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58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docx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

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

 

“‘‘

’’?

?

‘‘’’“’’

:

”:

锣,,

和“年版《红楼梦》为主体,力图从电视剧改编特性、叙事差异分析、影

视表现分析和受众分析四个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

两部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剖析和探索。

本文自第二章开始先简要介绍国内现有的五部《红楼梦》电视剧的基本情况,

其次阐述《红楼梦》从文字语言转换到视听语言中存在的诸多困难。

第三章主要

分析两部电视剧的影视叙述差异,其中包括对悲剧解读、底本选择、美学风格这

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侧重于影视表现的分析比较,此章节分别从服装造

型、场景声像、音乐效果、旁白解说这四个方面来阐述论证。

文章的第五章主要

从影视剧的受众角度,剖析名著历史解读与当代解读之间的关联、分析从小说到

影视这一传播方式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文化影响,介绍名著小说选用电视媒介进

行改编和传播的优越性,影视针对名著改编进行增减的艺术处理,以及透过大众

选秀看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带来的受众认可度和《红楼梦》影视剧演员在广大

受众心目中的接受程度。

全文以名著电视剧改编版本比较分析为研究重点,阐述文学名著在不同时期

不同背景下,充分运用影视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的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

《红楼梦》,影视改编,受众

Ⅱ恤觚虢

”锄”.咖印”恤

仃堍此

孤.”锄

”嬲锄

咖.‰”?

?

”锄””锄

虢舶

.姆

锄.

丘.、旧“Ⅳ、Ⅳ

劬.

撕.此嘣

枷,

蠲锄

锄础呻.血

锄.印也撇删.嬲,.缸.撕印

凰船锄

彘,

证,.缸耐

.

、∞.

印印.锄讲、.觚让

【.啪曲饥

.锄叩.,

谢协’

删锄

.肌如】陀骶

行.吼

.

’’苴:

”,,

Ⅱ摘里要。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

.《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历程?

..

.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难处?

?

.

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解读悲剧性.

.全剧底本的选择?

.

.美学风格?

第四章《红楼梦》的影视表现?

?

.

服饰与造型设计?

.

场景、声像处理?

.

音乐效果.

.

旁白、解说?

?

..

第五章《红楼梦》的受众分析.

.

历史性与当代性.

.

传播方式的改变.

.

电视剧改编的大众传播性?

?

.

.

影视改编文学名著的增减诠释.

.

从大众选秀看名著改编.

.

受众对电视剧演员的认可?

?

.

Ⅳ结吾?

?

.

致谢..

参考文献?

?

?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文学名著与影视艺术的联姻近乎与电影艺术的诞生有着同样时长的历史。

育了千万年的文学艺术中蕴藏着无数不可言尽的宝贵资源,因此文学作品的改编

从来都备受影视创作者的青睐。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从清代诞生并流传至今已近两百多年

的历史。

不管是小说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抑或是其结局的不确定

性令世人存有无数想象空间,《红楼梦》的神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者在曹雪芹

构建一的“大观园里愉悦的感受着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红楼

梦》的研究和探索也早已不局限在其最初的文学艺术领域,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

风霜雨雪,该小说已逐步在戏曲艺术、影视艺术、语言艺术等领域得到了多元化

的发展。

恢宏庞大的传世之作?

?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

份外闪耀的珍宝。

历年来无数艺术创作者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从来不曾间断,

其中原因除了借助《红楼梦》一书已有的名望和艺术高度获得显著的商业收益外,

小说本身也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改编潜质。

即使在戏曲界和电影界对《红楼梦》的

改编作品已经数不胜数,但其巨大的重拍空间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影视创作者前

赴后继的挖掘这部小说中可供影视改编的文化内容。

本文作者力图从《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大陆现有的

版红楼梦》和版《红楼梦》在叙事差异、影视表现、影视受众上的比较分

析,研究这部小说在电视剧改编领域的表现。

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文章其数量之多根本难以统计,

而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择研究《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原因如下:

