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32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学病例题备考教学提纲文档格式.docx

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6g(后下)淡竹叶12g桔梗10g、荆芥6g(后下)、防风10g、芦根30g、鱼腥草30g、甘草3g。

上、下午各一剂分服。

二诊:

1990年11月6日

二天后证见好转,体温降至37.5℃,仍咳嗽不止,痰黄难咯。

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

鱼腥草30g瓜萎壳15g桔梗10g杏仁10g芦根15g枇杷叶12g连翘12g牛蒡子12g甘草3g再进三剂而愈。

按:

本证属风温邪袭肺卫。

患者运动后汗出露风,腠理疏松,风热病邪乘隙而入,邪袭肺卫,卫气抗邪,邪正交争,故发热恶风;

风热上壅则头痛;

肺气失宣故咳嗽不已;

风热阳邪,化火灼津,故初病即见口渴;

风热壅结咽喉,故见咽红、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等为风热侵袭,邪在卫表之征。

故以银翘散辛凉解表,宣肺透邪。

肺热较甚故加鱼腥草清泄肺热。

由于辨证准确,治疗及时,故疗效较明显。

复诊时风热余邪尚滞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不止,痰黄难咯。

再拟宣肺疏风,化痰止咳之剂而获全效。

病例二:

余×

×

,男,55岁,干部、住院号:

64599入院时间:

1991年3月11日

病者5天前打球后汗出较多,未及时更换湿衣,阵风一吹,自觉一阵凉意。

当晚起恶寒、发热、咽喉干涩,第二天症状加重,咳嗽、喷嚏,自服”感冒冲剂”未效。

5天来症状加重,虽恶寒消失,但发热加重。

咳嗽、咽痛、胸闷,咳甚则胸痛,痰黄而稠,口干口渴,苔黄舌质红,脉数。

X线胸片报告为右下肺炎

诊断:

辩证:

肺热壅盛。

治则:

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北杏仁9g、生石膏30g、鱼腥草30g、桔梗10g、瓜萎皮12g、黄芩10g、郁金10g、连翘12g、甘草3g。

水煎服、上下午各进一剂。

服药第一天热势仍未见退,但咯痰较爽。

继续服药到第三天,体温由39℃下降至37.8℃,胸痛减轻,仍见咳嗽、口干渴、咽干,舌红苔少,脉细略数。

药效已见。

,但有肺津受损之象。

上方去麻黄、郁金、黄芩、加玄参12g,沙参15g。

三诊:

服上方药一周,发热退尽,但仍咳嗽、干咳为主。

遂以养阴润肺止咳之剂调理善后。

按:

本证属风温肺热壅盛。

患者打球后汗出露风,腠理疏松,风热病邪乘隙而入。

初起邪袭肺卫,故见发热恶寒、咽喉干涩、咳嗽、喷嚏。

患者自治不力,风热病邪深入气分而成肺热壅盛之证。

邪热由卫入气,故发热不恶寒;

热势较重,壅滞于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甚则胸痛、咯痰黄稠。

咽痛、胸闷等;

口干口渴。

舌红苔黄、脉数为邪在气分之象。

故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的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黄芩、连翘加强清解肺热;

桔梗。

瓜萎皮、郁金、甘草宽胸化痰止咳。

邪热较盛。

故用一天二剂的服法,三天后即见明显疗效,体温由39℃下降到37.8℃。

后期能抓住邪热伤津,肺阴受损的苗头,用清养肺阴、润肺止咳的方法,使病者很快得以康复。

病例三:

患者,李XX,男,46岁,初诊时间:

1989年4月2日。

患者三天前起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继而发热增高,午后热势更高,伴胸痛,咳嗽加剧,咳甚则喘促不宁,痰黄,大便三日未解。

诊时见舌红、苔黄厚,脉数。

X线胸片示右下肺部感染。

邪在气分,肺热腑实。

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宣白承气汤加味。

北杏仁10克、瓜蒌仁12克、生石膏25克、生大黄6克(后下)、鱼腥草30克、黄芩12克、浙贝母10克、知母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

一天二剂,上下午各一剂,水煎服。

加用清开灵40ml加入500ml输液中静滴。

二诊:

