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455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兴国县12 5规划Word格式.docx

28.6,成功实现“一二三”的传统结构向“二三一”的转变,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9.6%,较“十五”期末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1.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22%。

旅游产业加速发展,2010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85%和387%。

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增加值18.9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0%。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一大批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被省发改委评为“20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

石吉高速兴国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组织实施了319国道城区段改造、和睦大道、文明大道、长冈大道、一江两岸、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供水项目(一期)、模范大桥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城市框架面积拓宽至2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江河水质全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

长冈水库水源污染零排放项目启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逐步推开。

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达到上级下达的控制目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均达90%,圩镇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

“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被评为全市“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作先进县。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新农村建设点1732个,惠及农户6.5万户、28.7万人,先后创建了100个文明村镇,其中,龙口镇文院村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村镇。

连续多年获全市新农村建设综合先进,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标兵县”。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灌溉、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13家,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6家,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服务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

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

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内联项目投资38.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231万美元,出口创汇达2801万美元。

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300万元,园区建成区面积达7200亩,落户企业达146家,主营业务收入达70.53亿元,成功升类更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892元和3554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和1.5倍。

新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新市民公寓等保障性住房累计达12.9万平方米,完成2444户农村危房改造,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县人均教育经费支出达482元,是“十五”期末的3.4倍。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期末的1.38万人增加到2.5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1.63万人增加到19.3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二)“十二五”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既面临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不利因素。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整体上呈现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在加速,有利于我县跨梯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际资本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既为我县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加大了我县扩大内需、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我县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

特别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加快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难得机遇。

同时,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淘汰落后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也为我县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带来更大压力。

从省内看,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启动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县绿色生态和资源优势,提升我县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

从自身看,我县围绕“对接长珠闽,再创模范县”发展战略,突出“三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支撑项目,确立了一系列科学发展思路、积蓄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后劲、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已进入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时期。

但我县也面临着经济整体素质差、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调整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诸多问题,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未改变,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切实加以重点突破。

二 

指导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注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的协调推进,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注重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两翼并举,注重强县与富民协同并进,大力实施“对接长珠闽,再创模范县”发展战略,着力抓好“三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遵循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落实发展举措,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

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支撑大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产业集群。

做优做大城区,提升城镇化水平。

通过抓项目、兴产业、强平台,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

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

把体制机制创新推向深入,实现与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在体制机制上融合。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用新理念、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来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发展,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致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至“十二五”期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四个翻番、三个确保、二个下降、一个提高”的目标。

“四个翻番”即:

GDP总量翻1.4番达150亿元,财政总收入翻1.5番达1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1.5番达12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4番达41亿元。

“三个确保”即:

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5‰以内,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二个下降”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一个提高”即全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全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目标。

经济发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经济追赶与跨越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2%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

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

50:

33。

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5%以上;

现代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逐步提高;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49%。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

环境保护。

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

抓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削减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工作任务。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95%。

社会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达到11%以上;

国民平均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

居民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左右;

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99%;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稳定下降。

三 

区域布局

(一)空间布局

立足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主题,以环境容量为基础规划区域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中心辐射”和“主线开发”作为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中心城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区域中心及发展主线强化整个区域的实力。

“三个中心”,即潋江中心,包括潋江镇、长冈乡、埠头乡、高兴镇、龙口镇、永丰乡和江背镇;

城岗次中心,包括良村镇、均村乡、茶园乡、隆坪乡、崇贤乡、方太乡、鼎龙乡、城岗乡和枫边乡;

古龙岗次中心,包括古龙岗镇、兴江乡、梅窖镇、社富乡、东村乡、杰村乡、南坑乡、兴莲乡和樟木乡。

“四条主线”,即石吉高速主线、兴国至赣县茅店高速(规划)主线、京九铁路主线、昌赣客专(规划)主线。

“三中心四主线”既相对独立,又协作对接,以潋江中心城区为龙头,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过完善县乡主干道及环城交通网络,促进城乡互动,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城镇群。

(二)产业布局

按照工业集聚到中心,优质农产品及旅游产业向两个次中心集中的原则,形成科学合理、协调联动的区域产业布局。

潋江中心以潋江镇为中心,辐射长冈乡和埠头乡,逐步形成县城中心一体化经济,扩宽城市发展空间。

大力促进该中心的经济开发区和氟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加大其在全县工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优势,强化城市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

城岗次中心以城岗乡为中心点,均村乡为副中心点,形成我县西北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充分发挥全省首家万吨级脐橙气调保鲜库的优势,带动崇贤、方太等周边几个乡镇的脐橙产业发展;

依托茶园乡和均村乡油茶产业的优势,促进我县油茶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该中心的生态资源优势,争取均福山林场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红色影视基地、枫边大乌山仙境景点,带动旅游业发展,打造我县旅游、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古龙岗次中心以古龙岗镇为中心点,社富乡为副中心点,形成我县东南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心。

大力发展生姜、生猪、灰鹅等产业,建好三僚风水文化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水泥产业,积极发展草席、烟叶、制种等产业。

 

四 

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六为主”招商兴工思路,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产业培植、结构调整、平台建设“三个重点”,积极推动氟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轻纺及体育运动用品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集聚发展,着力打造“两大产业基地”(氟化工和水泥产业基地)、抓好“十大重点建设项目”(10个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

“十二五”期间,力争工业经济年均增长达20%左右,到2015年末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

(一)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建立新型建材、有色金属、新材料、氟化工等重点产业智库,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开发策划一批投资超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理清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进一步控制和整合优势战略资源,并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不断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培植总量规模大、协作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核心竞争力优势。

突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

一是主攻氟化工产业,以中化环保为龙头,引导初加工企业加入战略合作,在控制氢氟酸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环保制冷剂及其他含氟精细化工、含氟材料等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投资14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氟化工产业基地。

