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72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害射线监测器设计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采用MSP430单片机对工作环境中的γ射线进行检测的装置设计。

包括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1.查阅相关资料;

2.学习MSP430单片机的软硬件知识;

3.设计硬件电路;

4.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

5.用C语言编制数据采集(计数器)、数码显示、键盘、参数设定、数据通讯(RS232通讯)等应用程序。

《MSP430系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周次

1—4周

5—8周

9—12周

13—16周

17—18周

查阅资料

学习单片机原理

总体方案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调试

撰写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

田广军

职称:

教授

系级教单位审批:

说明:

如计算机输入,表题黑体小三号字,内容五号字。

本任务书一式二份,教师、学生各执一份。

摘要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环保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当今世界,原子能工业迅速发展,放射性物质在医学、国防、航天、科研、民用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有可能使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超过规定标准,构成放射性污染,危害人体和生物,为此,有必要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经常性的检测。

放射性检测仪器种类很多,它的基本原理基于射线与物质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器有三类,即电离型检测器、闪烁检测器和半导体检测器。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实现的有害射线监测器。

本仪器具有数据采集、实时显示、阈值设定、通讯、越限报警等主要功能。

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中,对主要硬件MSP430F4250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数码显示、键盘、参数设定、数据通讯等程序,运用IAR公司为MSP430系列单片机开发的C430集成开发环境和C语言调试器作为程序开发工具完成了软件的调试。

关键词环境监测;

放射性监测;

有害射线监测;

单片机控制;

MSP430

Abstract

Theenvironmentradiomonitorisanimportantmissionin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particularlyinnowadaysworld,theatomicindustrydevelopsquickly,theradiomaterial’sapplicationinthemedicalscience,nationaldefense,aerospace,research,publicetc.Therealmhaveextendcontinuously,makeprobablytheradiolevelintheenvironmentexceedprovisionstandard,constituteradioactivecontamination,endangerthehumanbodyandlivingcreature.Therefor,theradiomaterialthathasanecessitytoenvironmentcarriesonaoftenexamination.

Therearealotofradioexaminationinstrumentcategory,itsbasicprincipleaccordingtooccurvariouseffectthatbetweentheradialandthematerialinteraction.Themostincommonusedetectorhasthreecurrently,thentheionizationdetector,theflickerdetectorandthesemi-conductordetector.

ThistextdesignakindofaccordingtoMSP430chipmicroprocessorcarryoutofharmfulradialmonitormachine.Thisinstrumenthasmainfunctionofdatacollection,realtimeshow,limenvalueenactment,communication,overlimittogiveanalarmetc.ThetextmakesdetailedrepresenttowardshardwarethatincludesMSP430F4250chipmicroprocessorandperipheralcircuit.systemic.Thesoftwaredesignofthesystemincludesprogramofdatacollection,thenumberdisplay,keyboard,theparameterenactment,thedatacommunicationetc,programdevelopmenttoolsarebothC430integrationbuiltenvironmentandCdebuggerthataredevelopedforMSP430serieschipmicroprocessorbyIARcompany.

KeywordsEnvironmentmonitor;

Radioactivitymonitor;

Harmfulradialmonitor;

Chipmicroprocessorcontrol;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的工具、手段。

“监测”从广义上讲,是为了追踪污染物种类、浓度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污染进行重复测定;

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判断是否达到标准或评价环境管理和控制环境系统的效果,对污染物进行定期测定。

所以,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者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出现,使环境监测内涵扩大了。

除现有污染物的监测外,还应有生物的、生态的监测,还应有其他的监测,所以,环境监测又可以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是发现问题,按标准制定监测方案,采集样品,处理样品,按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按有关规定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环境保护意见等等[1]。

二、环境监测的发展

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二十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化学毒物所造成的,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由于环境污染物通常处于痕量级(ppm、ppb)甚至更低,并且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又涉及空间分布及变化,所以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速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因此,环境分析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

这一阶段称之为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到了70年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例如噪声、光、热、电磁辐射、放射性等。

所以用生物(动物、植物)的生态、群落、受害症状等的变化作为判断环境质量的标准更为确切可靠。

此外,某一化学毒物的含量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之一,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其他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相加和拮抗作用。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

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化学的、还有物理的、生物的等等。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其区域性的监测,这一阶段称之为环境监测阶段,也称为主动监测或目的的监测阶段。

