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095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docx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

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农作物及其习性

一、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区位

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也称“工业原料作物”、“特用作物”、“工艺作物”,指主要供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按用途可分为: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淀粉作物、嗜好作物、饮料作物、橡胶作物、染料作物、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芳香油作物等)的分布

名称

主要分布区

生长习性

农业区位的选择

粮食作物

水稻

“亚洲的粮食”——水稻;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

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以及埃及、尼日利亚、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古巴、委内瑞拉、巴西

喜高温多雨、地势低平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在我国的集中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以南(36°N)

玉米

单产最高——玉米;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我国的主产地在吉林省

喜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小麦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美国

水热要求不高;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冬小麦和春小的分界线为古长城(或3500℃积温线),冬小麦一般秋播夏收,春小麦一般春播秋收

糖料作物

甘蔗

拉丁美洲、巴西、古巴、亚洲,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甜菜

亚欧大陆、北美的中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饮料

茶叶

亚洲的印度、中国、斯里兰卡

喜高温多雨、怕涝

红壤等酸性土壤

咖啡

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现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埃塞俄比亚等

喜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无霜害、年均温在20°—22℃左右,年降水量在1000—1800毫米,荫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山地生长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现以非洲为主,拉丁美洲亦生产

较高的温度、湿度和雨量分配均匀

要有较高的树木在它上层作荫蔽保护,本身抗风力弱。

所以在热带雨林带海拔较低处,可可树生长茂密。

纤维

剑麻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从西沙尔港出口,因而也叫“西沙尔麻”。

现非洲的坦桑尼亚占世界总产量的60%。

喜高温耐旱

黄麻

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

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

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最多

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

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亚麻

温带地区的中国、俄罗斯等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

长日照作物

橡胶

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喜高温多雨

棉花

美国中央大平原、埃及、中亚;我国则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南疆

喜高温

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

水果

柑橘

原产于我国,北起秦岭南麓,南到雷州半岛,西起藏南察隅,东到台湾岛都有出产。

喜温润,怕寒冷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一般分布在长江以南,但成都平原例外)

苹果

辽宁、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出产最多

喜光、较耐寒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油料作物

花生

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产量占全国1/3以上

喜温干燥、砂质壤土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

油菜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趋势,扩大到黄淮海平原、辽宁以及华南地区;四川产量全国第一

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原产于非洲。

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芝麻

原产于非洲。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暖温带、亚热带种植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

喜温耐旱

要求积温在3000℃以上,不耐霜,不耐涝。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油棕

原产于非洲。

广泛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湿热森林地带。

喜高温多雨、充足阳光和湿润肥厚的沙壤土

大豆

原产于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东北黑龙江为最多。

为中温作物

要求积温在2000℃—3000℃,需水较多,对土壤要求不严

出口农产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等地

二.农作物生长季节

油菜秋季种植,主要生长季节在冬季,春季收获。

棉花则是早春播种种植,秋季收获。

南方也有秋冬季播种夏季收获的。

水稻在南方有单季,是初夏种植,秋季收获;双季则是春末种植夏季收获早稻,晚稻是夏季种植秋季收获。

由于棉花和油菜在南方要经过冬季,所以受雪灾的影响比较大。

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黄瓜、苦瓜、丝瓜等瓜果类蔬菜及豆类都是短日照作物,正常收获时间是夏季;白菜、葱、蒜等是长日照作物,一般秋季种植,春天收获。

任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无非是两个方面:

一是春提早,二是秋延后。

细分:

油菜:

北方小油菜原产我国西部,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华北、内蒙古及长江流域各省(区世界各地也广泛分布。

北方春小油菜的生育期60—130天;

冬小油菜130—290天。

油菜的阶段发育比较明显,冬性型油菜,春化阶段要求0—10℃,需经过15—30天;春性型介于春、冬型之间,对温度要求不甚明显。

油菜为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数为12—14小时,能满足日照要求,开花结实小增加日照,可以提前开花结实。

反之,则延缓发育。

棉花:

温度是决定播期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5厘米地温5天稳定通过14℃时,就是棉花的播种时期。

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棉花适宜播种期是4月中旬。

南方的主要作物:

1水稻:

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

7—8月,9-10月,11月;

2、玉米:

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

秋季:

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4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长江中下游是指从湖北宜昌市到上海入海口。

其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甘蔗、芝麻、菜籽、碗豆、胡豆等。

五谷丰登,哪五谷?