.中国大陆虽拍摄了无数的红楼影视作品,但是撇开戏曲电视剧不算,真

正迎合大众口味并以电视剧这一媒介形式搬上荧幕的唯版集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只此一部。

直至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终于在一片敲锣打

鼓声中问世。

虽已有诸多红楼爱好者对版《红楼梦》进行分析,但多数文献

都只局限于对剧中某一方面的探讨,系统并全面的梳理全剧影视表现的文章还很

少见,而两个版本间的横向比较更是缺乏。

本文将新老两个电视剧版本进行梳理

第一章引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比较,从各角度各层面比较两部影视作品不同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从中结合

并探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大众对名著改编的接受认可度。

.自从《红楼梦》被搬上戏曲、影视舞台后,探讨红楼影视比较学的学者

绝大部分将红楼戏曲、红楼电影和红楼电视之间作横向比较。

但不同的传播媒介

有不同的传播效果,仅就观赏的便利性和著作表现的完整性来说,电视剧就有其

他影视传播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然每种媒介都有其独有的表现方法和传播优

势,曾经因为鲜有电视剧版的红楼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与版的《红楼梦》进

行对比,现新版电视剧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条件。

本人希望在借鉴各种影视

版本的红楼作品的比较基础上,更进一步专注于电视连续剧的名著改编研究,以

电视剧特有的表现方式从横向、纵向上系统并尽量全面的研究电视剧改编名著的

影视表现。

名著影视的改编之路决不会止步于此,在此本人对两部电视剧改编作品进行

比较和探讨,也希望能对未来有意于再次改编《红楼梦》这部犹如史诗般巨著的

艺术家们提供一些浅薄的意见。

第二章《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

的电视剧改编

翻开历史长河的画卷,早在年,出现了首部以中国四大名著一《红

楼梦》为改编对象的电视连续剧。

此剧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摄制,这部电视剧的主

办方包括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承制,其中林黛玉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汪明荃,而伍

卫国则在剧中饰演贾宝玉一角。

在这部电视连续剧播映两年之后,香港佳视紧随

其后也拍摄了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虽然香港地区较早的将《红楼梦》

搬上电视荧屏,但其主题始终围绕着“宝黛爱情展开,纠结于爱情悲剧的展现

使其相较于以往《红楼梦》的戏曲改编和电影改编而言,并没有创新和突破之处。

对于名著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文化精髓和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却没能得到展

现,终究使其难以成为一部高质量并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

并且对于以电视艺术

这种长篇幅大容量的艺术展现媒介而言,既然动用了电视剧长篇叙事的影视特

征,却只局限于名著中关于爱情故事的展现,未免使全剧显得太过拖沓和松散,

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电视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年,大陆第一部《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摄制并播出,此

片一经问世便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版《红楼梦》所

奠定的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红楼影视作品的地位之牢固,使其没有受到任何改编作

品的威胁和影响。

此剧由王扶林任导演一职,周蕾、周岭、刘耕路担当编剧。

本改编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原著,回以后的情节更是摒弃了高鹗续书的内容,

结合红学研究、前回中埋下的伏笔以及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注等内容,对《红

楼梦》的故事结局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剧本创作。

该电视剧的播出使《红楼梦》得到了盛况空前的关注度,不夸张的说,许多

当代观众是从这部电视剧才开始真正了解《红楼梦》。

该电视剧不再局限于“宝

黛爱情’’的主题,而是将其与“贾府兴衰”一起作为两条主线齐头并进,更进一

步的体现了小说蕴涵的反封建精神。

该电视剧成为红楼影视改编史上的经典之

作,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之高至今鲜有任何一部红楼梦影视作品可以与之媲美。

剧中描述的红楼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其中由陈晓旭饰

演的林黛玉和邓婕饰演的王熙风,更在互联网上被网名评选为“中国影视艺术史第二章上海师范大学硕

‘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

上无法超越的银幕形象,可见其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版上映十载后的年,一部长达集篇幅的《红楼梦》电视剧的