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的扩大,虽然能够说明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但由于受采样手段、采样频率、采样数量、分析速度、数据处理速度等限制,仍不能及时地监视环境质量变化,预测变化趋势,更不能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采取应急措施的指令。

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并使用了遥感、遥测手段,监测仪器用电子计算机遥控,数据用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送到监测中心控制室,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可自动打印成指定的表格,画成污染态势、浓度分布。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空气、水体污染浓度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

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这一阶段称为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目前,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1)以现场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多参数网络在线、多功能自动化监测方向发展;

(2)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由手工单样品处理向在线自动化和批量化处理方向发展;

(3)由较窄领域的局部监测、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和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野外和现场环境监测仪器将向便携式、小型化方向发展;

(5)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6)环境监测方法的综合性、灵敏性和多功能性日益增强,方法检测限越来越低

1.1.2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从7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了中央、省、地市、县区的四级监测机构,制定了各种监测管理制度。

由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的有关单位开发研制了100多种环境标准物质为实验室质控提供了保证。

开展了优化布点,统一监测的方法,进行技术培训,实行分析人员上岗合格证制,创建和评选了国家和省级优质实验室,编辑出版了质量保证手册,从而保证了监测工作质量,达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的QA目标。

基本形成了从监测点位优化、样品的采集与输送,实验室分析到数据处理、报告的综合编写等全过程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

我国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有关的技术管理规定,使环境监测技术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全国监测系统可以开展水、气、渣、土壤、生物、噪声、放射性等要素200多个项目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还可以承担较复杂的环境问题调查,各级监测站获奖科研项目1800多项,其中有环境背景值、工业污染源、酸雨、和农药污染调查等大型课题,更多的则是实用监测技术。

内容涉及优化布点、分析方法、仪器设备、计算机应用、数据分析评价以及标准物质的开发研究等。

“八五”第一年,我们就通过优化筛选建立了由200个站组成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简称“国控网”)。

1992年由国家环保局会同各有关部门组建了由27个部门的54个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国家环境监测网”。

根据加强流域环境管理的需要,1994年以来,分别组建了“长江暨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淮河流域环境监测网”、“太湖流域环境监测网”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这些跨行政区划的专业监测网络的建立,开始打破了单纯以行政区划分为单元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适应了流域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全国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

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

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

到2005年,国控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

环境空气监测网站226个,测点数793个;

酸雨监测网站239个,测点数472个;

水质监测网站197个,监测断面1074个;

生态监测网站15个。

目前,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

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

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

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1.2环境放射性监测

1.2.1基础知识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某些元素的原子核不稳定,内部能够自发地改变核结构,从一种核变成为另一种核,并放射出带电的或者不带电的粒子(α、β)或射线(γ),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衰变,简称放射性。

常见的衰变有α、β、γ和电子俘获四种形式。

含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不稳定的核称为放射性原子核由不稳定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流,就称之为放射线。

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就称为放射性物质。

在自然条件下,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物质中都会含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尤其在当今世界,原子能工业迅速发展,核武器爆炸、核事故屡有发生,放射性物质在医学、国防、科研、民用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有可能使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值或超过规定标准,构成放射性污染,危害人体和生物。

1.2.2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和危害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1)宇宙射线及其引生的放射性核素:

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面来的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

由宇宙射线与大气层、土壤、水中的核素发生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约有20余种。

(2)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多数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地球起源时就存在于地壳之中,经过天长日久的地质年代,母体和子体之间已达到放射性平衡,从而建立了放射性核素的系列。

(3)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

这类核素约有20种,它们的特点是具有极长的半衰期,它们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度极弱,只有采用极灵敏的检测技术才能发现它们。

二、人为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引起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和应用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所排出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武器爆炸、核事故等产生的放射性物质。

(1)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包括大气层核试验、地下核爆炸冒顶事故及外层空间核动力航具事故等。

其核裂变产物包括200多种放射性核素,还有核爆炸过程中产生的中子与大气、土壤、建筑材料中的核素发生核反应形成的中子活化合物,以及剩余未起反应的核素。

(2)核工业:

包括原子能反应堆、原子能电站、核动力舰艇等。

它们在运行过程中排放含各种核裂变产物的三废排放物;

特别是发生事故时,将会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环境中去,造成严重污染事故。

(3)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的排放废物:

这些部门使用放射性核素日益广泛,其排放废物也是主要的人为污染源之一。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在稀土金属和其他共生金属矿开采、提炼过程中,其三废排放物中含有铀、钍、氡等放射性核素,将造成所在局部地区的污染。

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或黏膜侵入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

人体一次或短期内接受大剂量照射,将引起急性辐射损伤,如核爆炸、核反应堆事故等造成的损伤。

放射性物质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损伤,所谓辐射损伤是是有射线引发人体组织发生有害化学反应引起的。

辐射引起的电子激发作用和电离作用使机体分子不稳定和破坏,导致蛋白质分子键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的酶。

因此,辐射不仅可以扰乱和破坏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代谢活动,而且可以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对人体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生育力降低、寿命缩短等)和遗传损伤效应(如流产、遗传性死亡和先天畸形等)。

1.2.3监测对象及方法

一、放射性监测的对象及内容

放射性监测按照监测对象可分为:

①现场监测,即对放射性物质生产或应用单位内部工作区域所作的监测;

②个人剂量监测,即对放射性专业工作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③环境监测,即对放射性生产和应用单位外部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所作的监测。

对放射性核素具体测量的内容有:

①放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②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物质含量、放射性强度、空间照射量或电离辐射剂量。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

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有定期监测和连续监测。

定期监测的一般步骤是采样、样品预处理、样品总放射性或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连续监测是在现场安装放射性自动监测仪器,实现采样、预处理和测定自动化。

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和对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监测过程一样,也是经过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和选择适宜方法、仪器测定三个过程。

(1)样品的采集:

对于放射性监测的环境样品来说,有累积采样和瞬间采样两种方式。

(2)样品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浓集对象核素、去除干扰核素和将样品的物理形态转换成易于进行放射性检测的形态。

常用的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蜕变法、共沉淀法、灰化法、电化学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等。

(3)环境中放射性监测:

①水样的总α放射性活度测定;

②水样中总β放射性活度测量;

③土壤中总α、β放射性活度的测量;

④氚的放射性监测;

⑤各种形态I的放射性监测。

(4)个人外照射剂量的测定:

个人剂量是佩带在身体适当部位,用来测量个人外照射剂量的仪器,有轻便、小型、容易使用和价格低廉等特点

1.3本设计的任务、内容和要求

本设计采用MSP430单片机对工作环境中的γ射线进行检测的装置设计。

其中包括了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首先要查阅相关资料,学习MSP430单片机的软硬件知识,设计硬件电路,然后学习C语言的相关知识,用C语言编制数据采集(计数器)、数码显示、键盘、参数设定、数据通讯(RS232)等应用程序,最后在IAR为MSP430设计的仿真工具上进行调试运行,完成设计。

第2章放射性检测仪器原理

2.1放射性检测仪器基本原理

放射性检测仪器种类很多,实际工作中,需根据监测目的、试样形态、射线类型、强度及能量等因素进行选择。

对放射性物质的活度或剂量进行测定时需要专用的放射性检测仪器,表2-1中列举了各种常用的放射性检测器。

放射性检测的基本原理是:

利用射线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电离、发光、热效应、化学效应和能产生次级粒子的核反应等。

最常用的检测器有三类,即电离型检测器、闪烁检测器和半导体检测器。

表2-1各种常用的放射性检测器及其应用

射线种类

检测器

特点

α射线

闪烁检测器

正比计数管

半导体检测器

电流电离室

核乳胶

检测灵敏度低,探测面积大

检测效率高,技术要求高

本底小,灵敏度高,探测面积小

测较大放射形活度

可记录单个α粒,研究其径迹、射程

β射线

盖革计数管

检测效率高,装置体积大

检测效率低,本底小

探测面积小,装置体积小

γ射线

检测效率高,能量分辨能力强

能量分辨能力强,装置体积小

2.2电离型检测器

电离型检测器是利用射线通过气体介质时使气体发生电离的原理制成的探测器。

应用气体电离原理的检测器又可分为电流电离室、正比计数管和盖革计数管(GM管)三种。

电流电离室是测量由电离作用而产生的电离电流,适用于测量强放射性;

正比计数管和盖革计数管则是测量由每一入射粒子引起电离作用而产生的脉冲式电压变化,从而对入射粒子逐个计数,它适合于测量弱放射性。

以上三种检测器之所以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和不同的功能,主要是由于对它们所施加的工作电压不同,从而引起电离过程不同。

