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27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docx

财政学复习简答论述总汇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P20):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表现是什么?

(P20-2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P23),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P24)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

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

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政府决策失误。

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

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

这里且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

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P14)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8-10、财政的3大职能?

(P26-29)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是实现公平分配,我国明确实行按分配与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原则。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财政监督(P32):

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P32-33)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

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P33-34)

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1)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2)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

(2)政府参股。

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

(3)政府补助。

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

8.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P44-45)

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收入分析法),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

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则比较它们的NPV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NPV高的项目。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购买性支出:

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

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公式:

Eg=△G(﹪)/△GDP(﹪)

4、财政支出增长边际效益倾向: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分,或财政支出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为:

MGP=△G/△GDP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P62

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财政支出增长

经济因素:

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密集问题→拥挤等外部性→必须政府解决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3、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P66-67)

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章经常性支出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3、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介入的范围。

(P85)

(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范围:

(1)公共卫生服务。

(2)基本医疗服务。

(政府不是包揽全部卫生医疗市场,而是选择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

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共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

这些物品包括医疗服务本身、健康保护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所利用的服务信息等。

二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

三是补助穷人,使他们能够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基于此,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BOT投资方式: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

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财政投融资:

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机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4.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P104-106)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

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如宇航事业、核电站、战备公路等;三是反垄断的需要,垄断排斥竞争,垄断利润可能是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的。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提供方式。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5、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

(P107-108)

(1)“三农”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1、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7.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P110-111

财政投融资是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即:

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

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照顾性税收支出:

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其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

2、刺激性税收支出:

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特殊减免规定。

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2、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P117)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二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通过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3、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P118)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P132-134)

(1)总体上,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

(2)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

这一时期的财政形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从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在收支安排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政府一直为财力分散和财力短缺所困扰,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加大。

2、由于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政府资金被分散化,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被肢解,各部门替代了财政职能,特别是替代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3、由于财政收入的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以致中央在调控上显得软弱无力。

4、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

(3)“九五”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大幅度增长,导向财政良性循环。

4、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P127-128)

财政收入规模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

6、试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

(P140)

首先是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

其次是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

又称纳税主体。

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起征点:

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

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3、直接税与间接税:

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4、从量税:

采用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体积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从价税:

采用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计税方法的税种。

5、价内税:

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其计税依据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

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其计税依据为不含税价格。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税收的“三性”。

(P146-147)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

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

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

 

3、简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P157)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又称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是税制本身的问题,所以又称为税收的制度原则。

4、简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P156-157)

(1)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2)能力原则。

能力原则是指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各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收入高的人多分摊,收入低的人少分摊。

显然,这一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6.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P161-162)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名词解释

1、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是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

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拉弗曲线”:

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4、试说税收的收入效应(P166)

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这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5、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P167)

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P175-176)

供给学派认为,需求管理政策不能解脱经济的“滞胀”,只有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使用效率着手,才能恢复经济的活力,因而主张实行“供给管理政策”,而主要载体则是减税政策。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7.试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P176)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曲线至少阐明了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因为高税率会挫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力,导致生产停滞或下降。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D点和E点,两点的税收收入是相等的,但D点的税收负担很轻。

由于低税负刺激了工作意愿、储蓄意愿和投资意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自然增加。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因此,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制度(P183):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2、绿色税收(GreenTaxation):

是环境税收(EnvironmentalTaxation)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

3、“黄宗羲定律”:

历史上每搞一次税费改革,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就催生一次苛捐杂税摊派的高潮,即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

1、简述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和理想税制。

(P184-185)

公平课税论最初起源于亨利·西蒙斯的研究成果。

西蒙斯的哲学思想根植于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是基本价值观,然后才是公平。

(1)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

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征税。

(2)理想税制:

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宽税基能在不同的所得类型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和不同的活动之间实现税收中性,同时,它也有助于降低名义税率,从而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或福利成本最小化。

这种宽税基、低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