一些小城邑,如郑州商城、河南安阳等。

2、早期城市的类型:

(1)古代城堡式

(2)、自治城市

(3)、交通城市

(4)、农业城市

四、古代著名城市简介

1、古埃及城市

2、两河流域:

3、古代印度城市

4、古代美洲城市

5、古希腊城市

6、古罗马城市

五、中世纪的城市

1、概况

2、特点

第一,城市由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发展而来。

第二,许多城市是由手工业者分离出来后集居而成。

第三,一些城市由军事堡垒发展而来。

第四,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中心。

第五,行会所有制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

第六,中世纪一些欧洲城市是自治的。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含义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从历史上看,无论城市量的扩张还是质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二、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

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

近代城市指产业革命以后的城市,也就是从公元18世纪到公元20世纪中叶,大约200多年。

1、近代城市

(1)、概况

“近代城市都是开放性的,与外界有广泛的经济联系,资金的投放与吸收,技术的引进与输出,产品的进口与出口,劳动力的流入与流出,使城市与周围地区经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综合有机体”。

18世纪下半叶西欧发生了产业革命是近代城市的孵化器,世界城市化首先在这一地区出现。

在亚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也逐渐成长,先后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产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一,产业革命使生产规模扩大。

第二,产业革命改变了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革命导致了经济地理的变化。

第四,产业革命使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革。

第五,工业革命带动了以运河、汽船、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标志的“运输革命”,为人口流动,城市所需食物、燃料及产品销售提供了廉价快捷、安全可靠的运输工具,并把城市与沿海港口联结成网,与通海外航线沟通起来,而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第六,城市化的发展与市场不断扩大和完善密不可分。

(3)、近代城市的特点

第一,城市发展加速,城市规模扩大。

第二,城市集中了巨大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成为国家经济活动中心。

第三,城市职能多样化。

第四,生产方式、交通工具的变革改变了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使城市内部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并扩大到城市外部甚至其他国家。

第五,城市生活多样化、社会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现代城市:

(1)现代城市状况:

第二世界大战后由于新的科学技术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乡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进入了工业化后期。

进入20世纪,城市规模扩大更加猛烈和迅速。

世纪初全世界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城市为360个(居住着世界总人口的5%),1950年为962个(居住着世界总人口的16%),50年间增长2.67倍。

1960年为1300个(居住着世界总人口的20%),10年间增长35%。

1970年为1800个(居住着世界总人口的24%),10年间又增长38.5%。

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00年为49个,居住人口5300万,平均每个城市为108万。

1950年猛增到183个,人口25700万人,平均每个城市人口为140万。

1980年城市又增加到476个,人口增加到77300万,平均每个城市人口为162万。

由此可见不仅大城市数量激增,而且每个城市的平均规模也急剧扩大,从2世纪初的108万人扩大到162万人,扩大50%。

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由77座增加到235座,人口总数由1.9亿增加到6.5亿。

这些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由2.58%5增加到12.8%。

个别城市规模的扩大更达到惊人地步,如韩国的汉城1960年为240万人,1980年达到8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2.3%。

目前伦敦、墨西哥、东京、纽约、上海等城市的人口已超过1000万。

墨西哥城从1950年的310万人增加到1984年的1700万人。

各类城市规模扩大的趋势无论在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中部仍在继续。

2000年世界总人口有近一半住在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

发达国家居住城市的人口已达总人口的80%左右,城市化进程已到第三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尚在30%左右,正在进入第二阶段,即高速发展时期。

从1950年到1995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由4.47亿增加到9.1亿,增长1.04倍;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却由2.87亿增加到16亿,增长了4.5倍。

1950年全球最大的15个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只占4个,到1994年却增加到11个,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13个。

1994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4个,其中10个位于发展中国家。

预计到2015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将达到27个,发展中国家将占居24个。

(2)、现代发展中国家城市的特点: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工业化时期正是城市迅速发展时期。

此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原因,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特点极大推动了城市进程。

第一,城市化正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进行,而不是当年西欧北美开始城市化时那样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第二,正在城市化的国家,目前人均寿命最短,营养最差,能源消费最少,教育水平最低。

第三,它们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当年城市化时的人口,但城市人口比例低于发达国家。

第四,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数量大,速度快。

第五,工业化远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多数移民感到在城市就业机会较多。

第六,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较发达国家更多,两极分化严重,造成城市人口贫困化。