诞生,使其至今依旧保持着《红楼梦》影视作品篇幅之最的头衔。

台湾华视为观

众呈现的这篇巨幅之作,相比较集版《红楼梦》,不难发现集版的主创人

员力图更全面的将《红楼梦》的全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对原著的内容和细节交

待的也更为具体,对于即使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而言也会更易接受和理解。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改编作品,则是年刚向大众

揭开起神秘面纱,由李少红执导的大陆集版电视连续剧?

?

《红楼梦》。

新版

《红楼梦》从筹拍到播映一直处在舆论的尖端,新闻爆点常常青睐着各大主流媒

体的头版头条。

新红楼的第一声雷鸣打响于年万众瞩目的角色选秀活动“红

楼梦中人,再到后来胡玫导演退出李少红接棒,直至剧照“额妆造型的公布,

每一次热点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虽然新红楼梦播出以后得到

的评论褒贬不一,但其引发的各种讨论和带来的诸多现象相信还会掀起好一阵子

的风暴。

.

《红楼梦》影视改编的难处

年,集鸿篇巨制的新版《红楼梦》在导演李少红的执掌下,经历整

整年的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终于向全国观众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但新版播

出以后,质疑声非议声从未间断,甚至有网友发表言论:

“配乐像《聊斋》,场景

像《西游记》,旁白像《动物世界》,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

更有网友将新

版《红楼梦》戏称为《红雷梦》、《青楼梦》,还有人说:

“版演员仿佛从天上

来,而版演员像是从天上人间来。

由此可见,广大群众对新版改编的接受

程度不容乐观。

自电影电视艺术诞生以来,以《红楼梦》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

不下百部,其中年王扶林执导的电视连续剧和年谢铁骊导演的电影堪

称红楼影视的经典之作,但在经典的改编中也不乏有些缺憾之处。

邵晨.新版‘红楼梦》争论如潮水,观众有了新评语/.:

//明../...

..

让哥惰何以堪?

?

天雷滚滚新红楼经典版/.:

//..

具象性、生动性、思维定向性的特点。

两种艺术语言的转换不可能完成信息的完

整过渡。

其次,影视改编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维语言,其与原作者

的思想意图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在艺术转换的过程中难免有思维的偏差和意识

的流失。

再次,文学名著本身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达到的文化

水准在众多人心中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针对名著的影视改编必然会被人拿来和

名著本身比较,影视改编的结果如果没有符合观众心中颇高的期许值,那就变成

了“站在巨人肩上刀和“站在巨人边上”之间的差异。

最后,影视受众的审美情

趣不尽相同,欣赏趣味也是众口不一。

如果只是阅读原著本身,每个人有属于自

己独特的见解那无可厚非,但是当每个人眼中特有的经典被单一化、特定化的展

现出来,创作者不可能合每个观众的心意。

.原著内容博大精深。

《红楼梦》头绪纷繁,包罗万象,虽为小说,却涉及

众多的艺术领域。

书中对于园林、饮食、服饰、戏曲、民俗、绘画等等各种文化

形式都有涉猎。

且曹雪芹在书中对各类文化的描绘都极其细致深入,其海纳百川

的包容性令人啧啧称叹。

影视改编者要将《红楼梦》这幅恢宏的试卷完全展现在

观众面前,除了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导演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掌握和融合也需

要一定的文化造诣。

.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与

‘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有本质的区别。

后三部名著有很强的动作

性,在情节和戏剧冲突上有很明显的着力点,这些特征为视听语言的改编提供了

巨大的便利和益处。

而《红楼梦》则完全不同,整卷就如由舒缓的节奏绘画出来

的行云流水,相比其他三部名著中故事情节的跌岩起伏、强烈矛盾的戏剧冲突,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用细腻、诗化的笔墨去描绘大观园中男女老少的生