第二天大便通解,先硬后溏,量多,体温略有下降,由入院时40℃降至38.5℃,仍咳嗽,胸痛。

上方去大黄加枳壳6克继续治疗一周而愈。

本例病发于春季,初起邪袭肺卫,故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卫气受郁,肺气失宣的表现。

由于治不及时,邪热进入气分,壅滞于肺。

肺气失宣,故见发热加重,咳嗽加剧,伴有胸痛,喘促,痰黄等证。

肺失宣降,腑气不通,则病后大便未解。

综观本例病史,有如下特点:

1)发于春季。

2)初起邪袭肺卫。

3)以肺为病变重心。

故可诊断为风温。

诊时邪热已转入气分,部位在肺与大肠,主肺热腑实之证。

故用吴鞠通之宣白承气汤以宣肺化痰,通下腑实为治。

由于肺热较甚,故加鱼腥草、黄芩、浙贝母、知母以加强清肺泄热的作用,再加桔甘汤以宣肺止咳。

大便通畅后则及时调整为清肺泄热为主,去大黄防其通泄太过。

由于辨证用药正确,故能很快取效。

病例四:

患者:

张XX,男,8岁。

初诊时间:

1989年12月4日。

患儿三天前“感冒”后发热、恶寒、咽痛、咳嗽、气喘。

即在单位卫生站予“麻黄汤”加减治疗,服后汗出,热稍减,但咽痛剧烈,气喘不解,稍后体温复升,头痛,即来求诊。

诊时体温39℃,无恶寒,无出汗,咳嗽痰黄,喘促;

扁桃体肿大,可见脓性分泌物,颈胸部可见细小红疹,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风温

肺热发疹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银花15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岗梅根15克、生地15克、大青叶15克、玄参12克、北杏仁6克、甘草2克、薄荷3克(后下)。

一天一剂,先服全量的一半,3小时后再服余下的一半量。

三天后体温已降至37℃,午后稍增,咳嗽咽痛减轻,已无喘促,疹点已退,舌边尖红,苔黄,脉数。

效不改方,上方去薄荷继续服三剂而愈。

病儿冬季发病的,本属风温,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之证,用银翘散疏风清热,宣肺透邪即可。

但初时辨证不准,误为风寒喘咳而用辛温发汗平喘之麻黄汤类,邪热不能透解,反内郁于肺,故见咽痛咳嗽加剧,发热不降,喘促不止。

肺热不解,内窜营络,故皮肤可见红疹外露。

此肺热发疹之证,故用吴鞠通之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因血热不甚,故去丹皮,加岗梅根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暑湿:

李XX,男,41岁,患者于72年夏某日突然腹痛、呕吐、泄泻,泻下血水样便。

即入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炎。

经对症治疗一天后,吐泻均止,但腹胀满痛反而加重,并有腹胀拒按,大便不通等症状。

经X光检查,发现腹部有液平面,考虑有肠梗阻情况存在,遂准备手术治疗。

但患者不愿意,故在当天下午五时邀余会诊。

当时患者极为痛苦,腹胀满痛、按之痛加,大便不通,小便短少,脉濡,舌苔黄浊腻。

暑湿。

辨证:

湿热内阻,闭塞肠胃,气机不通所致

治则:

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处方:

王氏连朴饮加减:

厚朴9克、黄连9克、广木香8克(后下)、苍术9克、法半夏12克、栝蒌仁9克、大豆卷9克二剂。

患者服第一剂药30分钟后,嗳气、矢气频作,腹胀痛大减,惟大便未通,心中似觉烦热,脉细濡,苔黄腻。

处方:

厚朴12克、黄连9克、广木香6克(后下)、山栀子9克、淡豆豉9克、法关夏12克、栝蒌仁9克、大豆卷9克二剂。

服药后第二天大便已通,粪色黑而烂,每日二至三次。

嘱患者按原方再进二剂。

药后腹胀痛已除大半,其他各症均好转。

后因受凉,身微发热,伴有咳嗽,大便一日未行,脉浮细略数,苔转净。

此因内有湿浊,外受风寒,用表里双解法。

厚朴9克、法半夏12克、藿香6克、茯苓15克、黄连9克、广木香6克(后下)、砂仁9克(后下)、苏叶5克(后下)二剂。

四诊:

外感解,湿浊化,各症好转。

惟大便仍未正常,用《河间六书》之芍药汤加减以调治,经一月余而愈。

分析:

本例患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初起以腹痛、泄泻、呕吐为主。

第二天则转为大便不通(无燥屎内结之候),且脉不沉实而反濡软,舌苔黄浊腻。

脉证合参,显属暑湿为患,此乃辨证之关键。

盖因夏令暑湿交蒸,暑湿内袭,更兼饮食不调,伤及肠胃。

肠胃为湿热所阻,既使运化失常,升降失职,以致上吐下泻,也使气机不通,致腹痛、便秘。

治宜清化湿热,行气通便,使湿化热清,气畅便通,腹痛自除。

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取其辛开苦降,以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互相配伍,祛湿之力更强;

广木香行气止痛,配合连、朴以治腹痛,大便不通之主症;

法半夏降浊止呕;

山栀子、淡豆豉清宣郁热,以除烦热。

立法用药,能中病机,故得转危为安。

某女,17岁,某年7月下旬初诊。

酷暑天时,姻侄病重,邀余一诊。

据其父母代诉:

因其在湘潭女子中学肆业时,住该校宿舍楼,每日恒用冷水洒湿地板,而后着地而卧。

暑假归家,突作高热,神志昏迷,言语错乱,气急唇绀,呕吐不止,张口欲饮,大便溏黑,小便短黄。

前医曾给桂枝、葛根等药,其症更甚。

余近地细察,诊得脉弦长,舌质绛,析前医之训,参其脉症,可辨为:

热伤营血,内陷心包之重证。

法当凉血解毒,和营透气,取犀角地黄汤加味。

犀角3克、生地黄20克、杭白芍12克、牡丹皮10克、生扁豆12克、鲜荷叶20克。

二日内进上方三剂,高热渐退,已省人事,呕吐、气急、口渴皆平,唇转红润、小便色黄,脉舌同前。

余思其仍有余热在里,嘱服原方三剂,另取荷叶露适量,白糖调服作茶饮。

三诊:

药后诸症尽平,举家大喜,再拟清心、养阴、健脾、益气之品,以固后效。

本例发病正值夏秋之交,天气酷热,感受暑湿,故患高热、呕吐、口渴、尿黄。

暑为火邪,其性暴烈。

邪侵营血,干扰心神,则言语错乱,神志不清,气急唇绀,大便溏黑。

舌绛苔少,脉弦而长,为邪在营血,热毒炽盛之征。

治宜凉血解毒,和营透气,清暑化湿。

前医用桂枝、葛根等药以辛温汗解,乃犯以热治热之戒,故病情更重;

后转用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解毒和阴,加生扁豆、鲜荷叶、荷叶露升清祛暑化湿,故能应手而效,力挽狂澜。

暑温:

病案一:

患者男,7岁,海口人,因畏寒、发热(39.4°

C)一天,伴头痛、周身酸痛,气粗,疲乏纳呆,面红目赤,多汗口渴,舌红干、苔白厚,脉洪数。

于86年9月入院。

查:

血分析正常,西医诊断为登革热。

暑温(暑热炽盛)。

清泄暑热。

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先煎)20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20克,青蒿(后下)10克,板蓝根15克,栀子10克,甘草8克。

一剂热减,二剂体温正常。

无出血,血压正常,全身情况良好,4天痊愈出院。

分析:

该患者于当地流行登革热时染疾,西医诊断为普通型登革热。

其病发于9月,当地正值夏令,暑热之邪侵袭,骤然发病,始畏寒而短暂,后持续高热、面目红赤、多汗而引饮,小便短赤,脉洪数,舌红,苔虽白而厚干,一派暑热内郁阳明,胃热炽盛的表现。

故辨证为暑热之邪内侵气分,胃热炽盛之证。

治以白虎汤加味,以石膏、知母、甘草清泄胃热而生津,配以青蒿以涤暑解肌,黄芩、银花、栀子、板蓝根以清解暑热,加用葛根、柴胡以解肌镇痛。

叶XX,女,19岁,广东人。

于8月9日始发热,午后为甚,汗出而热不退,口渴心烦喜饮,头痛纳呆,神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无力。