现将三种电离型检测器分别介绍如下。

2.2.1电流电离室

电流电离室通常用来研究带电粒子所引起的总电离效应,也就是测量辐射强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还可以制造成能监测个人吸收剂量的剂量仪。

由于这种类型的检测器对任何电离都有响应,所以在甄别射线类型方面,它是无能为力的。

由于电离电流十分微弱(通常在

A左右或更小),所以电流电离室还要同高倍数的电流放大器配合使用。

2.2.2正比计数管

正比计数管检测器广泛用于α粒子和β粒子的计数,优点是工作性能稳定、本底响应低。

正比计数管给出的脉冲幅度正比于初级致电离粒子所消耗的能量,所以还可以用于能谱测量,但条件是初级粒子必须把其全部能量损耗在计数管的气体之内。

由于这个原因,正比计数管大多用于低能γ射线的能谱测量和鉴定放射性核素用的α射线的能谱测量。

一般的正比计数管由一圆柱金属筒内安上一条金属丝构成,筒内充甲烷(或氩)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充气压力和大气压一样。

两极间电压约为1500~5000V,在此电压下,能使由电离产生的电子在收集电极近处高速加速,并在前进途中进一步发生连续性的次级电离,使电流的放大倍数达到

左右。

由于输出脉冲的大小正比于入射粒子的初始电离能,所以把这类检测器定名为正比计数管。

2.2.3盖革(GM)计数管

盖革计数管也称盖革谬勒计数管,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放射性检测器,它被普遍地用于检测β射线和γ射线强度。

该计数器对进入其灵敏区域的粒子的有效计数率接近于100%;

它的另一个工作特点是,对不同射线都给出大小相同的脉冲,因此不能用于区别不同的射线。

在辐射监测仪器中,可将它做成携带式的辐射指示仪或放射性污染监测仪。

常见的盖革计数管为一密闭的玻璃管(长约12cm,直径约2.5cm),中间一条细丝作为阳极,玻璃管内壁涂一层导电物质或另外放进一金属圆筒作为阴极,盖革计数管内充约相当于1/5atm(约20kPa)的惰性气体氩,当气体受辐照电离后,在工作电压下产生微弱电流,再将其放大

~

倍。

管中还充有少量猝灭气体(如乙醇、二乙醚、溴等),其电离势比氩气低,作用是防止计数管在一次放电后发生连续放电。

盖革管的充气气压小于1/4atm(约25kPa),工作电压从几百伏特至1500伏特。

它的工作特点是:

不管入射粒子引起初级电离的离子数有多少,经过气体放大后,最后到达阳极的电子数都一样,所以输出脉冲高度也一样。

图2-1所示是盖革计数管用于测量射线强度的整套示意图。

图2-1盖革计数馆系统示意图

为减小本底计数和达到防护目的,一般将计数管放在铅或生铁制成的屏蔽室中,其他部件装配在一个仪器外壳内,合称定标器。

2.3闪烁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是利用射线与物质作用发生闪光的仪器。

它具有一个闪烁体,当射线进入其中是产生闪光,然后用光电倍增管将闪光讯号放大、记录下来。

闪烁检测器以其高灵敏度和高计数率的优点而被用作测量α辐照强度、β辐照强度、γ辐照强度。

由于它对不同能量的射线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以又可做谱仪使用。

通过能谱测量,鉴别放射性核素,并且在适当的条件,能够定量的分析几种放射性核素的混合物。

谱图中的每一个峰与某一特定核素相对应,从峰面积又可以量度该核素的存在量。

闪烁检测器的测量结果在量子统计性的限度内有一定的重复性。

此外,这种仪器还能测量照射量和吸收剂量。

闪烁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与以下三个过程相关联:

(1)射线使某些荧光体分子激发,当分子重返低能级时,即发出光子;

(2)光电敏感物质受光后发出光电子;

(3)光电子经倍增放大后得到可测量的输出脉冲。

2.4半导体检测器

半导体检测器的工作原理与电离型检测器相似,但其检测元件是固态半导体。

粒子射入元件后,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得到可测量的脉冲电流。

半导体检测器可用作测量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的辐射。

与前述两类检测器相比,在半导体检测元件中产生电子-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