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83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9 大小:79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9页
亲,该文档总共2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2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docx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难点)

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

1.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

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

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小孩子玩冰的事)

(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

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

(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

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

“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①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

供奉、供认、供职;供给、提供、供应。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指导“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

4.检查古诗朗读情况,相机纠正朗读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提问:

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

(童孙、稚子、牧童)

(2)追问:

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

(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三、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研读两首古诗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

(1)引导学生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到对应的诗句。

预设:

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

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给学生讲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夏天。

(3)学生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

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古时候一般男子种田、女子纺织,“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当家”就是说他们各自在做着自己的活儿。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村晚》描绘的情景。

(1)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

诗中描绘了池塘、草地、远山、落日等景物,让人想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追问:

“满”“衔”“浸”等字词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

这幅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

两个“满”字让人感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岸边的草也十分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

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

3.引导学生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4.引导学生走进儿童内心,体会其中的乐趣。

(1)学生再次朗读两首诗。

(2)组织学生交流:

诗中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

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童孙“学种瓜”,觉得他们十分天真可爱;《村晚》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他十分悠闲自在。

(3)提问:

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

引导学生想象童孙“未解”的样子以及“学种瓜”的动作。

预设:

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都是土……

(4)提问:

为什么你从《村晚》中感到了牧童的悠闲?

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横坐牛背的神情和信口吹笛的样子。

预设:

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

5.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尝试背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稚子弄冰》,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想象《稚子弄冰》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重难点)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预设: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天真、懂事的农村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形。

《村晚》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悠闲自在的样子。

二、研读《稚子弄冰》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稚子是怎么玩冰块的?

(2)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清晨将冻了一夜的冰块从盆中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敲打。

(3)追问: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都有哪些变化?

预设:

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稚子弄冰》。

三、体会情感,改写古诗

1.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

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预设:

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

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

为什么?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教师点拨要点: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4.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5.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指导背诵默写

1.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

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出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从“童年”导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再帮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借助插图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先交代了环境背景,再写儿童的活动。

我引导学生将两首诗联系起来阅读,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三首古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

总而言之,这样做,学生既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提高鉴赏力。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14个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4.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14个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重点)

一、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

1.布置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生字的学习。

2.教师出示字词,引导学生交流识记方法,相机点拨重难点。

出示:

蚂蚱啃樱桃蚌壳割草毛嘟嘟倭瓜下雨啰逛明晃晃

二、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研讨问题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预设:

第一部分:

第1-3自然段,写的是园中的景物。

第二部分:

第4-14自然段,写的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第三部分:

第15-19自然段,写太阳下的园子和园中的景物。

追问:

如果进一步合并这三部分,你会怎么划分?

(第一、第三部分是写景的,第二部分是写事的)

3.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主阅读,形成初步感受。

读后小组交流。

4.组织全班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记录关键词。

预设:

这是一个色彩鲜艳/生机勃勃/快乐自由的园子……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学写字,巩固词语

1.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课要写的14个汉字,小组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自主练写。

3.让学生写一写本课的词语,组内互评,做到规范端正,行款整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2.能通过“阅读链接”丰富情感体会。

(难点)

一、复习回顾,明确学习任务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对祖父的园子的初步印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学生:

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从作者对园子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内心。

二、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

1.明确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仔细读关于园子的语句,想想其中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一边读,一边作批注。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批注。

三、结合具体语句交流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1)教师出示第1-3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喜爱、赞叹、自豪……)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

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园中昆虫、花草颜色的词语以及描写榆树的句子,从作者的用词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1-3自然段。

(2)教师出示第4-14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对祖父深深的依恋、快乐、不受拘束……)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这部分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预设:

可以换成“祖父和我都戴着草帽,在院子里栽花、拔草”。

追问:

比较两种表达,你觉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课文的表达很有节奏、很生动,充满了童真和欢乐;改后的表达则显得很平淡。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4-14自然段。

(3)教师出示第15-19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自由、愉悦、无拘无束……)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

读了第16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

这部分的表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愿意……就……”。

③追问:

这样的表达方式中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预设:

作者说园中的景物愿意怎样就怎样,其实也是在说“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我”是自由的,所以看景物也是自由的。

点拨:

对一景一物的描写都包含着“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④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15-19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丰富体验

1.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读后对比课文,小组讨论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有了哪些新体会。

(教师相机指导:

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

3.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小结方法:

联系写作背景,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有更准确、更丰富的体会。

5.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内容,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