活情形和缠绵动人的儿女情感。

如何解决小说中过于冷静的场面和影视需要鲜明

的戏剧冲突之间的矛盾,也是《红楼梦》改编的一大难题。

.小说多为虚处传神。

《红楼梦》通过虚实结合传递出的精神意蕴达到了很

高的文学意境,其中也不乏有文字难以明状之处。

影视艺术对于名著中表达的语第二章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

言精神要诠释清晰已经实属不易,那对于小说透过虚处所表现的神韵如何演绎,

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物众多且注重心理、细节处的刻画。

原著小说中人物太多,且各有各

的特性,对演员要求不仅要有很好的表演技巧还要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加之对原

著细心研读,才可能演绎出小说的神韵。

原著中作者描绘人物细腻敏感的内心、

塑造丰满鲜明的人物个性,都是从细微和云淡风轻中透露出来的文化韵味,思想

神韵更是耐人寻味,小说以细节取胜,因而经得住反复推敲,也值得细细回味,

而这点又正似击中了影视改编的软肋。

《红楼梦》影视剧中对于人物复杂的内心

世界、敏锐的思维情感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视语言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内

在情绪和抽象的思绪,对于小说中所营造的朦胧、虚幻、飘忽不定的梦境与潜意

识,影视语言很难达到文字表现的高深境界。

上述总结了《红楼梦》难于作影视改编的三大问题,对于这部伟大经典名著

的影视艺术再创作,影视艺术家需要有异常端正严肃的艺术态度并且具备面临各

种困难与挑战的准备。

完成名著中文字艺术到影视语言的转换,要求创作者既不

能脱离原著精神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作。

而小说固有的内涵

精神、思想情感、心理神韵、虚幻寓意等都是影视艺术难于展现之处。

所以对于

文学名著特别是《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希望大家还是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少一

些刁难和苛责。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解读悲剧性

“红楼梦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一说早已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提到《红楼

梦》的结局,多数人脑中会浮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树倒猢狲散、食尽

鸟投林’’的画面。

追踪其出处,“红楼梦乃悲剧这第一说出自王国维之口。

十世纪初,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念一“美是人生悲剧解脱之道’’赞同

有加。

他认为艺术存在的价值就是解救人类生命中的苦痛。

他得出如下探究:

“《红

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

者也。

在《红楼梦》出现之前,我国的人情小说以喜剧作为故事结局的比例居

多,人们也已经习惯了阅读“大团圆’’结尾的叙述模式。

但正是《红楼梦》的出

现给社会的传统心理带来一次巨大的冲击,“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

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红楼梦》著写者在悲剧的深刻性和本质性上

的探究也使明清后与爱情相关的小说呈现了崭新的格局,至今为止依然有数不胜

数的艺术家写作时延续着悲剧的伤感。

爱情总要历经万千磨难,过程曲折跌宕、

结局不尽人意,似乎伤感的情怀比顺利团圆的情节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王国维

的定论,使《红楼梦》确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地位,同时也

肯定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众所周知,现今我们能看到的《红楼梦》通传版其结局并非出自曹雪芹之手,

程高本对结尾的续作历来也颇受争议,历史上对《红楼梦》结局的探佚也从未停

止。

红楼梦》的悲剧结尾也接受过“大团圆喜剧的挑战。

在清朝时期曾有一

度刮起过为《红楼梦》续书的风潮,更是有续作者为了满足自身和部分受众的审

美需求,为《红楼梦》装上了一个“团圆”的尾巴。

如花月痴人在《红楼幻梦序》

中提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

“易其梦而使人破涕为欢,开颜作笑。

幻作宝玉贵,

黛玉华,晴雯生,妙玉存,湘莲回,三姐复,鸳鸯尚在,袭人未去,诸般乐事,

畅快人心,使读者解颐喷饭,无少啼嘘。

’’当然历经时代的考验,《红楼梦》究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第页

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秦俊香.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年期,第页