粟、豆、麻、麦、稻

三.影响农业灾情重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

我国大部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也是易形成水灾、易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

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若依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太行山麓向西南延伸至青海、西藏的那曲、日喀则等地划—线,此线以北和以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少雨地带约占国土面积的45%,气候干燥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此线以南和以东,虽然年平均降水总量不少,但受夏季风的影响,雨量集中。

东南各省的多雨季节在不同地区分别为3—6月或4—7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6—9月为雨季,4个月的总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其他季节因雨少易于发生干旱。

即使在雨季,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某—时段的少雨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的干旱,俗称“卡脖旱”,即使历时不长,也能造成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甚至绝收。

再有,每年6——7月间我国江淮流域常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称为梅雨,它是大范围的降水过程。

由于历年季风的强弱、进退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不同,影响江淮流域的“梅雨期”和“梅雨量”,梅雨期短、梅雨量少或出现“空梅”则形成干旱。

夏秋季的台风登陆位置、强度以及深入内地情况等,对干旱影响也很大,及时的台风雨能解除江南的伏旱,台风雨过少,会使旱情加重。

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差别出很大,丰水年降水量与少水年降水量比,一般南方可相差l.5—3倍,北方相差3—6倍,少雨年份易发生旱灾,有时连年的少雨,会造成连年;干旱。

(2)水上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

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特点:

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十年九春旱”此时正是冬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常需采取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以保作物对水份的需要。

这—地区有时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以冬春连旱为主;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常有旱。

特别是西北地区西部于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上游来水.如果来水少或积雪薄以及气温偏低造成融雪量少,灌溉水不足,则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2,人为因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早问题更趋严重。

例如以往种一季作物的不少地方,改为一年种两季,甚至于三季。

尤其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

1949年全国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只86公斤,1984年亩产已达366公斤,若按每生产1斤粮食所需水量核算,现每亩耕地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增加好几倍。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几十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还是有增无减的原因之—。

另外,人们盲目地扩大其他方面的用水量,有的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施用化肥,不愿用农家有机肥料,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也加重旱灾的发生。

四.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与小麦分布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与小麦分布

冬小麦:

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

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

4——9月油菜:

12——次年5月花生:

4——10月甜菜:

5——9月

水稻:

东北:

5、6——10月(单季)南方:

4——7月7——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

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

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

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

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

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

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总结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

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

 

灌溉技术

覆膜滴灌

    覆膜滴灌又被称为膜下滴灌,它是将前面的所讲的滴灌技术与覆盖种植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式。

与滴灌技术不同之处在于,作物是生长在一层塑料薄膜下,然后再采用滴灌系统,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一滴一滴地向作物根系周围进行局部节水灌溉,肥料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

蔬菜膜下滴灌

花卉膜下滴灌

    地表面覆膜以后,可以大大减少了地面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又避免了地表水分向土壤的深层渗透,或者在地表面形成小河流,可以把水直接运输给植物。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产量,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我国西北大部分得到推广应用,新疆棉花种植采用了该项技术,效果显著,海南、辽宁、黑龙江等省也开始推广。

漫灌

    农民们在浇灌自己的田地时,往往不注意节约用水,而是采用传统的方法,灌溉土地时,把整个田块都放满水,这种用大量的水浇灌田地,使水漫满整个天地的灌溉方式叫做“漫灌”或“大水漫灌”。

如果田间土地不平整,高高低低,要使地块都漫上水,所用水量就要更大。

民勤大水漫灌

玉米地大水漫灌

    利用此种方式灌溉土地,对水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大量的水不能被庄稼全部吸收,有的时候还会因为水分多而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农民们为了庄稼有充足的营养,会向田地里施用化肥,田里的水太多,同样会导致这些肥料随水流失到其他地方,这样,庄稼不能得到足够多的养分;对于农民们来说,用水量大也使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

滴灌

    滴灌是滴水灌溉的简称,其目的是为更好的节约水资源,是以色列最著名的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在我国也有广泛应用。

滴灌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水,过滤后,经过一种专门的滴灌设备和滴水器,将水一滴一滴的,均匀而缓慢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里,使植物吸收。

在实行滴灌技术的庄稼地里都铺有许多条塑料管道,在管道上每隔一段长度会有一个滴水孔口和一个弹性的盖子,用来控制水滴均匀流出。

香蕉园滴灌

大田滴灌

滴灌

滴灌

    采用滴灌技术,不需要平整土地,适应于各种复杂的地形,大大减轻了农民们的田间工作量,而且,采用滴灌技术还可以增加蔬菜、果树等植物的产量。

但是滴灌技术也有缺点,由于出水的孔很小,水流的速度又慢,所以容易发生堵塞,对灌溉水一定要进行过滤和处理。

砂培蔬菜滴灌

热带作物滴灌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灌溉系统,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公元前256年,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伟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

其中鱼嘴分水堤用来将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的是内江,俗称“金马河”,可以排除洪水灾害,东边沿山脚下的是外江,用来农田灌溉;宝瓶口进水口是把内江的水引进成都平原来灌溉;飞沙堰是将内江在洪水时候过多的水量流入外江用来防洪。

通过这项工程,可以科学地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除沙粒、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经过改造扩建,现已有大小3万多条灌溉渠道,灌溉着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40多个县、市。

都江堰近景

都江堰远景

喷灌

    喷灌是把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达到灌溉的目的。

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

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喷灌面积80多万hm2。

    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

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

但在多风的情况下,会出现喷洒不均匀,蒸发损失增大的问题。

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30%~50%,增产10%-30%。

最大优点是使农田灌溉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变成半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渗灌