公元1800年产业革命前,世界城市人口只有2930万,仅占世界总人口的3.2%。

从1800年到1900年,世界总人口上升率为77.5%,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上升率则达665.9%,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由3.2%上升到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和城市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00年的14%上升到29%,1985年又猛增到41%。

目前世界已有80个国家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超过72%,发达国家如欧洲和美洲已达83%以上。

从城市数量看,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0世纪初只有28个,1950年增加到484个,80年代己超过1000多个。

1960年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271个,1980年已达到563个。

目前世界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25个,其中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7个。

一些国家还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居绝对优势。

从城市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美国由1960年的96%上升到1985年的98%,日本由87%上升到96%,原西德由94%上升到98%,英国由97%上升到98%,法国由91%上升到95%。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

学术界有夏末、殷末、周初等说法

中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城”和“市”是两个不同概念

1、古文献的记载

一是城市产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如《轩辕世纪》记载:

“帝筑城邑,造五城。

”另一说法是起源于夏鲧时代,《世本·作篇》记载:

“鲧做城郭。

市的出现也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时期。

《世本·作篇》》:

颛顼时“祝融作市”,是指设在交通要道或井边的小集市,即所谓“市井”。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反映了商品交换不断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

2、考古发掘

大约在8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000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开始农耕和定居,出现了原始聚落。

已发现的新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聚落,距今约6000年。

河南登封的王城岗、淮扬的平粮台、郾城的郝家台、安阳的后岗、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寿光的边线王等“古城”遗址。

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在河南省偃师的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有连续五期的文化遗存,碳14(树轮校正)测定1——4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600年,按照“断代工程”属于夏文化。

3、城市建设高潮

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发生在西周时期。

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二、封建时代的城市:

1、概况

北京、西安、洛阳、开封

2、特点

第一,城市发展从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到由北方逐渐南移。

第二,城市建设与发展始终反映封建统治者的利益需要。

封建城市大都为满足统治者需要而兴建,是中央、州、县统治机构所在地,政治职能突出,经济职能明显处于依附于地位。

全国最大的城市往往都是王朝国都,如咸阳、长安、洛阳、汴梁、临安、南京、北京等。

第三,城市布局由封闭向开放发展。

隋唐对居民区和市场进行管理,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北宋时这种制度被彻底废除,夜市、临街设店取得合法地位,城市布局出现开放的大街小巷形式。

三、晚清的近代城市:

1、状况

100多个大中城市,10万人口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几乎包括所有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租界及通商口岸。

据统计1919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19座,5-10万人的城市107座,2-5万人的城市182座。

大城市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广大西南、西北等内地数量少、密度小、分布稀疏。

2、近代城市的特点:

(1),近代出现了直接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分2种。

一是由某一个西方长期控制,如青岛、哈尔滨、大连等,是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都有明确的建设意图,按照帝国主义需要制定规划,进行建设;二是由几个西方列强共同控制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等。

这些城市开始是由分属不同国家管辖的租界发展而来,故没有统一规划,布局混乱,使得城市畸形发展,基础工业极端落后,为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服务的商业及服务业过分膨胀。

以上海为例:

(2),出现了依靠民族资本兴建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如唐山、焦作、萍乡、无锡、南通、石家庄、郑州、蚌埠等。

它们不同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是由本国资本兴建的。

这些城市规模不大,经济实力较薄弱,无法与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相抗衡,且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大城市。

城市没有规划或计划,布局混乱,基设施落后。

(3),广大的传统城市变化微小,有些发生局部变化,如济南、北京、西安、成都等,有些仍保持原状,甚至在资本主义经济排挤下衰落。

四、民国时期的城市

1、西部城市发展继续滞缓

中国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市的发展也不平衡。

辛亥革命后与沿海沿江及东部相比,西部内陆和边远地区城市发展相当缓慢,有的甚至停滞倒退,城市人口减少。

西部城市发展缓慢、滞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僻居内地,交通不便,与国内外市场联系薄弱,生产落后,资金不足,城市发展缺乏动力。

西部城市与沿海经济中心城市相距远隔数千里,还有高山大河相阻隔,成为偏僻内地,地理位置不利,受资本主义的影响远远小于东部。

西部地区可通行轮船的河流少,水运能力有限。

当东部城市受惠于轮船航运业带来的繁荣时,西部城市仍采用畜力车,成本昂贵,限制了物资和人口流通。

当铁路和公路在东部普遍修筑时,西部却因地理条件复杂、资金缺乏,技术落后而望路兴叹。

第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城市带来巨大破坏。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最野蛮、黑暗的时期。