8月14日入院,经用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强的松、补液等治疗6天,热仍不退,体温39.5°

C。

8月20日转中医治疗。

西医诊断为高热查因。

暑温(暑伤气阴)

清暑益气养阴。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30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黄连6克,淡竹叶12克,鲜荷叶15克,西瓜翠衣30克,知母12克,银柴胡12克,地骨皮12克,白薇9克,甘草3克。

每天1剂,药后8天体温降至正常,纳佳,二便如常,于8月28日痊愈出院。

暑热之邪燔灼气分,故有高热心烦;

暑热迫津外泄而致汗多;

暑热伤津气而见口渴喜饮;

暑热伤气,故有神疲纳呆;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是暑热内盛之表现。

体温晨低而午后升高,是由于津液耗损,阴分已伤。

舌红苔薄黄干、脉细数而重按无力,是暑伤津气之征象。

此例虽是暑热伤津气,持续高热2周多,但其邪尚未入营动血,仍在气分。

临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以清暑益气汤生津为法,投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协同清暑益气,方药对症,故连服八剂而痊愈出院。

暑热邪传心包(录自《吴鞠通医案》)

六月二十九日,甘,二十四岁。

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连翘18克、生石膏50克、麦冬18克、银花24克、细生地18克、知母15克、元参18克、生甘草9克、竹叶9克。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牛黄丸二丸,紫雪丹9克,另服。

七月初一日,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症。

连翘9克、生石膏50克、麦冬15克、银花15克、细生地15克、知母6克、丹皮9克、生甘草5克、竹叶6克。

今晚二贴,明早一贴,再服紫雪丹四钱。

[分析]:

本病为暑邪由气入营而邪闭心包,故初诊时以加减玉女煎两清气营,加银花、连翘、竹叶泄热透外,以牛黄丸、紫雪丹清心开窍。

由于邪势猖镢,所以二诊时,转见神昏痉厥,病机有兼热盛动风之变,病情还见增重,因此按原来方意,而药物则略予增减,从每剂药量来看,虽大多有所减轻,但投剂较频,“今晚二贴,明早一贴”,实际较初诊用药量有较大的增加,这对治疗病势危重之症,很有必要。

湿温:

吴XX,女,36岁,工人,初诊时间:

90年10月20日。

因头痛发热六天来诊。

患者于七天前因吃面包后起病。

初见吐泻腹痛,经当地医院诊治(用药不详),症状缓解。

当晚,洗澡后又出现恶寒头痛、胸闷欲呕。

再往当地医院诊治,先后服过土霉素、先锋IV、感冒清以及其他对症处理药,效果不著而来我院诊治。

诊时证见头痛头重,身体酸重,恶寒无汗,午后较热,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纳呆不饥,口干但不欲饮,大便稍烂,小便清长,体温38.4°

C,面色淡黄,舌尖边略红、苔白腻稍厚,脉濡略数。

实验室检查,血象:

白血球:

7.8X109/L,分类中性0.72,淋巴0.23,杆状0.03,嗜酸球0.02;

胸透:

正常。

湿温

邪遏卫气,湿重热轻。

治法:

芳香化湿,透表清热。

古方室湿温初起方加减。

藿香叶10克、佩兰叶9克、香薷8克、陈皮5克、茯苓10克、苍术皮4克、黄芩9克、通草5克、滑石15克、甘草3克、神曲12克。

水煎服,日一剂。

连服三天。

主诉:

药后微汗出,恶寒发热消退,余症减轻。

舌质一般,苔白腻、脉缓。

继用前法,三仁汤加减。

北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苡仁15克、川厚朴6克、半夏8克、滑石15克、竹叶8克、神曲12克、大豆黄卷15克、甘草3克。

水煎服,日一剂,连服三天而愈。

病者因饮食不洁,脾胃受伤起病。

虽经治疗,但未痊愈。

洗澡后,再受湿热病邪侵袭,内外合邪而病转重。

证属湿热病邪,阻遏卫气,湿重热轻,表里同病。

故治以芳香化湿,透表清热。

初因表邪抑郁较重,热象较显,故用藿香叶、佩兰叶、香薷芳香辛散,透湿化浊,令邪从上,从表而解;