宝玉身上倾注了曹雪芹全部的爱僧、全部的思想感情,包括爱情观,你硬要把这

条爱情线索削弱、冲淡或扭掉,那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

电视剧改编以其篇幅和容量上的优势的确较为宽广的展现了原著中描绘的

贵族生活和社会环境,较之以往戏曲或电影大多受限于描写宝黛爱情的影视改编

的确有许多进步和深刻之处。

但作者赋予小说的主要线索是以贾宝玉为主要人

物,以发生在其身上的思想变化、爱情纠葛、家庭没落为主体的戏剧冲突,电视

剧采用多条线索合力展现原著精神的处理方式是好的,但其中哪些线索为主导哪

些线索作陪衬的轻重表现也需要引起影视创作者的足够重视。

周汝昌.红楼梦?

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第页

李希凡.宝黛爱情悲剧与黛玉之死?

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所想到的.红楼梦学刊.年第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还有许多观点指出,原著中最高立意的美学价值之所以能生动形象的体现,

基本是依靠两个视角来表现与诠释的:

.封建制度对美好爱情的压迫直至爱情毁

灭。

.透过揭示宝黛的爱情向封建主义提出强烈控诉与反抗。

只有建立在完整刻画宝黛爱情悲剧的实质,社会大悲剧的展现才能被提升到

更高的层面。

爱情悲剧与家族兴衰、社会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爱情小

悲剧影射社会大悲剧,才是全书最根本最高深的文化精髓所在。

影视语言作为一

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描绘原著中的美好爱情应该是有优势性的,如果削弱剧

中感情色彩的丰富性,会有损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会弱化小说的悲剧意

识。

可见爱情悲剧的比重在影视表现中千万不能被忽视。

版的结尾采用了高鹗续本的后四十回。

虽然高续的后四十回至今还是受

到许多专家学者等质疑,认为从艺术价值上来看后四十回的续本和前八十回的艺

术层次完全不在一个高度上。

但从客观上来说,高鹗为全书安排的悲剧结尾还是

有可取之处的。

续书为很多人物谱写了悲剧下场,例如鸳鸯自缢、风姐落魄致死、

妙玉遭劫等等。

特别是安排黛玉为情殉身,宝玉出家修行的悲剧结尾,从根本上

彻底冲破了我国古典人情小说传统的大团圆迷信。

新版《红楼梦》在全片悲剧气氛的渲染上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有些地方过分

夸大也有失偏颇。

比如秦可卿的服饰造型多以黑色衣装和诡异妆容示人,虽然设

计师阐述之所以如此造型的原因是因为要突出其悲剧的命运和凄惨的色彩,但总

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

而黛玉之死更是令人吓了一跳,原著中“钗嫁黛亡是

两条同时发生的平行线索,影视剧更是充分运用了交叉蒙太奇的影视手段将这两

份情节交错展现,强化了戏剧冲突,效果还是可观的。

但是当镜头最后落到黛玉

已死之身的画面时,黛玉的整条手臂赤裸裸的露在外面。

更有网上称版中黛

玉“裸死”,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猛然看到也的确让人背后一?

用丰富的

影视手法适当的渲染悲剧气氛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视觉表现和艺术尺度上

的把握,也许还需要创作者加以斟酌和调整。

.全剧底本的选择

众所周知,现通传的《红楼梦》全著中后四十回合的编写者并非曹雪芹本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作者给《红楼梦》留下的残缺也恰巧是此部小说最耐人探究并引起争议的部分。

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改编从小说问世之日起至今一直是红学爱好者争论最

多的话题,根据曹先生生前撰写的八十回合而揣测并编写《红楼梦》结局的探究

更是形成了一门专业学术?

?