政治混乱,军阀之间不断混战。

北洋军阀皖、直、奉三大派系你争我夺,抢权夺利。

而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广西等地也有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各自依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后台,争夺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使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这其中尤以西南、西北地区军阀混战为甚。

第三,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生活极度贫困,农村市场萎缩,农民购买力一降再降,不仅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农产品,而且也无法为工业品提供足够消费市场.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民国建国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没被打破,使得土地兼并加剧,租佣关系日趋扩大和膨胀,农民所受压迫和剥削越来越重,导致生产趋向破产。

加之田赋捐税重繁,官吏豪绅强收勒索,兵匪团丁鱼肉乡里,农民难以生存。

2、大城市的建设

国民党定都南京,地靠东南,故这一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以上海、南京为主。

南京国民政府对上海的认识与定位比较准确,其市政建设主要出发点有三:

第一,上海是国际性的工商、金融城市,也是中国第一位的现代城市,因此应向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发展。

1927年7月1日黄郛任上海特别市长后开始构建上海都市发展计划,出台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与《大上海计划》。

第二,建立中国式的独立自主的新大都市。

第三,为达到现代国际性经济金融城市而进行一系列城市建设。

1929年7月起《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出台,共分为水陆交通计划、道路系统计划、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三部分。

从结果看《大上海计划》确实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大上海计划》推动下,整个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3、日寇殖民统治及对城市的破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城市及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有的厂矿,有的为日寇掠夺,有的为战争摧毁,有的随政府内迁,大部历遭危难,艰苦万状。

4、城市布局的西移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队、学校、工厂企业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使这些地区的城市,如陪都重庆、四川省会成都、陕西省会西安、甘肃省会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府”的陕西豸虎镇等都得到很大发展。

为加强后方联系和物资、人员的流通,国民党政府重视建设西南、西北的公路和水路交通。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内迁机关、企业、工厂、学校及成千上万的内迁人口相继复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有所减少,但这些城市都较战前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内迁企业、工厂、学校和人口仍留在这里。

5、解放前我国城市状况

三年内战中城市建设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停滞倒退。

1949年中国城市的分布格局

1949年全国共有132个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但城市设置没有明确标准,有些城市也没有人口统计。

从城市分布特点看,南北差异逐步缩小,东西差异逐步扩大。

按城市规模划分,大中城市集中于东部的特点更为显著。

五、新中国城市建设

1、城市发展的阶段

新中国城市建设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起步的。

解放前中国城市的畸形发展使布局不合理,城市破败不堪,带有浓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色彩,城市建设落后,居住条件恶劣,城市化水平很低。

解放初期我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10%左右,严格讲还没有开始城市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工业建设,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解放后城市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949——195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也是城镇人口急剧增长时期。

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是城市发展成功阶段。

1958——1977年是我国城市化不稳定发展阶段。

城镇人口增长大大超过城市容量和负荷能力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结果不仅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农业生产也遭到破坏,粮食产量连年递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从1961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缩城市人口政策,精简职工,动员部分职工家属返乡务农。

经过3年调整,城市化水平连年递减。

这种调整是对城市化速度超过经济发展的纠正,使国民经济逐步转入正轨。

但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停滞。

1978——20世纪末,是我国城市化恢复与发展阶段。

1977年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纠正了过去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而重新转入正轨,城市化水平也恢复到正常发展阶段。

这是解放50年来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

主要原因:

一是国家经济调整后稳步发展,农村和城市相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另一原因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崛起。

农业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劳动力资源,而乡镇企业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其次,1984年放宽建镇标准也造成集镇数量和人口巨增,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猛增,这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又一原因。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国城市经济开发区不断增多,使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如上海浦东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大连新区等,全国各城市大大小小经济开发区数以千计。

2、发展特点

第一、形成完整的城市体系。

第二,基本扭转了城市不平衡布局。

第三,生产城市代替了消费城市,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加强。

第四,十分重视旧城改造,城市现代化与保持传统风貌相结合

3、存在问题

(1)、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具体表现为:

第一,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第三,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不相适应。

第四,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2)、城市化进程缓慢,曲折反复

(3)、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平衡。

(4)、城市化与现代化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市比较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视“软件”。

第二,比较重视城市人口数量,不太重视人口质量,缺少市民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