用苍术皮、神曲、陈皮辛香苦燥,健运脾胃气机,燥化湿邪;

用黄芩苦寒,清泄里热,使邪从中而化;

用茯苓、滑石、通草渗利下泄,令邪从下而除,甘草调药和中。

用3剂后,表证已减,热象亦轻,故改用三仁汤继续轻开肺气,畅中渗下,加大豆黄卷宣透表湿,神曲消滞和中。

湿热胶结,淹滞难解,治疗得法,故能及时痊愈。

陆XX,男,42岁,91年5月16日初诊。

自诉患病10天。

每于下午3时许出现恶寒,30分钟后转为发热;

再经40分钟至1小时左右则汗出热退。

每天1次或隔天1次。

在当地医院多次诊治未效(具体用药不详)。

3年前到过海南岛,患过疟疾。

初诊:

体温39.6°

C,头痛头重,肢体倦重,口淡口干,不欲多饮,纳呆不饥,强吃则吐,胸脘痞闷,小便黄短,大便2天未解。

舌尖红,苔白厚浊腻,脉弦缓。

湿热秽浊郁阻膜原

疏利透达膜原湿热

薛氏治湿热阻膜原方加减

草果8克、槟榔10克、川朴9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石草蒲12克、藿香12克、半夏9克、滑石20克、甘草5克、青蒿10克、神曲15克。

日二剂,上、下午各1剂,水煎服。

3天后,恶寒发热消退,余症减轻,舌质一般,苔白滑,脉缓。

膜原之邪已透,但余邪未清,治宜继续芳化淡渗,清化湿热,再进三仁汤4剂而愈。

本例发于夏天,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

因治疗不当,湿热病邪盘踞膜原,阻碍气机升降出入,致寒热往来、胸闷脘痞、呕恶纳呆、头痛头重、肢体重倦等。

治当宣透膜原湿热,故以薛氏治湿热阻遏膜原方加减。

方中用草果、槟榔、厚朴直达膜原,开泄透达盘踞之湿浊;

用藿香、半夏、石菖蒲、神曲之辛香,芳化湿浊、和胃降逆;

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利枢机,再合青蒿苦寒芳香,入里透热外出;

以滑石、甘草清利湿热,使邪从下而泄。

服6剂后,邪离膜原,但余邪未清,故再以三仁汤善后。

三仁汤集辛开、苦降、淡渗于一方,对湿温病湿热阻滞三焦,热势较轻者确有较好疗效。

蔡XX,女,43岁,91年8月16日初诊。

自诉3天前因淋雨受凉后起病。

证见午后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头晕、无汗体倦、肢体酸重、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口淡不渴。

自服感冒灵、速效伤风胶囊等3天,恶寒消失,但余症不减;

小便清长,大便溏烂,日2次,舌苔白滑,脉濡缓。

邪阻中焦,湿浊偏盛

芳香辟秽,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雷氏芳香化浊法合加减正气散化裁

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朴9克、陈皮6克、半夏8克、茯苓15克、苍术8克、杏仁9克、苡仁20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连服3天。

呕吐已止,余症减轻,口干但不多饮,大便成形,日1次,舌苔白浊,脉缓。

继以前方加减。

藿香10克、川朴8克、陈皮6克、茯苓15克、杏仁9克、神曲20克、苡仁25克、大腹皮12克、防已10克、莲叶15克。

水煎服,再进3剂而愈。

本例发于夏秋之交,淋雨受凉后,湿热病邪侵袭人体致病。

邪侵肌表,卫气不各和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身重痛;

直趋中道,脾胃受邪,则脘痞腹胀、呕恶纳呆。

此属邪遏卫气,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同治。

患者自服感冒灵、速效伤风胶囊等发汗解表,徒伤卫气,邪不能解,故病不愈。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濡缓,为湿浊偏盛,湿未化热之象。

蒲辅周云:

湿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非温不化,非淡渗不利。

故治宜辛开苦降,芳化

淡渗。

方中用辛香之藿香、佩兰化湿辟浊,兼疏表邪;

用苦辛的川朴、陈皮、大腹皮、杏仁调理气机,使气行湿散;

