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26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docx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的教学反思

节课的教学能感觉到重点在哪里,但是不够突出,更重要的是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的策略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摆小方块这一环节,知识点没有渗透进去,只是浅浅地沾边,所以导致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另外,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课,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让每一个学生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对学生理解题意很不利。

如此看来,“深入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一方面就很欠缺,对学生知识状态了解不细致,对于学生认知水平估计不周到,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在教学中,我操作不细致,过于心急,要知道,一年级小孩子的'认知需要有一个扎扎实实过程啊!

数学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把题目做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教学后,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

中午,我马上针对这次课“比多比少”问题的训练点,制作了专项练习课件,对学生进行此种问题的强化训练。

而在以后教学的习题设计中,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设计或选用“比多比少”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们练习,让学生经常与“比多比少”问题对话,逐渐养成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春季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春季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3人,其中男生32人,由于男生占大多数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大部分学生聪明好学,但是由于后进生数量较多,本班成绩一直居全镇下游,去年新转进四名学生中,一名学生位于全班倒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差,需要做大量的补救工作。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部分后进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赶上班级整体,仍有3~5人需要个别辅导和小组帮助。

学习习惯方面,经过一学期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磨合,发言的学生数量有所提高,作业质量仍须不断加强督促,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一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经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4)、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积在万以内)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在万以内),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和相应的除法,一个因数和除法是和整十数的乘、除法。

3、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并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和两步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1、分数意义的理解。

2、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重视形象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加强常规训练,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4、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稳。

5.加强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研究,培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植树问题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

1、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学生灵巧的小手为载体,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具有植树问题本质特征的事件很多,要想了解植树问题,必须要知道间隔的问题。

2、本课是根据小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的心理特点设计的。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发现规律,经历思考、分析、发现、归纳、总结、验证、应用的过程,轻松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二、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第一个环节:

激趣导入,游戏试探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观察5个手指,有几个手指和几个间隔?

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像手上问题一样的数学问题。

我们称之为“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

从我们的双手引入间隔与间隔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也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

引导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

呈现情景,出示问题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栽)老师利用课件介绍概念:

师问:

这里的20是什么?

(师:

我们称为“总长”)

这里的“5”是什么?

(师:

我们也可以称为“间隔长”)

每两棵树间的这一段叫什么?

(师指着“间隔”说:

这是“间隔”)?

这里有几个“间隔”?

(师:

我们说“4”是“间隔数”)

“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

用一支笔演示说:

就是两头都栽。

这是我就告诉同学们,“总长”、“间隔长”、“间隔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间隔数=总长÷间隔长,并板书。

接下来尝试猜测答案,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

活动二:

动手设计,激起兴趣

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

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在操场的东侧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然后提出问题:

一共可种多少棵树?

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

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三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种”,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再经过教师的提炼,得出“两端都不种”这两种方案中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活动三:

验证规律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总长间隔长(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20米4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2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1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通过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上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索这些数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

活动四:

总结规律:

“请同学们静静的来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到了什么?

棵数与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同学们很快的总结出:

两端都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

植树棵数=间隔数-1

“这位同学用是这样表示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用另外一种方法表示吗?

”同学们很快的又总结出:

两端都栽:

间隔数=植树棵数-1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植树棵数+1

活动五: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第三个环节:

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1、变式练习

(1)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栽)

由于有前面概念和概念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已经能独立解决实际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列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栽)

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不栽)

“同学们,两侧栽树是什么意思?

两侧和两端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能完成这道题吗?

那我们做两侧栽树的题时千万不要忘了乘以2。

通过相对数据较大、复杂的问题,引出学生不同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矛盾,从而要求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2)园林工人沿一条长21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拓展练习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多长时间?

这些练习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

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通过求“全长”“棵数”“间距”的变化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学得更有兴趣。

同时也让学生扩大视野:

“植树问题”不仅仅用于“植树”,还有很多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植树问题”一样。

第四个环节:

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1、说一说: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植树问题的两端栽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端种一端不种”、“在封闭图形上种树”的情况,下节课我们接着研究其它的植树的情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

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

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

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

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第八单元《加与减

(二)》。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

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

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

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进度表注: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

一、除法

课题:

分苹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苹果实物、盘子、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

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你们来帮幼儿园的老师算一算,如果每5个放一盘,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究新知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20个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0÷5=4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给同桌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3、试一试。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完成第2页试一试中的8道题。

三、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

由于学生口诀掌握的不错,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障碍,只是学生对竖式中每一个数意义的理解上有一些困难,以后在学生理解能力方面要多加训练。

课题:

分橘子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熊家里来了4位小客人,好客的小熊拿出14个橘子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几个橘子?

二、动手操作

1、用你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2、小组汇报。

(我们组分给每位客人3个橘子,还剩2个。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要剩余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

(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

把14个橘子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分到3个,还剩2个,我们可以用算式14÷4=3(个)?

?

2(个)来表示。

4、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来表示除法,那么像这样的有余数除法,怎样用竖式来表示呢?

同学们,试一试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

5、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每一步表示什么?

介绍余数的名称和商的位置。

6、我们怎样来检查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4人共分到12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14个,算对了。

三、探究规律

完成第4页“算一算,想一想”中的四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逐一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四、拓展练习

1、4页第1题。

2、5页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21÷514÷3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板书设计

14÷4=3(个)?

?

2(个)

余数

答:

每人分到3个,还剩下2个。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由于上学期我们加强乘法算式中填最大的数的练习,所以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障碍,只是学生对竖式中每一个数意义的理解上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对余数的理解,所以我运用实物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余数的意义,效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