二是做大新型建材产业,以南方水泥和永大金属为龙头,加快建设南方建材水泥产业基地;

着力引进一批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企业,推进年产30万吨冷轧薄板和40万吨冷轧线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冷轧—镀锌—彩涂”为一体的金属钢板材加工产业链条。

三是做强有色金属产业,以环球矿业为龙头,不断提高金、钨以及铅锌等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明确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种资源向基础好、潜力大、势头强的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集聚。

“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好浩森制药、环球矿业、百丈泉食品、永大金属、宗苏食品、国兴机械制造、立信服饰以及年产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年产2万吨白黑炭、年产10万吨阳极碳素等十大重点项目,至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50亿元企业1个以上,年销售收入20亿元企业2个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企业3-5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0个以上。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为牵引,不断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增强科技创新、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造全国全省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优强企业上市工作,精心培育、储备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有一个以上企业上市。

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围绕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政策性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及吸纳就业能力强,发展符合区域性规划、适应县域实际的新兴产业。

深度开发萤石、铜、钼、金等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含氟化学新材料产业。

培育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等新产业。

力争在新能源、半导体(LED)照明、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

不断壮大民营经济。

激活全民创业热情,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引导创业主体立足本地资源开展创业,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切实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准入成本、物流成本、信贷融资成本、商务成本等发展成本,构筑良好的创业平台,引导大型民企与国企、外企开展合作试点,推进产业链整合和专业化经营。

加大创业融资担保力度,努力拓宽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创业的服务体系,加强创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培训辅导,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加快放宽基础产业、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限制,做到公平准入、公平竞争,进一步营造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环境,增强投资增长的自主动力。

(三)强化工业平台建设

抓住工业园升类更名的契机,着力打造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兴国)氟化工产业基地、梅窖水泥产业基地为主阵地的工业产业发展承载平台。

完善配套设施。

坚持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配套”思路,加快推进开发区水、电、路和通讯设施,以及区内污水处理厂、50公里天然气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以博德大酒店、阳光商贸为主体的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开发区投资创业和务工就业环境,完善好医院、学校、新市民公寓和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

到2015年底,开发区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优化管理服务。

认真搞好项目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征地拆迁、规划报建、纠纷调处等协调服务,加大贷款、融资、用工、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推动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发展。

坚持“扶优限劣”,完善科学、高效的供地程序,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力度,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用于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经济拉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创建生态园区。

认真实施生态园区建设规划,加快企业生态化改造,严格环保评审制度,开展污染物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园区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回收等项目,强化废气污染防治,大力开展绿色创建,力争区内公共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企业内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确保到2012年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验收。

五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按照“资源能源节约、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城市管理高效、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以“三路两水一电一气”项目建设为重点(“三路”即县城环城公路、县城路网建设和高铁城区连接线,“两水”即城市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二期,“一电”即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一气”即城区天然气建设项目),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力争至“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达49%,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40平方公里。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按照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岗、古龙岗两个次中心城镇为节点的原则,扎实做好《县城镇村布局规划》,完善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着力构建城镇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内部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统筹规划开发区、商贸网点、居民社区、中小学校和医院,促进人口城市化,增强主导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夯实城镇发展基础。

加大投资规模和强度,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乡镇快速通道网络化建设,完善城镇功能配套,优化城镇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集聚创造条件。

(二)增强中心城区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牢固树立“彰显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特色、彰显生态自然”的理念,坚持重点项目、功能配套、长效机制“三管齐下”,在抓好旧城改造整修的同时,全面推进和睦新区、“三江六岸”、“一城三区”组团开发。

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路网建设,规划实施石吉高速兴国东互通至三僚旅游公路、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兴国至赣县江口一级公路改造等道路交通项目的建设,推动昌赣客专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线,外连内环的交通网络,打造现代化的物流、客流中心。

完成县城环城公路、县城路网新建(改造)、昌赣客专城区连接线、10万吨/日城市供水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电力工程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加快推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以及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工程、拦河坝、湿地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和污水垃圾处理、水土保持、城市防洪等城市生态环境项目建设。

(三)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省级文明城、生态园林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城同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努力探索城市管理新方式,促进城市管理依据制度化、管理方式现代化,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运转高效、执法规范、管理科学的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坚决依法拆除违章建筑,注重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

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和辐射污染,统一规划户外广告,完善集贸市场建设,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保障交通安全,提升城市畅通能力。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推进专业保洁养护公司承包经营城市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和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推动城市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变。

加大投入,加强对公园、广场、道路公共设施和地下雨污管网、地面环卫绿化、空中路灯管线等立体式综合管理。

六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打破城乡“二元”发展结构,进一步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反哺作用,坚持城乡一盘棋,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到2015年末实现增加值26亿元。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优化布局、循序渐进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农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清洁能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

纵深推进新农村点的建设。

不断赋予新农村建设新内涵,打造潋江镇和睦安置区、高兴镇文溪安置区两个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按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社区功能配套、分户建房“四统一分”要求,保留原有山水风貌,配套建设休闲健身、社区服务、山顶公园、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贸流通、廉租房、农家超市、菜市场等设施;

打造和睦安置区至高兴新圩村9公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带,加大示范带两旁房屋整治力度,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农家乐休闲观光园、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园。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适度规模集中饮水工程;

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建设农村公路1445公里,农村通车里程突破3585公里,力争实现80%的村小组通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客车;

统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和河堤加固建设项目,实施35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2座大型水库灌区改造,新建加固水陂265座、水圳12万米、河堤5.6万米、水渠108公里、排灌站10座,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

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2万亩。

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整治农村水生态环境,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美化村容村貌。

(二)推进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