    渗灌是一种地下节水灌溉方法,与其他灌溉方式不同,它是从地表转移到地下进行灌溉,也有人称之为地下滴灌。

它是通过在地下埋设一种独特的塑料管进行灌溉,这种塑料管叫做渗水管,根据农民们各自的需要,在渗水管上每隔一段长度扎些小孔,当管内充满水的时候,小孔就会逐渐象出汗一样从小孔中一点点渗出。

蔬菜地渗灌

渗灌设施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把水分和肥料直接送到作物的地下根区附近,植物只需要直接进行吸收就可以了。

另外一种方式是用不透水的塑料管将水送到作物根部,然后通过一种埋在地下可以慢慢渗出水的渗头进行灌溉,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渗灌的优点是减少了地表的水分蒸发,最节约用水量,还可以节省劳动力,增产,提高产品的品质。

但是渗灌的主要问题是渗水的小孔容易发生堵塞,很难克服。

坎儿井

    

树木生长在坎儿井中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的特色农业灌溉技术,是维吾尔族语言“井穴”的意思,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成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坎儿井主要在吐鲁番地区。

由于吐鲁番地区很热,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左右。

在这里进行地表农业灌溉时,水在输送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就会被蒸发掉,为了节约用水,聪明的吐鲁番人民在地下分段开挖,每隔几十米挖一个竖直的水井,再把若干个竖直的水井在井下水平挖通,就向地道一样,让水在地下输送,达到灌溉农田的目的。

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是人类的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坎儿井不会因为天气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所以流量稳定,保证灌溉。

弯弯的坎儿井

坎儿井经过小院

坎儿井的土桥

陂塘堰坝

    陂塘堰坝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区。

南方丘陵山区,雨量充沛,但水流容易流失,干旱是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此,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陂塘堰坝蓄水工程,起到滞洪蓄水的目的。

大型陂塘工程以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国在淮南修建的芍陂为最早,两汉时汉中、南阳、汝南地区陂塘工程很是发达,东汉时进一步向南方发展,浙江绍兴的鉴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规模都很大。

之后修建了许多完整的蓄水工程体系,还创造了陂渠串联工程类型,以对水资源更充分地加以调节利用,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

芍坡古碑

淮河流域的古灌溉工程——芍陂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seedtreatment)是作物、林木种子播种前采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措施的总称。

包括精选、晒种、浸种、拌种、催芽等。

目的是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幼苗生长健壮、预防病虫害和促使某些作物早熟。

此外,还有种子的硬实处理和层积处理。

硬实处理是用粗砂、碎玻璃擦伤种皮厚实、坚硬的种子(如草木犀、紫云英、菠菜等种子),以利吸水发芽。

层积处理是需后熟的种子,于冬季用湿沙和种子叠积,在0~5℃低温下1~3个月,以促使通过休眠期,春播后发芽整齐。

    相关知识:

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包衣、催芽。

耕作制度

1什么是耕作制度解释1耕作制度又称熟制,比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两数等。

——湘教版《必修二》-解释2耕作制度,也叫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教材将耕作制度理解为熟制,而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熟制仅是耕作制度的一小部分。

2相关概念

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

实行间种,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就是套种,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种一般是同时种植,套种有时间差;间种更强调株行间隔

混种(混作):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混合种。

混作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

但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群体内部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高产栽培的要求,故采用这种种植方式的面积已逐渐减少。

1984年土壤保护局将所有耕作措施分为三类:

免耕、少耕、常规耕作。

免耕:

任何收获后用残茬覆盖至少30%土壤表面以减少水蚀的耕作和种植制度即为免耕。

少耕:

收获后残茬覆盖15%-30%的土壤表面,或留下每公顷560-1121kg的小块残茬的耕作制度。

常规耕作:

收获后被作物残茬覆盖的土壤表面少于15%,或每公顷留下不足560kg残茬的耕作制度。

通常包括犁翻和其他强力耕作,药物或中耕除草。

与强力耕作相比,免耕可减少50%-90%的土壤侵蚀。

残茬覆盖耕作法:

地表留下足够数量的残茬或藁秆,用以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地面板结,茬地上直接播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2.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3.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B

3.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该耕作法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且在粮食收割后,不焚烧作物秸秆,而是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根茬留在田地过冬。

材料二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

图中M地是我国最早进行“保护性耕作法”实验的地区。

在总结M地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图中N地也开始推广这种耕作方法。

材料三 下表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前后,N地冬春季节的有关资料。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物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实施“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N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缓解当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积极作用?

(3)就保护M地和N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保持(或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侵蚀,减轻荒漠化危害;增加大气湿度;减少大气污染等。

(2)减少耕地的灌溉用水量,减轻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增加土壤的湿润程度,增强土壤的抗风蚀能力等;保护耕地资源,减轻荒漠化的危害等。

(3)合理灌溉,提倡喷灌和滴灌;禁止乱砍滥伐和盲目开垦土地资源;植树种草,防风固沙;严禁在荒地搂发菜、挖甘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