用辛温的半夏、苍术燥湿和中;

用甘淡的茯苓、苡仁健脾渗湿;

防已苦寒,亦具利水除湿之效;

神曲辛香,能消食滞,有和中土之功;

连叶苦凉,能升清气,有醒脾胃作用。

诸药相合,集辛开、苦降、芳化、淡渗于一炉,使湿热之邪随气机的运行、脏腑功能的复常和调节而逐渐消除。

朱,男,45岁,91年7月13日初诊:

因发热、咽痛一周来诊。

自诉发热,以午后为甚,最高达39.8°

C,时有汗出,但热不退。

咽喉疼痛,吞咽不利,似有物堵;

伴有头痛,身重,肢酸乏力,口干口苦,不思饮食,胸闷脘痞,心烦难眠,便结尿黄。

当地医院用过青霉素、红霉素等药治疗。

检查,体温38.8°

C,咽喉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有绿豆大脓栓二处。

心肺无明显病理征,肝脾不大。

血象,白细胞:

12.3X109/L,分类中性0.77,淋巴0.21,杆状0.02;

其余未发现异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中阻,蕴毒上干,邪在气分

清利湿热,利咽解毒

甘露消毒丹加减

黄芩15克、连翘15克、薄荷8克(后下)、藿香12克、茵陈20克、滑石20克、木通10克、浙贝12克、鱼腥草25克、射干12克、甘草5克。

水煎服,上、下午各一剂。

服上药3天,咽肿减轻,疼痛已止,体温接近正常,但有咳嗽痰黄,胸闷纳差,体倦肢酸,舌质红苔微黄浊,脉缓滑。

湿热未清、痰热阻肺。

治宜继续清利湿热,化痰止咳,以千金苇茎汤加减。

苇茎20克、苡仁25克、冬瓜仁30克、鱼腥草25克、青蒿10克、神曲20克、北杏仁10克、桔梗12克、枳壳10克、滑石20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天一剂,再进四剂而愈。

本例发于7月,感受湿热病邪而起病。

初因治疗不当,湿热不解,邪留气分而湿热熏蒸。

发热,汗出,口苦,心烦,尿黄,便结为邪在气分之症;

头痛、身重,肢酸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为湿热阻滞气机所致;

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为湿热熏蒸气分之象;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郁蒸气分之征。

邪留气分,湿热熏蒸,蕴酿成毒,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然湿热胶结,蕴蒸酿毒,非其他温邪可比,治疗较为困难。

薛生白云:

“湿热两分,病轻而缓;

湿热两合,病重而速。

”宜用分离湿热之法,故以分消湿热的甘露消毒丹

加减。

方中,以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

射干、贝母、鱼腥草解毒利咽;

茵陈、滑石、木通利湿泄热;

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甘草调药和中。

用药3天后,咽肿减轻,疼痛已止,体温接近正常。

但仍有胸闷纳差,体倦肢酸,咳嗽痰黄。

病情已经好转,湿热已减,但仍未清,阻滞上、中二焦气机,故宜继续清利湿热,并化痰止咳。

肺主气,气化则湿化。

故方中以杏仁宣开肺气,以调全身之气机,并通调水道;

湿热胶结,热蕴湿中,故以轻香的青蒿透邪热外

出;

以苡仁、滑石渗利水湿。

正合叶氏“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之旨。

因湿热阻滞重点在中上二焦,故以苇茎、桔梗、冬瓜仁、鱼腥草清肺热,除痰湿;

以枳壳、神曲行气消滞,调理中土。

诸药相合,使湿热去,痰湿除,肺气得宣,脾运得复。

用药得当,故应手而效。

病例五:

雷XX,男,27岁,90年8月24日初诊。

因发热不解半月来诊。

患者于半月前因聚餐加菜后起病。

初为吐泻腹痛,恶寒发热,曾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用过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先锋IV及其他对症药物处理,吐泻腹痛虽止,但发热始终不退。

发热以午后尤甚,最高达40.6°

C,伴有头痛头晕,身重肢倦,脘痞恶心,烦渴饮冷,汗出尿赤。

体查:

舌红,苔黄薄腻略干,脉黄滑数。

血象:

白细胞:

12.2X109/L,分类中性0.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