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28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号:

201046910311

授课教师:

马强

学期:

2011-2012-1

一、粮食安全概念诠释: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浊,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二、我国粮食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特征:

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具有5个特征:

1、粮食供给的价格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

粮食是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不同。

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价格下降、需求上升。

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需求则是刚性且基本稳定的,价格再变化,需求都是一个常量。

从供给看,价格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很大,粮价高了,农民就会多种粮;

价格低了,农民就会少种粮,收益是农民种粮的参照系数。

粮食多了,价格就会下降,“谷贼伤农”,就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过少,价格就会上升,“米贵伤民”,则会加重居民和缺粮农民的经济承受力,另一方面又刺激农民种粮的兴趣,又导致价格下降的走势。

这种规律决定了粮食既不能多,又不能少,而粮食生产的特点恰恰不是多就是少。

2、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交织,调控难度大。

粮食生产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就是粮食价格变化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带来生产的不确定性。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加剧了粮食生产的波动性。

粮食储备可以调剂丰歉余缺,但储备过多又会增加费用,储备过少又不足以抵御风险,是个两难选择。

尤其是贫困地区,往往既缺粮,又缺钱,政府调控能力十分薄弱。

粮食政策是系统工程,生产、流通、储备、补贴等要统筹考虑。

3、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

粮食是必须品,供需紧张,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

4、粮食问题具有“羊群”效应。

我国大概有3亿多农户,9亿多农民,生产的同构性强。

居民消费也有从众心理,买涨不买落。

生产也跟风,消费也跟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么增幅很大,要么减幅很大,导致粮食控制的难度大,成本高。

5、粮食政策具有“滞后”效应。

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经营规模小,调控具有滞后性。

问题出来了,才研究政策,往往是“亡羊补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政策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整。

今年政策明年才能见效。

因此,处理粮食问题要未雨绸缪,短期政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1.1农业用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城市的扩张,工业建设用地、商业住宅用地、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用地等都占用了大量肥沃的农地,汽车业的发展,各地开发区的盲目占地,都导致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

不断扩大的沙漠化面积,西部的退耕还林,又占用了大量土地。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土地上进行高附加植的水果和蔬菜的种植,导致粮食用地的进一步减少,农业的比较效益过低,中西部大量土地被抛荒。

除了量上的减少外,农地的质量下降更为突出,由于生态破坏,地下水和灌溉井的枯竭,大量土地被抛荒或变成旱地;

长期的乱施化肥和农药,也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1.2农业投入劳动力的不足且质量低下。

在农村,农民依然很多,但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城镇打工,真正留在农村的绝大部分是劳动能力较差的老弱妇孺。

在中国农业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背景下,大量劳动力的投入依然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生产模式中,一个核心家庭一般最多只能耕种10亩土地。

随着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流失,有效劳动的供给不足,使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导致土地大量的抛荒或粗放经营,必然影响到粮食的生产。

另外,那些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能力较低,其中90%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50%的为小学及以下,这也必然影响到农业产量。

1.3农业的弱质性使然。

由于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相对而言平均利润较低,风险较大,因此,很少有资金从别的领域转向农业,相反随着国有大中型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金融政策的城市导向,导致了农业资金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使农业发展的资本瓶颈更为突出。

(4)农业单产的下降。

由于土地质量的下降,水资源的枯竭,农业基础设施的老化,劳动力投入的质与量下降,必然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粮食单产在一些地区大幅下降。

这样,随着各种生产要素从农业领域单向地向外流动,导致要素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陷入困境。

  2.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导致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据1996年国务院中国粮食白皮书的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虽然中国人口出生率可能从1978年的2.4%下降到2020年的0.2%,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惯性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届时中国人口可能将达到16亿的峰值,其间每年人口净增约1100万左右,按现在的标准计算,大约每年需增加500万吨的粮食供应量,到2030年大约需要6.4亿吨左右的粮食供应。

另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将由低蛋白质的谷物、蔬菜为主转为营养更为丰富的畜类、蛋类、鱼类、奶类产品,而这些高营养的食物需要更多的初级粮食转化,这样,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均粮食的消耗量也会增加,这也增加了对粮食的总需求量。

  3.依靠国家储备和从国外进口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粮食供需的缺口的可能性不大,且有较大风险

国家储备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将丰年供给过剩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欠年之用;

二是从国外进口以防止国内粮食的供给不足。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粮食可能长期供给不足,国家粮食储备将主要依赖进口。

从现实的供应能力来看,世界粮食市场上粮食供应潜力有限,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增产能力有限,增产成本大。

但随着世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

中国人口众多,如果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大,其风险太大,并且,世界粮食生产有很大波动,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风险。

五、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标本兼治

  

  1.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真正的宜农耕地并不多,加之20多年来摊大饼式的城市化,粗放式的工业化,盲目的开发区建设都导致耕地锐减。

因此,要保证耕地供应和粮食生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模式,对开发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遏制耕地锐减趋势。

此外,土地的低效利用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土地产权改革,加大产权的保护力度,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

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

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

要提高农民素质,除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之外,还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农村教育面向农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扶持

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加之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剪刀差”的压榨,中国农业已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通过外部输血来恢复元气。

一方面,政府必须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制投入大量资金,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改变当前对农业发展极端不利的金融政策,提高农民的信用额度,对农资贷款进行补贴和担保,为农业投资提供优惠待遇,以促进外部资金向农业的流入,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问题。

  4.增加对农业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也不例外,当今的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因此,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大力引进和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推广,以早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5.进一步充实农村的社会资本,稳定农村、发展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的净流出,传统社区的瓦解,导致世风日下,农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农村稳定与粮食安全必然难以维持。

因此,必须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进一步推行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乡并村,组建生态优美、邻里和谐、富裕文明的新社区。

在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抓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粮食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6.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和储备体制,确保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粮食流通和储存被一些部门所垄断,导致流通不畅,储备不足,成本过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放开了流通市场,允许私人参与粮食的收购、加工与买卖,极大地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但由于鱼龙混杂,监管不严,又出现了市场垄断,调控不力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与存储体制,既要做到高效,又要确保安全。

  7.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

只有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粮食安全才有长期的保障。

  只有对农村进行深刻的变革,标本兼治,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扭转粮食生产的下降趋势,保障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参看文献:

1.蔡运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A].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2.

  2.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