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049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docx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3课第二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单元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明白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精神】

探究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设计人生规划,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明白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

明白矛盾问题的精髓。

五、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刚刚接触哲学学科,对什么是哲学充满好奇。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好奇,让学生第一次就爱上哲学,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六、说教学方法

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说教学准备:

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

谈话导入。

师出示名言: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生阅读思考。

师:

同学们,阅读后,你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感悟?

生:

回答。

(世界是矛盾的)

师:

世界是矛盾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环节二:

讲授新课。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阅读与思考一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朋友问他:

“光究竟是什么?

是波还是微粒?

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

“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自然界喜欢矛盾。

(2)生阅读后思考:

①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②“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材料,讲解归纳: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阅读与思考二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

孙武说: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生阅读后思考:

①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②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阅读与思考三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史伯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材料二: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生阅读后思考:

①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②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阅读与思考一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

材料二:

工厂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

只要工厂存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不会停止。

材料三: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2)生阅读后思考: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

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阅读与思考二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

莱布尼茨又说: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

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

(2)生阅读后思考:

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阅读与思考三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乃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生阅读后思考: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矛盾?

谈谈你的理解。

②请你列举实际生活中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①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发展中国XX社会XX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阅读与思考一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辽沈X役是解放XX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XX之一。

XXX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X役胜利的关键。

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XX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XX东北的国民党军队。

辽沈X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2)生阅读后思考:

①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②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与思考二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蔷薇花总是有刺;

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

他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

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

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

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

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

(2)生阅读后思考:

①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②俗话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阅读与思考三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要做,是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有重点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一处?

(2)生阅读后思考:

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阅读与思考四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

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就是正确的回答。

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

这时如果回答是有害的,也是正确的回答。

(2)生阅读后思考:

①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②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反馈,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阅读与思考五

(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往往给予不同的回答。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孝,他说:

“无违。

”不违背礼仪就是孝。

孟武伯问孝,他说: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最担心孩子生病,保持自身的健康就是孝。

弟子子游问孝,他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孝的关键是敬,而不是简单地养活父母。

子夏问孝,他说:

“色难。

”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愉悦的容颜就是孝。

(2)生阅读后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孔子对不同的人问的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3)生小组内交流分享观点。

(4)生汇报,师结合相关链接材料讲解归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正确解决矛盾。

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

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环节三:

全课总结。

九、说板书设计。

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问题的精髓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