我采取半扶半放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

首先,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课文,从写景、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悲剧意味,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层次性。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诗词导入:

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

你都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

(学生自由交流)

2.过渡:

关于月亮的诗词真多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月亮”为线索的散文。

(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3.简介季羡林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词语,记忆生字。

3.学生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4.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5.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6.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预设: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美好的往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

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

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

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4)小结:

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注意转折词“但是”“然而”前后内容的不同。

(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

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再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

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点拨:

作者写自己在异乡看月,花了很多的笔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

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感受到作者心中充满了喜爱之情,故乡的月亮在他笔下显得特别可爱。

4.小结:

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

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

“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教学反思]

本文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印象深刻的事例,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感受。

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一方面学生能更好地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能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

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表达方式,思考如此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语文要素】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对课题“梅花魂”的深层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情境铺垫,牵“魂”质疑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渲染情境,铺垫感情。

导入:

这是一首让无数华夏儿女潸然泪下的歌,它深情澎湃的旋律唱出了千万海外游子的心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华侨老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文围绕“梅花魂”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

(引导学生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起小标题)

二、初探花魂——不畏严寒

1.究竟何为梅花魂?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梅花图。

(课件出示)梅花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梅花的诗词?

引导诵读描写梅花的诗词,体会梅花凌寒独开,傲雪独立的精神。

2.过渡:

文章中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梅花的语句。

预设: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1)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

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从四个“愈”字,你读出了什么?

(3)从四个“最”字,你又读出了什么?

(4)教师启读: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

回扣课题:

何为梅花魂?

(板书:

不畏严寒)

三、再探花魂——民族精神

1.过渡:

在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只是花吗?

再读外祖父的话,探求梅花的深层寓意。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2.引导交流:

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指名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回扣课题。

(板书:

民族精神)

四、三探花魂——赤子之心

1.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究竟用意何在?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原来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是希望“我”也有梅花的精神,“我”是怎么做的呢?

(相机交流补充关于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作者陈慧瑛的一段话:

“我曾经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人生的得失悲欢、苦辣甜酸,都会随着时光消逝。

永不磨灭的,是我心中不变的祖国之恋。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2.过渡:

这颗爱国心正是受到了外祖父的熏陶和感染!

再联系课文开头和结尾体会梅花代表着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三次回扣课题。

(板书:

赤子之心)

3.拓展写话,表达感情:

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走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几句话,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的心声。

(学生写完后自由交流)

4.学生齐声朗诵全文,升华感情。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梅花凌寒独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梅花魂》一文中,梅花还代表着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课文围绕“梅花魂”花开五瓣,写了五件事。

本次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直击重点,紧紧抓住外祖父赞颂梅花的一段话,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三品梅花魂,逐步体会梅花魂所象征的民族魂和爱国心。

口语交际: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重难点]

1.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2.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发交际话题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说一说:

你了解了哪些人的童年生活?

他们的童年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引导学生交流:

我们周围的大人们也有各自的童年时光,你最想了解哪位大人的童年岁月?

为什么?

(相机板书: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学习提问,作好交际准备

1.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提问。

(1)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清单,说一说:

提问的人主要想了解关于大人们童年生活哪方面的内容?

预设:

第一个问题清单,提问的人想了解提问对象的学校生活、生活经历、课后活动等各种事情;第二个问题清单,提问的人想了解有关提问对象童年时代玩具的相关事情。

(2)追问:

两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

第一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是从不同方面展开的,第二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都是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的。

(3)引导学生思考:

顺着问题清单的提问方向,还可以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2.小结提问的方法:

提问时,既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设计相关联的一组问题。

三、创设情境,模拟练习

1.明确练习任务:

了解老师的童年生活。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拟订问题清单。

教师相机提示讨论的重点:

(1)要向老师提哪方面的问题?

(2)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提问,还是要从不同方面提问?

(3)怎样提问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每组选一个代表向老师提问。

注意提示提问者要边听边记录。

4.提问结束后,让提问的学生出示自己的提问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你觉得他的记录内容清楚、完整吗?

你觉得记录的时候都要记哪些内容?

点拨:

在边听边记录的时候,我们可以记录下对方话中的关键词,避免记录整句话,这样既能筛选重点,又能节省时间。

除了记录关键信息,对方回答中让我们觉得有意思、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适当记录下来。

5.学生整理自己的记录,按一定顺序编排自己记录的材料。

6.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利用整理好的记录材料准备自己的发言?

发言时可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7.教师点拨:

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