探佚学。

从叙事主题牵涉到的版本问题而言,围绕着情节线索、命运格局、人物塑造、

主题展现等内容,对于影视剧改编中八十回后情节取舍的地问题进行研究,从一

定程度上也可以等论于创作者对后四十回的改编是最能体现其是否充分理解并

展现《红楼梦》文学精髓的关键所在。

何卫国在《试论电视剧红楼梦改编版本选择的制约因素》一文中,认为

不同版本的择取,关乎其主题、风格、情节、人物塑造等。

他认为版《红楼

梦》电视剧采用探佚研究成果,强化了现实层面反封建的教化内容,其实就是当

时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对《红楼梦》理解的结果。

对于版《红楼梦》,

倾向于选择高鹗续作的一百二十回本为底本更是顺应了大文化背景下的主流趋

势。

年电视剧版《红楼梦》采用了高鹗续写的回通行本,后四十回的

部分章节如“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王熙风历幻返金陵等情节的表现确实极具

观赏性。

但与前八十回相较,续书立遂捉襟见肘,其文化之精深不可同日而语。

年电视剧版《红楼梦》的改编者则摒弃了程高续本,改做根据小说前八十

回的伏线和脂批提供的信息,并结合红学探佚派的观点重做编写,但除了“探春

远嫁’’这场戏外,对此版本后续编写的赞褒声普遍低靡,情节缺乏厚重感、节奏

仓促唐突、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不够深刻等问题被评论者一一指出。

由此可见,电

视剧对后四十回的改编,是另起炉灶还是延续以往,对编者而言的确是个难以抉

择的问题。

版《红楼梦》改编者的态度是“忠于原著’’,但在他们眼中,“原著”仅

指曹雪芹先生创作的前八十回,对于后四十回的续作,版编剧和导演都不予

以承认。

他们认为续作在许多大的问题上违背了原著的精神,“黛死钗嫁的情

节很具戏剧性但人为的痕迹太重,等等。

有鉴于此,他们重新编写创作了八十回

何卫国.试论电视剧‘红楼梦》改编版本选择的制约因素.红楼梦学刊.年第辑,第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影视《红楼梦》的叙事差异

后的电视剧本。

另开炉灶的版编剧为《红楼梦》构思一个新的结局,而其构

想的根据是前八十回正文中曹雪芹先生埋下的伏线,脂砚斋批点的提示,以及参

考高鹗续作并将其结合多年来红学界探佚的研究成果,在多方结合的基础上有根

据地推测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走向,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曹先生构想的完整的

红楼梦》,从而使电视剧的改编也尽可能完整的传达出原著本身蕴涵的精神思

想和神韵。

版电视剧剧作者如此一改编,令其回以后的情节与高鹗续书有截然不

同的命运走向。

剧中将大篇幅的笔墨集中表现在贾府没落、王熙凤死无葬身之处、

贾宝玉流落成乞丐等情节的表现。

剧中特别是对于“黛玉悲死”的处理,整个情

节的走向更是做了有别于程高本的大篇幅改动。

版《红楼梦》中黛玉的死因

并非由于“王熙风瞒办‘掉包计’,贾母包办宝钗婚’’而为情送命,黛玉的死源

于其自己常年累月的疾病以及心理上负荷不了贾宝玉的受难落魄而抑郁终死。

钗的婚姻也由贾母封建管教下的殉葬品变成了元妃的旨意。

而在原著中,贾母这

一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封建制度的象征,将其安排为宝黛爱情的毁灭者,除了交待

爱情悲剧外,实则更深入的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恨之入髓的思想感情。

贾母是

断送宝黛爱情的主谋者这一情节的设定意图从爱情小悲剧的角度隐射出封建社

会使人类意识没落的大悲剧,电视剧在这一情节上的改动弱化了作者重要表现的

反封建精神。

沈天佑在《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文中指出,电视剧“黛

玉之死一之所以显得比较平淡,原因是它缺少充实的社会内容和新旧两种势力的

尖锐冲突,促使黛玉之死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